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某电厂1000MW汽轮机存在热耗率高和汽轮机效率低的问题,为确保热耗、汽轮机效率指标接近或达到设计标准,决定对汽轮机实施揭缸提效改造工作。主要技术措施为:低压缸隔板汽封及轴封改为侧齿汽封,高中压缸隔板汽封按新标准进行调整,高、中压及低压前三级叶顶围带处硬汽封更换,同时利用揭缸机会对机组的其它相关问题进行处理。经过严格管理,修前、修后性能鉴定试验以及运行实践证明,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关键词】1000MW汽轮机 通流 改造 汽封
1.引言
某火电厂#4机为哈汽公司生产的1000MW机组,型号CCLN1000-25/600/600,一次中间再热、单轴、四缸、四排汽、凝汽式汽轮机,此型号的超超临界汽轮机由哈汽—东芝联合设计制造。#4机组于2010年1月19日通过了168小时运行。机组设计热耗7359.9KJ/KW.H,高压缸设计效率90.29%,中压缸设计效率94.83%。从机组热耗考评及大修前热耗试验结果看,高中压缸效率低于设计值,热耗高于设计值。
由于节能减排的需要,为保证机组在更高的经济水平上运行,达到同类机组先进水平,在2012年7-9月份对汽轮机进行揭缸提效及通流改造工作:对低压缸各级汽封进行改造,低压缸隔板汽封及轴封改为侧齿汽封,高中压缸隔板汽封按新标准进行调整,调整间隙整体减小0.25mm;高、中压及低压前三级叶顶围带处硬汽封更换,同时利用揭缸机会对机组的其它相关问题进行处理,对叶片及隔板进行喷丸除垢。通过通流间隙调整及改进使机组热耗达到或接近设计热耗值。
2.机组通流改造方案
2.1高、中压缸通流改造方案
4. 结论
针对某电厂#4机组存在热耗率高和汽轮机效率低的问题,2012年7-9月份对该机组进行了揭缸提效及通流改造工作。通过将低压缸隔板汽封及轴封改为侧齿汽封,对高中压缸隔板汽封按新标准进行调整,高、中压及低压前三级叶顶围带处硬汽封更换,同时利用揭缸机会对机组的其它相关问题进行处理等相关技术措施的实施,有效实现了热耗与汽轮机效率指标接近或达到设计标准的目的。通流改造后机组运行情况表明,厂煤耗降低2g/KW.h,按年发电量50亿度、标煤单价700元/吨计算,一年可节省700万元,投资回收周期只需17个月。
参考文献
[1]段永成.300MW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分析.神华科技,2009,7(5):50-52
[2]苏猛业.平圩600MW汽轮机通流改造实施方案.电力设备,2006,7(6):69-73
[3]CCLN1000-25/600/600汽轮机本体说明书.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4]李明,黄丕维,焦庆丰,邱应军,黄来.汽轮机通流部分节能改造及应用效果.湖南电力,2008,28(1):35-37
【关键词】1000MW汽轮机 通流 改造 汽封
1.引言
某火电厂#4机为哈汽公司生产的1000MW机组,型号CCLN1000-25/600/600,一次中间再热、单轴、四缸、四排汽、凝汽式汽轮机,此型号的超超临界汽轮机由哈汽—东芝联合设计制造。#4机组于2010年1月19日通过了168小时运行。机组设计热耗7359.9KJ/KW.H,高压缸设计效率90.29%,中压缸设计效率94.83%。从机组热耗考评及大修前热耗试验结果看,高中压缸效率低于设计值,热耗高于设计值。
由于节能减排的需要,为保证机组在更高的经济水平上运行,达到同类机组先进水平,在2012年7-9月份对汽轮机进行揭缸提效及通流改造工作:对低压缸各级汽封进行改造,低压缸隔板汽封及轴封改为侧齿汽封,高中压缸隔板汽封按新标准进行调整,调整间隙整体减小0.25mm;高、中压及低压前三级叶顶围带处硬汽封更换,同时利用揭缸机会对机组的其它相关问题进行处理,对叶片及隔板进行喷丸除垢。通过通流间隙调整及改进使机组热耗达到或接近设计热耗值。
2.机组通流改造方案
2.1高、中压缸通流改造方案
4. 结论
针对某电厂#4机组存在热耗率高和汽轮机效率低的问题,2012年7-9月份对该机组进行了揭缸提效及通流改造工作。通过将低压缸隔板汽封及轴封改为侧齿汽封,对高中压缸隔板汽封按新标准进行调整,高、中压及低压前三级叶顶围带处硬汽封更换,同时利用揭缸机会对机组的其它相关问题进行处理等相关技术措施的实施,有效实现了热耗与汽轮机效率指标接近或达到设计标准的目的。通流改造后机组运行情况表明,厂煤耗降低2g/KW.h,按年发电量50亿度、标煤单价700元/吨计算,一年可节省700万元,投资回收周期只需17个月。
参考文献
[1]段永成.300MW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分析.神华科技,2009,7(5):50-52
[2]苏猛业.平圩600MW汽轮机通流改造实施方案.电力设备,2006,7(6):69-73
[3]CCLN1000-25/600/600汽轮机本体说明书.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4]李明,黄丕维,焦庆丰,邱应军,黄来.汽轮机通流部分节能改造及应用效果.湖南电力,2008,28(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