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0月30日,对于邱宇来说是个幸福的日子——他掌舵的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成为首批登陆深交所创业板的标杆性企业,也是唯一一家重庆企业。
上市,成为这家民营企业跨越成长门槛的重要助推力。
勾勒轮廓“产学研”搭建新版图
睿智而低调,是莱美药业员工对董事长邱宇勾勒的素描像。
然而进入2009年9月,邱宇在公开场合的露面突然多了起来。上市前的路演,几十个一对一的投资者见面会和咨询会,数千个古怪刁钻的问题和由资本疯狂追逐所催生的产业想象力——让他精疲力竭,却又在未雨绸缪资本市场多年后松了口气。
41岁的邱宇或许应该庆幸,当年若没有听老师的一句话,他或许就不会像今天这般受资本市场关注。
“我最初的理想是搞科研。”邱宇大学毕业后如愿进入一家医药科研所。
1995年,邱宇回到母校,准备考研深造。其考研辅导员的一句话,拨动了他心灵深处的那根弦:“你脑子好使,干脆出去做生意吧!”
当时,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幕开启,医药市场向民营企业开放,邱宇看到了起步的机会。
1996年,邱宇和大哥凑足10万元,成立成都高新医药研究所,并将一些同学吸纳进来,从事医药研发。之后的三年时间里,邱宇团队采取仿制、研发新药并转让的方式,使公司产值达到1000余万元。
1999年,成都高新医药研究所更名为成都药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变身为一家民营企业,邱宇成为公司总经理。
拥有一定研发能力后,邱宇又开始谋求向下游的医药生产环节扩张。
全国化学医药基地的五朵金花之一,有很多相关的技术工人和专家,有深厚的产业基础——距离成都300多公里的重庆,进入邱宇的视野。
机会在1999年初来临。他偶然获悉重庆药友旗下的“莱美制药”,正在找人合作建厂,他立马找到重庆药友表明合作意向。1999年9月,邱宇的成都药友出资650万元,重庆药友出资350万元,共同组建重庆莱美药业有限公司。
“那天是9月6日,公司开张,没搞仪式也没放鞭炮,我和公司的几位高管站在办公室,看见公司的牌子挂上去,几个人相视一笑后,转身开始工作。”那情形时常浮现在邱宇眼前。
至此,他所构建的医药版图开始浮现:以药友科技为研发中心,以莱美药业为产业化基地,以莱美医药为营销平台。
羽毛渐丰“秘密武器”征服风投
“资产运作是加法,资本运作是乘法。”技术出身的邱宇对此奉为圭臬,他的故事里充满资本运作的创富策略。
2004年,由于城市改造,莱美药业龙溪厂房拆迁,莱美药业在南岸茶园投资5000多万元买地26亩,建起了生产基地。但购地建厂房,也花掉邱宇大部分积蓄。
为解决公司流动资金问题,2006年12月,邱宇找到银行,准备贷款1000万元。这一时期,中国的风险投资也正好进入全面开花的发展阶段。
在银行引荐下,一周后,在位于石桥铺科园三路的莱美药业销售部办公室里,邱宇拿着两样东西与重庆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一负责人见面,一是企业成立以来的纳税账本,二是核心技术员工的基本情况。
事后,邱宇如此解释这两件“秘密武器”:企业上税情况最能说明公司的经营状况;莱美药业的研发团队全部来自华西医科大学(现并入四川大学)83-86届毕业生,成立以来,50多名核心研发人员没有一个离开莱美,这是创新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正是这两样东西,让重庆科技风投对莱美一见钟情。
2007年初,重庆科技风投注入2000万元,按净资产一比一比例计算,公司注册资金增加至3549万元。当年,莱美药业完成股改,增资至6850万元,名称变更为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邱宇家族及管理层团队控制大部分股权,邱宇出任董事长。
这是一场输不起的实践。对于邱宇来说,包括引进风投在内的诸多资本运作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结果正如他预料,这笔风投资金,给莱美药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證。在此后三年中,其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96%。
步步为营接住创业板的“绣球”
和那些志向远大的商业领袖一样,邱宇喜欢了不起的东西:大生意,大公司,大品牌,以及真正能够实现的“基业长青”。他开始频繁地寻求外部力量推动变革。
“民营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只有两条路。”邱宇说,“要么继续保持家族控制,要么做大,这就需要正规化和系统化的运营。”
他选择了第二条路,上市被看作是一次明晰产权的重要契机。
“莱美在创立时就是奔着上市这条路去的,创业板酝酿十年,我们也准备了十年。”邱宇在大学读书时就成为国家田径一级运动员,最擅长的项目是长跑,这也培养了他沉心做事的秉性。
十年来,他一直潜心专注新药研发,而这也构成了莱美药业的核心竞争力。
研究新药容易吃力不讨好,说不定研究的结果是“此路不通”,所以绝大部分药企都选择走仿制药的保守路线。目前我国药品95%以上都是仿制药,自主创新药寥寥无几。一般药企肯花在新药开发上的投入不会超过销售收入的10%。
而莱美则从创业之初就确定了原创路线,每年用于研究开发新药的费用占销售收入的近20%。邱宇的逻辑是,每件事情你都去做,哪怕是不通的路,只要你在做就好。一般来说,老板都注重结果,但他更关注过程。这样投入的结果是,2006年至2008年,新药销售收入占自产产品总销售收入的比例为67.34%。
目前,莱美有107种产品,新药占81种,其中有9种被重庆市科委评为高新技术产品。国内一些上市公司的新药,不少都是出自邱宇团队之手。
这种超强的创新能力,正是创业板所看重的。
另一方面,在莱美创立之初,邱宇每年都花巨资,请来四川华兴会计师事务所,按上市公司的要求管理公司财务。明晰的财务,为后来的上市埋下伏笔。
就这样,莱美步步为营,最终接住创业板抛来的“绣球”。
加速扩张挺进医药商业帝国
行百里者半九十。莱美药业在创业板上市后,更多的人翘首盯着这个风向标,这让邱宇觉得肩上的胆子沉了。
首吃螃蟹是否会付出代价,邱宇心中并没有底。但他可以肯定的是,结束十年上市长跑后,莱美药业的未来是借用资本市场的平台,加速但有节奏地扩张。
如今,莱美药业的主营业务为抗感染药物和抗肿瘤药物,2009年中期,其抗感染类药物收入占总收入的71.8%,这是莱美药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对于生产处于饱和状态的莱美药业来说,动用募集资金扩大产能将直接带来效益增长。”邱宇说,制剂生产线将从四条直接跨越到八条。此外还新增四条原料药生产线,实现原料药自给有余。扩容后的莱美药业将在2012年达到年销售额6亿元的高度。
新药的研制是莱美药业快速成长的催化剂,上市后的莱美药业将继续以抗感染类和特色专科用药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新药,扩充公司产品线。“2012年,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将超过10%。”邱宇对此寄予厚望。
营销一直是莱美的短板,也是邱宇迫切需要突破的瓶颈。他的计划是,在未来三年,专门为核心产品的销售逐步建立直销队伍,完善顾问管理式营销模式,使直销力量覆盖全国60%以上的中心城市,并将目前只在省会城市设立的办事机构,快速扩大到中心二级城市和发达地区。
邱宇说,上市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他要构建一个医药商业帝国,尽管通往这个帝国的很多门还没有打开,但上市,很可能会为他带来一把融会贯通的“金钥匙”。
上市,成为这家民营企业跨越成长门槛的重要助推力。
勾勒轮廓“产学研”搭建新版图
睿智而低调,是莱美药业员工对董事长邱宇勾勒的素描像。
然而进入2009年9月,邱宇在公开场合的露面突然多了起来。上市前的路演,几十个一对一的投资者见面会和咨询会,数千个古怪刁钻的问题和由资本疯狂追逐所催生的产业想象力——让他精疲力竭,却又在未雨绸缪资本市场多年后松了口气。
41岁的邱宇或许应该庆幸,当年若没有听老师的一句话,他或许就不会像今天这般受资本市场关注。
“我最初的理想是搞科研。”邱宇大学毕业后如愿进入一家医药科研所。
1995年,邱宇回到母校,准备考研深造。其考研辅导员的一句话,拨动了他心灵深处的那根弦:“你脑子好使,干脆出去做生意吧!”
当时,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幕开启,医药市场向民营企业开放,邱宇看到了起步的机会。
1996年,邱宇和大哥凑足10万元,成立成都高新医药研究所,并将一些同学吸纳进来,从事医药研发。之后的三年时间里,邱宇团队采取仿制、研发新药并转让的方式,使公司产值达到1000余万元。
1999年,成都高新医药研究所更名为成都药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变身为一家民营企业,邱宇成为公司总经理。
拥有一定研发能力后,邱宇又开始谋求向下游的医药生产环节扩张。
全国化学医药基地的五朵金花之一,有很多相关的技术工人和专家,有深厚的产业基础——距离成都300多公里的重庆,进入邱宇的视野。
机会在1999年初来临。他偶然获悉重庆药友旗下的“莱美制药”,正在找人合作建厂,他立马找到重庆药友表明合作意向。1999年9月,邱宇的成都药友出资650万元,重庆药友出资350万元,共同组建重庆莱美药业有限公司。
“那天是9月6日,公司开张,没搞仪式也没放鞭炮,我和公司的几位高管站在办公室,看见公司的牌子挂上去,几个人相视一笑后,转身开始工作。”那情形时常浮现在邱宇眼前。
至此,他所构建的医药版图开始浮现:以药友科技为研发中心,以莱美药业为产业化基地,以莱美医药为营销平台。
羽毛渐丰“秘密武器”征服风投
“资产运作是加法,资本运作是乘法。”技术出身的邱宇对此奉为圭臬,他的故事里充满资本运作的创富策略。
2004年,由于城市改造,莱美药业龙溪厂房拆迁,莱美药业在南岸茶园投资5000多万元买地26亩,建起了生产基地。但购地建厂房,也花掉邱宇大部分积蓄。
为解决公司流动资金问题,2006年12月,邱宇找到银行,准备贷款1000万元。这一时期,中国的风险投资也正好进入全面开花的发展阶段。
在银行引荐下,一周后,在位于石桥铺科园三路的莱美药业销售部办公室里,邱宇拿着两样东西与重庆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一负责人见面,一是企业成立以来的纳税账本,二是核心技术员工的基本情况。
事后,邱宇如此解释这两件“秘密武器”:企业上税情况最能说明公司的经营状况;莱美药业的研发团队全部来自华西医科大学(现并入四川大学)83-86届毕业生,成立以来,50多名核心研发人员没有一个离开莱美,这是创新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正是这两样东西,让重庆科技风投对莱美一见钟情。
2007年初,重庆科技风投注入2000万元,按净资产一比一比例计算,公司注册资金增加至3549万元。当年,莱美药业完成股改,增资至6850万元,名称变更为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邱宇家族及管理层团队控制大部分股权,邱宇出任董事长。
这是一场输不起的实践。对于邱宇来说,包括引进风投在内的诸多资本运作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结果正如他预料,这笔风投资金,给莱美药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證。在此后三年中,其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96%。
步步为营接住创业板的“绣球”
和那些志向远大的商业领袖一样,邱宇喜欢了不起的东西:大生意,大公司,大品牌,以及真正能够实现的“基业长青”。他开始频繁地寻求外部力量推动变革。
“民营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只有两条路。”邱宇说,“要么继续保持家族控制,要么做大,这就需要正规化和系统化的运营。”
他选择了第二条路,上市被看作是一次明晰产权的重要契机。
“莱美在创立时就是奔着上市这条路去的,创业板酝酿十年,我们也准备了十年。”邱宇在大学读书时就成为国家田径一级运动员,最擅长的项目是长跑,这也培养了他沉心做事的秉性。
十年来,他一直潜心专注新药研发,而这也构成了莱美药业的核心竞争力。
研究新药容易吃力不讨好,说不定研究的结果是“此路不通”,所以绝大部分药企都选择走仿制药的保守路线。目前我国药品95%以上都是仿制药,自主创新药寥寥无几。一般药企肯花在新药开发上的投入不会超过销售收入的10%。
而莱美则从创业之初就确定了原创路线,每年用于研究开发新药的费用占销售收入的近20%。邱宇的逻辑是,每件事情你都去做,哪怕是不通的路,只要你在做就好。一般来说,老板都注重结果,但他更关注过程。这样投入的结果是,2006年至2008年,新药销售收入占自产产品总销售收入的比例为67.34%。
目前,莱美有107种产品,新药占81种,其中有9种被重庆市科委评为高新技术产品。国内一些上市公司的新药,不少都是出自邱宇团队之手。
这种超强的创新能力,正是创业板所看重的。
另一方面,在莱美创立之初,邱宇每年都花巨资,请来四川华兴会计师事务所,按上市公司的要求管理公司财务。明晰的财务,为后来的上市埋下伏笔。
就这样,莱美步步为营,最终接住创业板抛来的“绣球”。
加速扩张挺进医药商业帝国
行百里者半九十。莱美药业在创业板上市后,更多的人翘首盯着这个风向标,这让邱宇觉得肩上的胆子沉了。
首吃螃蟹是否会付出代价,邱宇心中并没有底。但他可以肯定的是,结束十年上市长跑后,莱美药业的未来是借用资本市场的平台,加速但有节奏地扩张。
如今,莱美药业的主营业务为抗感染药物和抗肿瘤药物,2009年中期,其抗感染类药物收入占总收入的71.8%,这是莱美药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对于生产处于饱和状态的莱美药业来说,动用募集资金扩大产能将直接带来效益增长。”邱宇说,制剂生产线将从四条直接跨越到八条。此外还新增四条原料药生产线,实现原料药自给有余。扩容后的莱美药业将在2012年达到年销售额6亿元的高度。
新药的研制是莱美药业快速成长的催化剂,上市后的莱美药业将继续以抗感染类和特色专科用药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新药,扩充公司产品线。“2012年,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将超过10%。”邱宇对此寄予厚望。
营销一直是莱美的短板,也是邱宇迫切需要突破的瓶颈。他的计划是,在未来三年,专门为核心产品的销售逐步建立直销队伍,完善顾问管理式营销模式,使直销力量覆盖全国60%以上的中心城市,并将目前只在省会城市设立的办事机构,快速扩大到中心二级城市和发达地区。
邱宇说,上市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他要构建一个医药商业帝国,尽管通往这个帝国的很多门还没有打开,但上市,很可能会为他带来一把融会贯通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