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人们在津津乐道香港摄影艺坛往事时,无意中疏忽了香港摄影发展的历史定位,原因在于香港曾经长期受到英国殖民主义文化的影响。在摄影发明史上,英国人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发明的卡罗法摄影术几乎与法国人达盖尔的发明同时问世。摄影起源于英国。19世纪后50年,英国的“画意摄影”几乎一统天下,曾经是维多利亚时代“日不落帝国”的骄傲。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直至19世纪后期清朝被列强战败后,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使其成为英国殖民地。在其后的百年中,香港的摄影发展与沙龙文化如影相伴,形成香港摄影艺术创作的主流。 一些资格老些的摄影学会每年或每两年主办一次国际摄影沙龙,摄影师以自己的作品能在国际沙龙入选、获奖为目标,摄影爱好者把它戏称为“打龙”。如此一个“打”字维系着香港几十年来摄影艺坛火爆、长久不衰的活力。
复古倾向、唯美主义、画意风格是沙龙摄影的精神实质。1937年,香港本地人士创办了“香港摄影学会”,会章的基础乃是根据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章草拟的。当年的会章、开会和通讯均以英文为本,会员以在港的英国人居多,华人占少数。华人会员自然都是爱好摄影的社会上层人士,作品以追随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唯美风格为创作主流。若干年以后,华人会员逐渐成为学会主流。长期以来,会员把自己得意的作品寄到英国皇家摄影学会或是美国摄影学会,参加每年举办的影展。香港摄影学会从1939年起举办了三届“全中国摄影展览”,仅限于香港和中国内地摄影家参加,1941年开始举办“国际摄影沙龙”, 1941年12月由于国际形势变化而被迫停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香港摄影活动又开始复苏且活跃起来。香港摄影学会连续举办一年一届的国际摄影沙龙,作品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促成了香港摄影艺术令人瞩目的国际地位。抗战期间,薛子江、潘日波等一批摄影家因战乱从粤到港,岭南本土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到香港摄影家,从而对香港摄影艺术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上海孤岛时期,大批画报由上海迁至香港,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良友》《东方画刊》《今日中国》《大地》《大路》 等摄影图片为主的摄影画刊。图片稿件需求量剧增,激发了摄影自由投稿人行列的扩大。1950年代以后,在香港本地创办的摄影刊物有《中国影艺》《世界摄影》《东方摄影》《摄影文摘》《摄影艺术》《摄影画报》,这些刊物为香港摄影爱好者提供了了解海外摄影艺术的中文语言平台,对香港摄影艺术的繁荣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摄影家陈复礼先生1960年代创办的《摄影艺术》《摄影画报》,作为摄影专业刊物,一直起着普及摄影知识、推动摄影创作、交流信息的积极作用,也曾是内地专业摄影人士所喜爱的刊物。
1950年代以来,香港摄影界活动很活跃,除了香港摄影学会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国际摄影沙龙外,香港摄影家联展或个展也很频繁,曾任香港摄影学会会长的司徒安活和名摄影家何藩也先后应邀赴印度举办摄影巡回展览。
当时,香港摄影艺术家几乎都是“业余”,似乎仍然保持着摄影术发明初期的“消遣娱乐”存在状态。1958年,陈复礼先生创立中华摄影学会,与“香港摄影学会”成为香港两大摄影组织。 1963年“沙龙影友协会”成立以后,在举办国际沙龙、鼓励会员参加沙龙比赛、推动摄影艺术发展方面,成为香港有影响力的摄影群体之一。香港几乎所有的画意摄影名家,都是上述摄影组织会员。此外还有彩色摄影协会、岭南摄影学会、香港大众摄影会等多达几十个的大大小小的摄影组织,有近10个摄影学会每年或每两年主办一次国际摄影沙龙。参加摄影学会、参加沙龙,是大部分业余摄影爱好者学习摄影、磨炼影艺的途径。他们除了以摄影怡情养性的目的以外,考获摄影组织各种名衔和称号,摄影作品能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摄影沙龙入选、获奖为荣誉。摄影沙龙每年都在本会年鉴上公布在国际沙龙比赛总成绩最高的摄影师,前十名多冠以“十杰”或“世界十杰”称呼。1960-1970年代,是香港以沙龙摄影为主流的黄金时期,陈复礼、简庆福、钱万里三位摄影家的大名和作品为内地摄影爱好者所熟知。“沙龙摄影”成了“艺术摄影”的代名词。香港名副其实地成为“画意摄影”的东方大本营。其风格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东南亚地区。另一方面,何藩(1933-2016)、陈复礼(1916-)等摄影家来自现实生活创作的作品对沙龙圈内的写实风气与后期的纪实摄影产生了极大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香港摄影界和内地摄影界一直保持着频繁交往。1955年,《人民画报》就用大篇幅介绍简庆福等人的香港沙龙摄影。1957年的“穗港澳摄影家作品展览”在广州、北京、沈阳、上海、重庆等地巡回展出,展览作品中多样化的题材和娴熟的拍摄技巧等对国内摄影创作产生了影响。此后,中国摄影家协会(原中国摄影学会)举办的历届影展中,港澳摄影家都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参赛参展。
中国改革开放后,内地摄影家加深了对香港、澳门、台湾摄影界的交流,随着交流日益频繁和大众媒体的引导,风光摄影题材再度兴起,沙龙风格也一度影响了大陆摄影家的走向。香港由于地缘的优势,以香港为主流的“沙龙摄影”广泛进入内地摄影家和观众视野,也一度成为当时中国摄影爱好者瞭望世界摄影艺术的主要窗口,以唯美画意为价值取向的香港沙龙摄影在中国公众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追捧。
1978年8月,以陈复礼为团长的香港摄影家旅行团在国内创作访问。1979年7月14日,中国摄影学会主办的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摄影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20多天观众达六七万人,此后,港澳摄影家与大陆摄影界的交流日趋频繁,1980年新年前夕,“香港摄影家作品展览”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展出作品以风景摄影为主,一些别具一格的暗房特技作品也使大陆摄影界耳目一新,还有一部分以写实手法记录港人生活的作品。1981年8月,“香港中华摄影学会会员作品展览”在北京展出。为了加强内地与香港等地区的摄影界的艺术交流,在1980-1990年代期间,摄影活动家如陈复礼、简庆福、陈勃、杨绍明、王苗等都在为两地文化交流而不懈努力,尽心尽力参与活动策划。1985年,由港、澳地区12家摄影团体(包括香港摄影学会、中华摄影学会、35厘米摄影研究会、沙龙影友协会、大众摄影会、中青摄影学会、幻影会、九龙摄影学会、海鸥摄影会、影联摄影会、澳门摄影学会、沙龙影艺会)联合举办的“港澳摄影艺术作品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包括441位摄影家的441幅作品,同时参展的还有香港20家摄影器材商行提供的“香港摄影新器材技术交流会”,港澳地区摄影家160余人组成观礼团前来参加交流活动,受到中国摄影家协会盛情招待,可谓共襄盛举、盛况空前。陈复礼先生继1979年首次在大陆举办个人展览后,又相继于同年12月、1984年8月举办了多次展览,由于中国摄影爱好者众多,有广泛的摄影观赏者,一时之间海外华人摄影家在内地举办个人影展被认可为最好的作品呈现方式,香港其他著名摄影家如简庆福、钱万里、水禾田、林杨德、陈迹等都先后来内地举办个人作品展览。摄影的唯美取向符合大众阶层的审美趣味,并发展成为蔚为壮观的业余摄影爱好者的主流创作方法。港澳摄影家展出的作品以风景为主,并且许多作品都是摄影家在内地名山大川的旅行创作,内地摄影爱好者的跟风带动了此后中国摄影主题的“风光热”、“风情热”,此风一直绵延至今在摄影者习作中仍然有所表现。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在文化娱乐方面,20世纪8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全盛时期,高峰期港产片年产达300部,超越当时电影产量曾经全球第一的印度。对于摄影发展的文化环境来说,有众多国际文化组织在香港设立常设机构,世界大的摄影工业公司都有驻香港公司是天时地利的因素。香港回歸中国后的20年来,文化教育、新闻出版、文化会展方面的大发展推动了香港摄影艺术的进步。据我个人的观察,香港文化发展的国际化进程在不断发生变化,文化发展事业的扩展不仅给香港的文化产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还令香港摄影现状发生根本改变,“文化高度”不断提升。譬如,有了新一代摄影人一改“英式沙龙摄影”的套路,转型走“经典技术”路线,摄影在强调主题意识的同时,更注意“创作”行为,“复古”成为描述摄影经典技术的代名词,而不再是对摄影风格的褒奖,摄影社会团体更加强调兴趣化和专业化。香港,已经逐渐淡去了昔日的沙龙摄影的光辉,朝气蓬勃的摄影新生一代正迎着东方曙光,走向更广阔的摄影艺术多元化创作领域。
(作者为中国摄影出版社编审,摄影史学者。)
复古倾向、唯美主义、画意风格是沙龙摄影的精神实质。1937年,香港本地人士创办了“香港摄影学会”,会章的基础乃是根据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章草拟的。当年的会章、开会和通讯均以英文为本,会员以在港的英国人居多,华人占少数。华人会员自然都是爱好摄影的社会上层人士,作品以追随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唯美风格为创作主流。若干年以后,华人会员逐渐成为学会主流。长期以来,会员把自己得意的作品寄到英国皇家摄影学会或是美国摄影学会,参加每年举办的影展。香港摄影学会从1939年起举办了三届“全中国摄影展览”,仅限于香港和中国内地摄影家参加,1941年开始举办“国际摄影沙龙”, 1941年12月由于国际形势变化而被迫停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香港摄影活动又开始复苏且活跃起来。香港摄影学会连续举办一年一届的国际摄影沙龙,作品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促成了香港摄影艺术令人瞩目的国际地位。抗战期间,薛子江、潘日波等一批摄影家因战乱从粤到港,岭南本土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到香港摄影家,从而对香港摄影艺术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上海孤岛时期,大批画报由上海迁至香港,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良友》《东方画刊》《今日中国》《大地》《大路》 等摄影图片为主的摄影画刊。图片稿件需求量剧增,激发了摄影自由投稿人行列的扩大。1950年代以后,在香港本地创办的摄影刊物有《中国影艺》《世界摄影》《东方摄影》《摄影文摘》《摄影艺术》《摄影画报》,这些刊物为香港摄影爱好者提供了了解海外摄影艺术的中文语言平台,对香港摄影艺术的繁荣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摄影家陈复礼先生1960年代创办的《摄影艺术》《摄影画报》,作为摄影专业刊物,一直起着普及摄影知识、推动摄影创作、交流信息的积极作用,也曾是内地专业摄影人士所喜爱的刊物。
1950年代以来,香港摄影界活动很活跃,除了香港摄影学会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国际摄影沙龙外,香港摄影家联展或个展也很频繁,曾任香港摄影学会会长的司徒安活和名摄影家何藩也先后应邀赴印度举办摄影巡回展览。
当时,香港摄影艺术家几乎都是“业余”,似乎仍然保持着摄影术发明初期的“消遣娱乐”存在状态。1958年,陈复礼先生创立中华摄影学会,与“香港摄影学会”成为香港两大摄影组织。 1963年“沙龙影友协会”成立以后,在举办国际沙龙、鼓励会员参加沙龙比赛、推动摄影艺术发展方面,成为香港有影响力的摄影群体之一。香港几乎所有的画意摄影名家,都是上述摄影组织会员。此外还有彩色摄影协会、岭南摄影学会、香港大众摄影会等多达几十个的大大小小的摄影组织,有近10个摄影学会每年或每两年主办一次国际摄影沙龙。参加摄影学会、参加沙龙,是大部分业余摄影爱好者学习摄影、磨炼影艺的途径。他们除了以摄影怡情养性的目的以外,考获摄影组织各种名衔和称号,摄影作品能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摄影沙龙入选、获奖为荣誉。摄影沙龙每年都在本会年鉴上公布在国际沙龙比赛总成绩最高的摄影师,前十名多冠以“十杰”或“世界十杰”称呼。1960-1970年代,是香港以沙龙摄影为主流的黄金时期,陈复礼、简庆福、钱万里三位摄影家的大名和作品为内地摄影爱好者所熟知。“沙龙摄影”成了“艺术摄影”的代名词。香港名副其实地成为“画意摄影”的东方大本营。其风格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东南亚地区。另一方面,何藩(1933-2016)、陈复礼(1916-)等摄影家来自现实生活创作的作品对沙龙圈内的写实风气与后期的纪实摄影产生了极大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香港摄影界和内地摄影界一直保持着频繁交往。1955年,《人民画报》就用大篇幅介绍简庆福等人的香港沙龙摄影。1957年的“穗港澳摄影家作品展览”在广州、北京、沈阳、上海、重庆等地巡回展出,展览作品中多样化的题材和娴熟的拍摄技巧等对国内摄影创作产生了影响。此后,中国摄影家协会(原中国摄影学会)举办的历届影展中,港澳摄影家都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参赛参展。
中国改革开放后,内地摄影家加深了对香港、澳门、台湾摄影界的交流,随着交流日益频繁和大众媒体的引导,风光摄影题材再度兴起,沙龙风格也一度影响了大陆摄影家的走向。香港由于地缘的优势,以香港为主流的“沙龙摄影”广泛进入内地摄影家和观众视野,也一度成为当时中国摄影爱好者瞭望世界摄影艺术的主要窗口,以唯美画意为价值取向的香港沙龙摄影在中国公众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追捧。
1978年8月,以陈复礼为团长的香港摄影家旅行团在国内创作访问。1979年7月14日,中国摄影学会主办的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摄影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20多天观众达六七万人,此后,港澳摄影家与大陆摄影界的交流日趋频繁,1980年新年前夕,“香港摄影家作品展览”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展出作品以风景摄影为主,一些别具一格的暗房特技作品也使大陆摄影界耳目一新,还有一部分以写实手法记录港人生活的作品。1981年8月,“香港中华摄影学会会员作品展览”在北京展出。为了加强内地与香港等地区的摄影界的艺术交流,在1980-1990年代期间,摄影活动家如陈复礼、简庆福、陈勃、杨绍明、王苗等都在为两地文化交流而不懈努力,尽心尽力参与活动策划。1985年,由港、澳地区12家摄影团体(包括香港摄影学会、中华摄影学会、35厘米摄影研究会、沙龙影友协会、大众摄影会、中青摄影学会、幻影会、九龙摄影学会、海鸥摄影会、影联摄影会、澳门摄影学会、沙龙影艺会)联合举办的“港澳摄影艺术作品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包括441位摄影家的441幅作品,同时参展的还有香港20家摄影器材商行提供的“香港摄影新器材技术交流会”,港澳地区摄影家160余人组成观礼团前来参加交流活动,受到中国摄影家协会盛情招待,可谓共襄盛举、盛况空前。陈复礼先生继1979年首次在大陆举办个人展览后,又相继于同年12月、1984年8月举办了多次展览,由于中国摄影爱好者众多,有广泛的摄影观赏者,一时之间海外华人摄影家在内地举办个人影展被认可为最好的作品呈现方式,香港其他著名摄影家如简庆福、钱万里、水禾田、林杨德、陈迹等都先后来内地举办个人作品展览。摄影的唯美取向符合大众阶层的审美趣味,并发展成为蔚为壮观的业余摄影爱好者的主流创作方法。港澳摄影家展出的作品以风景为主,并且许多作品都是摄影家在内地名山大川的旅行创作,内地摄影爱好者的跟风带动了此后中国摄影主题的“风光热”、“风情热”,此风一直绵延至今在摄影者习作中仍然有所表现。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在文化娱乐方面,20世纪8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全盛时期,高峰期港产片年产达300部,超越当时电影产量曾经全球第一的印度。对于摄影发展的文化环境来说,有众多国际文化组织在香港设立常设机构,世界大的摄影工业公司都有驻香港公司是天时地利的因素。香港回歸中国后的20年来,文化教育、新闻出版、文化会展方面的大发展推动了香港摄影艺术的进步。据我个人的观察,香港文化发展的国际化进程在不断发生变化,文化发展事业的扩展不仅给香港的文化产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还令香港摄影现状发生根本改变,“文化高度”不断提升。譬如,有了新一代摄影人一改“英式沙龙摄影”的套路,转型走“经典技术”路线,摄影在强调主题意识的同时,更注意“创作”行为,“复古”成为描述摄影经典技术的代名词,而不再是对摄影风格的褒奖,摄影社会团体更加强调兴趣化和专业化。香港,已经逐渐淡去了昔日的沙龙摄影的光辉,朝气蓬勃的摄影新生一代正迎着东方曙光,走向更广阔的摄影艺术多元化创作领域。
(作者为中国摄影出版社编审,摄影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