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正当时

来源 :科学中国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123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产品更新换代,从以“年”为节点逐渐向更短的时间单位过渡。尤其对电子信息产业来说,这种变化更加明显。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连续多年保持较快增长,人们对手机、微型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的依赖程度,伴随着新产品的问世攀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子信息产业正日益成为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关键力量之一。
  那么,在电子信息产业日益壮大的背后,在光鲜亮丽的技术产品生产链中,有哪些支撑是必不可少的呢?个头小、分量轻、功能多的元器件算得上一大类。
  从发展历程来看,电子设备或系统的每一次功能升级,都会对元器件提出更高的产量和性能要求。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电子元器件的材料研究、发展速度、技术水平高低和生产规模也直接影响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甚至还关乎制造业、现代装备行业等产业升级。这种类似行业共识的信息对从业人员来讲并不陌生,身為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风华高科)副总裁、新型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与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付振晓,时刻都能感受到被时代需求追赶的紧迫感。在他看来,电子元器件的研究工作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身上担负起的时代责任。
  将自己和企业“钉”在创新上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这句话适用于处在时代中的国家,也适用于身处行业里的个人。从一开始,付振晓就准备主动出击。
  从泰山脚下来到七星湖畔,这些年,付振晓已经将广东肇庆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起初,他一路求学、深造,从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当时刚好是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第一年,也是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极为严峻的一年。因为国际市场波动等不利因素对元器件市场造成较大冲击,一大波从业人员不得不在种种机遇和挑战面前做出选择。
  付振晓选择了迎难而上。他于同年8月进入风华高科,一直致力于电子元器件和材料、工艺技术攻关、市场推广及科研管理工作。“当时因为平台和专业对口,看到了发展的前景,就来了。这十多年来,我感受到地方、企业对人才的重视,便越来越坚定了在这里干一番事业的决心。”如今,作为风华高科党委委员、副总裁兼风华研究院院长,付振晓已经实现了科研、管理两手抓,靠着创新这块硬招牌促进企业发展,推动行业进步。
  付振晓完全适应了企业科技创新的带头人、管理者的角色,多年里,为企业攒下了大大小小的勋功章。站在技术革新的角度,他先后主持或参与了省部级重大项目20余项,带领技术团队攻克了微型及超微型片式元件、无源集成器件等多项核心技术。诸如镍内电极MLCC用材料、无铅环保型NPO高频系列瓷料等多种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均在他的团队手中实现了国产化。国外的技术垄断和封锁,他们靠着自家技术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宣告“打破”了。
  这是一个团队、企业精诚奋进的结果,还得益于管理者的决断力、执行力。付振晓认为,企业员工的创效活力需要平台的激发和带动。为此,他和领导层针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进行多番试验,推出了“研发储备—产品升级—工艺革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研发与攻关流程,确保产品、技术在国内的领先优势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其次,风华高科在科技成果孵化体系、职工技能提升和管理上,也随行业发展不断有新动作,增强了整体的创造力、凝聚力和发展潜力。
  在中国电子元器件百强企业排名上,风华高科高居第11名。同时,它还是中国电子材料行业50强企业、电子陶瓷材料专业10强企业。于是外界普遍将风华高科与国内电子元器件的龙头企业挂钩。付振晓对此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依然占据电子信息产业价值制高点的当下。在他看来,“电子元器件产业是肇庆特色工业产业之一,积累了一定基础,但与国际上先进企业相比,仍有一定距离。我希望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把产品做好,推动企业、行业创新发展,为振兴民族企业贡献力量。”
  要想不被抛弃,就永远赶在前列
  起步晚、核心技术有限、市场占有率低,是我国电子元器件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体积越来越小,传输速度越来越快,电子元器件开始进入“转型期”。总体来看,片式化、微型化、高精度化、集成化显然成了主潮流。这就代表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已经摆在眼前。
  当前,无源元器件特别是片式元件(阻、容、感)被视作衡量领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中片式电容、片式电阻、片式电感三大无源元器件,约占元器件总产量的85%~90%。高占有量体现着发展的重要性,这一点无需质疑。但是,国内片式阻容元器件发展同样不容乐观。“我国的产业起步晚,高端产品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每年片式阻容元件的需求达近千亿元,但内资企业市场占有率不足10%,高端特别是超微型片式阻容元件几乎全部进口。”一旦国外断供,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基站等行业就可能面临停产危机。这样的风险就如同一把刀一般,时刻悬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头顶。
  为此,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均将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要求重点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问题。
  早在2001年,风华高科就投入到超微型片式阻容元件的相关工作中。在原国家“863”技术、工业强基工程等国家重点项目支持下,他们联合清华大学等单位针对超微型片式元件制造工艺及其关键介质材料,系统开展了应用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次年入职风华高科的付振晓恰好见证、参与了全程。15年的时间,他也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博士生成长为教授级高工,并有幸担任了“超微型片式阻容元件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项目的一把手。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时间跨度久,但在付振晓的主持下,整个项目团队的工作井井有条。哪怕现在往回看,明确问题、攻克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这一系列举措在时间线上也十分清晰。最开始,为满足终端应用对片式阻容元件“超小尺寸、超薄介质、高精度、高可靠”的技术要求,他们经过多次沟通、讨论,指出了三大难题:一是介质材料和电极材料共烧不匹配造成的电极不连续、产品电性能和可靠性差;二是高性能纳米晶介质材料制备困难、共烧过程颗粒长大导致产品可靠性降低;三是高分辨率电阻体成型、数百层电极对位精度超差等导致难以大规模生产。
  “在此之前,我们虽然有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但它们主要都是在应用领域发挥作用,在基础理论上‘卡脖子’,往往只能跟在别人的理论后面来着手产业化的工作。也就是说,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而一旦成功组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我们就能自主选择研究方向,提高创新能力。”研究人员口中的国家级企业技术平台,风华高科一共有6个,不算重点实验室还实现了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国际合作基地的全覆盖。
  这些国家级平台与另外6个省级平台、1个市级平台共同服务风华高科企业发展,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当然除了硬件条件,付振晓作为企业管理层也贡献出不少引进、培育人才的好点子。“技术研发人员的创新激情和热情也是需要去激发的,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励机制。”他介绍,为进一步激发和保持技术研发人员的创新激情和热情,风华高科将技术创新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等作为切入点,出台了风华高科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激励方案,站在不同岗位员工的角度去思考、感受,完善用人和奖励制度,进一步活跃了风华的创新氛围。同时,风华高科研究院也在持续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一方面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来培育内部团队;另一方面则发挥平台作用,通过收集上下游企业的需求课题,评估后立项,再将拟研发项目发送到国内外科研机构招标。最终,这些制度也好,模式也好,等待它们的是时间的检验。
  将荣耀归于过去,对于付振晓和整个风华高科而言,振兴民族企业的担子依旧很重。立足当下,如何在世界电子信息产业之林谋求一席之地,是他们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专家简介
  付振晓,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兼任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新型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与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他长期致力于电子元器件和材料、技术攻关等,主持或参与原国家“863”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等重大项目20余项,累计发表论文77篇,共申请专利66件(发明专利59件),获授权专利27件(发明专利20件)。曾获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荣誉,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肇庆市第十一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19年被列为肇庆市第二批高层次人才A类(国内顶尖、国际先进水平)人才。
其他文献
每一次手术都是身体与灵魂的对话,是生与死的告别——神经外科向来被认为是生命的“禁区”。这不仅是因为神经外科每天都在和大脑这一人体的“司令部”打交道,还在于其高、精、尖近乎苛刻的专业要求,因此也备受人们关注。为了揭开这一学科的神秘面纱,近日,记者走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医生顾征。  顾征,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国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国际神经修复学会理事。1982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
何宏舟,集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福建省能源清洁利用与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厦门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67年11月生,1990年中国科技大学工程热物理系工程热物理专业本科毕业;1995年调入集美大学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期间于1999年至2000年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工程传热传质研究所作访问学者,从事锅炉燃烧技术研究;于2002年5月至2005年12月以在职人员身份脱产到浙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林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以科学技术推动林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成为林业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近日,记者专门访问了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张凌云,跟随着她的脚步一起感受我国林业事业发展所取得的跨越发展。  张凌云,博士,39岁,现任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仅仅翻开她的简历,我们就目睹了一位林业科研人的成长轨迹:1997年本科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园
專家简介:  李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特聘教授,中国海油南海西部石油管理局总工程师。从事南海油气钻完井技术研究和攻关工作长达24年,先后主持和完成了南海多个勘探开发建设工程钻完井作业项目,负责了多项国家级及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级重大科研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南海西部油田的油气田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南海西部油田钻完井工程团队带头人,先后主持了北部湾复杂地层优质高效钻完井技术
2010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同意设立重庆两江新区的批复》,批准设立重庆两江新区。2010年6月18日,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重庆两江新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后,由国务院直接批复的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兼具内陆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内陆进出口量最大的保税港区、国家级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重要承接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等五大战略优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DNA的神奇密码正不断被解锁并广泛应用。说到破译这些密码的年轻领军人物,就不得不提到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特聘副研究员刘翼振。他专注于DNA纳米技术、DNA计算机和DNA智能传感器研究,游走于DNA科研前沿,更将科学的火把传递给了门下桃李。  勇于尝试 攀登不止  对刘翼振来说,科研无疑是一件苦乐参半的事,虽然辛苦,但更多的是满足与收获。  在武汉大学艰苦求学的几年时光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经被教育家、学者奉为圭臬。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需要却成为千百万中华儿女选择专业、职业,甚至是事业最重要的考量。他们并非没有个人兴趣,而是在国家、民族大义面前,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天平上较重的一端。  闵恩泽就是他们中间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1955年,他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辗转回国。尔后的60年间,他始终秉持“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的信念,为了满
他是我国第一位留法的葡萄与葡萄酒专业博士,留学归国,心系祖国葡萄酒产业;他是当代中国葡萄酒产业的领军人物,勇于创新,创办亚洲第一所葡萄酒学院;他忘我工作,刻苦钻研,足迹遍及我国各葡萄与葡萄酒产区,全力推动我国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健康科学发展。他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葡萄酒学院终身名誉院长——李华。  定势立业,开中国葡萄与葡萄酒高等教育先河  1982年1月毕业于四川农学院果树专业的李
专家简介:  尤启冬,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2年在南京药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1985年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获理学硕士学位,1989年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90年进入中国药科大学工作。担任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ActaPharmaceuticaSinic
Hafner 的近自由电子-紧束缚混合模型,建立了C u-T i-Z r三元合金原子间势函数。在建立势函数的基础上,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从原子层次上对Cu60Ti20Zr20非晶合金的结构以及液态-非晶态动力学转变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Cu60Ti20Zr20非晶合金具有中程有序结构,解释了这种特殊结构与原子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对广泛应用于描述非晶动力学转变过程的模式耦合(MCT)理论在描述多元非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