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马光的《涑水记闻》里说:(北宋)熙宁年间,名将王韶打了一次比较重要的胜仗,手下皆以“功”升官,而皇城使、原州的长官桑某却“独辞不受”新的更巍峨的“乌纱帽”,他说“羌虏畏国威灵,不战而降”,而我“自知无功,故不受”。“时人重其知耻”。
“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看来,尊重那些实事求是且有道德、有觉悟的人,应该是个优良的传统,它对于形成扶正祛邪的氛围,实在非常重要。西夏“不战而降”,功在“国威”耳。难得桑大人有如此清醒的认识,他不仅自己“知耻”,还捎带着用“无影棍”直戳那些不“知耻”的弹冠相庆者——“不是诸位太凶,而是西夏很怂!”有的话,拐个弯儿地表述,比直通通地说出来更具有杀伤力。
对于现实中的不“知耻”者,既要平心静气地分析他们所谓的“逻輯”和思路,更应该毫不留情地批判荒谬的腔调,否则,有些人长期处于过度自信与亢奋的心理状态,深陷于自己“劳苦功高”的梦幻之中,把等价交换的原则引入了党政机关,给革命事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譬如杭州市江干区的一个前环卫站长,滥用职权、贪污挪用公款上千万,他就觉得——“付出与收入就得成正比,这些钱是自己这么多年付出应得的,组织未给,自己取之”。虽然这并不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且相当粗糙,但是“小人有恁一副邪心肠,便有一段邪见识;有一段邪见识,便有一段邪议论;有一段邪议论,便引一项邪朋党,做出一番邪举动(《吕坤 呻吟语》)”。
眼下,一些人对自己的所谓“付出”没有正确认识。在有些人的意识中,自己“付出”的每一滴汗珠,都那么晶莹剔透,起码也是“滴滴香浓”。他们希望自己就应该像旧中国那些在新疆和田河里“踩”玉的工匠一样。被雇来“踩”玉的工匠,全凭脚底板的灵敏感觉,平心静气,在河水中仔细体会,十拿十稳,确证是玉石,才会弯腰。“踩”玉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矩——工匠弯一次腰,就得交一块玉石。岸上的巴依(财主)派了心腹盯着,虎视鹰瞵,计算着弯腰的次数。虽然有些不甚舒服,但是,这毕竟是精准的“计算”。有个别领导一旦留恋起那些“巴依”对雇工的这般“计算”了,他们“落马”的日子肯定不远了。压抑已久的“本我”,放出来透透气,总让人感到有一股歪风邪气扑面袭来。
拿放大镜看自己的“功劳”或“付出”,锱铢必较,就会埋怨上级领导或老百姓的“计算”刻薄寡恩,思维就自然不可能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了,就更谈不上为人民的利益奋斗终生了。
“组织未给,自己取之”,倒真是不“知耻”的振振有词,歪曲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本意,得了便宜还卖乖,出了风头还要说一些自己委屈、自己吃亏的话,这样的人像什么呢?恰似南非有种叫“白鹮”的鸟。白鹮对动物的尸体特别感兴趣,经常钻进烟囱里掏吃里面的死鸟,结果这种龌龊的专业习惯得到了局部的赞扬,它居然有“烟道清洁工”的美称,大概毕竟有一些客观上的效果,而“环卫站长”们呢?伸出的欲望之爪,没有半点可以被容忍、被谅解的地方。
人们常说,“别伸手,伸手必被抓!”这是条规律。爱尔兰的剧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在个人利益上不伸手的人,在捍卫一种思想时必定是英雄”。我们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在个人利益面前,都能保持健康的心态,坚决抑制私欲,涌现出无数“组织要给,自己不要”的典型。粟裕同志几次拒绝任“華野”的一把手,将位子让给陈毅;孙毅同志在1955年授衔时,认为授他为中将军衔,高了,却只愿扛个少将之衔。“知耻”二字,鞭策这些老同志向更高的思想境界迈进。
不“知耻”的言行,终究是要被唾弃的。
“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看来,尊重那些实事求是且有道德、有觉悟的人,应该是个优良的传统,它对于形成扶正祛邪的氛围,实在非常重要。西夏“不战而降”,功在“国威”耳。难得桑大人有如此清醒的认识,他不仅自己“知耻”,还捎带着用“无影棍”直戳那些不“知耻”的弹冠相庆者——“不是诸位太凶,而是西夏很怂!”有的话,拐个弯儿地表述,比直通通地说出来更具有杀伤力。
对于现实中的不“知耻”者,既要平心静气地分析他们所谓的“逻輯”和思路,更应该毫不留情地批判荒谬的腔调,否则,有些人长期处于过度自信与亢奋的心理状态,深陷于自己“劳苦功高”的梦幻之中,把等价交换的原则引入了党政机关,给革命事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譬如杭州市江干区的一个前环卫站长,滥用职权、贪污挪用公款上千万,他就觉得——“付出与收入就得成正比,这些钱是自己这么多年付出应得的,组织未给,自己取之”。虽然这并不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且相当粗糙,但是“小人有恁一副邪心肠,便有一段邪见识;有一段邪见识,便有一段邪议论;有一段邪议论,便引一项邪朋党,做出一番邪举动(《吕坤 呻吟语》)”。
眼下,一些人对自己的所谓“付出”没有正确认识。在有些人的意识中,自己“付出”的每一滴汗珠,都那么晶莹剔透,起码也是“滴滴香浓”。他们希望自己就应该像旧中国那些在新疆和田河里“踩”玉的工匠一样。被雇来“踩”玉的工匠,全凭脚底板的灵敏感觉,平心静气,在河水中仔细体会,十拿十稳,确证是玉石,才会弯腰。“踩”玉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矩——工匠弯一次腰,就得交一块玉石。岸上的巴依(财主)派了心腹盯着,虎视鹰瞵,计算着弯腰的次数。虽然有些不甚舒服,但是,这毕竟是精准的“计算”。有个别领导一旦留恋起那些“巴依”对雇工的这般“计算”了,他们“落马”的日子肯定不远了。压抑已久的“本我”,放出来透透气,总让人感到有一股歪风邪气扑面袭来。
拿放大镜看自己的“功劳”或“付出”,锱铢必较,就会埋怨上级领导或老百姓的“计算”刻薄寡恩,思维就自然不可能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了,就更谈不上为人民的利益奋斗终生了。
“组织未给,自己取之”,倒真是不“知耻”的振振有词,歪曲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本意,得了便宜还卖乖,出了风头还要说一些自己委屈、自己吃亏的话,这样的人像什么呢?恰似南非有种叫“白鹮”的鸟。白鹮对动物的尸体特别感兴趣,经常钻进烟囱里掏吃里面的死鸟,结果这种龌龊的专业习惯得到了局部的赞扬,它居然有“烟道清洁工”的美称,大概毕竟有一些客观上的效果,而“环卫站长”们呢?伸出的欲望之爪,没有半点可以被容忍、被谅解的地方。
人们常说,“别伸手,伸手必被抓!”这是条规律。爱尔兰的剧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在个人利益上不伸手的人,在捍卫一种思想时必定是英雄”。我们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在个人利益面前,都能保持健康的心态,坚决抑制私欲,涌现出无数“组织要给,自己不要”的典型。粟裕同志几次拒绝任“華野”的一把手,将位子让给陈毅;孙毅同志在1955年授衔时,认为授他为中将军衔,高了,却只愿扛个少将之衔。“知耻”二字,鞭策这些老同志向更高的思想境界迈进。
不“知耻”的言行,终究是要被唾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