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旗舰物种

来源 :绿色中国·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6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拥有全世界独有的动植物种类及种质基因库。其中,海南长臂猿为中国特有种、海南特有种,是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分布于国家公园范围内霸王岭区域,是最受关注的旗舰物种。
  国家公园内初步统计有野生维管植物3653种,有各类保护植物432种,其中有海南苏铁、坡垒等国家I级保护植物6种,海南油杉、海南韶子等国家II级保护植物35种。国家公园内共记录有脊椎动物627种,有海南长臂猿、海南坡鹿、海南山鹧鸪、圆鼻巨蜥等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14种,黑翅鸢、四眼斑水龟和虎纹蛙等国家II级保护野生动物91种。
  海南长臂猿
  海南长臂猿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旗舰物种,是反映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标志。
  海南长臂猿属哺乳纲,灵长目,长臂猿科,长臂猿属,民间称为乌猿,是海南特有的灵长类动物,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头上长有一顶“黑帽”,是海南岛真正的原住“居民”,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的指示物种,目前只分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在2002年第19届“国际灵长类大会”上,确定海南长臂猿位列世界极度濒危灵长类第1位。
  海南长臂猿的外形似猴,但没有尾巴。成年的雌猿雄猿毛色相差很大,雄性通体黑色,雌性全身金黄。
  海南长臂猿的声学结构与其它猿类不同,每天清晨猿群开始第一次鸣叫,声音高亢洪亮,它们以此来标志领地,监测人员就是通过此习性开展长臂猿种群数量的调查。每个猿群的活动范围大多在2平方公里左右。海南长臂猿以野荔枝、大果榕、岭南山竹子、乌墨、肖蒲桃、红椎、秋枫等130多种植物的果实和嫩叶为主食,最爱肉厚多汁的果实,偶尔也会觅食鸟蛋。海南长臂猿为树栖动物,活动与觅食均在树冠层中。
  海南长臂猿一般生活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群中”,由一只公猿、一只母猿以及一到三头幼兽组成,也就是一个海南长臂猿“家庭”大约由5个左右的“成员”组成,可以说这种“家庭结构”与人类的非常相似。
  不过海南长臂猿的繁殖速度非常缓慢,公猿要到7?8岁才能达到性成熟,而母猿要到9岁,每隔2?3年才能繁殖一次,孕期为7?8个月,且1胎仅产1只幼崽,成年体重7?10公斤,寿命最长可达30余年。
  通常情况下,公猿“成年”后就会“分家”过上一段独立的生活,而在此期间若无法在其它猿群中夺取“首领”地位就很可能孤独一生,所以海南长臂猿的繁殖速度是相当缓慢的。今年8月23日,海南省林业局召开专家鉴定会,专家组成员一致确认新生两只婴猿。至此,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已经恢复到5群共35只。
  海南坡鹿
  海南坡鹿属哺乳纲,偶蹄目,鹿亚科,鹿属。海南特有亚种,是中国17种鹿类动物中最珍贵的一种,被誉为“稀世之珍”。
  海南坡鹿外形似梅花鹿,体毛红棕色;雄鹿具角,身上没有明显的“梅花”,但脊背上一条褐带的两边,整齐地点缀着两行斑点。一般体长为160厘米左右,肩高104?110厘米,体重70?130千克。体毛一般为赤褐色到黄褐色,背部颜色较深,背中央由颈部至尾巴的基部有一条纵行的黑褐色脊带纹,带纹两侧点缀着白色花形斑点,每个斑点如铜钱般大小,间距为3厘米左右,此外在臀部也有少许白色斑点。雄鹿的毛色比雌鹿的深,特别是在发情交配季节,显得更为浓艳。到了秋末冬初,全身便都换成长而浓密的冬毛,背中线黑褐色,背脊两侧各有一列白色斑点,白色的斑点也都褪去,几乎完全消失,一直到翌年春天,这些斑点才又逐渐显现。体侧及四肢外侧的体色较淡,腹部和四肢内侧为灰白色。颜面部及耳朵的背面为黄褐色,耳缘带有黑色,耳内为白色。尾巴的背面为栗棕色,腹面为白色或淡褐色 。
  成年鹿冬毛斑点不明显,体形狭长,颈部和四肢也较为细长,背鬣不明显,主蹄狭窄而尖,侧蹄小。雌鹿的头上没有角,雄鹿头上角的形状很特殊,有一个较大的眉杈,向前长出,然后稍微向上弯曲,而主干则先向后,然后再弯曲向上,并向前伸展。
  坡鹿主要栖居于海拔200米以下的丘陵坡地或平地,在海南方言中“坡”就是“平地”的意思,故这种鹿才有“坡鹿”之名。
  坡鹿是一夫多妻制。雌性从2岁开始持续繁殖,直到10岁。坡鹿的发情期为每年的冬季和初春,繁殖期为每年的2?5月,妊娠期为225?342天,每年一胎,每胎1?2只小坡鹿。小坡鹿在出生4?6个月后断奶,2岁性成熟。幼鹿主要由雌鹿哺育,雄鹿虽然在群体中生活,但很少参与。
  白鹇
  白鹇,属于大型鸡类。雄鸟全长100?119厘米,雌鸟58?67厘米。白鹇雌雄异色。雄鸟头上的长冠和下体全部纯辉蓝黑色,带金属光泽。脸部裸露皮肤呈红色。颈、背、翅均为白色带“V”形黑纹。中央尾羽为白色,两侧带黑纹。跗跖部为红色。雄鸟上体和两翅白色,密布黑纹。羽冠和下体都是灰蓝色。尾长,中央尾羽近纯白色,外侧尾羽具黑色波纹,外侧尾羽亦白,染以黑纹。头的裸出部分和脚为赤红色;嘴浅绿色;眼棕褐色。雌鸟上体以及翅、尾等概橄榄棕色;下体灰褐沾棕,自下胸以次,各羽均具暗褐色细斑。眼裸出部分赤红,脚亦红色,鲜艳显眼。雌鸟全身棕褐色,后枕部具黑色羽冠,羽冠近黑色。
  栖息于多林的山地,从山脚直至海拔1500米的海拔高度,尤喜在山林下层的浓密竹丛间活動。白天多隐匿,叫声嘈杂粗糙。受惊时羽冠竖立,尾羽微扬,多向山上奔走,至山顶方展翅起飞。夜间栖宿在树枝上。
  它们成对或成3?6只的小群活动,冬季有时集群个体多达16?17只。性机警,胆小怕人,受惊时多由山下往山上奔跑。一般很少起飞,紧急时亦急飞上树。通常在亮天后即从夜栖树上飞到地面活动,一般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次活动高潮。活动多在巢域内,每日活动路线、范围、地点都较固定,多数时间都用于觅食。食饱后通常原地站立休息或理羽,偶尔也有飞到树上休息的。晚上成群栖于高树上,一般在天黑时才开始上树栖息。通常雌先雄后,或雌雄一起,一边发出叫声,一边飞上一定高度的树枝,然后逐步登高,藏于高大乔木密集的树冠下,距地高度多为6?8米。活动时较为安静无声,有时可听到行走时踩踏的‘沙沙’声。通常仅在有危险时雄鸟才发出尖利的‘ji-go-go-go’的警戒声。
  它们主要以植物幼芽、块根、果实和种子为食。其中最常吃的是南亚锥栗的坚果、崖豆、蕨叶、芭蕉芋等植物,也吃金针虫、鳞翅目昆虫和幼虫、甲虫、蚂蚁、蜗牛等动物性食物。
  高山榕
  高山榕属桑科,榕属,大乔木,高25?30米,胸径40?90厘米;树皮灰色,平滑;幼枝绿色,粗约10毫米,被微柔毛。
  高山榕为阳性树种,四季常绿,树冠广阔,树姿丰满壮观,生性强健,耐干旱瘠薄,又能抵抗强风,抗大气污染,且移栽容易成活,是极好的城市绿化树种。高山榕的根和枝的柔韧性很强,易于曲折或编织,适宜各种造型,所以诸多园艺工作者都以它为盆景制作的首选材料。经过精心加工,合理养护,一盆盆高山榕盆景作品显得千姿百态,意境奇美,观之令人心旷神怡,爱不释手。
  高山榕生命力极为旺盛,容易繁殖。繁殖方法有播种、扦插和组织培养,以播种和扦插繁殖方法为主。
  高山榕树冠大;叶厚革质,有光泽;隐头花序形成的果成熟时金黄色,是极好的城市绿化树种。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独木不成林”的俗语。可在热带雨林里,这一说法就站不住脚了。据有关资料记载,形成独树成林景观最大的单株高山榕占地数十亩,直径十厘米以上的气生根就有上千条。
其他文献
以改性松香为交联骨架,季铵盐阳离子为官能团,制备松香基阴离子交换树脂(RAER),研究其对蔗汁中代表性色素类黑精的吸附性能.采用静态吸附法对树脂投加量、吸附温度、pH值以及吸附时间4个单因素进行探索,在类黑精溶液初始质量浓度350 mg/L时,得到最佳吸附条件为:RAER投加量0.06 g/mL,温度333 K,pH值7.0,时间2 h.在最佳吸附条件下,RAER对类黑精的最大吸附量1.29 mg/g,吸附率达到22.07%,表明松香基阴离子交换树脂对类黑精有较好的吸附效果.
10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宣布,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涉及青海、西藏、四川、陕西、甘肃、吉林、黑龙江、海南、福建、江西等10个省区,均处于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关键区域,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保护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
期刊
位于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其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独特,一直以来都是高原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是雪豹、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藏原羚、金钱豹、兔狲、藏狐、棕熊等珍稀动物的重要栖息地,被誉为“高原野生动物王国”。  雪豹  雪豹,地球上最神秘的野生动物。雪豹,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和旗舰物种,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雪豹具有高度发达的分配血液、调节呼吸等技能。雪豹原
期刊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位于海南岛中部,保护面积4269平方公里,保存了我国最完整、最多样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这里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唯一分布地,是热带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的宝库,成为岛屿型热带雨林珍贵自然资源传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典范.
期刊
武夷山国家公园跨福建、江西两省,保护面积1280平方公里,分布有全球同纬度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是我国东南动植物宝库.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拥有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是文化和自然世代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