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船精神”承载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的根脉所在。在“七一”党的生日来临之际,就让我们一起通过了解两位老共产党员的优秀事迹,来弘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使命。
张富清:坚守初心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表彰先进、弘扬正气,党中央决定,授予张富清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张富清,一位95岁高龄的老人,若不是因为一次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他可能会永远的把功名藏在心中。1948年,24岁的张富清离家入伍,成为了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359旅718团2营6连的一名战士,此后,他一次次的担任突击队员,在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先后荣获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团一等功一次,两次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获得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奖章。1955年,张富清在速成中学完成了两年的文化学习后,既没有选择发展迅速的大城市,也没有回到陕西老家,而是一股脑地扎进了最艰苦的来凤县,成为了一颗建设祖国的“螺丝钉”。
在来凤县,张富清时刻铭记着自己是一名老兵,一名突击队员。他先后在县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局、县建行工作,但无论在哪,他永远都是冲在第一个。老百姓没解决温饱问题,他就带领着最困难的家庭和他们一起栽红薯、种苞谷;偏远地区不通路不通电,他就带领社员们开山修路、放炮眼,一连十几天不回家;刚来到了建行来凤县支行,员工寥寥无几,资金更是困难,他就一边调动员工工作热情,一边着手解决办公室和职工住处问题,同时亲自跑到每一家贷款的煤矿了解企业的销售情况,帮助他们出谋划策。
7年前,老人因病左腿截肢,本来大家都以为他会在轮椅上度过余生,可他却忍痛训练,硬是学会了用义肢走路。后来,老人眼睛又得了白内障,需要手术,他的医疗费可以报销,他却自己把儿子为他选的7000多块钱的人工晶体找医生换成了3000元的。张富清对待自己严苛,对待家人同样严格。张富清夫妇俩养育了4个孩子,没有一个依靠过父亲的战功谋得一官半职,为了不给国家添麻烦,也不让家人占公家的便宜,张富清不许子女亲属在他工作过的单位上班,甚至不许跟他一样有高血压的家人吃他享受公费医疗的降压药。
“我想起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有几多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显摆自己啊,比起他们我有什么功劳啊?”这是张富清老人面对为什么自己隐瞒军功六十余年时的回答,也是他将一生奉献给祖国的最好的证明。
龚全珍:不改本色
5月18日,光明日报一版头条刊发《“总书记,我又能看书啦”——“老阿姨”龚全珍眼科手术记》以及本报评论员文章《读懂这份关爱》,光明报网端微共同推出同主题微视频作品《“总书记,我又能看书啦”》。报道迅速“刷屏”,文章及视频在新媒体端推出的十小时内,数十家网站和移动端App在首页或首屏转发:学习强国、中国经济网、中国日报网、环球网、中青在线、澎湃新闻等主流新闻平台、网站在首页转发,腾讯新闻、今日头条、新浪新闻、网易新闻等各大商业新闻平台在首页置顶,微信腾讯新闻插件头条推送。
这一装载着沉甸甸感情的故事正在全国各地、社会各界持续传播。
龚全珍老人是开国少将甘祖昌的夫人,也是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的一名有着7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近年来,龚全珍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等称号,她的家庭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
龚全珍毕业于西北大学教育系,毕业之后在新疆军区子弟学校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1957年随丈夫回到了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的老家,成为了一名“农民”,但她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依舊奋斗在莲花县教育的第一线。这一干,就是大半辈子。离休后的龚全珍老人仍然心系下一代的教育成长,有一次她应邀到凫村中学做爱国主义传统教育讲座,讲完后她来到了图书馆,面对空空如也的书架时老人有了新的想法,她回到县城后立刻到新华书店买了一千余册图书送到了凫村中学。这些年来,龚全珍走进学校、机关、部队、工厂,义务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与贫困学子结成“1+1”帮扶对子,资助学生百人有余,捐款多达十余万元。
甘祖昌将军去世后,龚全珍老人牢记甘将军生前嘱托——永葆本色。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依旧坚持开展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关心贫困儿童、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并在金城社区筹建“龚全珍工作室”,受邀担任辅导员。龚全珍老人一生节俭,衣着朴素,但在帮助他人上面却从未说过一个“不”字,所以人们都亲切的称呼她为“老阿姨”。
哪里有困难就去到哪里,面对困难不畏惧不退缩,坚定理想坚定信念将自己的一生完全地奉献给党和人民。无论是张富清老人还是龚全珍老人,亦或是千千万万在我们身边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共产党员,他们都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牢牢地刻在了自己的心间,这也正是“红船精神”的最好体现。
张富清:坚守初心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表彰先进、弘扬正气,党中央决定,授予张富清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张富清,一位95岁高龄的老人,若不是因为一次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他可能会永远的把功名藏在心中。1948年,24岁的张富清离家入伍,成为了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359旅718团2营6连的一名战士,此后,他一次次的担任突击队员,在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先后荣获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团一等功一次,两次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获得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奖章。1955年,张富清在速成中学完成了两年的文化学习后,既没有选择发展迅速的大城市,也没有回到陕西老家,而是一股脑地扎进了最艰苦的来凤县,成为了一颗建设祖国的“螺丝钉”。
在来凤县,张富清时刻铭记着自己是一名老兵,一名突击队员。他先后在县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局、县建行工作,但无论在哪,他永远都是冲在第一个。老百姓没解决温饱问题,他就带领着最困难的家庭和他们一起栽红薯、种苞谷;偏远地区不通路不通电,他就带领社员们开山修路、放炮眼,一连十几天不回家;刚来到了建行来凤县支行,员工寥寥无几,资金更是困难,他就一边调动员工工作热情,一边着手解决办公室和职工住处问题,同时亲自跑到每一家贷款的煤矿了解企业的销售情况,帮助他们出谋划策。
7年前,老人因病左腿截肢,本来大家都以为他会在轮椅上度过余生,可他却忍痛训练,硬是学会了用义肢走路。后来,老人眼睛又得了白内障,需要手术,他的医疗费可以报销,他却自己把儿子为他选的7000多块钱的人工晶体找医生换成了3000元的。张富清对待自己严苛,对待家人同样严格。张富清夫妇俩养育了4个孩子,没有一个依靠过父亲的战功谋得一官半职,为了不给国家添麻烦,也不让家人占公家的便宜,张富清不许子女亲属在他工作过的单位上班,甚至不许跟他一样有高血压的家人吃他享受公费医疗的降压药。
“我想起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有几多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显摆自己啊,比起他们我有什么功劳啊?”这是张富清老人面对为什么自己隐瞒军功六十余年时的回答,也是他将一生奉献给祖国的最好的证明。
龚全珍:不改本色
5月18日,光明日报一版头条刊发《“总书记,我又能看书啦”——“老阿姨”龚全珍眼科手术记》以及本报评论员文章《读懂这份关爱》,光明报网端微共同推出同主题微视频作品《“总书记,我又能看书啦”》。报道迅速“刷屏”,文章及视频在新媒体端推出的十小时内,数十家网站和移动端App在首页或首屏转发:学习强国、中国经济网、中国日报网、环球网、中青在线、澎湃新闻等主流新闻平台、网站在首页转发,腾讯新闻、今日头条、新浪新闻、网易新闻等各大商业新闻平台在首页置顶,微信腾讯新闻插件头条推送。
这一装载着沉甸甸感情的故事正在全国各地、社会各界持续传播。
龚全珍老人是开国少将甘祖昌的夫人,也是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的一名有着7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近年来,龚全珍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等称号,她的家庭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
龚全珍毕业于西北大学教育系,毕业之后在新疆军区子弟学校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1957年随丈夫回到了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的老家,成为了一名“农民”,但她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依舊奋斗在莲花县教育的第一线。这一干,就是大半辈子。离休后的龚全珍老人仍然心系下一代的教育成长,有一次她应邀到凫村中学做爱国主义传统教育讲座,讲完后她来到了图书馆,面对空空如也的书架时老人有了新的想法,她回到县城后立刻到新华书店买了一千余册图书送到了凫村中学。这些年来,龚全珍走进学校、机关、部队、工厂,义务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与贫困学子结成“1+1”帮扶对子,资助学生百人有余,捐款多达十余万元。
甘祖昌将军去世后,龚全珍老人牢记甘将军生前嘱托——永葆本色。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依旧坚持开展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关心贫困儿童、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并在金城社区筹建“龚全珍工作室”,受邀担任辅导员。龚全珍老人一生节俭,衣着朴素,但在帮助他人上面却从未说过一个“不”字,所以人们都亲切的称呼她为“老阿姨”。
哪里有困难就去到哪里,面对困难不畏惧不退缩,坚定理想坚定信念将自己的一生完全地奉献给党和人民。无论是张富清老人还是龚全珍老人,亦或是千千万万在我们身边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共产党员,他们都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牢牢地刻在了自己的心间,这也正是“红船精神”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