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引导生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一定方法引导学生生成知识、习得能力、形成思想的过程。“引导生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应有走向,其关键是运用营造氛围、捕捉信息、延展运用等手段来实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引导生成
所谓“引导生成”,就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灵活思维、生成知识、习得能力、形成思想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生成是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关注和理解,是对学生学情的尊重和对学习资源的充分把握和利用,是对课堂真实性的执着追求。如何实现教学中的引导生成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
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以促使信息的动态生成。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和动情的语言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在亲历感悟中有效生成。可以构建多向互動的教学情境和互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时产生兴趣,从而发挥自主学习语文的巨大潜能,使课堂生成更为有效。可以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和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中灵动思维,展示个性,从而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在教学《惊弓之鸟》时,为了营造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我设计了一段开场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名人的文章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去发现文章中的问题,同学们有这个信心找到这篇文章中的过失吗?我看到学生惊讶的表情,在听到我的提示之后积极主动思考问题。
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达到有效的生成。以上的案例就是在平等互动的氛围中,引发了学生童稚的想象和个性化的理解,而这些想象和理解正是通过合适的课堂氛围下的互动对话产生的,这就是生成。
二、捕捉有效信息
真实的课堂教学是灵活多变的教学。学习主体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经历必然在课堂参与中带来丰富多彩的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和利用这些有效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作为生成的资源,在处理应用这些资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有效的生成。教师要善于倾听,从学生的发言和讨论中捕捉有利于知识能力形成的亮点;教师要善于观察,从学生的表情、动作、言语中发掘学生的动情点,挖掘促使情感升华的闪光点。
在《触摸春天》的学习中,我从解读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在解读过程中及时捕捉信息,引导生成。师:有谁知道,课题中“触摸”是什么意思?怎样解释“触摸春天”?
生1:应该是“接触”的意思,文章标题可解释为“接触春天”。生2:可以理解为“用手碰”,文章标题解释为“用手碰到了春天”(但这两个解释出来后,学生的脸上并没有释然,我想他们还是觉得不合适吧!我及时捕捉这一利于生成的有效信息。)师:用这两个词语解释这篇文章标题里的“触摸”合适吗?(学生都觉得不合适,包括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觉得不理想。我引导道:同学们先看看文章,先用自己的方式读读文章,再来回答这个词语的意思。全班同学认真地读课文,有的学生还边读边在书上圈画。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声音静下来了,我看时机成熟了。)师:现在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看法?生3:触摸字面上的意思是接触,用手碰的意思,但用来解释文章标题似乎不很恰当,因为无法用手去碰春天呀!
课堂进行过程中,有很多能够引导生成的信息可供捕捉,它包括学生的一句话,一个表情,甚至一个小小的动作,以上的案例就抓住学生疑惑的表情展开,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引导学生精彩生成。
三、延展运用
知识运用是教学的目标。学生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才能体现知识的意义,才能拥有自己的发现。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延展运用,通过抓住学生的这种发现激活有效的生成。引导学生生成新的知识,习得新的能力,培养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思想。
学习《将相和》后,我设置了一个评价人物的延展活动:用不同的身份评价将相二人。学生稍做准备就踊跃发言了———
生1:假如我是赵王,我肯定会这样说:我赵王真的是三生有幸,遇着这样两位百里挑一的贤才,更可贵的是他们能处处为赵国的社稷安危着想,赵国强盛指日可待!
生2:赵国的百姓听说了“将相和”的故事后,纷纷夸奖道:我们赵国有一文一武两位深明大义的父母官,我们老百姓今后能过太平日子喽!
生3:我猜想此时秦王一定很羡慕赵王,他一定在暗暗地思索:要是我手下也能有这样两位以大局为重的左膀右臂,那我秦王不是如虎添翼了吗?
师: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并且评价中肯。
总之,语文教学中引导生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和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一致的。在这样的课堂里,质疑不是虚设,是自觉而灵动的建构;想象不再虚幻,是丰厚而深广的联系;对话不会成为学生揣摩教师心态的假性应答,而是情思交融的心灵碰撞。
参考文献:
[1]崔峦.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04,2.
[2]杨庆余.表演课是一种教学腐败[N].中国教育报,2007,1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引导生成
所谓“引导生成”,就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灵活思维、生成知识、习得能力、形成思想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生成是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关注和理解,是对学生学情的尊重和对学习资源的充分把握和利用,是对课堂真实性的执着追求。如何实现教学中的引导生成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
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以促使信息的动态生成。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和动情的语言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在亲历感悟中有效生成。可以构建多向互動的教学情境和互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时产生兴趣,从而发挥自主学习语文的巨大潜能,使课堂生成更为有效。可以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和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中灵动思维,展示个性,从而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在教学《惊弓之鸟》时,为了营造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我设计了一段开场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名人的文章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去发现文章中的问题,同学们有这个信心找到这篇文章中的过失吗?我看到学生惊讶的表情,在听到我的提示之后积极主动思考问题。
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达到有效的生成。以上的案例就是在平等互动的氛围中,引发了学生童稚的想象和个性化的理解,而这些想象和理解正是通过合适的课堂氛围下的互动对话产生的,这就是生成。
二、捕捉有效信息
真实的课堂教学是灵活多变的教学。学习主体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经历必然在课堂参与中带来丰富多彩的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和利用这些有效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作为生成的资源,在处理应用这些资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有效的生成。教师要善于倾听,从学生的发言和讨论中捕捉有利于知识能力形成的亮点;教师要善于观察,从学生的表情、动作、言语中发掘学生的动情点,挖掘促使情感升华的闪光点。
在《触摸春天》的学习中,我从解读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在解读过程中及时捕捉信息,引导生成。师:有谁知道,课题中“触摸”是什么意思?怎样解释“触摸春天”?
生1:应该是“接触”的意思,文章标题可解释为“接触春天”。生2:可以理解为“用手碰”,文章标题解释为“用手碰到了春天”(但这两个解释出来后,学生的脸上并没有释然,我想他们还是觉得不合适吧!我及时捕捉这一利于生成的有效信息。)师:用这两个词语解释这篇文章标题里的“触摸”合适吗?(学生都觉得不合适,包括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觉得不理想。我引导道:同学们先看看文章,先用自己的方式读读文章,再来回答这个词语的意思。全班同学认真地读课文,有的学生还边读边在书上圈画。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声音静下来了,我看时机成熟了。)师:现在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看法?生3:触摸字面上的意思是接触,用手碰的意思,但用来解释文章标题似乎不很恰当,因为无法用手去碰春天呀!
课堂进行过程中,有很多能够引导生成的信息可供捕捉,它包括学生的一句话,一个表情,甚至一个小小的动作,以上的案例就抓住学生疑惑的表情展开,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引导学生精彩生成。
三、延展运用
知识运用是教学的目标。学生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才能体现知识的意义,才能拥有自己的发现。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延展运用,通过抓住学生的这种发现激活有效的生成。引导学生生成新的知识,习得新的能力,培养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思想。
学习《将相和》后,我设置了一个评价人物的延展活动:用不同的身份评价将相二人。学生稍做准备就踊跃发言了———
生1:假如我是赵王,我肯定会这样说:我赵王真的是三生有幸,遇着这样两位百里挑一的贤才,更可贵的是他们能处处为赵国的社稷安危着想,赵国强盛指日可待!
生2:赵国的百姓听说了“将相和”的故事后,纷纷夸奖道:我们赵国有一文一武两位深明大义的父母官,我们老百姓今后能过太平日子喽!
生3:我猜想此时秦王一定很羡慕赵王,他一定在暗暗地思索:要是我手下也能有这样两位以大局为重的左膀右臂,那我秦王不是如虎添翼了吗?
师: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并且评价中肯。
总之,语文教学中引导生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和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一致的。在这样的课堂里,质疑不是虚设,是自觉而灵动的建构;想象不再虚幻,是丰厚而深广的联系;对话不会成为学生揣摩教师心态的假性应答,而是情思交融的心灵碰撞。
参考文献:
[1]崔峦.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04,2.
[2]杨庆余.表演课是一种教学腐败[N].中国教育报,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