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志愿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此过程中,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青年自身发展的特点,使得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突飞猛进,志愿者人数与日俱增,大学生逐渐成为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主体,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已是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己成为新时期高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一种创新,它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是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用共产主义时代精神教育青年、带领青年服务社会的工作载体,是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促进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独特的功效,符合由“大政府”向“大社会”转变的需求。同时,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也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满足大学生接触和参与社会的需要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还面临着很多困难,有来自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的问题、高校的问题和社会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困境,研究和健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探索其更好更科学的发展途径显得尤其重要,这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志愿者及其志愿活动起源于十九世纪初欧美等西方国家,后来逐渐在世界其他地区普及。在许多国家,志愿者活动正在逐步走向制度化、组织化,有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大学生都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之中。比如:美国的志愿者活动已经步入制度化轨道;墨西哥政府规定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从事6个月的志愿服务,否则无法获得毕业文凭;韩国的志愿服务有50多年的历史;泰国政府为倡导志愿服务风气,提倡大学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做1年的志愿服务,服务期满后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得到一份好工作。在我国,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现己形成了全国性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网络,青年志愿活动正逐步走上了正规化、组织化和规范化的轨道。截止13年底,在全国各省市、2763以上的县和2000多所高校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并建立了13万个志愿服务站,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经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达4043万。据不完全统计,注册志愿者在过去一年向社会提供了6.9亿小时的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在高等学校以燎原之势蓬勃开展起来,成为高等学校一种非常重要的“志愿文化”现象。广大青年志愿者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秉承“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理念,积极参与城市和谐社区的创建工作,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和好评,并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和积极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
从检索近十年来我国在有关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方面的研究资料,发现相关的教材、专著很少,通过对中国期刊网、中国博硕士论文、大型网站等的检索,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直接相关的硕士论文很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如下:一是各级共青团组织有关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调研报告、经验总结。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课题组2014年撰写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20年报告》,《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规划(2014-2018)。二是重点探讨社区志愿服务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和社区文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比如庞波在2003年第5期《黑龙江高教研究》上发表的《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与社区文明建设》;刘丰林在2008年4月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发表的《试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的拓展路徑》一文中指出:“大学生社区服务活动的现时性内涵已十分丰富,是学雷锋活动的新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活动载体,参与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素质,并发挥文化科技优势、提升社区品味。”三是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活动问题与对策方面的研究,如田丽娜在2009年12月的《思想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初探》;朱亚杰在2012年的《东西南北·教育观察》上发表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现状与分析》;目前,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初具规模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即以自身的优势为基点,以社区的资源为依托,以特定的群体为服务对象,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促进社区进步和社区发展。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大学生志愿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进一步认清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现状 找准问题,从而探索和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参考文献:
[1]周炳振、陆未谷、徐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5,(增刊):101—103.
[2]刘建萍、陈征.大学生志愿服务及志愿团队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122一123.
[3]曾骊.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构建[J].当代青年研究,2008,(8):59-64.DOI:10.3969/j.issn.1006-1789.2008.08.011.
[4] 杜蕾.从效益角度看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J].法制与社会,2009,(20):287
[5]李炎、刘静、刘立国.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0,(4):8—9.
[6]孙艳玲.基于事例分析为背景的大学生志愿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学术研究,2011,(1O).
[7]于寒.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析[期刊论文]-考试周刊2011(36)
[8]王为正.关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9]胡巍威关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开展的新路径探索 2012(25)
[10] 张净、刘启昌、陈锦龙等.以党建带团建促进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J].新西部(中旬刊),2013,(10):121-122
志愿者及其志愿活动起源于十九世纪初欧美等西方国家,后来逐渐在世界其他地区普及。在许多国家,志愿者活动正在逐步走向制度化、组织化,有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大学生都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之中。比如:美国的志愿者活动已经步入制度化轨道;墨西哥政府规定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从事6个月的志愿服务,否则无法获得毕业文凭;韩国的志愿服务有50多年的历史;泰国政府为倡导志愿服务风气,提倡大学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做1年的志愿服务,服务期满后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得到一份好工作。在我国,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现己形成了全国性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网络,青年志愿活动正逐步走上了正规化、组织化和规范化的轨道。截止13年底,在全国各省市、2763以上的县和2000多所高校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并建立了13万个志愿服务站,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经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达4043万。据不完全统计,注册志愿者在过去一年向社会提供了6.9亿小时的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在高等学校以燎原之势蓬勃开展起来,成为高等学校一种非常重要的“志愿文化”现象。广大青年志愿者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秉承“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理念,积极参与城市和谐社区的创建工作,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和好评,并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和积极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
从检索近十年来我国在有关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方面的研究资料,发现相关的教材、专著很少,通过对中国期刊网、中国博硕士论文、大型网站等的检索,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直接相关的硕士论文很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如下:一是各级共青团组织有关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调研报告、经验总结。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课题组2014年撰写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20年报告》,《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规划(2014-2018)。二是重点探讨社区志愿服务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和社区文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比如庞波在2003年第5期《黑龙江高教研究》上发表的《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与社区文明建设》;刘丰林在2008年4月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发表的《试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的拓展路徑》一文中指出:“大学生社区服务活动的现时性内涵已十分丰富,是学雷锋活动的新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活动载体,参与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素质,并发挥文化科技优势、提升社区品味。”三是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活动问题与对策方面的研究,如田丽娜在2009年12月的《思想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初探》;朱亚杰在2012年的《东西南北·教育观察》上发表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现状与分析》;目前,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初具规模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即以自身的优势为基点,以社区的资源为依托,以特定的群体为服务对象,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促进社区进步和社区发展。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大学生志愿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进一步认清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现状 找准问题,从而探索和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参考文献:
[1]周炳振、陆未谷、徐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5,(增刊):101—103.
[2]刘建萍、陈征.大学生志愿服务及志愿团队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122一123.
[3]曾骊.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构建[J].当代青年研究,2008,(8):59-64.DOI:10.3969/j.issn.1006-1789.2008.08.011.
[4] 杜蕾.从效益角度看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J].法制与社会,2009,(20):287
[5]李炎、刘静、刘立国.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0,(4):8—9.
[6]孙艳玲.基于事例分析为背景的大学生志愿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学术研究,2011,(1O).
[7]于寒.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析[期刊论文]-考试周刊2011(36)
[8]王为正.关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9]胡巍威关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开展的新路径探索 2012(25)
[10] 张净、刘启昌、陈锦龙等.以党建带团建促进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J].新西部(中旬刊),2013,(10):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