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4月中旬以来,成都双流机场发生了至少9起航拍无人机扰航事件,造成百架航班备降、返航或延误。如果说,十几年前的伊拉克战争让世人第一次知道了无人机,那么,近段时间的航拍无人机扰航事件则让更多人关注和思考无人机的监管和未来。事实上,今年以来,国内已经发生多起类似的无人机“黑飞”事件。2月初,四川绵阳机场和云南昆明机场先后发生无人机干扰民航事件,导致多个航班延误或备降其他机场,在其中一起无人机非法飞行事件中,无人机离空中客机仅有50-70米。另据民航部门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共发生无人机干扰民航事件4起,而2016年则激增到23起,民用无人机在快速“飞”入民间,围绕它引发了人们持续的关注。
百余年的无人机发展历程
无人机是“无人驾驶飞机”的简称(Unmanned Aerial Vehicle,缩写为UAV),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包括无人直升机、固定翼机、多旋翼飞行器、无人飞艇、无人伞翼机。从某种角度来看,无人机可以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完成复杂的空中飞行任务和各种负载任务,可以说是“空中机器人”。
从应用领域来看,无人机分为军用与民用。军用无人机分为侦察机、靶机、电子对抗机和战斗机等。在民用方面,“无人机+行业应用”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目前在航拍、农业、植保、治安监控、交通巡逻、海岸缉私、快递运输、灾难救援、观察野生动物、监控传染病、测绘、新闻报道、电力巡检、影视拍摄等领域的应用,丰富了无人机的用途。
提到无人机,很多人以为它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事实上,从航空技术萌芽之时,军方就开始研发不需要飞行员驾驶的飞机了。无人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4年,英国皇家空军用一架小型飞机装上炸药,通过无线电引导飞机攻击德国空中和地面目标,这是无人机的雏形。当英国人摆弄无人机上天的时候,美国人也开始了无人机的试制。1917年11月,美国第一架无人机由寇蒂斯公司研制成功,但这个飞机是个“自动飞行的炸弹”,也就是程控飞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人机。真正的无人机是上世纪30年代英国制造的蜂后无人机(Queen Bee target drone)。德·哈维兰公司(de Havilland)生产的这种无人机是无线电遥控靶机,在1934年至1943年间共生产了420架,这些无人机被当作靶机,用于训练飞行员、炮兵和防空部队的射击能力。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用新发明的导弹袭击英国本土,盟军就想用无人机这种新式武器还以颜色。当时驻英的美国海军航空队启动了代号为“铁砧”的行动,将百余架有人驾驶的轰炸机改造成“准无人机”。机舱内去掉一切无用装备,机组成员减至两人:一个是驾驶员,另一个是工程师,他们把飞机开到700米高度,安上炸弹引信,然后跳伞。轰炸机上安装了两套电视摄像机,可以将仪表盘上的图像实时传输给跟在后面的遥控者。不过,由于无线电遥控技术不过关,这些无人轰炸机还没飞过英吉利海峡就全坠毁了。
二战结束后,冷战的来临,又推动了无人机的蓬勃发展。上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美国用无人机提取原子弹试验后的空气样本,还参与朝鲜战争,进行战场侦察。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火蜂”系列无人机(Ryan firebee)被广泛用于战场,用来执行侦察、电子窃听、电台干扰等任务。到1975年美军撤出东南亚,该系列无人机一共执行了3435次任务。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无人机的性能、可靠性、导航精度和控制能力还达不到实战需要,越战结束后,美国国防部终止了无人机的发展计划。但另一个国家—以色列却钟情于无人机,经过对无人机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后,1976年以色列率先将无人机用于中东战争,引诱埃及军队的地面防空火力开火,在无人机的掩护下,以军战斗轰炸机对埃军地面目标实施轰炸,取得了显著的战果,发展了无人机的佯攻功能。1982年6月,以色列在与叙利亚的战争中,开创了无人机和有人机协同作战的先例,使无人机大出风头。
无人机以其突出的战绩使各国军事首脑对它刮目相看,对无人机提升军队战斗力的作用及其潜在的军事价值取得了共识,为无人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而控制科学、人工智能和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又为无人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军事作战理论变革,立体战成为主要战争样式,无人机成为三维战中无人化作战平台的主要武器装备之一,无人机以其自身优势能适应高风险地区作战需要,因而提高了部队的作战效能。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借鉴了以色列的成功经验,动用了“先锋”、“指针”等无人机系统,在侦察、监视、目标捕获、战场管理、炮火支援和空袭后目标毁伤评估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调用美、英、法、德和意大利等五个国家,七种类型200多架的无人机投入战争,对南联盟武装力量进行侦察和监视。
无人机技术在 20 世纪末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真正进入了第一个“黄金時代”。
首先是1990年后,全球共有30多个国家装备了师级(大型)战术无人机系统,代表机型有美国“猎人”“先驱者”,以色列“侦察兵”“先锋”等。
其次是1993年后,中高空长航时军用无人机得到迅速发展,以美国“蒂尔”无人机发展计划为代表,在波黑战争中大放异彩。
最后是20世纪末,旅团级(中小型)固定翼和旋翼战术无人机系统出现,其体积小、价格更低、机动性好,标志着无人机进入大规模应用时代。
无人机不受人员生理与生命风险的限制,减少了战斗人员伤亡或被俘虏的风险;有人驾驶的航空载具,在机动性、速度等很多方面都会受驾驶员身体素质的制约,比如已经退役的SR-71黑鸟无人侦察机,飞行速度最高达到3.4马赫,飞行员必须穿得像宇航员一样才能够承受得住,而无人机就不再受人类体质的制约;无人机的成本,相对有人驾驶的航天载具来说更加低廉,更方便维护和保养。
无人机在历次局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充分证明了它的军事价值,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许多国家的军事部门都把无人机的发展置于优先地位,掀起了无人机发展的热潮。本世纪初,美军无人机迎来了辉煌时刻。2001年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让无人机得到广泛应用。美军在战场上装备了“猎手”“大乌鸦”“影子”“全球鹰”“捕食者”等各型无人机。美军对于无人机的需求大幅增加,仅在伊拉克,当时美国就投入使用了361架无人机,其执行飞行时间已超过50万小时。这些无人机主要是用于监测、追踪,也有些是专门用来攻击地面目标的,基本可以做到发现即摧毁。据《纽约时报》报道,在阿富汗、伊拉克作战的美军已经到了“离开无人机不行”的地步,每当他们出去巡逻时,总要提前派无人机去侦察哪些地方埋有路边炸弹。
民用无人机的开发
21世纪以来,各国在继续加大军用无人机投入的同时,也采取各种手段促进无人机在民用领域发展。相比军用无人机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民用无人机是在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试用的,各领域全面开发应用只有10多年时间。
这当中,日本民用无人机开发较早。1983年,雅马哈公司开发了一种用于喷洒农药的无人直升机,2002 年CERP公司发明一款多用途民用无人机。2003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成立无人机应用中心,致力于无人机的商业应用研究。
近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用无人机追踪热带风暴有关数据,借此完善飓风预警模型。2007 年森林大火肆虐时,美国宇航局使用无人机来评估大火的严重程度。2011年,墨西哥湾钻井平台爆炸后艾伦实验室公司的无人机协助溢油监测和溢油处理等工作。
以色列也专门组建了一个民用无人机及其工作模式的试验委员会,2008 年,以色列给予“苍鹭”无人机非军事任务执行证书,并与有关部门合作展开多种民用任务的试验飞行。欧洲在2006年制定并实施了“民用无人机发展路线图”,加快无人机的民用化步伐。此外,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和新加坡等国家也在加快推进民用无人机的发展。
中国无人机研究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在1990年代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直到2006年之前,我国无人机主要是军用领域,民用无人机发展缓慢,几乎可以忽略。2006年,伴随着深圳大疆科技公司的成立,一批专门生产民用无人机的公司,如零度智控、极飞科技、亿航科技等纷纷创立,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迅速成长。2013年以后,山东矿机、伊立浦、金通灵、宗申动力等大型企业以各种方式涉足民用无人机行业,这个市场一下子火热起来。
但民用无人机市场的繁荣,在全球范围出现爆发性增长需要突破的两个瓶颈是空域资源和安全问题,一旦在世界范围内这两个问题得到解决,人类利用无人机征服空域的想象空间将被彻底打开,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可能会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对于民用领域,无人机仅仅是一个飞行平台,其功能归根到底要通过机载系统中的任务载荷设备来完成。民用无人机下游需求非常广泛,包括农业、电力石油、减灾、林业、气象、国土资源、警用、海洋水利、测绘、城市规划等多个行业。近年来无人机在民用市场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农林植保和电力巡线两个领域,无人机需求较为迫切,且具备较大的市场规模,其他行业的潜在需求也将逐步显现,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空间巨大,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农业植保:民用无人机最大市场,农业植保市场规模超百亿。
日本植保无人机已经使用 20 多年,目前每年更新量约为 3000 架。我们按照日本年农药使用量进行测算,中国如果达到日本目前植保无人机的普及率和使用频次,年更新量约为3万架,植保无人机价格按每架50万元测算,年市场规模可达150亿元。
电力巡检:政策有望出台,市场规模超10亿。2009年1月,国家电网公司正式立项研制无人直升机巡检系统。2013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出台《国家电网公司输电线路直升机、无人机和人工协同巡检模式试点工作方案》。方案指出,建立直升机、无人机和人工巡检相互协同的新型巡检模式是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公司系统直升机巡检作业正在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为此公司选定山东、河北、山西、湖北、四川、重庆、浙江、福建、辽宁、青海十个检修公司作为试点单位,利用 2-3 年时间开展新型巡检模式试点工作。到 2015 年,国网公司系统将全面推广直升机、无人机和人工巡检相互协同的输电线路新型巡检模式。
我国110kV以上高压输电线约为 52 公里,按每年巡检次数 30 次测算,则每年总巡检长度约为1560万公里。无人机每小时巡检 20 公里,单机年飞行时间按150小时计算,全国需要5200架。按每架20万元计算,则年市场空间约10.4亿元。
森林防火:需求迫切,尚处初始阶段。我国拥有森林面积 1.75 亿公顷,森林蓄积量为 124.5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8.21%,既是森林资源大国,又是森林火灾多发国家。目前, 国外森林防火中应用了较多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国内在此方面的应用需求也日益增加,对森林保护的投入逐渐加大,先后运用卫星进行资源普查、森林火场监视,而使用无人机系统对森林火情监测还是初始阶段。
减灾救助:国情需要,空间广阔。2008年汶川地震引发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 引起灾区大部分国道、省道、乡村道路严重破坏, 给救灾工作造成难于想象的困难。由于天气因素的影响, 卫星遥感系统或载人航空遥感系统难以及时获取灾区的实时地面影像。地震发生后, 多种型号的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迅速进入灾区, 在灾情调查、滑坡动态监测、房屋与道路损害情况评估、救灾效果评价、灾区恢复重建等方面得到广泛使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起到了其他手段無法替代的作用。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第一次大规模用于应急救灾就取得了成功。 2013年雅安地震搜救过程中,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使用旋翼无人机对灾区地形地貌、受损情况进行空中排查,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搜救工作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每年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灾害发生时, 为了提高救灾效率和质量, 必须提供及时准确的灾害信息。常规灾害监测方法周期长、成本高, 难于满足救灾应急的需要。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作为卫星遥感和载人航空遥感的补充手段, 具有实时性强、灵活方便、外界环境影响小、成本低的优点,其在灾害应急救援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大疆创新是全球领先的小型无人机厂商,占据了全球民用小型无人机约50%的市场份额,公司80%的产品都是销往国外。被硅谷认为是能与苹果公司相提并论的隐形的世界级无人机公司。除了大疆创新外,近年来国内外科技公司对无人机关注热度也迅速升温,无人机不仅仅是航拍的“玩具”,更是颠覆未来的机器人:亚马逊的无人机物流计划已进入第九代的研发;谷歌收购无人机公司 Titan Aerospace提供网络覆盖;Facebook也以 2000万美元收购英国无人机公司 Ascenta;3D Robotics 无人机已获5000万美金投资;Matternet 建造无人机网络向全球的偏远农村运送食品和医疗用品;无人机生产商Skycatch,主要做建造业、矿业、太阳能行业以及农业的数据采集,其他创新应用包括蜜蜂大小的无人机对花朵进行授粉等。
无人机与运动相机的结合,是无人机在运动健康等个性化航拍领域的重要应用,例如STELLA 推出的专为 GoPro Hero 3系列相机设计的稳定云台。无人机配合Oculus Rift使用,可以获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体验。例如Parrot推出无线控制配件Skycontroller,用 HDMI接口连上 Oculus Rift,能直接操控飞行器的飞行,借助“连接”方式,把人的感知带到另一个真实空间。这样的体验或许今后还能应用在隧道、峡谷与水下等场景,探险者将不再需要亲历就能收获刺激的感官体验。更重要的是,不需要耗费人力物力去建模、创建一个虚拟世界,任何一个地点都能成为新的游乐场。
据 Teal Group统计,2014 年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8亿美元,未来还将实现前所未有的持续增长,市场规模将翻倍以上增长。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数据,中国民用无人机的市场规模达到15亿元,增长速度50%;2015年至2018年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快速上升,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在55%以上。随着中国政府“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出台,民用无人机行业作为高端制造业中的一员,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预计到2018年,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有可能达到110亿元 。
新闻现场上空的无人机
近几年,国内外使用无人机的媒体越来越多。无人机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观看新闻的视角。无人机新闻报道是指利用无人机,作为一个在天空中的观察者,用于航拍地面图片和视频,或为突发新闻事件提供及时的报道,它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Drone Joumalism”。
在2011 年日本大地震和 2013年的菲律宾台风“海燕”新闻采集中,新闻媒体的受众们惊异地发现媒体无人机的身影。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有关地震灾区情况的电视画面就来自无人机航拍。国内一些动手较早的媒体,在2012年至2013年初,就以摄影部为基础,组建了无人机航拍工作室,不仅能做新闻报道,而且提供对外航拍专题片、形象片等业务,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收益。而火爆热播的《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穿插出现了大量无人机以及航拍镜头,让它在大显身手的同时开始被广大观众所熟知,渐渐成为新闻、娱乐、搜救、能源等领域的常客,甚至在婚礼、毕业典礼上,都有无人机航拍实况。如今无人机航拍热已然形成,业界甚至把2015年称作无人机航拍的“元年”,谷歌、亚马逊、 Facebook都宣布推进无人机研发 。据报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NBC环球在内的10家新闻机构在2015年1月宣布,共同测试在新闻采访中使用无人机。同年,新华社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无人机编队。
近几年,除了灾难报道,在战争报道、调查性报道、体育报道以及突发事件报道中,媒体无人机大显身手。目前,无人机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其优势显而易见。无人机航拍可以冲破传统新闻采集在空间上的限制,尤其在一些难以突围的地形、环境艰险的情况下,无人机的出色表现为观众带来了优秀的现场画面感。
无人机从高处俯拍新闻,经常辅以大景深或广角镜头,信息量大,画面可以清晰地交代新闻主体所处的广阔环境,再现壮观的场面和地面景物层次,给受众开阔而深远的视觉冲击力。它尤其适合报道大场面、大活动、大事件;也可以近距离拍摄狭小空间或人物,以表现空间纵深和人物细节,但是无人机的螺旋桨对被拍摄者始终是一种安全威胁,所以实践中近景和特写画面很少见。
纪实性是无人机新闻的最重要特点。无论是无人机照片还是视频,都是对现场的实况记录,逼真而生动。它记录着事件的原始节奏,保持叙事空间的完整性,更好地展现了新闻的真实性,满足了受众“亲临其境”的心理需求。它弥补了日常普通拍摄角度单一、扁平化等不足,还可以通过多点、全方位的拍摄,来丰富、完善影像记录手段。
很多记者更强调运用长镜头拍摄无人机视频新闻,以便更真实完整地展现新闻现场和事件,同时,为追求传播速度,拍摄者在视频采集完成后立即以原生态形式播出、上传,减少因画面取舍给观众带来的主观影响。2013年11月8日,菲律宾东萨马省遭台风“海燕”重创,灾区一片狼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卡尔·潘豪尔(Karl Penhaul)赶赴重灾区,用无人机“鸟瞰”了灾区的满目疮痍。这则1分14 秒的无人机新闻报道,五个长镜头有机组合,完整、辽阔地展现了台风的巨大破坏力。无人机通常以空中全景拍摄和长镜头拍摄为主,这却成了无人机新闻吸引受众的一個卖点,成为与常规新闻迥异的差异化产品,满足了受众求新求真、求广求深的视角感受。 事实上,近两年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报媒和电视台,都在积极运用低成本无人机航拍技术,抢占第一现场的制空新闻视角。四轴飞行器的出现,已经把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生产竞争,从地面升向空中。
作为一种前沿的新闻传播技术,无人机在新闻采访中具有较大的优势,是传统采访所不具有的。
1.视角独特。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它能自如地升降在空中,这也是其最大的优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充分反映出视角的重要性。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视角的制约,摄影师不再对高空拍摄望而却步。“换个角度看世界”,这是无人机航拍爱好者引以为豪的口头语,同时也给长期处在新闻报道一线的记者一个崭新的报道视角和思维。特别是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的新闻报道中,记者要亲临新闻现场进行报道会受到主观条件、客观条件的诸多限制,无人机航拍却可以冲破传统新闻采集的空间短板,为受众带来鸟瞰视角和有视觉冲击力的现场画面。无人机航拍特有的灵活性和宽广的拍摄范围,使得航拍镜头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航拍,能展现场面之壮阔,气势之雄伟,增强影像记录的视觉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2.能够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很多时候由于无人机不用受人的因素限制,因此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如地震、洪水、火灾、泄漏、车祸等事故现场,均能比地面人员更快、更安全地抵达。此外,记者只需利用无线网络在手机上安装一个应用程序,就可以启动无人机新闻采访程序。这样拍摄者就可以在手机应用程序中看到预览图像,以控制无人机的拍摄行为。只要拍摄者愿意,他随时可以把预览内容上传到互联网上,这就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还可以做到同步传播。
3.成本低廉、操作简单。无人机在新闻摄影领域的优势还在于其便捷灵活,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它的机动性上。在无人机出现之前,记者要进行航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通常要借助直升机来实现。成本高、费时长、效率低,对航拍造成了限制。现在的无人机设备小巧,携带方便,记者可以随时随地带着它采访。无人机的使用使航拍进入大众时代,能够被记者带入任何现场,并广泛地运用于新闻报道,从而很大程度地拓宽了新闻表现空间,增加了表现手段,丰富了新闻题材。
4.不受空间限制,应用范围广。无人机以其体积小、操控好、轻量化的特点,只需要较小的场地即可完成起落,不受拍摄场地限制,新闻采访的活动范围大。它不但可以飞近被摄物体,还可以飞入不适合人类进入的场所,如火灾上空、核辐射现场、原油漂浮的海面等,可以完成高难度的拍摄任务。而环保领域可以说是无人机新闻大显身手的地方,如环境污染调查报道,无人机可以飞入记者无法进入的区域,拍摄大量有说服力的调查证据。
5.保证记者安全,减少安全风险。无人机在空中进行航拍,极大克服了地面上的恶劣环境,从记录自然灾害带来的后果到调查危险事件情况,都能获得全方位资料,这就意味着无人机可以在带来直观性震撼性的同时保障记者安全,让记者可以快速而无危险地接近新闻事件中心。媒体派出的新闻采播人员可以在安全距离以外,操控便携式无人机系统,以“零风险”的安全保障,完成离第一现场最近的拍摄任务。这种用安全的新闻生产技术,获取高危环境下的新闻现场资讯的方法,让无人机航拍系统迅速兼容了多种新闻生产的环境属性,成为颇受摄影、摄像记者青睐的新式武器。
当然,无人机在新闻报道中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1.互动性差,内容空洞抽象。无人机航拍主要形式为大场景、长镜头,脱离现场人群,不能和新闻现场当事人进行直接交流,没有互动体验,因此从内容上看只能配以旁白,较为空洞抽象。
2.记者不能跟随无人机到第一现场去,因而无法深入新闻。新闻现场报道,贵在新闻人有条理地“望、闻、问、切”,才使现场新闻生动有吸引力。因此,人在新闻报道中可以说是决定因素,设备作为辅助只能是重要因素。单靠无人机航拍画面来报道新闻,只能做到“望”,可能会导致不全面,不能看到画面以外的东西,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记者对事发现场的深度解析报道。
3.续航力低,存在安全隐患。目前民用无人机的续航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飞行时间较短,而且民用无人机多为小型多旋翼飞行器,对飞行条件要求较为苛刻,抵御自然天气变化能力非常弱,因此使用中存在安全隐患。
4.地位不明,政策风险较高。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目前仅有少数国家如美国对无人机新闻采访作出了明确规定,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规定无人机飞行高度不能超过400英尺,不得接近机场等重要设施。其他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没有出台有关民用无人机使用的法律规范,因此在新闻采访中使用民用无人机存在一定的政策法律风险。
无人机采访已成为新闻传播的新手段,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但从社会角度来看,无人机新闻的发展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1. 安全隐患 :无人机被滥用。无人机的安全隐患是很多国家担心的问题。无人机新闻快速发展,就意味着更多媒体记者、公民记者都能拥有无人机。谁能完全保证这些无人机不会被滥用?比如说抢占空中航道,制造恐怖袭击,闯入军事禁区,走私贩毒等。2014年7月,两男子到纽约市禁飞区乔治·华盛顿大桥使用无人机航拍,飞行高度一度高达海拔 2000 英尺,差点撞上了飞行中的直升机。结果警方以鲁莽危害行为罪为由起诉。2015 年 2月 25 日,三名半岛电视台记者因为使用无人机飞越巴黎埃菲尔铁塔和其他重要地标而被捕。
2.道德和法律难题 :侵犯隐私权。无人机新闻采访活动会不会侵犯公民的隐私权,是无人机新闻发展中面临的最大争议。很多美国公众认为无人机新闻的发展可能会更加模糊公私领域的界限,侵蚀私人空间;激烈的媒介竞争也会让一些无良记者越界使用无人机新技术,偷拍私人领域如房间和院落,报道一些不应该报道的内容。2010 年,有狗仔队就使用无人机偷拍正在巴黎海滩上度假的希尔顿的不雅图像,此举被反无人机者视为侵犯隐私权。
3.技术障碍 :续航时间短。无人机靠电池提供动力,由于技术瓶颈,现在无人机一次持续飞行拍摄只能供电20分钟左右。而电池供电不足、导航偏位、系统瘫痪等原因,又可能引起摔机事件。
结语
航拍就是给大家换个角度看世界,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只是视角变化了。善于运用各种光线条件、各种地理地标,灵活机智地使用航拍器。航拍只是手段,不是唯一目的。捕获新闻需要航拍技术,而从哪些角度解读新闻,就考验着航拍记者的新闻功底。无人机的前途不在于它的能力本身,而在于它无处不在的可能性。
新兴科技是把双刃剑,无人机对于公众安全的特殊性不言而喻。对各国来说,在不扼制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对无人机的有效监管尤为重要。总的来说,2009年之前,无人机处于无人管的状态,2009年以后至今,对无人机的管理开始进入持证飞行阶段,但是还不成熟,各国政策都处于持续完善中。
英国民航局最早在2010年发布了无人机使用的指导准则,对无人机的重量、飞机高度、飞行范围和飞手的资质都作了规定。美国、日本和德国也在最近的二三年里陆续出台了有关无人机的相关法案。如日本把首相官邸、皇宫、外国政要下榻地酒店等地上空列为无人机禁飞区域,并且赋予了警方视情况摧毁可疑无人机的权力。美国对小型无人机所有者实施实名注册制,并对飞行时间、高度、速度以及使用者都提出了相应要求,禁止商用和民用无人机在美国军事基地上空飞行。德国的规定是,无人机要有牌照,操作者要有驾照,飞行要有许可证,敏感区域禁止飞,最后是飞行高度不得超过100米。
中国于2003年5月1日出台了《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2016年10月颁布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空中交通管理办法》,对无人机的管理法规逐步完善起来,但就现实而言,还存在着滞后于实际需要的境况。
事实上,各国对于无人机的监管都还处在摸索阶段。人们希望看到无人机能飞向有序的天空,同时,希望无人機行业能在政策引导下创新、健康发展。
(作者为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无人机影像工作坊负责人)
百余年的无人机发展历程
无人机是“无人驾驶飞机”的简称(Unmanned Aerial Vehicle,缩写为UAV),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包括无人直升机、固定翼机、多旋翼飞行器、无人飞艇、无人伞翼机。从某种角度来看,无人机可以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完成复杂的空中飞行任务和各种负载任务,可以说是“空中机器人”。
从应用领域来看,无人机分为军用与民用。军用无人机分为侦察机、靶机、电子对抗机和战斗机等。在民用方面,“无人机+行业应用”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目前在航拍、农业、植保、治安监控、交通巡逻、海岸缉私、快递运输、灾难救援、观察野生动物、监控传染病、测绘、新闻报道、电力巡检、影视拍摄等领域的应用,丰富了无人机的用途。
提到无人机,很多人以为它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事实上,从航空技术萌芽之时,军方就开始研发不需要飞行员驾驶的飞机了。无人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4年,英国皇家空军用一架小型飞机装上炸药,通过无线电引导飞机攻击德国空中和地面目标,这是无人机的雏形。当英国人摆弄无人机上天的时候,美国人也开始了无人机的试制。1917年11月,美国第一架无人机由寇蒂斯公司研制成功,但这个飞机是个“自动飞行的炸弹”,也就是程控飞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人机。真正的无人机是上世纪30年代英国制造的蜂后无人机(Queen Bee target drone)。德·哈维兰公司(de Havilland)生产的这种无人机是无线电遥控靶机,在1934年至1943年间共生产了420架,这些无人机被当作靶机,用于训练飞行员、炮兵和防空部队的射击能力。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用新发明的导弹袭击英国本土,盟军就想用无人机这种新式武器还以颜色。当时驻英的美国海军航空队启动了代号为“铁砧”的行动,将百余架有人驾驶的轰炸机改造成“准无人机”。机舱内去掉一切无用装备,机组成员减至两人:一个是驾驶员,另一个是工程师,他们把飞机开到700米高度,安上炸弹引信,然后跳伞。轰炸机上安装了两套电视摄像机,可以将仪表盘上的图像实时传输给跟在后面的遥控者。不过,由于无线电遥控技术不过关,这些无人轰炸机还没飞过英吉利海峡就全坠毁了。
二战结束后,冷战的来临,又推动了无人机的蓬勃发展。上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美国用无人机提取原子弹试验后的空气样本,还参与朝鲜战争,进行战场侦察。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火蜂”系列无人机(Ryan firebee)被广泛用于战场,用来执行侦察、电子窃听、电台干扰等任务。到1975年美军撤出东南亚,该系列无人机一共执行了3435次任务。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无人机的性能、可靠性、导航精度和控制能力还达不到实战需要,越战结束后,美国国防部终止了无人机的发展计划。但另一个国家—以色列却钟情于无人机,经过对无人机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后,1976年以色列率先将无人机用于中东战争,引诱埃及军队的地面防空火力开火,在无人机的掩护下,以军战斗轰炸机对埃军地面目标实施轰炸,取得了显著的战果,发展了无人机的佯攻功能。1982年6月,以色列在与叙利亚的战争中,开创了无人机和有人机协同作战的先例,使无人机大出风头。
无人机以其突出的战绩使各国军事首脑对它刮目相看,对无人机提升军队战斗力的作用及其潜在的军事价值取得了共识,为无人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而控制科学、人工智能和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又为无人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军事作战理论变革,立体战成为主要战争样式,无人机成为三维战中无人化作战平台的主要武器装备之一,无人机以其自身优势能适应高风险地区作战需要,因而提高了部队的作战效能。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借鉴了以色列的成功经验,动用了“先锋”、“指针”等无人机系统,在侦察、监视、目标捕获、战场管理、炮火支援和空袭后目标毁伤评估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调用美、英、法、德和意大利等五个国家,七种类型200多架的无人机投入战争,对南联盟武装力量进行侦察和监视。
无人机技术在 20 世纪末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真正进入了第一个“黄金時代”。
首先是1990年后,全球共有30多个国家装备了师级(大型)战术无人机系统,代表机型有美国“猎人”“先驱者”,以色列“侦察兵”“先锋”等。
其次是1993年后,中高空长航时军用无人机得到迅速发展,以美国“蒂尔”无人机发展计划为代表,在波黑战争中大放异彩。
最后是20世纪末,旅团级(中小型)固定翼和旋翼战术无人机系统出现,其体积小、价格更低、机动性好,标志着无人机进入大规模应用时代。
无人机不受人员生理与生命风险的限制,减少了战斗人员伤亡或被俘虏的风险;有人驾驶的航空载具,在机动性、速度等很多方面都会受驾驶员身体素质的制约,比如已经退役的SR-71黑鸟无人侦察机,飞行速度最高达到3.4马赫,飞行员必须穿得像宇航员一样才能够承受得住,而无人机就不再受人类体质的制约;无人机的成本,相对有人驾驶的航天载具来说更加低廉,更方便维护和保养。
无人机在历次局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充分证明了它的军事价值,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许多国家的军事部门都把无人机的发展置于优先地位,掀起了无人机发展的热潮。本世纪初,美军无人机迎来了辉煌时刻。2001年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让无人机得到广泛应用。美军在战场上装备了“猎手”“大乌鸦”“影子”“全球鹰”“捕食者”等各型无人机。美军对于无人机的需求大幅增加,仅在伊拉克,当时美国就投入使用了361架无人机,其执行飞行时间已超过50万小时。这些无人机主要是用于监测、追踪,也有些是专门用来攻击地面目标的,基本可以做到发现即摧毁。据《纽约时报》报道,在阿富汗、伊拉克作战的美军已经到了“离开无人机不行”的地步,每当他们出去巡逻时,总要提前派无人机去侦察哪些地方埋有路边炸弹。
民用无人机的开发
21世纪以来,各国在继续加大军用无人机投入的同时,也采取各种手段促进无人机在民用领域发展。相比军用无人机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民用无人机是在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试用的,各领域全面开发应用只有10多年时间。
这当中,日本民用无人机开发较早。1983年,雅马哈公司开发了一种用于喷洒农药的无人直升机,2002 年CERP公司发明一款多用途民用无人机。2003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成立无人机应用中心,致力于无人机的商业应用研究。
近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用无人机追踪热带风暴有关数据,借此完善飓风预警模型。2007 年森林大火肆虐时,美国宇航局使用无人机来评估大火的严重程度。2011年,墨西哥湾钻井平台爆炸后艾伦实验室公司的无人机协助溢油监测和溢油处理等工作。
以色列也专门组建了一个民用无人机及其工作模式的试验委员会,2008 年,以色列给予“苍鹭”无人机非军事任务执行证书,并与有关部门合作展开多种民用任务的试验飞行。欧洲在2006年制定并实施了“民用无人机发展路线图”,加快无人机的民用化步伐。此外,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和新加坡等国家也在加快推进民用无人机的发展。
中国无人机研究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在1990年代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直到2006年之前,我国无人机主要是军用领域,民用无人机发展缓慢,几乎可以忽略。2006年,伴随着深圳大疆科技公司的成立,一批专门生产民用无人机的公司,如零度智控、极飞科技、亿航科技等纷纷创立,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迅速成长。2013年以后,山东矿机、伊立浦、金通灵、宗申动力等大型企业以各种方式涉足民用无人机行业,这个市场一下子火热起来。
但民用无人机市场的繁荣,在全球范围出现爆发性增长需要突破的两个瓶颈是空域资源和安全问题,一旦在世界范围内这两个问题得到解决,人类利用无人机征服空域的想象空间将被彻底打开,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可能会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对于民用领域,无人机仅仅是一个飞行平台,其功能归根到底要通过机载系统中的任务载荷设备来完成。民用无人机下游需求非常广泛,包括农业、电力石油、减灾、林业、气象、国土资源、警用、海洋水利、测绘、城市规划等多个行业。近年来无人机在民用市场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农林植保和电力巡线两个领域,无人机需求较为迫切,且具备较大的市场规模,其他行业的潜在需求也将逐步显现,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空间巨大,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农业植保:民用无人机最大市场,农业植保市场规模超百亿。
日本植保无人机已经使用 20 多年,目前每年更新量约为 3000 架。我们按照日本年农药使用量进行测算,中国如果达到日本目前植保无人机的普及率和使用频次,年更新量约为3万架,植保无人机价格按每架50万元测算,年市场规模可达150亿元。
电力巡检:政策有望出台,市场规模超10亿。2009年1月,国家电网公司正式立项研制无人直升机巡检系统。2013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出台《国家电网公司输电线路直升机、无人机和人工协同巡检模式试点工作方案》。方案指出,建立直升机、无人机和人工巡检相互协同的新型巡检模式是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公司系统直升机巡检作业正在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为此公司选定山东、河北、山西、湖北、四川、重庆、浙江、福建、辽宁、青海十个检修公司作为试点单位,利用 2-3 年时间开展新型巡检模式试点工作。到 2015 年,国网公司系统将全面推广直升机、无人机和人工巡检相互协同的输电线路新型巡检模式。
我国110kV以上高压输电线约为 52 公里,按每年巡检次数 30 次测算,则每年总巡检长度约为1560万公里。无人机每小时巡检 20 公里,单机年飞行时间按150小时计算,全国需要5200架。按每架20万元计算,则年市场空间约10.4亿元。
森林防火:需求迫切,尚处初始阶段。我国拥有森林面积 1.75 亿公顷,森林蓄积量为 124.5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8.21%,既是森林资源大国,又是森林火灾多发国家。目前, 国外森林防火中应用了较多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国内在此方面的应用需求也日益增加,对森林保护的投入逐渐加大,先后运用卫星进行资源普查、森林火场监视,而使用无人机系统对森林火情监测还是初始阶段。
减灾救助:国情需要,空间广阔。2008年汶川地震引发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 引起灾区大部分国道、省道、乡村道路严重破坏, 给救灾工作造成难于想象的困难。由于天气因素的影响, 卫星遥感系统或载人航空遥感系统难以及时获取灾区的实时地面影像。地震发生后, 多种型号的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迅速进入灾区, 在灾情调查、滑坡动态监测、房屋与道路损害情况评估、救灾效果评价、灾区恢复重建等方面得到广泛使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起到了其他手段無法替代的作用。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第一次大规模用于应急救灾就取得了成功。 2013年雅安地震搜救过程中,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使用旋翼无人机对灾区地形地貌、受损情况进行空中排查,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搜救工作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每年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灾害发生时, 为了提高救灾效率和质量, 必须提供及时准确的灾害信息。常规灾害监测方法周期长、成本高, 难于满足救灾应急的需要。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作为卫星遥感和载人航空遥感的补充手段, 具有实时性强、灵活方便、外界环境影响小、成本低的优点,其在灾害应急救援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大疆创新是全球领先的小型无人机厂商,占据了全球民用小型无人机约50%的市场份额,公司80%的产品都是销往国外。被硅谷认为是能与苹果公司相提并论的隐形的世界级无人机公司。除了大疆创新外,近年来国内外科技公司对无人机关注热度也迅速升温,无人机不仅仅是航拍的“玩具”,更是颠覆未来的机器人:亚马逊的无人机物流计划已进入第九代的研发;谷歌收购无人机公司 Titan Aerospace提供网络覆盖;Facebook也以 2000万美元收购英国无人机公司 Ascenta;3D Robotics 无人机已获5000万美金投资;Matternet 建造无人机网络向全球的偏远农村运送食品和医疗用品;无人机生产商Skycatch,主要做建造业、矿业、太阳能行业以及农业的数据采集,其他创新应用包括蜜蜂大小的无人机对花朵进行授粉等。
无人机与运动相机的结合,是无人机在运动健康等个性化航拍领域的重要应用,例如STELLA 推出的专为 GoPro Hero 3系列相机设计的稳定云台。无人机配合Oculus Rift使用,可以获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体验。例如Parrot推出无线控制配件Skycontroller,用 HDMI接口连上 Oculus Rift,能直接操控飞行器的飞行,借助“连接”方式,把人的感知带到另一个真实空间。这样的体验或许今后还能应用在隧道、峡谷与水下等场景,探险者将不再需要亲历就能收获刺激的感官体验。更重要的是,不需要耗费人力物力去建模、创建一个虚拟世界,任何一个地点都能成为新的游乐场。
据 Teal Group统计,2014 年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8亿美元,未来还将实现前所未有的持续增长,市场规模将翻倍以上增长。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数据,中国民用无人机的市场规模达到15亿元,增长速度50%;2015年至2018年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快速上升,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在55%以上。随着中国政府“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出台,民用无人机行业作为高端制造业中的一员,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预计到2018年,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有可能达到110亿元 。
新闻现场上空的无人机
近几年,国内外使用无人机的媒体越来越多。无人机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观看新闻的视角。无人机新闻报道是指利用无人机,作为一个在天空中的观察者,用于航拍地面图片和视频,或为突发新闻事件提供及时的报道,它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Drone Joumalism”。
在2011 年日本大地震和 2013年的菲律宾台风“海燕”新闻采集中,新闻媒体的受众们惊异地发现媒体无人机的身影。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有关地震灾区情况的电视画面就来自无人机航拍。国内一些动手较早的媒体,在2012年至2013年初,就以摄影部为基础,组建了无人机航拍工作室,不仅能做新闻报道,而且提供对外航拍专题片、形象片等业务,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收益。而火爆热播的《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穿插出现了大量无人机以及航拍镜头,让它在大显身手的同时开始被广大观众所熟知,渐渐成为新闻、娱乐、搜救、能源等领域的常客,甚至在婚礼、毕业典礼上,都有无人机航拍实况。如今无人机航拍热已然形成,业界甚至把2015年称作无人机航拍的“元年”,谷歌、亚马逊、 Facebook都宣布推进无人机研发 。据报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NBC环球在内的10家新闻机构在2015年1月宣布,共同测试在新闻采访中使用无人机。同年,新华社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无人机编队。
近几年,除了灾难报道,在战争报道、调查性报道、体育报道以及突发事件报道中,媒体无人机大显身手。目前,无人机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其优势显而易见。无人机航拍可以冲破传统新闻采集在空间上的限制,尤其在一些难以突围的地形、环境艰险的情况下,无人机的出色表现为观众带来了优秀的现场画面感。
无人机从高处俯拍新闻,经常辅以大景深或广角镜头,信息量大,画面可以清晰地交代新闻主体所处的广阔环境,再现壮观的场面和地面景物层次,给受众开阔而深远的视觉冲击力。它尤其适合报道大场面、大活动、大事件;也可以近距离拍摄狭小空间或人物,以表现空间纵深和人物细节,但是无人机的螺旋桨对被拍摄者始终是一种安全威胁,所以实践中近景和特写画面很少见。
纪实性是无人机新闻的最重要特点。无论是无人机照片还是视频,都是对现场的实况记录,逼真而生动。它记录着事件的原始节奏,保持叙事空间的完整性,更好地展现了新闻的真实性,满足了受众“亲临其境”的心理需求。它弥补了日常普通拍摄角度单一、扁平化等不足,还可以通过多点、全方位的拍摄,来丰富、完善影像记录手段。
很多记者更强调运用长镜头拍摄无人机视频新闻,以便更真实完整地展现新闻现场和事件,同时,为追求传播速度,拍摄者在视频采集完成后立即以原生态形式播出、上传,减少因画面取舍给观众带来的主观影响。2013年11月8日,菲律宾东萨马省遭台风“海燕”重创,灾区一片狼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卡尔·潘豪尔(Karl Penhaul)赶赴重灾区,用无人机“鸟瞰”了灾区的满目疮痍。这则1分14 秒的无人机新闻报道,五个长镜头有机组合,完整、辽阔地展现了台风的巨大破坏力。无人机通常以空中全景拍摄和长镜头拍摄为主,这却成了无人机新闻吸引受众的一個卖点,成为与常规新闻迥异的差异化产品,满足了受众求新求真、求广求深的视角感受。 事实上,近两年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报媒和电视台,都在积极运用低成本无人机航拍技术,抢占第一现场的制空新闻视角。四轴飞行器的出现,已经把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生产竞争,从地面升向空中。
作为一种前沿的新闻传播技术,无人机在新闻采访中具有较大的优势,是传统采访所不具有的。
1.视角独特。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它能自如地升降在空中,这也是其最大的优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充分反映出视角的重要性。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视角的制约,摄影师不再对高空拍摄望而却步。“换个角度看世界”,这是无人机航拍爱好者引以为豪的口头语,同时也给长期处在新闻报道一线的记者一个崭新的报道视角和思维。特别是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的新闻报道中,记者要亲临新闻现场进行报道会受到主观条件、客观条件的诸多限制,无人机航拍却可以冲破传统新闻采集的空间短板,为受众带来鸟瞰视角和有视觉冲击力的现场画面。无人机航拍特有的灵活性和宽广的拍摄范围,使得航拍镜头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航拍,能展现场面之壮阔,气势之雄伟,增强影像记录的视觉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2.能够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很多时候由于无人机不用受人的因素限制,因此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如地震、洪水、火灾、泄漏、车祸等事故现场,均能比地面人员更快、更安全地抵达。此外,记者只需利用无线网络在手机上安装一个应用程序,就可以启动无人机新闻采访程序。这样拍摄者就可以在手机应用程序中看到预览图像,以控制无人机的拍摄行为。只要拍摄者愿意,他随时可以把预览内容上传到互联网上,这就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还可以做到同步传播。
3.成本低廉、操作简单。无人机在新闻摄影领域的优势还在于其便捷灵活,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它的机动性上。在无人机出现之前,记者要进行航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通常要借助直升机来实现。成本高、费时长、效率低,对航拍造成了限制。现在的无人机设备小巧,携带方便,记者可以随时随地带着它采访。无人机的使用使航拍进入大众时代,能够被记者带入任何现场,并广泛地运用于新闻报道,从而很大程度地拓宽了新闻表现空间,增加了表现手段,丰富了新闻题材。
4.不受空间限制,应用范围广。无人机以其体积小、操控好、轻量化的特点,只需要较小的场地即可完成起落,不受拍摄场地限制,新闻采访的活动范围大。它不但可以飞近被摄物体,还可以飞入不适合人类进入的场所,如火灾上空、核辐射现场、原油漂浮的海面等,可以完成高难度的拍摄任务。而环保领域可以说是无人机新闻大显身手的地方,如环境污染调查报道,无人机可以飞入记者无法进入的区域,拍摄大量有说服力的调查证据。
5.保证记者安全,减少安全风险。无人机在空中进行航拍,极大克服了地面上的恶劣环境,从记录自然灾害带来的后果到调查危险事件情况,都能获得全方位资料,这就意味着无人机可以在带来直观性震撼性的同时保障记者安全,让记者可以快速而无危险地接近新闻事件中心。媒体派出的新闻采播人员可以在安全距离以外,操控便携式无人机系统,以“零风险”的安全保障,完成离第一现场最近的拍摄任务。这种用安全的新闻生产技术,获取高危环境下的新闻现场资讯的方法,让无人机航拍系统迅速兼容了多种新闻生产的环境属性,成为颇受摄影、摄像记者青睐的新式武器。
当然,无人机在新闻报道中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1.互动性差,内容空洞抽象。无人机航拍主要形式为大场景、长镜头,脱离现场人群,不能和新闻现场当事人进行直接交流,没有互动体验,因此从内容上看只能配以旁白,较为空洞抽象。
2.记者不能跟随无人机到第一现场去,因而无法深入新闻。新闻现场报道,贵在新闻人有条理地“望、闻、问、切”,才使现场新闻生动有吸引力。因此,人在新闻报道中可以说是决定因素,设备作为辅助只能是重要因素。单靠无人机航拍画面来报道新闻,只能做到“望”,可能会导致不全面,不能看到画面以外的东西,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记者对事发现场的深度解析报道。
3.续航力低,存在安全隐患。目前民用无人机的续航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飞行时间较短,而且民用无人机多为小型多旋翼飞行器,对飞行条件要求较为苛刻,抵御自然天气变化能力非常弱,因此使用中存在安全隐患。
4.地位不明,政策风险较高。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目前仅有少数国家如美国对无人机新闻采访作出了明确规定,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规定无人机飞行高度不能超过400英尺,不得接近机场等重要设施。其他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没有出台有关民用无人机使用的法律规范,因此在新闻采访中使用民用无人机存在一定的政策法律风险。
无人机采访已成为新闻传播的新手段,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但从社会角度来看,无人机新闻的发展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1. 安全隐患 :无人机被滥用。无人机的安全隐患是很多国家担心的问题。无人机新闻快速发展,就意味着更多媒体记者、公民记者都能拥有无人机。谁能完全保证这些无人机不会被滥用?比如说抢占空中航道,制造恐怖袭击,闯入军事禁区,走私贩毒等。2014年7月,两男子到纽约市禁飞区乔治·华盛顿大桥使用无人机航拍,飞行高度一度高达海拔 2000 英尺,差点撞上了飞行中的直升机。结果警方以鲁莽危害行为罪为由起诉。2015 年 2月 25 日,三名半岛电视台记者因为使用无人机飞越巴黎埃菲尔铁塔和其他重要地标而被捕。
2.道德和法律难题 :侵犯隐私权。无人机新闻采访活动会不会侵犯公民的隐私权,是无人机新闻发展中面临的最大争议。很多美国公众认为无人机新闻的发展可能会更加模糊公私领域的界限,侵蚀私人空间;激烈的媒介竞争也会让一些无良记者越界使用无人机新技术,偷拍私人领域如房间和院落,报道一些不应该报道的内容。2010 年,有狗仔队就使用无人机偷拍正在巴黎海滩上度假的希尔顿的不雅图像,此举被反无人机者视为侵犯隐私权。
3.技术障碍 :续航时间短。无人机靠电池提供动力,由于技术瓶颈,现在无人机一次持续飞行拍摄只能供电20分钟左右。而电池供电不足、导航偏位、系统瘫痪等原因,又可能引起摔机事件。
结语
航拍就是给大家换个角度看世界,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只是视角变化了。善于运用各种光线条件、各种地理地标,灵活机智地使用航拍器。航拍只是手段,不是唯一目的。捕获新闻需要航拍技术,而从哪些角度解读新闻,就考验着航拍记者的新闻功底。无人机的前途不在于它的能力本身,而在于它无处不在的可能性。
新兴科技是把双刃剑,无人机对于公众安全的特殊性不言而喻。对各国来说,在不扼制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对无人机的有效监管尤为重要。总的来说,2009年之前,无人机处于无人管的状态,2009年以后至今,对无人机的管理开始进入持证飞行阶段,但是还不成熟,各国政策都处于持续完善中。
英国民航局最早在2010年发布了无人机使用的指导准则,对无人机的重量、飞机高度、飞行范围和飞手的资质都作了规定。美国、日本和德国也在最近的二三年里陆续出台了有关无人机的相关法案。如日本把首相官邸、皇宫、外国政要下榻地酒店等地上空列为无人机禁飞区域,并且赋予了警方视情况摧毁可疑无人机的权力。美国对小型无人机所有者实施实名注册制,并对飞行时间、高度、速度以及使用者都提出了相应要求,禁止商用和民用无人机在美国军事基地上空飞行。德国的规定是,无人机要有牌照,操作者要有驾照,飞行要有许可证,敏感区域禁止飞,最后是飞行高度不得超过100米。
中国于2003年5月1日出台了《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2016年10月颁布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空中交通管理办法》,对无人机的管理法规逐步完善起来,但就现实而言,还存在着滞后于实际需要的境况。
事实上,各国对于无人机的监管都还处在摸索阶段。人们希望看到无人机能飞向有序的天空,同时,希望无人機行业能在政策引导下创新、健康发展。
(作者为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无人机影像工作坊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