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线工作多年,批阅大量的学生作文,发现很多时候学生写议论文,就像在做数学证明题。例如,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学生这样写:
见到有人跳江,孟祥斌无暇顾及萧瑟寒风,无暇顾及冰冷的江水,毫不犹豫地选择跳入江水救人。当他用最后一丝力气将女青年托出水面,自己却永远地沉入江底,就这样地离开了我们。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他的死久久感动着我。
这段文章,文句通顺,素材也能为话题服务,但给人的感觉是仅仅为“感动”而“感动”,并没有透过材料去挖掘令人“感动”的内涵,很肤浅、不够深刻。“深刻”,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作文“发展等级”的第一条要求。它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即使不考虑考试的要求,仅从学生的自身发展来看,高中生也应该能写出有一定深度的作文。挖掘素材,写出有一定深度的作文,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个迫切的要求。
如何挖掘作文素材的内涵,使作文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呢?
(一)揭示素材的精神内核
写议论文,一般都会用一些素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些素材,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堆砌在文章中,而是要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要拨开素材的表象,挖掘其潜涵的精神内核,使文章彰显思维的纵深性与宽广性。比如吴晗在《谈骨气》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从“威武不能屈”这个角度来剖析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骨气。
由此,我们可以将上面学生习作的最后一句改成能够显示素材精神内核的话语:他的无私与善良,给了我们心灵的震撼。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但已经点出感动的内容——无私与善良,而不是“他的死”。这里的“无私”、“善良”已不是普通的两个形容词,而是一种概括,一种认识,是思维的拓展,思维的深掘,这两个词挖掘出了孟祥斌舍身救人事件的精神内核。
(二)挖掘素材的意义
素材,一般都具有积极意义或消极意义。剖析素材所具备的意义,可以使议论更加深刻。所以,我们在挖掘素材的时候,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毛泽东就经常使用这个方法。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他列举自由主义的各种表现后,写了下面一段文字:“革命的集体组织中的自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它使革命队伍失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政策不能贯彻到底,党的组织和党所领导的群众发生隔离。”这段文字深刻剖析了自由主义的危害,从“危害”这个角度剖析要反对自由主义的原因。毛泽东从自由主义的种种表现中,挖掘出它的消极意义,更进一步揭示出反对自由主义的必要性,文章的论证由此更加有力。
利用这个方法,在“感动”这个话题中,我们可以这样运用孟祥斌舍身救人这一素材:
这些时日以来,我一直在这首用年轻的生命谱写出的乐章里穿行,揣摩着它在壮美与悲怆里所点燃的人性之光,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这束光,将照见我们灵魂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将照见我们性情中某些深深的劣根,并促使我们自己主动的揩去斑点、除去劣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感动中,一支支人性的火炬被点燃。一束束光的叠加,将会高筑我们民族之魂。
孟祥斌的死,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但这个意义不仅仅限于用一条生命去换取另一条生命。这个学生在此指出了两点意义,“照见”和“燎原”。这样,感动的内容更显深刻。
(三)追溯素材的历史文化渊源
余秋雨曾说:“我曾经苦苦设想过未来东方的文明形象,但一旦设想又会投入对以往的追寻。”每一种人文精神,都有一片滋润其生生不息的精神土壤。每一个素材,也一定能够寻找到它的最开始的地方。
在援用孟祥斌舍身救人的事例之后,有学生这样写到:
在这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物欲涌动的世界里,总还有许多丹柯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身上的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把温暖裹进脚下这片绵绵的黄土,以高尚的品格紧紧守护着这片精神的阵地。长城坚挺的脊梁,因他们而更加坚挺;黄河奔涌的生命,因他们而生生不息。
孟祥斌舍身救人,不是偶然。历史上先哲的足迹,生活中传统的道德准则,都无声地濡染着他。而他自己的行为,也将汇入其中,影响着后来人。挖掘素材,追溯素材的历史文化渊源,说明其发生的必然性,从而使文章显得更加深刻。
(四)对比相关的生活现象
生活是对立统一的,任一素材也必定有与它相对立的生活现象。将两者同时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会产生更强的震撼力,文章因此更显深刻。
有学生这样处理孟祥斌舍身救人这则素材:
在商品经济的炽热气焰里,在忸怩造作的通俗音乐中,在虚拟缥缈的网络世界里,许多人一度迷失了精神的航向。他们崇拜金钱,赚钱不择手段,将善良抛在一边;他们自私自利,不管他人冷暖,将大爱束之高阁。他们与汉民族方方正正的方块字越来越格格不入。
但孟祥斌却用自己高举的双手,书写善良;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拥抱大爱。同样的是生命,不一样的是生命的价值。孟祥斌用善良与大爱为我们撑起了一片温暖的晴空。
将现实生活中两种极端对立的现象同时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在丑和美的强烈对比中,孟祥斌的伟大、他舍身救人的意义就深刻地显露了出来。
高中生生活环境大致相仿,人生阅历大同小异,要想超越别人,把作文写得深刻,在运用作文素材时,一定要注意方法,讲究技巧,要深入思考,学会深刻挖掘素材。
见到有人跳江,孟祥斌无暇顾及萧瑟寒风,无暇顾及冰冷的江水,毫不犹豫地选择跳入江水救人。当他用最后一丝力气将女青年托出水面,自己却永远地沉入江底,就这样地离开了我们。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他的死久久感动着我。
这段文章,文句通顺,素材也能为话题服务,但给人的感觉是仅仅为“感动”而“感动”,并没有透过材料去挖掘令人“感动”的内涵,很肤浅、不够深刻。“深刻”,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作文“发展等级”的第一条要求。它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即使不考虑考试的要求,仅从学生的自身发展来看,高中生也应该能写出有一定深度的作文。挖掘素材,写出有一定深度的作文,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个迫切的要求。
如何挖掘作文素材的内涵,使作文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呢?
(一)揭示素材的精神内核
写议论文,一般都会用一些素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些素材,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堆砌在文章中,而是要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要拨开素材的表象,挖掘其潜涵的精神内核,使文章彰显思维的纵深性与宽广性。比如吴晗在《谈骨气》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从“威武不能屈”这个角度来剖析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骨气。
由此,我们可以将上面学生习作的最后一句改成能够显示素材精神内核的话语:他的无私与善良,给了我们心灵的震撼。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但已经点出感动的内容——无私与善良,而不是“他的死”。这里的“无私”、“善良”已不是普通的两个形容词,而是一种概括,一种认识,是思维的拓展,思维的深掘,这两个词挖掘出了孟祥斌舍身救人事件的精神内核。
(二)挖掘素材的意义
素材,一般都具有积极意义或消极意义。剖析素材所具备的意义,可以使议论更加深刻。所以,我们在挖掘素材的时候,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毛泽东就经常使用这个方法。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他列举自由主义的各种表现后,写了下面一段文字:“革命的集体组织中的自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它使革命队伍失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政策不能贯彻到底,党的组织和党所领导的群众发生隔离。”这段文字深刻剖析了自由主义的危害,从“危害”这个角度剖析要反对自由主义的原因。毛泽东从自由主义的种种表现中,挖掘出它的消极意义,更进一步揭示出反对自由主义的必要性,文章的论证由此更加有力。
利用这个方法,在“感动”这个话题中,我们可以这样运用孟祥斌舍身救人这一素材:
这些时日以来,我一直在这首用年轻的生命谱写出的乐章里穿行,揣摩着它在壮美与悲怆里所点燃的人性之光,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这束光,将照见我们灵魂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将照见我们性情中某些深深的劣根,并促使我们自己主动的揩去斑点、除去劣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感动中,一支支人性的火炬被点燃。一束束光的叠加,将会高筑我们民族之魂。
孟祥斌的死,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但这个意义不仅仅限于用一条生命去换取另一条生命。这个学生在此指出了两点意义,“照见”和“燎原”。这样,感动的内容更显深刻。
(三)追溯素材的历史文化渊源
余秋雨曾说:“我曾经苦苦设想过未来东方的文明形象,但一旦设想又会投入对以往的追寻。”每一种人文精神,都有一片滋润其生生不息的精神土壤。每一个素材,也一定能够寻找到它的最开始的地方。
在援用孟祥斌舍身救人的事例之后,有学生这样写到:
在这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物欲涌动的世界里,总还有许多丹柯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身上的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把温暖裹进脚下这片绵绵的黄土,以高尚的品格紧紧守护着这片精神的阵地。长城坚挺的脊梁,因他们而更加坚挺;黄河奔涌的生命,因他们而生生不息。
孟祥斌舍身救人,不是偶然。历史上先哲的足迹,生活中传统的道德准则,都无声地濡染着他。而他自己的行为,也将汇入其中,影响着后来人。挖掘素材,追溯素材的历史文化渊源,说明其发生的必然性,从而使文章显得更加深刻。
(四)对比相关的生活现象
生活是对立统一的,任一素材也必定有与它相对立的生活现象。将两者同时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会产生更强的震撼力,文章因此更显深刻。
有学生这样处理孟祥斌舍身救人这则素材:
在商品经济的炽热气焰里,在忸怩造作的通俗音乐中,在虚拟缥缈的网络世界里,许多人一度迷失了精神的航向。他们崇拜金钱,赚钱不择手段,将善良抛在一边;他们自私自利,不管他人冷暖,将大爱束之高阁。他们与汉民族方方正正的方块字越来越格格不入。
但孟祥斌却用自己高举的双手,书写善良;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拥抱大爱。同样的是生命,不一样的是生命的价值。孟祥斌用善良与大爱为我们撑起了一片温暖的晴空。
将现实生活中两种极端对立的现象同时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在丑和美的强烈对比中,孟祥斌的伟大、他舍身救人的意义就深刻地显露了出来。
高中生生活环境大致相仿,人生阅历大同小异,要想超越别人,把作文写得深刻,在运用作文素材时,一定要注意方法,讲究技巧,要深入思考,学会深刻挖掘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