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配合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国内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学习德国“双元制”、英国“学徒制”育人模式。但受现有社会、企业、学校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还存在短板。笔者以校企协同育人理念为视角,在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专业人士访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中职学校校企文化融合研究的目的,针对中职学校校企文化融合存在缺乏整体规划、对接不够深入、校方单向发展的现状,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法规、提升文化建设、构建对接机制等改善策略,以切实提升中职学校的育人质量。
关键词:校企合作;文化融合;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C/08C-0024-04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主动将学校文化对接企业文化,不断完善学校专业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国内研究职业教育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剖析中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现状,提出了比较具体详细的观点,为中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融合创造了可能。娄华水《中职学校校企文化融合的实践与探索》指出学校文化注重培养人、塑造人,追求的是一种社会长期效益,而企业文化注重的是结果,是利润的最大化。两种文化有各自的特点与差异,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学校遵循“互利共赢,资源共享”的思想,在实践过程中可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职学校文化。[1]李宝缺在《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调查报告》中提出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上引入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理念,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2]胡常海《中职校企文化融合:解析、描述与途径》中提出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的四个层面:一是以精神层面融合为核心,二是以制度层面融合为保障,三是以物质层面融合为基础,四是以活动层面的融合为延伸。以此来实现校企文化的全面融合。[3]
校企文化融合的内涵是主流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渗透到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学校文化又对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辐射和促进作用。[4]中等职业学校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引进优秀企业文化,将企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渗透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和体验到职业氛围,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生产实践相适应,学生毕业后更加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传播现代企业文化的同时,让中职学校全面了解企业价值观以及用人要求,潜移默化之中将企业的价值观教育前移到中职校,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前的准备,以便踏入社会就能实现“零距离”上岗,在减少学生就业“磨合期”的同时,也会减少企业培养新员工的成本,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
二、中职校企文化融合的现状
2014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以下简称“6号文”),提出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融合产业文化的校园文化。但由于地方上仍以追求“短、平、快”经济效益的中小企业居多。为了追求学生就业率,满足这些企業的用人需求,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没有严格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而是只专注于学生上岗后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岗位素质(如企业精神,职业道德等)的培养。
为全面了解中职校企文化融合建设现状,笔者所在课题组设计了《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理念的中职校企文化融合建设现状调查表》,对学校及周边相邻县市的4所中职校共计500多名三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主要内容包括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学生到企业参与岗位锻炼,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以及学校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等。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校企文化的融合还不够深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在企业的认可度还不高,企业核心文化没有真正渗透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校企协同育人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一)专业建设主动对接企业文化意识不强
当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学生就业层次低、就业率不高的问题,老百姓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不高。原因之一就是职业学校培养的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职业性,从学生进校到毕业离校还是个“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这与学校专业建设在新形势下一味坚守学校这个主阵地相关,学校在与企业文化对接过程中主动性不够,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吸纳优秀企业文化,专业文化建设的理念陈旧。校企合作停留在冠名班、设备资助、岗位实习等低层次上的交流,企业的核心文化没有真正渗透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有的中职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时,不顾课程文化体系,完全服从企业安排,将学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使用,实习岗位的技能要求与平时在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匹配度不高或根本没有任何关系,更谈不上以实习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
(二)校企文化对接存在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
企业精神文化是用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它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伦理准则等,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精神文化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可以说,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经营过程中长期积累与沉淀而成的。中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过程中,想要达到精神层面的融合并不容易。因此,不少中职学校在校企文化对接过程中选择了相对容易实施的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及制度文化的对接。如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课程建设,企业捐赠相应的实训实习设备,学生到企业对应岗位实习等。学校文化对接企业文化存在重物质、轻精神的问题,校企文化的融合还比较肤浅。
(三)企业对接学校文化积极性不高
调研发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单纯依靠自身能力培养企业所需优秀人才已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不少中等职业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吸收融入企业文化来建设自身文化以培养合格人才。但是在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主要原因是政府没有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建立实质有效的保障企业利益的机制。例如,企业难以承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在校企合作中的贡献缺乏社会认可,在合作中的付出得不到补偿,校企合作缺乏第三方的协调服务,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相关补助得不到落实,企业对中职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认可度不高等。当然,这也与学校文化建设缺乏鲜明的专业文化,没有真正做到融入优秀企业文化有一定关联。
关键词:校企合作;文化融合;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C/08C-0024-04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主动将学校文化对接企业文化,不断完善学校专业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国内研究职业教育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剖析中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现状,提出了比较具体详细的观点,为中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融合创造了可能。娄华水《中职学校校企文化融合的实践与探索》指出学校文化注重培养人、塑造人,追求的是一种社会长期效益,而企业文化注重的是结果,是利润的最大化。两种文化有各自的特点与差异,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学校遵循“互利共赢,资源共享”的思想,在实践过程中可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职学校文化。[1]李宝缺在《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调查报告》中提出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上引入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理念,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2]胡常海《中职校企文化融合:解析、描述与途径》中提出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的四个层面:一是以精神层面融合为核心,二是以制度层面融合为保障,三是以物质层面融合为基础,四是以活动层面的融合为延伸。以此来实现校企文化的全面融合。[3]
校企文化融合的内涵是主流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渗透到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学校文化又对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辐射和促进作用。[4]中等职业学校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引进优秀企业文化,将企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渗透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和体验到职业氛围,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生产实践相适应,学生毕业后更加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传播现代企业文化的同时,让中职学校全面了解企业价值观以及用人要求,潜移默化之中将企业的价值观教育前移到中职校,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前的准备,以便踏入社会就能实现“零距离”上岗,在减少学生就业“磨合期”的同时,也会减少企业培养新员工的成本,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
二、中职校企文化融合的现状
2014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以下简称“6号文”),提出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融合产业文化的校园文化。但由于地方上仍以追求“短、平、快”经济效益的中小企业居多。为了追求学生就业率,满足这些企業的用人需求,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没有严格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而是只专注于学生上岗后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岗位素质(如企业精神,职业道德等)的培养。
为全面了解中职校企文化融合建设现状,笔者所在课题组设计了《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理念的中职校企文化融合建设现状调查表》,对学校及周边相邻县市的4所中职校共计500多名三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主要内容包括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学生到企业参与岗位锻炼,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以及学校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等。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校企文化的融合还不够深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在企业的认可度还不高,企业核心文化没有真正渗透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校企协同育人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一)专业建设主动对接企业文化意识不强
当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学生就业层次低、就业率不高的问题,老百姓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不高。原因之一就是职业学校培养的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职业性,从学生进校到毕业离校还是个“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这与学校专业建设在新形势下一味坚守学校这个主阵地相关,学校在与企业文化对接过程中主动性不够,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吸纳优秀企业文化,专业文化建设的理念陈旧。校企合作停留在冠名班、设备资助、岗位实习等低层次上的交流,企业的核心文化没有真正渗透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有的中职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时,不顾课程文化体系,完全服从企业安排,将学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使用,实习岗位的技能要求与平时在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匹配度不高或根本没有任何关系,更谈不上以实习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
(二)校企文化对接存在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
企业精神文化是用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它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伦理准则等,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精神文化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可以说,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经营过程中长期积累与沉淀而成的。中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过程中,想要达到精神层面的融合并不容易。因此,不少中职学校在校企文化对接过程中选择了相对容易实施的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及制度文化的对接。如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课程建设,企业捐赠相应的实训实习设备,学生到企业对应岗位实习等。学校文化对接企业文化存在重物质、轻精神的问题,校企文化的融合还比较肤浅。
(三)企业对接学校文化积极性不高
调研发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单纯依靠自身能力培养企业所需优秀人才已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不少中等职业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吸收融入企业文化来建设自身文化以培养合格人才。但是在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主要原因是政府没有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建立实质有效的保障企业利益的机制。例如,企业难以承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在校企合作中的贡献缺乏社会认可,在合作中的付出得不到补偿,校企合作缺乏第三方的协调服务,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相关补助得不到落实,企业对中职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认可度不高等。当然,这也与学校文化建设缺乏鲜明的专业文化,没有真正做到融入优秀企业文化有一定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