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也是课堂创新教学的途径之一。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是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具体做法主要是:细心组织,形成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取长补短;积极评价,倡导合作创新;整合历史知识、促进内迁力。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评价;整合
合作学习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且互动互助。一方的动带动另一方的动,而在互动中,互动双方有知识、思想、情感上的交流。
一、细心组织,形成合作学习小组。
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小组来实现。学生学习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在学习小组中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同时也通过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注意做好细心的组织工作,依需要而定,把一个班级划分为3—5个或更多的小组,同时运作,发挥作用。在对班级进行分组时,我注意了下列两点:
1、注意每个小组成员的构成。课堂的合作学习小组由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倾向等不同的成员构成,即组成异质小组。这样便于在小组中分配学习任务。例如: “伟大的历史转折”问题设计,要求学生分析“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三组问题,就可以这样分配任务:把一个班级分成3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答一组问题。在一个小组中,让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负责查资料,分析整理资料,提炼有效信息;让学习能力偏低的学生查找解答教材中较容易找到的问题;让学习基础差的同学负责记录研究结果。这样就能做到共同参与,人人有责,目标一致,成果共享。这样也能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特别是后进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注意每个小组成员的数量。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以学习目标大小而定,一般是3—5人,也可以10人或10人以上。例如,策划历史课本剧的表演,由于涉及查找资料、编写剧本、设计道具、扮演角色等复杂的环节,合作小组的人数可以由10人甚至更多组成。如果是一些简单的学习目标,则要适当减少小组成员的人数。
二、交流讨论,取长补短,合作学习。
分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环节。此环节以学生自學探究为基础,学生个体自学探究中,有些问题难以解决,就以小组为单位,同学间交流意见互帮互学。它使教师从“独奏者”过渡为“伴奏者”,引导学生而非灌输给学生。这也是课堂教学中体现多维互动(师生互动、小组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由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参与,从而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意志,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讨论、辩论,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互相启发补充。这样,在讨论中逐步弄清问题的脉络和结论。这时,教师不仅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给予辅导和点拨,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结论,而且还要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创设平等、和谐、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求异,敢于争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讨论以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交流合作解决:先由某一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所答问题的解决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评价、补充;再由各组分别提出本组疑难问题,其他各组进行解答;教师不失时机作些启发性的引导;最后,师生共同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这样,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互助、讨论、交流等提高学生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到团体的学习目标。这样做实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这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乃至对培养合作精神,促进人际交流、合作运作、合作创新都有深远意义。
三、积极评价,倡导合作创新。
合作学习的评价观与传统教学的评价观也有很大不同。传统教学的评价强调的是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脱离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与传统教学的评价相比较,评价方式从个体竞争型目标结构为主,转变为集体合作型目标结构为主。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从而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评价,倡导学生合作创新。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也重视对学生的学习给予积极的评价,但感觉收效甚微。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个别学生的新思路、新思想要接受同组同学的评价。学生个体的见解,一旦得到认同,不仅这位同学的信心大增,而且这种新思路、新思想通过平等交流的方式,也更加容易为全组、乃至全班同学所接受,此时,教师所给予的积极评价也就更能激发学生心灵的火花,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整合历史知识、巩固合作学习成果。
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进行,被激化的各种教学矛盾不断化解,师生双方对某一历史知识点的认识逐步趋于统一。到这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进行历史知识的抽象、归纳、概括,使其图表化、概括化。例如:教“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在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自学探究、分组讨论、对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针对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做出解答、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对本节课所教内容作梳理、整合并展示。
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既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有了完整的认识,又对学生的逻辑性历史思维进行整合,强化学生历史思维的整合度,起到“同化”的作用;同时,也使学生对课堂认知活动有了完整的感受和体验,即心理趋合,收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有助于促使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产生内在的迁移,促进了学生的内迁力,(这里的内迁指的是: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学习A对学习B的引导促进作用)从而达到“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 的目标。
总之,为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求知,在合作互动中发展,在交流互补中迸发出新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合作学习的理念,扮演好合作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这样,历史教学就会上一个新台阶,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苏新华.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12期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评价;整合
合作学习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且互动互助。一方的动带动另一方的动,而在互动中,互动双方有知识、思想、情感上的交流。
一、细心组织,形成合作学习小组。
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小组来实现。学生学习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在学习小组中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同时也通过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注意做好细心的组织工作,依需要而定,把一个班级划分为3—5个或更多的小组,同时运作,发挥作用。在对班级进行分组时,我注意了下列两点:
1、注意每个小组成员的构成。课堂的合作学习小组由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倾向等不同的成员构成,即组成异质小组。这样便于在小组中分配学习任务。例如: “伟大的历史转折”问题设计,要求学生分析“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三组问题,就可以这样分配任务:把一个班级分成3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答一组问题。在一个小组中,让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负责查资料,分析整理资料,提炼有效信息;让学习能力偏低的学生查找解答教材中较容易找到的问题;让学习基础差的同学负责记录研究结果。这样就能做到共同参与,人人有责,目标一致,成果共享。这样也能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特别是后进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注意每个小组成员的数量。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以学习目标大小而定,一般是3—5人,也可以10人或10人以上。例如,策划历史课本剧的表演,由于涉及查找资料、编写剧本、设计道具、扮演角色等复杂的环节,合作小组的人数可以由10人甚至更多组成。如果是一些简单的学习目标,则要适当减少小组成员的人数。
二、交流讨论,取长补短,合作学习。
分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环节。此环节以学生自學探究为基础,学生个体自学探究中,有些问题难以解决,就以小组为单位,同学间交流意见互帮互学。它使教师从“独奏者”过渡为“伴奏者”,引导学生而非灌输给学生。这也是课堂教学中体现多维互动(师生互动、小组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由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参与,从而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意志,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讨论、辩论,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互相启发补充。这样,在讨论中逐步弄清问题的脉络和结论。这时,教师不仅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给予辅导和点拨,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结论,而且还要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创设平等、和谐、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求异,敢于争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讨论以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交流合作解决:先由某一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所答问题的解决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评价、补充;再由各组分别提出本组疑难问题,其他各组进行解答;教师不失时机作些启发性的引导;最后,师生共同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这样,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互助、讨论、交流等提高学生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到团体的学习目标。这样做实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这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乃至对培养合作精神,促进人际交流、合作运作、合作创新都有深远意义。
三、积极评价,倡导合作创新。
合作学习的评价观与传统教学的评价观也有很大不同。传统教学的评价强调的是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脱离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与传统教学的评价相比较,评价方式从个体竞争型目标结构为主,转变为集体合作型目标结构为主。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从而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评价,倡导学生合作创新。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也重视对学生的学习给予积极的评价,但感觉收效甚微。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个别学生的新思路、新思想要接受同组同学的评价。学生个体的见解,一旦得到认同,不仅这位同学的信心大增,而且这种新思路、新思想通过平等交流的方式,也更加容易为全组、乃至全班同学所接受,此时,教师所给予的积极评价也就更能激发学生心灵的火花,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整合历史知识、巩固合作学习成果。
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进行,被激化的各种教学矛盾不断化解,师生双方对某一历史知识点的认识逐步趋于统一。到这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进行历史知识的抽象、归纳、概括,使其图表化、概括化。例如:教“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在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自学探究、分组讨论、对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针对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做出解答、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对本节课所教内容作梳理、整合并展示。
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既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有了完整的认识,又对学生的逻辑性历史思维进行整合,强化学生历史思维的整合度,起到“同化”的作用;同时,也使学生对课堂认知活动有了完整的感受和体验,即心理趋合,收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有助于促使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产生内在的迁移,促进了学生的内迁力,(这里的内迁指的是: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学习A对学习B的引导促进作用)从而达到“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 的目标。
总之,为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求知,在合作互动中发展,在交流互补中迸发出新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合作学习的理念,扮演好合作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这样,历史教学就会上一个新台阶,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苏新华.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