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特征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教师角色的多重决定了教师在教书的同时必须从事着教学研究活动。尤其是中小学一线教师,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在紧张繁忙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常存在着论文压力,且不说在职称晋升、年度考评、奖金发放、评优选模中都有一个硬件——论文,单就中小学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的种种表现,使得他们不得不想办法、探路子、搞起教学研究。于是,这些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研究者的角色,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特征。
  回顾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凡是在教育理论上有重大贡献的人士都是优秀的教育实践者。从陶行知到叶圣陶、从于漪到魏书生,他们正是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进行艰苦探索,写下无数篇教研文章,总结出精辟之论,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将中国现代教育推向一个又一个制高点。
  然而,一线教师搞研究也常常面临着各种现实问题,令其发怵。譬如:担心选题别人已经写过,担心自己的理论不够高深;苦恼时间不够充分,苦恼手头缺乏资料,也苦恼没有试验场所;困惑于自己苦苦写出的论文不能发表,也困惑于自己的科研对实际教学是否有所促进作用等等。他们之所以面临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没有把一线教师的研究定位准确——把他们的研究与专业研究者的科研相提并论。用专业研究者的标准去要求一线教师,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一线教师虽然没有专业研究者的广博的知识、高深的理论修养、丰富的资料、设备完善的实验场地、充足的时间、竞相争发的报刊杂志,这是事实;但我们一线教师有鲜活的课堂、有日复一日的实践、有我们四季耕耘的讲台、有性格各异的学生,这也是事实。我们在课堂里所获得的第一手实践资料,是专业研究者在书堆里、实验室里无法获得的,这是我们的优势。而且课堂是不可复制的,我们任何一个人的教学实践体验都是唯一的、独特的,对他人来说都是新鲜的。
  一线教师的研究与专业研究者的科研有以下几点不同。
  1.目的与功能不同。专业研究追求的目标是,对真理性的认识,对事物规律的把握。其功能主要是对事物进行理论解释,预测其发展,并予以控制,以推动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例如,环境问题、教育发展问题等。而一线教师的科研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是服务于自身的途径和手段。其功能是通过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课题与内容不同。专业科研的课题及内容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定。而一线教师科研的课题及内容是根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定,看你的教与学中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研究解决,而不是看这个问题别人研究过了没有,即使别人已经研究过了,但由于你所面对的学生不同、场合不同、你投入的感情不同、你运用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肯定不同,其结果也有你的独特之处。过去,大多数教师研究的问题太宏观,与自己的教学工作关系不紧密,因而,对实际教学促进作用不大也是难免的。
  3.过程与方法不同。专业研究者的研究具有情境性,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因为他们是在实验室里或在实验基地里进行,如:药物试验、心理实验、卫星试验等。而一线教师多采用现场研究——在你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展开研究,按教学实践的思想,强调与教学背景相关的意义。在教学现场,有意观察、改变某些因素,去发现其中的变化及效果,进而调控教学策略,达到研究的目的。例如:某老师为了解决不交作业的学生交作业的问题,他先后作了三个小试验,先是布置难易不等的三套题,把学生分成三类各做一套题,持续一月;他又改变办法,将所有的题打乱,让学生按一定量自由选择作业题,又经过一月;他要求学生根据每天所学的内容,自己思考选择布置作业题。通过对三个小试验比较、分析、寻求一种最能调动各个学生做作业兴趣的办法。
  4.成果与去向不同。专业研究主要服务于社会,而教师的教学研究首先服务于自己,其次才推向社会。
  那么,一线教师如何从事教学研究呢?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及教育领域的成功人士的经验,概括起来不外乎有两种:一是教学反思,二是行动研究。
  一、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最基本的教研活动,也是最具实效性的研究方式。一般有以下步骤。
  1.内部自我对话,即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评价。
  2.外显自我对话,把你正在做的事写下来,即教学日记。于漪的短文《弓足》就是一篇典型的例文。常规性的教学反思日记的写法是,首先,简述你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教学;接着,对教学中你最得意的地方重点描述并进行分析;然后,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遗憾之处予以简述和分析;最后,就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及你这一堂课的成败,总结出自己想说的几句话。
  3.与同事讨论,分享经验、丰富经验。教师的学习与学生的学习的区别在于,教师是对经验的学习、非系统化的学习,讨论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师从反思中发现差异,找出症结,把过去和现在正在发生的问题凸现出来,达到有效解决。这是教学反思的目的,也是教学研究的目的。
  二、 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相对于教学反思要复杂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针对某些突出的问题,展开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研究活动。通常有以下步骤。
  1.确定选题。先罗列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简要评价,再简要论证为什么要选此题。
  2.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关于该问题你已经知道了哪些,还有哪些你还不知道、需要解决的,准备怎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3.选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什么选用这一方法,这一方法的实施需要什么条件,什么时候运用这一方法(根据自己教学实际需要,考虑实施),如何收集与保存有关资料。
  4.结果分析。对此问题,你原先的期望怎样;通过对材料整理分析,研究出怎样的结果;怎么解释你研究的结果。
  5.理论发展。通过研究,你对以前教学实践的看法有何改变,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下一步有何打算,你从研究中得到什么启示。
  行动研究重在行动过程。(这里只简谈其基本步骤)教师根据各自的教学实际,可灵活自由取舍,不必面面俱到;重在探索过程,其目的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过程”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良策。
  综上所述,让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特征,不是一句口号;中小学一线教师搞研究,也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只要把自己的研究定位准确,选择恰当的时机、合理的方法,以课堂为实验场地,以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场研究,就能写出鲜活、生动的、具有价值的文章。在“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步入无止境的探索征途,教育理论形成于其中,教育家亦悄然成长。
  (责任编辑 刘永庆)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作文评改,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写,而忽略了评改,这样一来,作文评改就成了例行公事的“走过场”。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批改学生作文
【摘 要】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写作时的结构意识提升写作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增加写作素材,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当然教师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增加读与记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感,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提高 初中 学生 写作能力  从小学阶段的学习开始,学生们就会接触到语文学科,语文这门学科贯穿着学生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想象力比较丰富,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互动情景能激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从而助力学生找到写作灵感,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教师如何灵活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考场上的分分秒秒都决定着考生的命运和前途。自2005年起,江苏高考实行网上阅卷,答题卡实行一卡制。2006年高考考生普遍感到考场上时间紧,不能适应网上阅卷的要求,考后调查监考老师也普遍反映许多考生做不完试卷。笔者在2006年高考中担任监考老师,在监考中也注意到这一问题。考后一直思索这一问题,除了客观原因之外,有没有主观因素影响考生的答题时间呢?回答是肯定的,大多考生受到定势的影响
文章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更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一篇好作文,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突破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困境,就要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阅读积累,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把精力投入到写作教学上,收获却并不明显,学生还是害怕写作文,甚至厌恶写作,写出来的文章也像流水账,没有真情实感,枯燥乏味。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教
【摘 要】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欲望,改变教学理念,努力构建自主化、开放化和灵动化的高效课堂,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发展奠定基础。本文提出要尊重认知,在化解困难中培养自主意识;营造氛围,在激趣融入中培养自主意识;突破传统,在灵动创新中培养自主意识,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  尊重认知
在心理学上,情感被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由此可以看出: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观态度或主观反映,属于主观意识,而不属于客观存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主观意识都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意识,必定对应着某种特殊的客观存在,因此就新闻与情感来说,新闻事件是客观存在,而情感则是主观意识,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