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流行语中,作为动词和形容词使用的“宅”字,浅而言之,简而言之,不外就是深居简出,不问世情——这是我多年以来唯一能倾心接受并力图躬身实践的一个概念。而今出门,不免带有一种充实公德心的自觉:要出去花点钱,活络经济。
然而我毕竟近于巢居穴处的动物,但见有人发现了热闹而不能不凑者,便替他感到寂寞难受。前不久书展盛会,我和一双儿女有如逃难一般地穿越过重重人墙,在窒息前一刻冲出现场。心中不免焦躁而自责。试想,好不容易亲历了难得的人气和商机,我非但不能欣赏,甚至已经不能忍受那集体的热情了。
达尔文在晚年自叹其“很久没有读诗和欣赏一首乐曲,这不只是我理智上的损失,甚至也是道德方面的欠缺。”在书展会场大门外紧紧抓着孩子的手穿越马路之际,我自觉也有一种离弃了什么的“不德”。当天回家写文章,一想到笔下居然要讨论什么公共事务,就益发惭愧起来。
司马光的妻子有一年上元节要求出门赏灯,司马光说:“家里到处点着灯烛,不能看吗?”夫人说:“不只看灯,也得看人。”司马光缓缓抬起头来,道:“我不是人,难道还是鬼吗?”一声反问似乎揭露了宅人的基本哲学:人是完全自足的;或者,人生是以完全自足为目的的。沈括的《梦溪笔谈》上记载了更典型的一个“宅佬”——颍川黎阳县尉孙辙无意间发现阳翟地方有位野居的杜五郎,和他已成年的儿子分住着离县城三十里的两间屋,屋外有丈许宽的院地,围着篱笆,家居仅此而已。听说杜五郎三十年没有出过篱门,孙辙不免好奇过访,一问之下,杜五郎笑了,指着篱门外的桑树说:“传言太夸张了,十五年前我还到那树下纳过凉呢!既然无用于时无求于人,何必出门呢?”问他怎么维持生计,杜五郎说来简单:从前年轻时躬耕田亩,兼卖草药;后来孩子能下田,他就不耕作了。此外,杜五郎也卖过药,但由于乡人太穷,买不起药,大家都学会了自采自给,杜五郎也觉得不该“兼乡人之利”,不过是待人登门扣问,时卖时不卖了。
孙辙又问杜五郎:“平常做些什么?”答曰:“端坐而已,没什么可做的。”“读书吗?”“二十年前也曾经看过书的。”“看过的是什么书呢?”“有人送过我一本没有题签的书,书里说到很多回《净名经》,我也不明白究竟是本什么书,当时很喜欢那书里的议论,如今连议论的是什么也都忘了,书放在哪儿也不记得了。”“那么你的儿子呢?”杜五郎说:“村童而已。倒是天性淳厚,不妄言也不嬉游,出门买些加盐酪之类的家用,默数他的脚步往返,往往连一步都数不差,他就回来了。”
杜五郎其人,像极《冷斋夜话》里形容的一个褒禅山石崖僧,此僧随身除了一轴度牒,别无它物。問他:“不用钵吗?”他说:“食时寺有碗。”再问他:“不携带经卷吗?”他说:“藏(音《葬》,藏经阁)中自备足。”“笠帽总要戴罢?”“下雨就不赶路。”“连鞋都不穿吗?”“从前也穿的,而今坏了就算了,光脚反而利落。”问到他为什么还留着一轴度牒,这石崖僧说:“睡觉当枕头。”
“无用于时,无求于人”肯定不是拯救低迷景气的良方,好在今天的宅人还有网络交易可以畅货之流。然而,古之宅人提醒我们的也是我们久已不思不闻的妙理:我们所真正赖以维生而不得不贪图的,其实没有多少东西。
然而我毕竟近于巢居穴处的动物,但见有人发现了热闹而不能不凑者,便替他感到寂寞难受。前不久书展盛会,我和一双儿女有如逃难一般地穿越过重重人墙,在窒息前一刻冲出现场。心中不免焦躁而自责。试想,好不容易亲历了难得的人气和商机,我非但不能欣赏,甚至已经不能忍受那集体的热情了。
达尔文在晚年自叹其“很久没有读诗和欣赏一首乐曲,这不只是我理智上的损失,甚至也是道德方面的欠缺。”在书展会场大门外紧紧抓着孩子的手穿越马路之际,我自觉也有一种离弃了什么的“不德”。当天回家写文章,一想到笔下居然要讨论什么公共事务,就益发惭愧起来。
司马光的妻子有一年上元节要求出门赏灯,司马光说:“家里到处点着灯烛,不能看吗?”夫人说:“不只看灯,也得看人。”司马光缓缓抬起头来,道:“我不是人,难道还是鬼吗?”一声反问似乎揭露了宅人的基本哲学:人是完全自足的;或者,人生是以完全自足为目的的。沈括的《梦溪笔谈》上记载了更典型的一个“宅佬”——颍川黎阳县尉孙辙无意间发现阳翟地方有位野居的杜五郎,和他已成年的儿子分住着离县城三十里的两间屋,屋外有丈许宽的院地,围着篱笆,家居仅此而已。听说杜五郎三十年没有出过篱门,孙辙不免好奇过访,一问之下,杜五郎笑了,指着篱门外的桑树说:“传言太夸张了,十五年前我还到那树下纳过凉呢!既然无用于时无求于人,何必出门呢?”问他怎么维持生计,杜五郎说来简单:从前年轻时躬耕田亩,兼卖草药;后来孩子能下田,他就不耕作了。此外,杜五郎也卖过药,但由于乡人太穷,买不起药,大家都学会了自采自给,杜五郎也觉得不该“兼乡人之利”,不过是待人登门扣问,时卖时不卖了。
孙辙又问杜五郎:“平常做些什么?”答曰:“端坐而已,没什么可做的。”“读书吗?”“二十年前也曾经看过书的。”“看过的是什么书呢?”“有人送过我一本没有题签的书,书里说到很多回《净名经》,我也不明白究竟是本什么书,当时很喜欢那书里的议论,如今连议论的是什么也都忘了,书放在哪儿也不记得了。”“那么你的儿子呢?”杜五郎说:“村童而已。倒是天性淳厚,不妄言也不嬉游,出门买些加盐酪之类的家用,默数他的脚步往返,往往连一步都数不差,他就回来了。”
杜五郎其人,像极《冷斋夜话》里形容的一个褒禅山石崖僧,此僧随身除了一轴度牒,别无它物。問他:“不用钵吗?”他说:“食时寺有碗。”再问他:“不携带经卷吗?”他说:“藏(音《葬》,藏经阁)中自备足。”“笠帽总要戴罢?”“下雨就不赶路。”“连鞋都不穿吗?”“从前也穿的,而今坏了就算了,光脚反而利落。”问到他为什么还留着一轴度牒,这石崖僧说:“睡觉当枕头。”
“无用于时,无求于人”肯定不是拯救低迷景气的良方,好在今天的宅人还有网络交易可以畅货之流。然而,古之宅人提醒我们的也是我们久已不思不闻的妙理:我们所真正赖以维生而不得不贪图的,其实没有多少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