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深处,伊人何归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in_wa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第五代导演陈凯歌所执导的《百花深处》是影片《十分钟年华老去》的最后一个单元。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影片,短短十分钟,平实幽默,却引人深思。导演充分运用精美的视听语言、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加以角色与细节的精心设计,表现了在老北京快节奏的城市化进程中对于渐渐遗失的传统文化的思考。
  【关键词】 《百花深处》;陈凯歌;文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5-0087-02
  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是经济建设、社会建设还是生活方式都在不断地进步。但是,在快节奏的现代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那些仍旧想要活在慢节奏的传统文明中的人,他们的精神似乎无处安放,像一个个搜集者,不停地寻找他们过去生活的影子。同时,也不得不让人们思考,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对于传统文化是有着深厚感情的,他执着于人文主题,以理性主义精神反思在现代化过程中新旧文化交替,密切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在《十分钟年华老去》中也不例外,单元影片《百花深处》是具有艺术性、反思性和观赏性的,其延续了陈凯歌的人文主义风格,追寻着被人们遗忘的传统文化。影片叙事脉络清晰,讲述了一位疯癫的“老北京人”冯先生与搬家公司的故事。影片从一场喧闹的搬家戏开始。一位居住在百花深处胡同的冯先生请搬家公司为他搬家,搬家公司到达后发现他的家已然成为一片废墟,为了要回搬家费,不惜上演了这场看似滑稽实则意味深长的“搬家戏”。在对影片《百花深处》的分析中,本文将从视听语言、意象表现、角色设计等方面分析,揭示该影片所隐喻的意义。
  一、主题展现——新旧文化碰撞下对传统文化的追寻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越过人世沧桑的斑斑锈迹,在经过的道路上留下深深的痕迹。在片中可以看到,去往搬家的路途中,现代的货车上搭载着的是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老北京人,他误以为开错了路,说明他对于这座城市已经渐渐陌生了,足以反映出部分老北京人对于快节奏的城市化进程的不适应。当到达胡同口时,搬家头儿看到满是“拆”字的破壁也露出了不解的表情,说明了现代北京人对于传统胡同也是陌生的。而后带有陈氏黑色幽默的虚拟“搬家戏”上演,引起观众一笑的同时也会引起深刻的思考。《百花深处》以胡同命名,快节奏的生活里,一个“拆”字便决定了其狭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要被淘汰的命运。拆迁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一步,导演用拆迁使得胡同消失表现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于传统文明的冲击;以一位疯癫的老北京人对于过去家园的念念不忘表现现代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以高楼大厦与残败胡同反映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以最后铃声与槐树的青葱寻回了对传统文化的寄托。弃旧建新,拆除残败的百年老宅,让人们搬进富有现代化的新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导演运用理性精神对于现代化拆迁中所面临的对传统文化继承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
  二、视听语言——传统被吞没的不堪
  (一)镜头的运用
  全片103个镜头,多为中近景。
  (二)拍摄角度的运用
  影片一开始便是一个自下而上的仰拍镜头,展现了一栋现代化的高楼,此镜头不但交代了环境,更能够给人心理上的沖击,压抑和束缚住人们的神经,让人想要逃往一个轻松自在的环境。此镜头也隐喻了在顺势而来的现代文明面前,传统文明显得那么的无力。
  货车行驶在马路上,冯先生的主观镜头看到的是笔直的高楼大厦快速闪过,既展现了现代城市的真实,也反映了现代生活节奏之快。人物交往关系中,镜头的视点也在发生着变化。起初在高楼下,冯先生找搬家头儿说话,镜头多俯拍冯先生,仰拍搬家头,这表现了现代文明的“强势”。随剧情发展,冯先生站在百花深处的槐树下,画面呈现了对冯先生的仰拍以及对搬家公司人的俯拍。从拍摄角度的转变足以看到导演迫切想要转变的文化态度。
  (三)构图的运用
  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封闭式构图,展现的是汽车后视镜中看到的站在槐树下的冯先生对远处的张望。后视镜的框与框内的人组成了一个“囚”字,表现出了现代化的进程对于传统老北京人思想的束缚。
  (四)声音的运用
  1.对白的运用
  耿乐口中的“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一句话道出了北京现代化进程之快,令人目不暇接。“给钱就搬”这句话体现出了当下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变得唯利是图。随剧情发展,“干吗呢?悠着点”也看到了他态度的转变,他与冯先生的距离正在一步步拉近。冯先生问搬家公司的人:“花瓶应该在哪儿?应该在堂屋,在堂屋的条案上”,短短的对白足以看到传统与现代文化交织下,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缺失。冯先生在捡到铃和铛后都不停地念叨着:“这不在这儿呢”表现了冯先生已经找到了他对于过去文化和思想的寄托,以搬家公司为代表的现代人好像也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足以说明,影片中每一句对白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2.音乐与音响的运用
  在电影中,“音乐是作为一种心理对称介入的,目的是给观众提供一种元素帮助他们去理解影片段落中所具有的那种与人有关的音调。”(引自美国波布克的《电影的元素》第52页)音乐使用的得当能够强有力地加强某段时间或某场戏的戏剧作用和深度。
  影片开始的鞭炮声预示着乔迁之喜,直接展现了故事的背景。小孩子叫喊着“我的电脑呢”,表现出了现在的孩子比起传统文化来说,会更加迷恋现代化的电子设备。
  汽车行驶在公路上汽笛声展现了工业文明的进程,百花深处胡同的拆迁的音响声给人带来悬念的同时,也不免带给人一种荒凉感。
  “影背”“后堂”等词语刚说出来的时候甚至显得特别滑稽,但等到影片主题切到深处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震撼。
  音响与音乐运用最出色的部分便是搬家。搬家工人开始搬,有节奏的鼓声也配合着剧情的发展响起来了,富有独特韵律和喜剧效果。导演对于空手搬道具时的音响独具匠心的运用,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如家具的“咯吱”声、鱼缸内的流水声以及花瓶摔碎的声音。花瓶打碎后,欢快的鼓声变成了悲伤的笛音。正是这些声音的运用使得虚拟空间变得真实起来。同时,也让人们不禁反思,是不是应该为传统文化做些什么了?   片尾由清脆的铃铛声引出了水墨画,古韵悠悠,伴随着空灵的音乐使得人们寻找到了过去那份美好。
  (五)色彩的运用
  本部影片以黄、灰为主色调,无论是景物还是衣物都特别暗淡。冯先生戴着黄色帽子,穿着红色的衣服,而外面却罩上了一件灰色的外套。故宫红和琉璃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而那件灰色外套正如钢筋水泥一般束缚了传统文化的生长。影片的最后呈现了虚幻的四合院彩色水墨画,与冯先生的衣物色彩相似,只是那么美好的事物早已逝去,留下的是一片废墟,引起人们万分惋惜之情。
  三、意象独特的表现——寻根之旅
  (一)槐树
  “若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从明朝开始,这句民谣便不绝于耳。从古至今,人们便把大槐树和老鸹(鹳) 窝视为民众便于传承历史记忆的符号。大槐树不仅是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更承载着先人对故土家园的依恋和顾盼。在本部影片中,大槐树是冯先生“家”的标志,也会给人生发出一种心安之感,让人们不禁幻想到四合院此前的热闹景象。导演运用大槐树隐喻为一种传统文化的根,申诉着传统文化的消逝。
  (二)铃铛
  冯先生提着铃铛说道:“遇到刮风下雨的时候,叮叮当当好听着呢。”锈迹斑斑的铃铛正是冯先生对于以前百花深处慢生活的象征,如今再次捡起,只剩下这个“叮叮当当”的铃铛让他追忆。那铃铛也似乎是打开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他口中不停地念叨着“这不在这儿嘛”似乎是导演试图表达传统文化尽管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其并未消亡,依旧值得人们去追寻。
  四、人物设立——品京都遗韵
  冯先生作为片中主角,其语调、神态、动作都可圈可点。从语调来看,操持着一股子京腔,自称“先生”,加以兰花指的动作和夸张的神情,不禁让人想起了梨园戏子。人们都认为冯先生是个“疯子”,可他对于自己家的路线、物件的位置记得那么清楚。他不是疯了,只是慢生活的消失殆尽,让他努力寻找自己精神的寄托,可始终都那么费力。
  陈凯歌说过:“全球化的东西,就是用一种非常暴力的力量来横扫你的文化,让你的文化无立足之地。你的生活方式都变了……在大槐树底下摇着芭蕉扇的中國人,变成了在冷气房里的中国人。其实这是值得忧虑的事,就是我们真的丧失了那些无形中支持我们的东西,支撑着我们的这些东西。”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质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将无枝可栖。正是这样,才造成了现代人看到的冯先生的“疯”。
  综上,《百花深处》作为一部寻根电影,是现实的精神镜像。导演运用生动的视听语言和独特的意象设计,让人们感受到生命转瞬即逝,在时间面前人们总是显得那样渺小、无助、脆弱、甚至不堪一击的感受,也告诉人们走得太快,不要忘记看看来时的路。
  参考文献:
  [1]刘洋.消逝的“慢”歌——浅析陈凯歌《百花深处》[J].今传媒,2013,21(07).
  [2]张效利.北京的老去年华——评陈凯歌电影短片《百花深处》[J].电影评介,2015,(15).
  作者简介:
  边永红,女,汉族,山西晋中人,山西师范大学,本科在读。
其他文献
【摘要】 民俗文化涵蓋了所有的民间、民众和各民族的风俗、生活及文化,是大众在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由于大多数民俗文化没有实物可以流传,其保护与传承历来都是一个难题。伴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尤其是近年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民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研究了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现状,分析了数字化技术在民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提出了可行性高的应
期刊
【摘要】 沈阳具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切实做到利用好沈阳的红色资源、弘扬好沈阳的红色文化、传承好沈阳的红色基因,使沈阳红色文化资源得到长效发展至关重要。红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提升沈阳的文化魅力、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为推动沈阳进一步创新,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动力。本文以“大设计”理念视角,多角度全面化探讨沈阳红色文化创意产业,为打造沈阳特色红色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大设计;
期刊
【摘要】 “青龙猴打棒”作为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的代表性民间舞蹈,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它承载着满族人民的族群记忆和文化内涵,本文通过运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青龙满族自治区猴打棒非遗传承人进行采访,并结合人类学田野考察方法对活态青龙猴打棒舞蹈进行动作记录和文化内涵解析,试图揭示青龙猴打棒舞蹈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青龙猴打棒;口述史;传承人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长期以来,聊城运河文化带承载了当地宝贵的文化记忆,形成了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庞大,体现了当地特色的地方文化。为了有效扩大聊城运河文化非物质遗产的影响力,获得更多的关注,需要做好译介工作,充分挖掘内在的文化内涵,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实现非遗资源的有效整合,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推动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人们增收。因此,本文首先分析聊城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然后利用
期刊
【摘要】 南朝民歌中有着丰富驳杂的水乡意象,不仅有流水、芙蓉等水乡物象类意象,也有采菱、推橹等水乡事象类意象。水乡意象作为民间歌者情感的生发物和载体承载着其精神世界,蕴含着无限的意义,通过对其仔细地分类和研究,探析出江南的风土人情、避世的贵族文人心态、具象的水乡思维方式以及江南以温柔婉约为美的审美偏好。  【关键词】 南朝民歌;水乡意象;水乡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民国时期,电影作为一种新的休闲娱乐方式传入成都,丰富了成都女性的文化娱乐生活,促使成都女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由传统走向现代。同时,传统的与西方的两种文化发生碰撞,并且持续发展,丰富了成都的城市文化。另一方面,从社会舆论以及政府对女性追求时髦的批评与限制可以看出,成都的社会观念在近代转型中呈现复杂性。  【关键词】 成都女性;女性文化;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作为一门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国书法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更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在中国书法的历史长河中,明代时期的书法如明星般熠熠生辉。在这一时期,祝允明、董其昌、徐文长、王铎具等人为中华书写艺术贡献了自己毕生所学,具有极高的书法造诣,他们的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长河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 明代书法;类型;时代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舞蹈剧目主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人物是舞蹈剧目中描写和表演的主要对象。可见,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舞蹈剧目创作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是舞蹈剧目创作的精神寄托和灵魂。本文通过研究如何在舞蹈表演中有效塑造人物形象,为以后舞蹈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关键词】 舞蹈;人物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要】 我国是瓷器大国,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不同时期的瓷窑风格有一定的差异性,本文是建立在德化窑的基础上,结合观音瓷塑的艺术造型展开分析。阐述了德化窑的发展历史,建立在观音瓷塑的面部特征、身体造型、艺术神韵以及细部特征的角度进行艺术风格的解析。意在通过文章论述,能够进一步强化德化窑观音瓷塑的艺术价值,提升我国陶瓷雕塑艺术的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 德化窑;观音瓷塑;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
期刊
【摘要】 在影视剧迅猛发展的今天,方言的融入,给观众增添了一份亲切感,一份来自语言和文化上的认同感。现在随着方言影视剧的热播,一些方言剧也暴露出了不同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将方言文化资源与影视创意结合起来,特别是将湖南方言文化与影视创意有机结合,本文将从影视中方言文化元素现状与问题,以及影视中湖南方言文化资源的构建与传播的方向出发,以《逗吧逗把街》为研究对象,探讨影视创意与湖南方言文化资源融合新方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