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是一门让人“又爱又恨”的学科——宇宙天地,山川花草都在科学和理性的鞭策下成为规律和知识,看上去实在博大精深。然而,再博大的知识,总会有留给有志者的那一扇门,再精深的规律,总会有留给有心人的那一条路。学好地理,同样不是无路可循,游刃于天地之间,总会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在这里,笔者将自己中学岁月坚持积累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与大家分享。
1.重视上课效率,注意听记结合
第一印象往往会在脑海中盘踞重要的位置和长久的时间,不得不重视。第一次接触专业的概念,第一次理解严格的限制,第一次记忆重要的规律,通常会为我们搭建起整个学习和思维框架奠定最初的基础。因此,上课时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对重要的说明和讲解做到聚精会神,一字不漏,是学好地理的必要前提。与此同时,人毕竟也不是记录的机器,聆听和思考有机结合才能将智慧发挥到极致。除此之外,笔记固然重要,但在初次学习的过程中,绝对是“好笔头不如烂记性”,即使有欠缺和疑问,也应做适当记录,课后再求解决之道。
2.利用课后巩固,再次深入思考
笔记和理解并不是随着下课铃就丢掉了,相反,课后的再次思考往往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十分钟、二十分钟自习的空闲,足以让你闭上眼睛去细细回想今时今日所学的知识;但在这一过程中,却也不能简单地沦为复读机——充分思考和提问,深入找到堵塞思路的症结,在无法独立思考解决的情况下向老师求助。例如,课本上的大气环流仅仅是在均质的下垫面的基础上考虑的,那么,加上复杂的地形,洋流,海陆分布的影响呢?真实的气流运动就不同于宏观认识,大不一样。而这一环节,才是学好地理的真正中坚。
3.适当引入练习,迁移方法规律
烂在胸中的知识不拿出来用永远只是知识,俗话说得好,烈火识真金。必要的练习从数量上来说是因人而异的,能够对前阶段学习进行一番检查和夯实就足矣。就我的一孔之见,想题相对于做题更重要,细细思索正确和错误才是此番努力的精髓所在,才是学好地理的重要环节。面对无数的考试,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练习,但思路上,方法和规律却往往是一脉相承的。如回答某地的位置特征时,也许与答案对照差距较大,思路存在问题,但可以细细观察,原来如此,半球、经纬、国家、海陆、板块、角度竟有如此之多——下次再遇到,框架已有,一切就成竹在胸。又如回答某类产业的区位时,同样可以从答案中反思失误,自然和社会两个角度,一般方面和当地特点的结合……没错,正是迁移,使得知识和经验由一道题辐射百道,甚至千道。事半功倍,此言得之!
4.充分利用地图,关注热点地区
学好地理,怎能没有几幅地图在心中?没错,对于各种基础的地图,先是平稳掌握,但最终必须力求烂熟于胸。地理环境的大背景和大规律决定了所有考点不可能脱离彼此而单独存在,温度、风、气压、降水、径流量、积温、日照时数、盐度、海拔、云量、生物量,一切的基础和要素图都是学好地理的必须工具。此外,命题常常会以热点地区为背景,也可以留心注意,了解相关背景知识,把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做到有备无患。例如,动荡不休的中东局势,成为国际问题中的热点,此处的发展条件、资源禀赋等问题,便可以与区域地理中中亚、北非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对比思考。毕竟,学地理,一定要把“地理”还原到生活的现实世界中去的。
5.考前查漏补缺,反复训练思维
应该说,在高中后期的地理学习中,基础知识量极大,不可能在考前的头两夜时间一字一句慢慢复习完。做好前面的四点,说白了就是功夫在平时,基础扎实了就会为考试打下牢固基础。临近考试,只需把平时不太注意和容易遗忘的冷知识“回锅”一下,重点突击薄弱之处。这样,知识储备有了,但为了最终达到学好并考好地理的目的,更有必要将思维反复“折磨”一下。面对不同的题型,怎样审题破题、怎样获取信息、怎样组织答案,技术层面的功课就是现在要温习的了。这样才能保持思维充分的热度,无论“来题何者”都能应付自如。例如,逆向思维就是一种命题不太常见的思维方式,如果是对于全球变暖这样的问题,习惯了口诛笔伐,却奈何不得突然问一句“请分析其积极意义”。这样的“冷点”、“怪点”就需要临考前的“折磨训练”了。
以上都是笔者的一得之见——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正如地理之神奇,高山峡谷、沧海桑田、方法和经验也是变化的。不要再困窘于知识的围追堵截,勇敢地拿起自己的武器去战斗吧!让我们主宰地理,游刃于天地之间!
作者简介: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12届毕业生,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高考总分648分,文科综合248分。
1.重视上课效率,注意听记结合
第一印象往往会在脑海中盘踞重要的位置和长久的时间,不得不重视。第一次接触专业的概念,第一次理解严格的限制,第一次记忆重要的规律,通常会为我们搭建起整个学习和思维框架奠定最初的基础。因此,上课时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对重要的说明和讲解做到聚精会神,一字不漏,是学好地理的必要前提。与此同时,人毕竟也不是记录的机器,聆听和思考有机结合才能将智慧发挥到极致。除此之外,笔记固然重要,但在初次学习的过程中,绝对是“好笔头不如烂记性”,即使有欠缺和疑问,也应做适当记录,课后再求解决之道。
2.利用课后巩固,再次深入思考
笔记和理解并不是随着下课铃就丢掉了,相反,课后的再次思考往往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十分钟、二十分钟自习的空闲,足以让你闭上眼睛去细细回想今时今日所学的知识;但在这一过程中,却也不能简单地沦为复读机——充分思考和提问,深入找到堵塞思路的症结,在无法独立思考解决的情况下向老师求助。例如,课本上的大气环流仅仅是在均质的下垫面的基础上考虑的,那么,加上复杂的地形,洋流,海陆分布的影响呢?真实的气流运动就不同于宏观认识,大不一样。而这一环节,才是学好地理的真正中坚。
3.适当引入练习,迁移方法规律
烂在胸中的知识不拿出来用永远只是知识,俗话说得好,烈火识真金。必要的练习从数量上来说是因人而异的,能够对前阶段学习进行一番检查和夯实就足矣。就我的一孔之见,想题相对于做题更重要,细细思索正确和错误才是此番努力的精髓所在,才是学好地理的重要环节。面对无数的考试,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练习,但思路上,方法和规律却往往是一脉相承的。如回答某地的位置特征时,也许与答案对照差距较大,思路存在问题,但可以细细观察,原来如此,半球、经纬、国家、海陆、板块、角度竟有如此之多——下次再遇到,框架已有,一切就成竹在胸。又如回答某类产业的区位时,同样可以从答案中反思失误,自然和社会两个角度,一般方面和当地特点的结合……没错,正是迁移,使得知识和经验由一道题辐射百道,甚至千道。事半功倍,此言得之!
4.充分利用地图,关注热点地区
学好地理,怎能没有几幅地图在心中?没错,对于各种基础的地图,先是平稳掌握,但最终必须力求烂熟于胸。地理环境的大背景和大规律决定了所有考点不可能脱离彼此而单独存在,温度、风、气压、降水、径流量、积温、日照时数、盐度、海拔、云量、生物量,一切的基础和要素图都是学好地理的必须工具。此外,命题常常会以热点地区为背景,也可以留心注意,了解相关背景知识,把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做到有备无患。例如,动荡不休的中东局势,成为国际问题中的热点,此处的发展条件、资源禀赋等问题,便可以与区域地理中中亚、北非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对比思考。毕竟,学地理,一定要把“地理”还原到生活的现实世界中去的。
5.考前查漏补缺,反复训练思维
应该说,在高中后期的地理学习中,基础知识量极大,不可能在考前的头两夜时间一字一句慢慢复习完。做好前面的四点,说白了就是功夫在平时,基础扎实了就会为考试打下牢固基础。临近考试,只需把平时不太注意和容易遗忘的冷知识“回锅”一下,重点突击薄弱之处。这样,知识储备有了,但为了最终达到学好并考好地理的目的,更有必要将思维反复“折磨”一下。面对不同的题型,怎样审题破题、怎样获取信息、怎样组织答案,技术层面的功课就是现在要温习的了。这样才能保持思维充分的热度,无论“来题何者”都能应付自如。例如,逆向思维就是一种命题不太常见的思维方式,如果是对于全球变暖这样的问题,习惯了口诛笔伐,却奈何不得突然问一句“请分析其积极意义”。这样的“冷点”、“怪点”就需要临考前的“折磨训练”了。
以上都是笔者的一得之见——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正如地理之神奇,高山峡谷、沧海桑田、方法和经验也是变化的。不要再困窘于知识的围追堵截,勇敢地拿起自己的武器去战斗吧!让我们主宰地理,游刃于天地之间!
作者简介: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12届毕业生,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高考总分648分,文科综合24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