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期刊编辑出版模式,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编辑出版平台建设为基础,将互联网编辑出版的思路贯穿整个编辑出版过程,引入互联网编辑出版工具、方式、手段,将传统的出版物向互联网产品过渡,实现出版媒介与互联网的融合。
[关键词]学术期刊,信息化,网站建设
中图分类号:S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8-0344-01
1 期刊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目的
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把传统出版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是出版业巩固壮大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迫切需要,是高校展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新的重要学术园地、提升学术品位新的重要载体、对外交流的有效名片。
“互联网+”期刊编辑出版模式,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编辑出版平台建设为基础,将互联网编辑出版的思路贯穿整个编辑出版过程,引入互联网编辑出版工具、方式、手段,将传统的出版物向互联网产品过渡,实现出版媒介与互联网的融合。新型数字编辑出版模式将不再局限于以往传播纸刊内容的传统数字出版,而是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全面提升原创学术作品科学价值,创新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方式;创新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不再据于文献传播服务,重心转向为机构的核心业务创新、个人的创新能力成长提供全过程协同研究与学习平台和大数据及其分析系统;刊网融合将突破出版与传播层面,除了传统的选题、组稿、编辑、出版、传播与发行等基本环节外,将实现编辑与作者、编辑与审稿人、作者与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协同研究。
2 学术期刊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从硬件环境来看,近些年来,随着PC端、手机端的普及,基本不需要大的硬件投入,只需要网站服务器和数字硬盘,操作层面的计算机可使用现有的办公电脑,系统对其性能要求不高。因此,在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中硬件设备基本具备。
从软件环境来看,国内的审稿流程从先前的信函邮寄和邮箱审稿变为网上审稿,历经了大的变革。网上审稿不仅可以降低审稿周期,同时还可以做到有审稿记录可循,方便编辑对文章及审稿数量的统计,作者可以自行查询审稿进度等。网络与数字化的发展,各类研发企业不断推出新的审稿编辑系统,学术期刊也在不断适应着时代的变革,寻找适合的网站及审稿编辑系统。目前,各种审稿系统层出不穷,各具特色与优势,能够为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3 学术期刊信息化建设内容
3.1 学术期刊网站建设
(1)要求该系统提供自主网上出版、网上预出版、在线数字期刊浏览、查询等数字化阅读与内容管理功能,还支持自主域名、样式定制、读(作)者互动等多项个性化功能。
(2)要求各系统之间可独立运行。同时,可以进行两个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实时发布最新稿件处理信息、出版信息。
(3)要求为刊物建立一套现刊发布、过刊回溯的标准化、国际化平台;为期刊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期刊信息,关注期刊动态,在线阅读、查询下载期刊文献、引用期刊文章的在线采编审综合平台。
3.2 网络采编审系统建设
3.2.1 系统流程
网络审稿系统每个阶段必须非常明确,每个流程完全显示,每次查稿都会有据可循,历史记录非常明确(除非进行回退操作),后一次的操作不会将前一次的操作覆盖(如一审、二审;一修、二修),以便各种操作及审稿、退修意见可以随时查考,稿件处理过程备份清晰。
3.2.2 投稿流程
投稿成功后,由初审编辑按照稿件内容属性分配给相关责任编辑,如果有的稿件分配不妥,责任编辑可以退回初审编辑进行重新分配(系统中每一步操作都可以切换责任编辑)。外审的稿件要同时送给两位或以上专家审阅,送审即时要给审稿专家发送短信息与电子邮件告知。电子邮件内容和手机短信息在后台完成设置,无须每次手动录入,所有给专家和作者的电子邮件和短信内容,通过编辑部的系统管理员都可以进行修改;电子邮件的内容,除了注明稿号外还要注明文题和链接该稿的网址(专家看到电子邮件后,点击“立即审稿”就可以直接进人该稿进行审阅,签署审稿意见后点击提交按钮就可以完成此次审稿,无须登录网站输人用户名和密码;如果专家当时不想审阅,也可以在其他空闲时登录网站,点击“专家审稿登录”,输人用户名和密码进行审阅)。
3.2.3 送审流程
稿件流向分为三种:一是退稿,由责任编辑执行,执行后该稿就归人“已退稿”区域;二是退修后再审,也由责任编辑执行,执行后该稿进人“退修”区域,作者修回后系统要自动标示“已修回”,并且显示修回日期;三是上定稿会,由责任编辑执行,执行此操作后该稿就进人“定稿会”区域。
3.2.4 专家遴选系统
系统会根据稿件关键词等信息自动推荐适合的审稿专家供编辑部选择。
3.2.5 催审功能
外审稿件后,系统对专家有自动催审功能(从后台设置)。当送审时间达15天时通过短信息与电子邮件催审一次,电子邮件内容很详细,除了稿号外还要注明文题和连接该稿的网址,使得专家看到催审电子邮件后点击网址就可以直接进人该稿进行审阅。在15天后还没有审回的稿件,编辑可以继续催审,也可以点“缺审”按钮,标记为“缺审”的稿件不计为專家审阅,编辑可以及时将该文章发送给其他专家审阅。
4 学术期刊信息化建设目标
4.1 搭建期刊网站平台,建设采编审一体化系统,实现期刊编辑传播管理网络化
期刊网站建设是推进数字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因此首先要建成期刊网站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及读者免费阅读全文,大大提高本期刊在同行期刊中的影响力,同时也增加了期刊被内外数据库收录的机会。
其次建设采编审一体化系统。该系统整合作者、审稿专家、读者资源,提供多种服务途径(PC、APP、微传播、网上采编系统等),方便作者、读者、编辑随时随地浏览学术文章。
第三,通过网站和采编审系统建设,实现审稿管理、收稿管理、编辑加工管理、审稿费管理、版面费管理、稿酬管理等流程网络化,使编辑人员由原来的手工登记稿件处理传统模式转变为来往自动登记、统计、快速推送审稿和反馈,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实现编辑、作者、审稿人和读者及时交流和协同研究。
4.2 创新学术期刊传播路径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正在重新定义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对传统出版行业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颠覆性的冲击,而广大读者群体也正在走向网络。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包括创新内容生产和服务、加强重点平台建设、扩展内容传播渠道、拓展新技术新业态,实现学术期刊传播路径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谢文亮,梁洁,郑添尹.“互联网+”下学术期刊的管理与经营机制创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07).
[2] 杨琦,刘晓莉.国内外期刊稿件采编系统功能特点[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3] 廖微.科技期刊网络平台建设的探讨——以《贵金属》期刊为例[J].云南科技管理,2015(12).
作者简介
郭奕冰(1988-),女,河南周口人,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助理编辑,主要从事编辑出版学研究。
[关键词]学术期刊,信息化,网站建设
中图分类号:S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8-0344-01
1 期刊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目的
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把传统出版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是出版业巩固壮大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迫切需要,是高校展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新的重要学术园地、提升学术品位新的重要载体、对外交流的有效名片。
“互联网+”期刊编辑出版模式,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编辑出版平台建设为基础,将互联网编辑出版的思路贯穿整个编辑出版过程,引入互联网编辑出版工具、方式、手段,将传统的出版物向互联网产品过渡,实现出版媒介与互联网的融合。新型数字编辑出版模式将不再局限于以往传播纸刊内容的传统数字出版,而是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全面提升原创学术作品科学价值,创新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方式;创新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不再据于文献传播服务,重心转向为机构的核心业务创新、个人的创新能力成长提供全过程协同研究与学习平台和大数据及其分析系统;刊网融合将突破出版与传播层面,除了传统的选题、组稿、编辑、出版、传播与发行等基本环节外,将实现编辑与作者、编辑与审稿人、作者与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协同研究。
2 学术期刊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从硬件环境来看,近些年来,随着PC端、手机端的普及,基本不需要大的硬件投入,只需要网站服务器和数字硬盘,操作层面的计算机可使用现有的办公电脑,系统对其性能要求不高。因此,在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中硬件设备基本具备。
从软件环境来看,国内的审稿流程从先前的信函邮寄和邮箱审稿变为网上审稿,历经了大的变革。网上审稿不仅可以降低审稿周期,同时还可以做到有审稿记录可循,方便编辑对文章及审稿数量的统计,作者可以自行查询审稿进度等。网络与数字化的发展,各类研发企业不断推出新的审稿编辑系统,学术期刊也在不断适应着时代的变革,寻找适合的网站及审稿编辑系统。目前,各种审稿系统层出不穷,各具特色与优势,能够为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3 学术期刊信息化建设内容
3.1 学术期刊网站建设
(1)要求该系统提供自主网上出版、网上预出版、在线数字期刊浏览、查询等数字化阅读与内容管理功能,还支持自主域名、样式定制、读(作)者互动等多项个性化功能。
(2)要求各系统之间可独立运行。同时,可以进行两个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实时发布最新稿件处理信息、出版信息。
(3)要求为刊物建立一套现刊发布、过刊回溯的标准化、国际化平台;为期刊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期刊信息,关注期刊动态,在线阅读、查询下载期刊文献、引用期刊文章的在线采编审综合平台。
3.2 网络采编审系统建设
3.2.1 系统流程
网络审稿系统每个阶段必须非常明确,每个流程完全显示,每次查稿都会有据可循,历史记录非常明确(除非进行回退操作),后一次的操作不会将前一次的操作覆盖(如一审、二审;一修、二修),以便各种操作及审稿、退修意见可以随时查考,稿件处理过程备份清晰。
3.2.2 投稿流程
投稿成功后,由初审编辑按照稿件内容属性分配给相关责任编辑,如果有的稿件分配不妥,责任编辑可以退回初审编辑进行重新分配(系统中每一步操作都可以切换责任编辑)。外审的稿件要同时送给两位或以上专家审阅,送审即时要给审稿专家发送短信息与电子邮件告知。电子邮件内容和手机短信息在后台完成设置,无须每次手动录入,所有给专家和作者的电子邮件和短信内容,通过编辑部的系统管理员都可以进行修改;电子邮件的内容,除了注明稿号外还要注明文题和链接该稿的网址(专家看到电子邮件后,点击“立即审稿”就可以直接进人该稿进行审阅,签署审稿意见后点击提交按钮就可以完成此次审稿,无须登录网站输人用户名和密码;如果专家当时不想审阅,也可以在其他空闲时登录网站,点击“专家审稿登录”,输人用户名和密码进行审阅)。
3.2.3 送审流程
稿件流向分为三种:一是退稿,由责任编辑执行,执行后该稿就归人“已退稿”区域;二是退修后再审,也由责任编辑执行,执行后该稿进人“退修”区域,作者修回后系统要自动标示“已修回”,并且显示修回日期;三是上定稿会,由责任编辑执行,执行此操作后该稿就进人“定稿会”区域。
3.2.4 专家遴选系统
系统会根据稿件关键词等信息自动推荐适合的审稿专家供编辑部选择。
3.2.5 催审功能
外审稿件后,系统对专家有自动催审功能(从后台设置)。当送审时间达15天时通过短信息与电子邮件催审一次,电子邮件内容很详细,除了稿号外还要注明文题和连接该稿的网址,使得专家看到催审电子邮件后点击网址就可以直接进人该稿进行审阅。在15天后还没有审回的稿件,编辑可以继续催审,也可以点“缺审”按钮,标记为“缺审”的稿件不计为專家审阅,编辑可以及时将该文章发送给其他专家审阅。
4 学术期刊信息化建设目标
4.1 搭建期刊网站平台,建设采编审一体化系统,实现期刊编辑传播管理网络化
期刊网站建设是推进数字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因此首先要建成期刊网站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及读者免费阅读全文,大大提高本期刊在同行期刊中的影响力,同时也增加了期刊被内外数据库收录的机会。
其次建设采编审一体化系统。该系统整合作者、审稿专家、读者资源,提供多种服务途径(PC、APP、微传播、网上采编系统等),方便作者、读者、编辑随时随地浏览学术文章。
第三,通过网站和采编审系统建设,实现审稿管理、收稿管理、编辑加工管理、审稿费管理、版面费管理、稿酬管理等流程网络化,使编辑人员由原来的手工登记稿件处理传统模式转变为来往自动登记、统计、快速推送审稿和反馈,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实现编辑、作者、审稿人和读者及时交流和协同研究。
4.2 创新学术期刊传播路径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正在重新定义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对传统出版行业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颠覆性的冲击,而广大读者群体也正在走向网络。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包括创新内容生产和服务、加强重点平台建设、扩展内容传播渠道、拓展新技术新业态,实现学术期刊传播路径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谢文亮,梁洁,郑添尹.“互联网+”下学术期刊的管理与经营机制创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07).
[2] 杨琦,刘晓莉.国内外期刊稿件采编系统功能特点[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3] 廖微.科技期刊网络平台建设的探讨——以《贵金属》期刊为例[J].云南科技管理,2015(12).
作者简介
郭奕冰(1988-),女,河南周口人,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助理编辑,主要从事编辑出版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