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临江仙》是三国演义的卷首词。是明朝一代词宗杨慎的晚年之作《廿一史弹词》中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清代毛宗岗父子在修订增删三国演义诗词时把它作为卷首词。
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奔腾而去的滚滚长江之水就如同历史的长河涛涛逝去,在泛起的浪花中仿佛听到历史的一声叹息,这一声叹息为英雄而感慨,是非对错、成功与否,转头回眸已成空,青山依旧是那青山,夕阳不知又红了几度。上阙诗人通过对比阐明一个哲理:岁月的长河,如流奔腾向前,淹没英雄,人事皆空,自然永存。下阙写在这凝固的历史长河中,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在世事沧桑中看秋月春风已成惯常之感,举起酒杯喜迎远方的朋友,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也已成为了过去,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笑且谈。下阕抒情,写出了历史功绩英雄人物,最终不过是过客匆匆,既是消极的又是愤慨的,历尽是非成败,在时空、人事的感受中看破、看透,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个白发渔樵的形象或许就是淡泊超脱的作者的理想人格。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综合来看这首咏史词,抒发历史兴亡,来感慨人生短暂。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又有低沉,全诗情感慷慨悲壮苍凉,在历史中叹息,在历史中沉淀。
这首词,为什么会被选做卷首词呢?一,文眼作用。这首词有文眼之用,可涵盖成百上千个历史人物的思想和不计其数的历史事件,包括丰富的文化知识,如解释各种思想,阐明人生道理。卷首词如同一个窗口,透过它初步获知全书的整体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临江仙》表达怀古伤今、感慨兴亡,为全书定下基调。二,诗歌的叙事功能。两百多首诗出现在《三国演义》中它们都以不同程度表现和发挥着诗词独特的叙述功能。《临江仙》却具有明显的非情节因素,《三国演义》本身就是一部宏大的巨著,对其中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和概述都要有一个宏观的高度评论。三,诗词的人生蕴藉。在卷首词《临江仙》中,英雄在浪花中虽是被淘尽,但是他们曾也是盖世的英雄,,他们彰显的是儒家的精神,是入世是积极的进取。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则是道家精神,崇尚自然、消极避世、无为而治,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再厉害的人物,在历史长河中也会物是人非,体现出一定的天命观。四,审美价值,以诗入画作为通俗小说选用的标准,通俗易懂也就是风化问题。卷首词中就用此可以作为白话,在讲故事之前候客、垫场、烘托气氛、点明主题,符合选择的标准。五,意境清空、概括性强。大浪淘沙,是耶?非耶?成耶?败耶?并未具体说明,只是囊括在几句词中,意境宏大、全词悲歌。
《三国演义》的卷首词《临江仙》后世流传及评价。首先,源于毛宗刚修订的《三国演义》是最后定本,毛氏将《临江仙》移植到《三国演义》中作为卷首词。接着,历代流传,到1990年由王扶林导演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将此词作为片头歌,由著名的音乐家谷建芬作曲。1994年上映的电影《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歌凭着荡气回肠的旋律红遍全中国。甚至有人网上标榜其为“天下第一词”。同时也有人对此大加批判,将《临江仙》的主题归纳成一句话:“历史上没有是非成败,这样的思想对今天的社会建设,对于广大青少年不会有积极意义和正面效果,绝对不是天下第一词,更不要说今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他进行评价……”
总体上看人们对《三国演义》卷首词的评价,有赞有损,赞誉厉害,批驳也厉害,对于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应如何评价呢?
高度赞扬其为天下第一词,确实太过于夸大。流传甚广,多次应用到影视剧提高了人们对《三国演义》卷首词的认知度,这种传播和认知度既是文化本身的因素,也有经济的因素,要辩证看待。而且从词本身角度来分析,没有达到“天下第一词”的水平。极力批驳该词不会有积极意义和正面效果,只是对自己过去坚持原则和坚持正义行为的一种忏悔,乃至背叛决……这种批驳夸大了词的消极作用,以点概面,并不科学。卷首词《临江仙》在《三国演义》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因其消极性就全盘否定是太过武断,这种批驳没有看到词本身的功用。
所以,我们在阅读和鉴赏古诗词时,应该本着一种认真客观的态度去分析评价,词本身只是表达作者一时一地的感慨和感悟,《临江仙》的作者杨慎估计也不会想到他的词,会被列为《三国演义》的卷首词,会被广泛流传,会被应用于影视剧,甚至标榜为“天下第一词”作为三国演义的卷首词。批驳《临江仙》毫无积极作用,这样武断地缩小了词本身的内容、作用及其功用,我们在阅读和鉴赏中应该本着客观的态度。刻意扩大缩小都是不科学,应该放在具体的场景、具体的语境中看词的本性,还原词的本真。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消。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一片浪潮,歷史总要不断的前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逝者如斯,谁也留不住时光的脚步,可是人们就不甘于这样,顺其自然随波逐流,你看那浪花中的英雄,他们不也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过吗?当然要建功立业,当然要展现英雄气概,但也要拿得起,放得下,进得去,跳的出,看清历史发展,看清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然后在生活中磨练和沉淀。
《临江仙》说到底也就是一首词,“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鉴赏古诗词时难免带着个人主观色彩,但真正品鉴诗词是一种严谨客观的态度,从原文出发,从内容主题赏析,从词的流传以及影响因素考虑,从词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考察,相信这样评价才会更真实客观,或许还会有意外收获。
参考文献
[1] 郑铁生.三国演义诗词鉴赏[M].新华出版社,2013.
[2] 周秉高.是“天下第一词”吗?——评《滚滚长江东逝水》[J].职大学报,2012(02).
[3] 培根.新工具(第一卷)[M].商务印刷馆,1984.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奔腾而去的滚滚长江之水就如同历史的长河涛涛逝去,在泛起的浪花中仿佛听到历史的一声叹息,这一声叹息为英雄而感慨,是非对错、成功与否,转头回眸已成空,青山依旧是那青山,夕阳不知又红了几度。上阙诗人通过对比阐明一个哲理:岁月的长河,如流奔腾向前,淹没英雄,人事皆空,自然永存。下阙写在这凝固的历史长河中,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在世事沧桑中看秋月春风已成惯常之感,举起酒杯喜迎远方的朋友,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也已成为了过去,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笑且谈。下阕抒情,写出了历史功绩英雄人物,最终不过是过客匆匆,既是消极的又是愤慨的,历尽是非成败,在时空、人事的感受中看破、看透,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个白发渔樵的形象或许就是淡泊超脱的作者的理想人格。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综合来看这首咏史词,抒发历史兴亡,来感慨人生短暂。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又有低沉,全诗情感慷慨悲壮苍凉,在历史中叹息,在历史中沉淀。
这首词,为什么会被选做卷首词呢?一,文眼作用。这首词有文眼之用,可涵盖成百上千个历史人物的思想和不计其数的历史事件,包括丰富的文化知识,如解释各种思想,阐明人生道理。卷首词如同一个窗口,透过它初步获知全书的整体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临江仙》表达怀古伤今、感慨兴亡,为全书定下基调。二,诗歌的叙事功能。两百多首诗出现在《三国演义》中它们都以不同程度表现和发挥着诗词独特的叙述功能。《临江仙》却具有明显的非情节因素,《三国演义》本身就是一部宏大的巨著,对其中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和概述都要有一个宏观的高度评论。三,诗词的人生蕴藉。在卷首词《临江仙》中,英雄在浪花中虽是被淘尽,但是他们曾也是盖世的英雄,,他们彰显的是儒家的精神,是入世是积极的进取。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则是道家精神,崇尚自然、消极避世、无为而治,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再厉害的人物,在历史长河中也会物是人非,体现出一定的天命观。四,审美价值,以诗入画作为通俗小说选用的标准,通俗易懂也就是风化问题。卷首词中就用此可以作为白话,在讲故事之前候客、垫场、烘托气氛、点明主题,符合选择的标准。五,意境清空、概括性强。大浪淘沙,是耶?非耶?成耶?败耶?并未具体说明,只是囊括在几句词中,意境宏大、全词悲歌。
《三国演义》的卷首词《临江仙》后世流传及评价。首先,源于毛宗刚修订的《三国演义》是最后定本,毛氏将《临江仙》移植到《三国演义》中作为卷首词。接着,历代流传,到1990年由王扶林导演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将此词作为片头歌,由著名的音乐家谷建芬作曲。1994年上映的电影《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歌凭着荡气回肠的旋律红遍全中国。甚至有人网上标榜其为“天下第一词”。同时也有人对此大加批判,将《临江仙》的主题归纳成一句话:“历史上没有是非成败,这样的思想对今天的社会建设,对于广大青少年不会有积极意义和正面效果,绝对不是天下第一词,更不要说今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他进行评价……”
总体上看人们对《三国演义》卷首词的评价,有赞有损,赞誉厉害,批驳也厉害,对于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应如何评价呢?
高度赞扬其为天下第一词,确实太过于夸大。流传甚广,多次应用到影视剧提高了人们对《三国演义》卷首词的认知度,这种传播和认知度既是文化本身的因素,也有经济的因素,要辩证看待。而且从词本身角度来分析,没有达到“天下第一词”的水平。极力批驳该词不会有积极意义和正面效果,只是对自己过去坚持原则和坚持正义行为的一种忏悔,乃至背叛决……这种批驳夸大了词的消极作用,以点概面,并不科学。卷首词《临江仙》在《三国演义》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因其消极性就全盘否定是太过武断,这种批驳没有看到词本身的功用。
所以,我们在阅读和鉴赏古诗词时,应该本着一种认真客观的态度去分析评价,词本身只是表达作者一时一地的感慨和感悟,《临江仙》的作者杨慎估计也不会想到他的词,会被列为《三国演义》的卷首词,会被广泛流传,会被应用于影视剧,甚至标榜为“天下第一词”作为三国演义的卷首词。批驳《临江仙》毫无积极作用,这样武断地缩小了词本身的内容、作用及其功用,我们在阅读和鉴赏中应该本着客观的态度。刻意扩大缩小都是不科学,应该放在具体的场景、具体的语境中看词的本性,还原词的本真。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消。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一片浪潮,歷史总要不断的前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逝者如斯,谁也留不住时光的脚步,可是人们就不甘于这样,顺其自然随波逐流,你看那浪花中的英雄,他们不也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过吗?当然要建功立业,当然要展现英雄气概,但也要拿得起,放得下,进得去,跳的出,看清历史发展,看清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然后在生活中磨练和沉淀。
《临江仙》说到底也就是一首词,“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鉴赏古诗词时难免带着个人主观色彩,但真正品鉴诗词是一种严谨客观的态度,从原文出发,从内容主题赏析,从词的流传以及影响因素考虑,从词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考察,相信这样评价才会更真实客观,或许还会有意外收获。
参考文献
[1] 郑铁生.三国演义诗词鉴赏[M].新华出版社,2013.
[2] 周秉高.是“天下第一词”吗?——评《滚滚长江东逝水》[J].职大学报,2012(02).
[3] 培根.新工具(第一卷)[M].商务印刷馆,1984.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