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探究式学习贯穿始终,学生最终要学会独立探究学习。教师必须注意加强对他们进行基本的探究学习技能训练,而把这些技能训练渗透到物理教学中,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
1 创设问题情景,诱发探究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深刻揭示了“疑”在“学”与“思”中的重要地位,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提出问题并能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创设一些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诱发探究欲望,能使他们最有兴趣和动力地去深入探究,以达到锻炼并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笔者通过故事引入:“《天方夜谭》中有一个魔瓶,瓶盖一打开,就有魔鬼从瓶口跑出来。讲台上也有一只魔瓶,哪位同学敢把这只瓶子的盖子打开?不过,打开后如发现异常情况,就迅速把盖子盖上。”学生跃跃欲试,其中一个学生走上讲台,其余学生全神贯注看这位同学掀开瓶盖。结果没看到瓶口有魔鬼跑出,却看到瓶底往下流水。他急忙把瓶盖盖上,水也就不流了。原来这个瓶子的瓶底有许多小的针孔。“同样的一瓶水,为什么瓶盖盖上后水就不能向下流了呢?這就是本堂课我们要探究的课题——大气压强。”
这样以情激趣、以趣导学,课堂气氛就会迅速活跃起来。这样的课题引入能将学生深深地吸引住,激发他们对大气压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发探究欲望。
2 鼓励学生探究,增强参与意识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与猜想,鼓励学生积极动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验证结论,领悟物理现象的规律。例如在讲声音的传播介质时,首先让学生思考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哪些,然后让他们通过分组实验,自己验证所说的物质是不是能够传播声音。经过反复实验,他们得出结论: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另外,对于学生所提出的意义不大或者不正确的猜想,教师也不能简单否定,应充分肯定学生踊跃发言的积极性,在指出不足的同时,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参与的勇气。
3 重视学生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多设计探索性实验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因为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分组实验,因为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活动能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
在上分组实验课时,教师一改以往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再啰啰嗦嗦,不再指挥学生应该如何,不能怎样,而是放开手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只是在学生有困难时,甚至全班都没有办法时教师才出手。
刚开始还不行,学生胆小,放不开手脚。一段时间后,学生变得忙忙碌碌,非常活跃,就连一贯不爱学习的学生也坐不住了。他们不是追着别人问,就是跟着听,还有的忙着翻阅课本,查阅资料,恶补狠补。几乎人人都不闲着。学生爱表现了,都想充当老师,试图让别人听自己的。到快结束的时候,让学生上黑板展示。他们不仅能得出合理的实验数据,而且画图描点也很到位,甚至大多数学习小组都能得出实验结论。如此就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4 重视课外活动,培养探究能力
由于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STS)有着极为紧密和广泛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供或指导学生挖掘生活中和STS中的探究课题,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在讨论与STS发展相联系的课题时,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结合本地实际,可从资源和人口,生态和环境,交通和居住,农业、工业生产和高科技发展等方面考虑,选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如:调查周围的噪声源;研究暖水瓶的保温问题;调查学校用电情况,并对节约用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等等。
根据课题进行课外阅读,网上查询,收集资料,观察记录,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器材进行实验,通过分析论证、评估、交流进行较全面、系统的探究,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进行课外探究的着眼点不在于学生能够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可通过这些内容学习和活动的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因此,在课外活动中开展科学探究,是一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中学)
1 创设问题情景,诱发探究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深刻揭示了“疑”在“学”与“思”中的重要地位,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提出问题并能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创设一些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诱发探究欲望,能使他们最有兴趣和动力地去深入探究,以达到锻炼并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笔者通过故事引入:“《天方夜谭》中有一个魔瓶,瓶盖一打开,就有魔鬼从瓶口跑出来。讲台上也有一只魔瓶,哪位同学敢把这只瓶子的盖子打开?不过,打开后如发现异常情况,就迅速把盖子盖上。”学生跃跃欲试,其中一个学生走上讲台,其余学生全神贯注看这位同学掀开瓶盖。结果没看到瓶口有魔鬼跑出,却看到瓶底往下流水。他急忙把瓶盖盖上,水也就不流了。原来这个瓶子的瓶底有许多小的针孔。“同样的一瓶水,为什么瓶盖盖上后水就不能向下流了呢?這就是本堂课我们要探究的课题——大气压强。”
这样以情激趣、以趣导学,课堂气氛就会迅速活跃起来。这样的课题引入能将学生深深地吸引住,激发他们对大气压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发探究欲望。
2 鼓励学生探究,增强参与意识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与猜想,鼓励学生积极动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验证结论,领悟物理现象的规律。例如在讲声音的传播介质时,首先让学生思考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哪些,然后让他们通过分组实验,自己验证所说的物质是不是能够传播声音。经过反复实验,他们得出结论: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另外,对于学生所提出的意义不大或者不正确的猜想,教师也不能简单否定,应充分肯定学生踊跃发言的积极性,在指出不足的同时,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参与的勇气。
3 重视学生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多设计探索性实验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因为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分组实验,因为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活动能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
在上分组实验课时,教师一改以往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再啰啰嗦嗦,不再指挥学生应该如何,不能怎样,而是放开手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只是在学生有困难时,甚至全班都没有办法时教师才出手。
刚开始还不行,学生胆小,放不开手脚。一段时间后,学生变得忙忙碌碌,非常活跃,就连一贯不爱学习的学生也坐不住了。他们不是追着别人问,就是跟着听,还有的忙着翻阅课本,查阅资料,恶补狠补。几乎人人都不闲着。学生爱表现了,都想充当老师,试图让别人听自己的。到快结束的时候,让学生上黑板展示。他们不仅能得出合理的实验数据,而且画图描点也很到位,甚至大多数学习小组都能得出实验结论。如此就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4 重视课外活动,培养探究能力
由于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STS)有着极为紧密和广泛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供或指导学生挖掘生活中和STS中的探究课题,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在讨论与STS发展相联系的课题时,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结合本地实际,可从资源和人口,生态和环境,交通和居住,农业、工业生产和高科技发展等方面考虑,选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如:调查周围的噪声源;研究暖水瓶的保温问题;调查学校用电情况,并对节约用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等等。
根据课题进行课外阅读,网上查询,收集资料,观察记录,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器材进行实验,通过分析论证、评估、交流进行较全面、系统的探究,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进行课外探究的着眼点不在于学生能够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可通过这些内容学习和活动的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因此,在课外活动中开展科学探究,是一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