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5年出生,山东淄博人。2003年至2007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2010年至2013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花鸟专业研究生工作室,获硕士学位。
《艺术沙龙》:您怎样评价“70后”“80后”画家的艺术创作?
王玉萍:“70后”“80后”的画家现在已经成为当今画坛的新生力量,而且这种力量也在日益壮大中,甚至可以说,这一群体的艺术创作代表了当今艺术发展的方向和水准。我觉得,我们这一代的画家群体,适逢中国发展变化最快的几十年,也随着自身年龄的变化,在成长中难免会有困惑。来自西方大众消费文化的强烈冲击,使得每一个画家都不得不作出思考,快速发展的工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以及在这种快速发展下凸显的各种社会问题。困惑和探索相伴而行。所以我觉得“70后”“80后”的这一批画家是有责任感的一代,无论每个人的艺术表现风格是怎样的,在这些作品背后都有着他们对自我的探寻、对文化发展的探寻。
《艺术沙龙》: 怎样理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关于时代性,您有什么看法?
王玉萍:中国画的创新是建立在良好的对历代优秀传统的传承基础之上的。“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源流可寻,任何事物想要发展也都不可能自断其根。中国画在经历了数千百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形成了一脉有勃勃生机的清泉,历朝历代的画者都会在继承前代优秀传统的同时将绘画向前再推进一步。所以,在此意义上,“传统”这个词汇并不表示过时,它是不断发展的。
关于时代性,就像上一题目中我所提到的,生活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中,我们自身就是时代下的人,其他任何一个时代的画家都不会面临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在他们的笔下也一定不会有我们面临的困惑。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这是一个活在时代中的清醒者。只要我们不关闭我们的感官和思想,我想,我们是无法脱离时代性的。所以“时代性”,这是一个自然的状态,是不需要刻意为之的。
《艺术沙龙》:您更在意市场认可还是学术认可?
王玉萍:当然是在意学术认可啦。因为只有追求学术,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在绘画发展的脉络中。
《艺术沙龙》:您怎样看待学生比老师的画价高?
王玉萍: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般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种是学生的作品成就更高,更获学术和市场的认可;一种是学生的市场运作比较好。
《艺术沙龙》:请聊聊您最喜欢的艺术家。
王玉萍:我喜欢的艺术家有很多,大多是古代人,最喜欢的可能是徐渭吧。虽然我绘画的风格并没有向他靠拢,也没有他那样跌宕起伏的人生,但这都不能成为妨碍我敬佩他的原因。我敬佩他,不单单因为他是一个少有的奇异之才,不单单因为他精通诗文、戏曲、绘画、书法、军事、谋略,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然、洒脱。无论位居高堂、身陷囹圄,还是浪迹天涯,虽不得志,心中的一腔热血却从未熄灭。游历四方之时又将军事谋略悉数传授后学。晚年潦倒窘困,却不愿谄媚权贵,将毕生见识和愤懑写成戏曲、诗词,绘成笔底明珠。在他的绘画中,你很难用既定的绘画章法去框定他的笔墨和布局,但是那种洒脱的气势会足以感染你,使你感慨。
《艺术沙龙》:媒体宣传对您有意义吗?您觉得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哪种媒体更适合展示您的作品?
王玉萍:宣传就是把东西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如果没有宣传,那谁也不会知道你有什么东西,而且媒体的影响范围更广,所以媒体宣传是很重要的。我觉得上面那些媒体,可能除了广播用来展示作品都是很好的,因为广播没有图像,别人不容易有直观的印象。
《艺术沙龙》:您如何评价“为艺术家在杂志上办展览”的期刊立意?您认为在当下,这种期刊是否仍有存在的意义?
王玉萍:我认为这种“为艺术家在杂志上办展览”的期刊立意是符合当今广大读者的需求的。当代环境下,各种类型的期刊杂志众彩纷呈,极大地丰富和开阔了读者的眼界。能够用这种方式将画家的作品系统地呈现出来,既丰富了期刊的内容,又使读者能够了解画家和他们的作品。
《艺术沙龙》:您认为互联网对自己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王玉萍:互联网带给我很多的便利,比如与亲人朋友联络、购物、阅读、了解新闻等,自己的作品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被别人看到。
《艺术沙龙》:过去的一年中,您邂逅了哪些好书?
王玉萍:有很多书是常读常新,也会经常翻出来再读,比如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黄宾虹的《古画微》等。最近在读王世襄先生的《锦灰堆》,虽然先生将自己的众多杂文自嘲为“锦灰堆”,尽是些弃之不用的东西,但其内容却不是如此。先生博学多识,当年有“京城第一玩家”的美名,所涉猎范围包括竹刻、髹饰、明式家具、漆器、鸽子、葫芦、蟋蟀等,并精通音乐、画理,在各个领域都有专门著述。所著《中国画论研究》分类翔实、条理清晰,解释画理旁征博引,最为可贵的是其自己的见解,观点明确,且极明了中国绘画的文化精髓,并不像有些理论家所著某某美学史那样只是罗列历代论述,到自己论述之时也未见得全在正统文脉之中。先生此书亦是学画者极好的理论必读书目。
《艺术沙龙》: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创作,您有何打算?
王玉萍:明人陶宗仪曾说:“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画面的气韵是由内心的状态决定的,神采取决于用笔的高低,因此,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除了对绘画技法的不断学习和实践,更为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素养,对于历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理论著述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参悟其中的道理,以期能够探寻那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的文脉。
《艺术沙龙》:您怎样评价“70后”“80后”画家的艺术创作?
王玉萍:“70后”“80后”的画家现在已经成为当今画坛的新生力量,而且这种力量也在日益壮大中,甚至可以说,这一群体的艺术创作代表了当今艺术发展的方向和水准。我觉得,我们这一代的画家群体,适逢中国发展变化最快的几十年,也随着自身年龄的变化,在成长中难免会有困惑。来自西方大众消费文化的强烈冲击,使得每一个画家都不得不作出思考,快速发展的工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以及在这种快速发展下凸显的各种社会问题。困惑和探索相伴而行。所以我觉得“70后”“80后”的这一批画家是有责任感的一代,无论每个人的艺术表现风格是怎样的,在这些作品背后都有着他们对自我的探寻、对文化发展的探寻。
《艺术沙龙》: 怎样理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关于时代性,您有什么看法?
王玉萍:中国画的创新是建立在良好的对历代优秀传统的传承基础之上的。“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源流可寻,任何事物想要发展也都不可能自断其根。中国画在经历了数千百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形成了一脉有勃勃生机的清泉,历朝历代的画者都会在继承前代优秀传统的同时将绘画向前再推进一步。所以,在此意义上,“传统”这个词汇并不表示过时,它是不断发展的。
关于时代性,就像上一题目中我所提到的,生活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中,我们自身就是时代下的人,其他任何一个时代的画家都不会面临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在他们的笔下也一定不会有我们面临的困惑。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这是一个活在时代中的清醒者。只要我们不关闭我们的感官和思想,我想,我们是无法脱离时代性的。所以“时代性”,这是一个自然的状态,是不需要刻意为之的。
《艺术沙龙》:您更在意市场认可还是学术认可?
王玉萍:当然是在意学术认可啦。因为只有追求学术,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在绘画发展的脉络中。
《艺术沙龙》:您怎样看待学生比老师的画价高?
王玉萍: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般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种是学生的作品成就更高,更获学术和市场的认可;一种是学生的市场运作比较好。
《艺术沙龙》:请聊聊您最喜欢的艺术家。
王玉萍:我喜欢的艺术家有很多,大多是古代人,最喜欢的可能是徐渭吧。虽然我绘画的风格并没有向他靠拢,也没有他那样跌宕起伏的人生,但这都不能成为妨碍我敬佩他的原因。我敬佩他,不单单因为他是一个少有的奇异之才,不单单因为他精通诗文、戏曲、绘画、书法、军事、谋略,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然、洒脱。无论位居高堂、身陷囹圄,还是浪迹天涯,虽不得志,心中的一腔热血却从未熄灭。游历四方之时又将军事谋略悉数传授后学。晚年潦倒窘困,却不愿谄媚权贵,将毕生见识和愤懑写成戏曲、诗词,绘成笔底明珠。在他的绘画中,你很难用既定的绘画章法去框定他的笔墨和布局,但是那种洒脱的气势会足以感染你,使你感慨。
《艺术沙龙》:媒体宣传对您有意义吗?您觉得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哪种媒体更适合展示您的作品?
王玉萍:宣传就是把东西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如果没有宣传,那谁也不会知道你有什么东西,而且媒体的影响范围更广,所以媒体宣传是很重要的。我觉得上面那些媒体,可能除了广播用来展示作品都是很好的,因为广播没有图像,别人不容易有直观的印象。
《艺术沙龙》:您如何评价“为艺术家在杂志上办展览”的期刊立意?您认为在当下,这种期刊是否仍有存在的意义?
王玉萍:我认为这种“为艺术家在杂志上办展览”的期刊立意是符合当今广大读者的需求的。当代环境下,各种类型的期刊杂志众彩纷呈,极大地丰富和开阔了读者的眼界。能够用这种方式将画家的作品系统地呈现出来,既丰富了期刊的内容,又使读者能够了解画家和他们的作品。
《艺术沙龙》:您认为互联网对自己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王玉萍:互联网带给我很多的便利,比如与亲人朋友联络、购物、阅读、了解新闻等,自己的作品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被别人看到。
《艺术沙龙》:过去的一年中,您邂逅了哪些好书?
王玉萍:有很多书是常读常新,也会经常翻出来再读,比如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黄宾虹的《古画微》等。最近在读王世襄先生的《锦灰堆》,虽然先生将自己的众多杂文自嘲为“锦灰堆”,尽是些弃之不用的东西,但其内容却不是如此。先生博学多识,当年有“京城第一玩家”的美名,所涉猎范围包括竹刻、髹饰、明式家具、漆器、鸽子、葫芦、蟋蟀等,并精通音乐、画理,在各个领域都有专门著述。所著《中国画论研究》分类翔实、条理清晰,解释画理旁征博引,最为可贵的是其自己的见解,观点明确,且极明了中国绘画的文化精髓,并不像有些理论家所著某某美学史那样只是罗列历代论述,到自己论述之时也未见得全在正统文脉之中。先生此书亦是学画者极好的理论必读书目。
《艺术沙龙》: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创作,您有何打算?
王玉萍:明人陶宗仪曾说:“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画面的气韵是由内心的状态决定的,神采取决于用笔的高低,因此,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除了对绘画技法的不断学习和实践,更为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素养,对于历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理论著述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参悟其中的道理,以期能够探寻那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的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