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4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健康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yafeng621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是一组获得性的、造血功能严重紊乱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骨髓无效造血,骨髓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发育异常,外周血细胞减少,具有转化成白血病的危险,对治疗反应性差,具有骨髓增生和形态异常的多相性改变。MDS为后天获得性疾病,分为原发性和治疗相关性[1]。我们对24例已确诊的MDS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
  病例为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1月血液科住院病人。男性14例,女性10例。男:女1.4:1;年龄38-74岁,中位年龄56岁,其中20例﹥45岁。RA10例(41.7%),RARS4例(16.7%),RCMD2例(8.3%),RAEB-Ⅰ4例(16.7%),RAEB-Ⅱ2例(8.3%),MDS-U2例(8.3%)。
  1.2方法:
  分型:MDS的分型已由FAB标准过渡到WHO标准,我们按照2001年WHO发布的“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的新MDS分型标准[2]。临床分为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RARS)、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和环状铁粒幼细胞(RCMD-R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Ⅰ(RAEB-Ⅰ)、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Ⅱ(RAEB-Ⅱ)、MDS,不能分类(MDS-U)、MDS伴单纯del(5q)(5q-s)综合征。诊断标准[3-4]临床表现常以贫血为主,可兼有发热或出血;初期可无症状;周围血具有1系、2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原幼粒﹤1%,偶见有核红细胞或其它病态造血;骨髓有核细胞常增多,髓系细胞一系或多系发育异常的病态造血;能除外红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旦白尿、重金属中毒、微小病毒B19或HIV病毒感染等疾病,也应排除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引起的非克隆性血细胞发育异常。
  1.3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体征:发热13例(54.2%);脸色苍白24例(100%);皮肤紫癜6例(25%);消化道出血2例(8.3%);血尿3例(12.5%);肝肿大13例(54.2%);脾肿大8例(33.3%);淋巴结肿大7例(29.2%)。
  1.4实验室检查
  1.4.1外周血象:Hb、RBC减低24例(100%),红细胞大小不一,出现大、巨大、畸形、异形红细胞13例(54.2%),出现有核红细胞5例(20.8%);白细胞减低(<4.0×109/L)21例(88%);出现幼稚细胞8例(33.3%);白细胞形态异常12例(50%);血小板减低(<100×109/L)22例(91.7%);出现巨大畸形血小板或巨核细胞碎片8例(33.3%)。
  1.4.2骨髓像:骨髓增生活跃、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22例(91.7%),骨髓增生减低2例(8.3%);幼红细胞巨幼样变5例(20.8%),幼红细胞核型异常6例(25%),环形铁粒幼红细胞4例(16.7%);出现异型原粒细胞(Ⅰ型,Ⅱ型)6例(25%),幼粒细胞浆中颗粒异常13例(54.2%),核型异常12例(50%);出现小巨核细胞(包括淋巴样小巨核、小单圆核、多单元)16例(66.7%)。
  1.4.3血液生化:总胆红素增高9例(37.5%);转氨酶或转肽酶增高15例(62.5%);肾功能指标异常(主要指尿素氮或肌酐)8例(33.3%);免疫球蛋白异常(IGG、IGA、IGM等)13例(54.2%);抗核抗体(ANA)阳性5例(20.8%);类风湿因子阳性3例(12.5%)、抗“O”异常6例(25%);血沉>25mm/h4例(16.7%);凝血象改变:D-二聚体增高或3p试验阳性8例(33.3%);凝血酶原时间>3S(与对照结果)5例(20.8%);纤维蛋白原定量<4g/L6例(25%)。
  1.4.4免疫学及遗传学检查:CD3+、CD4+减少,CD4/CD8减低或倒置11例(45.8%)出现染色体核型异常14例(58.3%)
  1.4.5其它检查:CT、MRI见颅内血肿4例(16.7%);胸腔或腹腔积液3例(12.5%);胸片见肺部感染4例(16.7%);心电图异常13例(54.2%);心肌损害或心包炎7例(29.2%)。
  1.5治疗效果:
  疗效评判均按照2000年Cheson等专家提出的标准化疗效标准,完全缓解(CR)8例(33.3%),部分缓解(PR)16例(66.7%),血液学改善(HI)24例(100%),其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HI-E)显效11例(50%),有效13例(54.2%);血小板(HI-P)显效8例(33.3%),有效13例(54.2%);中性粒细胞(HI-N)显效13例(54.2%),有效10例(41.7%)
  2讨论
  MDS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大量的临床及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MDS是由于干细胞突变所致的恶性克隆性增生,染色体出现异常或存在基因重排[5],多数患者无明确病因,少数患者有已知的化疗、放疗史,化疗的药物通常为烷化剂。目前达成共识的几点为[6]:(1)MDS的发病和专归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其起源是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转化,可能起源于CD34+,CD38-髓系干细胞;(2)单克隆造血的基因不稳定,包括继发性细胞遗传学异常,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等,影响克隆存活优势和疾病进展;(3)细胞周期的网络调控系统异常,影响细胞的发育和增殖;(4)MDS外周细胞减少而骨髓细胞增生,这种无效造血跟髓系细胞分化能力缺陷及细胞过度凋亡有关,细胞凋亡在MDS的早期阶段更加明显。(5)免疫因素,健全的免疫功能在防御MDS克隆中发挥作用,免疫学缺陷通常在进展期MDS更常见。关于MDS的诊断标准我们认为各系血细胞发育异常的形态学改变和原始细胞的多少是确立MDS诊断的最重要依据,1976年,FAB协作组将MDS确认为独立疾病的实体,1982年,提出MDS的血细胞发育异常形态学特征和分型标准,规范了MDS的诊断,实践证明FAB分型还能反映MDS患者的预后,因此这一分型标准被各国血液学工作者所接受。然而在实践中,各国血液学工作者也发现FAB分型的一些不足,2001年WNO修订了新的MDS分型标准,它是在FAB分型基础上的改进,使MDS的分型更加完善,但鉴于MDS的高度异质性、发病机制复杂、对它的了解不够详尽,随着认识的深入,WHO工作组也指出了,在今后分型还会进一步修订。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使用国际化的共同语言,24例MDS病例我们采用的是WHO分型标准。MDS的预后[7]:国际MDS预后评估,MDS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危险因素有骨髓中原始细胞的比例,外周血三系血细胞减少的个数及细胞基因异常决定。有报道提示MDS的存活期与有无合并症及患者年龄有关,积极治疗合并症并适当加强支持治疗,可延长存活期。我们认为MDS的存活期与其类型有关,MDS是否发展成急性白血病与存活期长短有关,存活期愈长发展成急性白血病的可能性愈大。到目前为止,除了干细胞移植作为有前途的治疗方案,尚无明确的有效治疗方案[8]。希望通过各国血液病专家的不懈努力,能够研究出有效的、针对性的、易普及的治疗方案,同时也希望临床医生对全血细胞减少或一系、两系血细胞减少的患者引起重视,血液细胞计数及形态学检验、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是诊断MDS首选方法和金标准。
  
  参考文献
  [1]许文荣,王建中.临床血液学与检验〔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86-292.
  [2]张之楠,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57-163.
  [3]陈协群.髓系造血组织肿瘤WHO分类介绍〔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21(11):609.
  [4]达万明.增殖异常综合征研究的某些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5):340.
  [5]陈文杰,陈树辉.血液系统疾病临床病理学〔M〕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51-53.
  [6]许文荣,王建中.临床血液学与检验〔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86-292.
  [7]徐开林,郝玉书.难治性贫血与白血病前期-92例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9,20(2):65.
  [8]黄河,林茂芳,孟海涛,等.非亲缘和亲缘供着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MDS〔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10):664.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陈雪莲,女(1974.9.4-),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副主任医师。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时期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资料,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大连市妇产医院收治的126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重度子痫前期发病孕周分为≤32周的早发组30例,>32周的晚发组96例。比较两组孕妇基本情况、生育史、部分临床项目及辅助检查结果
期刊
【关键词】亚硝酸盐;误食;中毒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86-01    2011年8月至2000年9月间新民市红旗镇内连续发生三起因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其中两起因误食引起,一起因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过量的亚硝酸盐所致。三起食物中毒共进食16人,全部中毒。严重缺氧性休克2人。其余14人则出现急性中毒症状。经积极抢救和住院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因肝胆管结石、胆管狭窄等合并胆汁性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32例胆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32例患者中,死亡3例,总死亡率9.4%。其中,15例ChildA级患者均接受同期手术治疗,术后出血率为0;ChildB级患者经保守治疗后9例接受手术治疗,有1例因感染性休克、消化道出血死亡,其中6例为分期手术,术后随访期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50-01    我院自2004年始,临床所用床单改为床罩式。其面料改为涤卡布料。使病房床单位更整洁美观,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  材料:白色涤卡布料  制作方法:取白色涤卡布料,长宽与床垫相同,为床罩面。再取8厘米宽布料为床围,与罩面四周相连,中间夹一布牙,另取10厘米宽布料为副围,与床围下边连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的发病特点,提高胆囊癌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2010年7月在我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53例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患者与同期住院的53例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手术并发症多(P0.05)。  1.2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2010年7月在我院普外科住院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甲氨蝶呤与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肾小管酸中毒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羟氯喹,必淑平,人工泪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甲氨蝶呤与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疗程为12wk。结果:治疗12wk后,2组患者免疫球蛋白(rgG’rgM’rgA),血沉,类风湿因子血钾,血氯尿PH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幼儿贫血的影响。方法:对在我院儿保科门诊体检的1390例0~3岁婴幼儿进行血红蛋白测定。结果:1390例婴幼儿中,贫血202例,患病率14.53%,各年龄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喂养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婴幼儿贫血发病率与年龄、喂养方式、添加辅食有关。  【关键词】婴幼儿;贫血;喂养方式;发病率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使用过程中不同浓度及给药途径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分析。方法:将30例使用胺碘酮患者进行对照比较,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浅静脉组与深静脉组不同给药途径及浓度发生静脉炎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注射液直接经外周静脉给药会引起静脉炎,24h总量一般不超过1200mg,通常剂量为600~800mg。  【关键词】盐酸胺碘酮注射液;静脉炎;原因
期刊
【摘要】目的:对采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前的灌肠操作的相关护理措施和体会进行总结。方法:抽取106例接受腹腔镜子宫切除手术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53例。在灌肠过程中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和改良的新型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结果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结论:对接受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在进行灌肠时采用改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根治性放疗后发生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化疗和疗效的临床资料,为临床选择和实施适当的挽救性化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根治性放疗后发生远处转移鼻咽癌化疗患者临床资料,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χ2检验比较顺铂为基础的双药联合化疗方案与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双药联合化疗方案、紫杉类+铂类与吉西他滨+铂类的有效率(RR)差别,Log-ranktest比较治疗到进展的时间(TTP)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