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国内专门以“民国档案”为馆藏的权威档案保存和研究机构。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的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国民党方面的档案是如何记载的?秘密电文的往来讲述了哪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位于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其馆址原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是国内专门以“民国档案”为馆藏的权威档案保存和研究机构。这些档案从另一个视角,揭秘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砺挫折中成长,在克敌制胜中壮大的非凡历程。
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的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国民党方面的档案是如何记载的?秘密电文的往来讲述了哪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密电中的“逆行”轨迹
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军事档案中,与新四军相关的档案尤为丰富。从1938年4月在皖南岩寺组建成军、接受国民政府第三战区的点验,随即奉延安命令开赴苏皖敌后作战,到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前,新四军在这两年多的时间内不断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第三战区报告敌情,以及其在敌后对日伪军、叛军等大小战役作战的战况。初步统计约有1130余件电函及报告文档,总页数超过3000页。
例如,有这样一条新四军驻武汉办事处转报第二支队将士袭扰南京题(安)德门的密电:1938年9月27日晚,新四军张支队“选派忠勇将士数人化装混入南京题(安)德门张贴标语、布告,并于归途捕获敌探一名,获驳壳枪一支,敌伪当晚宣布特别戒严,连日断绝交通不准入城,恐慌异常”。前一日晚,该支队在群众配合下破坏了江宁禄口桥,并埋设地雷,将来修桥的敌人炸毙30余名。
在南京保卫战失败、国民党主力部队撤离后,这条“逆行”的轨迹意义非凡。
近期,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整理相关馆藏档案时,发现了新四军对日伪统治的南京的作战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利用处副处长孙莉说,新四军进入江南后,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直逼敌人老巢,展开高频率的袭敌行动,不仅使敌人陷入恐慌,更提振了百姓的信心。
1938年,新四军驻武汉办事处处长钱之光报告了8月24日新四军第一支队一部袭击南京麒麟门的情形:“南京附近经我连次袭击后,敌伪异常惶恐,一日数惊。汗(汉)奸傀儡多准备逃沪。”另一些电文中这样写着:1939年5月4日,“四团一部在晚上进击至南京附近沧波门北,烧毁敌汽车一辆”;16日晚,卢团袭击南京高楼门之敌,“将其大部歼灭”,此役“敌伤亡卅余”;“我军达到南京地区后,民众极为兴奋,军行所至,常有数百武装民众配合行动,抗敌情绪极高”……
对此,国民政府也多次向新四军发出嘉奖令。
战斗数据佐证实力“逆袭”
“新四军实际上每天都在打仗。”这是新四军军长叶挺多次强调过的一句话。但国民党方面一直诬称新四军“游而不击”。档案见证历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研究人员通过整理馆藏战斗详报中的大数据,得出了以下结论:
——新四军在从1938年4月组建到1940年12月有记录可查证的30多个月中,共向国民政府方面提交了217份正式的战报与报告,平均每4天就有1份,其中还未包括其他的文件及其所涉及的作战情况报告。
——每份战报包括数次乃至十几次战斗、破坏行动或所侦测到的敌情。共计对日伪作战1428次,毙伤消灭敌军21567人,俘虏2371人。
——平均每天作战1.4次、消灭敌人21.5人、己方伤亡6.5人。
“战斗详报中披露的数据和细节,表明新四军牺牲巨大、战果显著。以武汉会战为例,在1938年6至10月的战场上,有统计的130天中,新四军作战多达108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长马振犊说,这些战斗规模虽不大,但从敌我伤亡的比例来看,对敌人的杀伤力是较高的,战斗效果也非常显著。
人心向背推动战局“逆转”
1941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蒋介石下令撤销新四军番号。同年1月,中共中央下令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事实证明,新四军军部的重建,对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打退国内反共和投降逆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成为新四军迅速发展壮大、积小胜为大胜的重要转折点。
重温档案,更能从战局逆转的前后对比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斗志。
“邻近友军限制我军通过,致弹药补给困难。米价上涨,士食不饱,经济无法维持,每班毯子四床,衣服破烂,且无雨衣,致军纪不整。”这是叶挺在1939年3月10日向国民政府军委会呈报的新四军战况。
武器落后是限制新四军兵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日本满铁调查部曾在报告中提及:“新四军的装备非常恶劣,比八路军更差。步枪不能普及全员,机枪也非常少,至于炮,仅有迫击炮的部队为数也很少。”
新四军战士的武器从何而来?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记录中,新四军改编之初,武器主要来源于红军、农民手中原有的武器和国民政府的少量拨付。1938年4月,新四军在安徽成立了最早的修械所。1941年,新四军的军工部在盐城成立。
补充军需可以靠“自我造血”,战局逆转的关键更来自人心向背。馬振犊说,新四军放手发动群众、驰骋大江南北、纵横敌后战场,创建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等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苏皖解放区,筑起了“华中人民的长城”。从建军时的1万余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21万人。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认为,国民党档案中的新四军成长史是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的发展缩影。蒋介石曾多次总结过共产党为何胜、国民党为何败的若干原因。归根结底,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是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位于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其馆址原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是国内专门以“民国档案”为馆藏的权威档案保存和研究机构。这些档案从另一个视角,揭秘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砺挫折中成长,在克敌制胜中壮大的非凡历程。
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的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国民党方面的档案是如何记载的?秘密电文的往来讲述了哪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密电中的“逆行”轨迹
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军事档案中,与新四军相关的档案尤为丰富。从1938年4月在皖南岩寺组建成军、接受国民政府第三战区的点验,随即奉延安命令开赴苏皖敌后作战,到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前,新四军在这两年多的时间内不断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第三战区报告敌情,以及其在敌后对日伪军、叛军等大小战役作战的战况。初步统计约有1130余件电函及报告文档,总页数超过3000页。
例如,有这样一条新四军驻武汉办事处转报第二支队将士袭扰南京题(安)德门的密电:1938年9月27日晚,新四军张支队“选派忠勇将士数人化装混入南京题(安)德门张贴标语、布告,并于归途捕获敌探一名,获驳壳枪一支,敌伪当晚宣布特别戒严,连日断绝交通不准入城,恐慌异常”。前一日晚,该支队在群众配合下破坏了江宁禄口桥,并埋设地雷,将来修桥的敌人炸毙30余名。
在南京保卫战失败、国民党主力部队撤离后,这条“逆行”的轨迹意义非凡。
近期,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整理相关馆藏档案时,发现了新四军对日伪统治的南京的作战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利用处副处长孙莉说,新四军进入江南后,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直逼敌人老巢,展开高频率的袭敌行动,不仅使敌人陷入恐慌,更提振了百姓的信心。
1938年,新四军驻武汉办事处处长钱之光报告了8月24日新四军第一支队一部袭击南京麒麟门的情形:“南京附近经我连次袭击后,敌伪异常惶恐,一日数惊。汗(汉)奸傀儡多准备逃沪。”另一些电文中这样写着:1939年5月4日,“四团一部在晚上进击至南京附近沧波门北,烧毁敌汽车一辆”;16日晚,卢团袭击南京高楼门之敌,“将其大部歼灭”,此役“敌伤亡卅余”;“我军达到南京地区后,民众极为兴奋,军行所至,常有数百武装民众配合行动,抗敌情绪极高”……
对此,国民政府也多次向新四军发出嘉奖令。
战斗数据佐证实力“逆袭”
“新四军实际上每天都在打仗。”这是新四军军长叶挺多次强调过的一句话。但国民党方面一直诬称新四军“游而不击”。档案见证历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研究人员通过整理馆藏战斗详报中的大数据,得出了以下结论:
——新四军在从1938年4月组建到1940年12月有记录可查证的30多个月中,共向国民政府方面提交了217份正式的战报与报告,平均每4天就有1份,其中还未包括其他的文件及其所涉及的作战情况报告。
——每份战报包括数次乃至十几次战斗、破坏行动或所侦测到的敌情。共计对日伪作战1428次,毙伤消灭敌军21567人,俘虏2371人。
——平均每天作战1.4次、消灭敌人21.5人、己方伤亡6.5人。
“战斗详报中披露的数据和细节,表明新四军牺牲巨大、战果显著。以武汉会战为例,在1938年6至10月的战场上,有统计的130天中,新四军作战多达108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长马振犊说,这些战斗规模虽不大,但从敌我伤亡的比例来看,对敌人的杀伤力是较高的,战斗效果也非常显著。
人心向背推动战局“逆转”
1941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蒋介石下令撤销新四军番号。同年1月,中共中央下令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事实证明,新四军军部的重建,对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打退国内反共和投降逆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成为新四军迅速发展壮大、积小胜为大胜的重要转折点。
重温档案,更能从战局逆转的前后对比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斗志。
“邻近友军限制我军通过,致弹药补给困难。米价上涨,士食不饱,经济无法维持,每班毯子四床,衣服破烂,且无雨衣,致军纪不整。”这是叶挺在1939年3月10日向国民政府军委会呈报的新四军战况。
武器落后是限制新四军兵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日本满铁调查部曾在报告中提及:“新四军的装备非常恶劣,比八路军更差。步枪不能普及全员,机枪也非常少,至于炮,仅有迫击炮的部队为数也很少。”
新四军战士的武器从何而来?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记录中,新四军改编之初,武器主要来源于红军、农民手中原有的武器和国民政府的少量拨付。1938年4月,新四军在安徽成立了最早的修械所。1941年,新四军的军工部在盐城成立。
补充军需可以靠“自我造血”,战局逆转的关键更来自人心向背。馬振犊说,新四军放手发动群众、驰骋大江南北、纵横敌后战场,创建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等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苏皖解放区,筑起了“华中人民的长城”。从建军时的1万余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21万人。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认为,国民党档案中的新四军成长史是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的发展缩影。蒋介石曾多次总结过共产党为何胜、国民党为何败的若干原因。归根结底,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是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