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百合也有春天

来源 :小说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tt5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干年前,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那个位于皖南深山峡谷里的一座大型矿山——那里曾经红火了一个时代,聚集着上万人口,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矿工、技术员、工程师和各级别的干部,男男女女操着南腔北调……甚至在我当年幼小天真的宇宙观里,那里就是世界的中心。然而,故地重游,我卻完全惊愕了。你会问,一定是那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或焕然一新、旧貌变新颜了,不,完全不是那样——那里变得极其衰败、破烂、简陋,弥漫着荒芜没落和沉寂如灭的气息。街道变得更加狭窄而破败,沟渠里垃圾与杂草成堆;当年那些黑压压几乎连成一片的低矮平屋,如今已大多人去屋空,厂房也早已破损不堪,里面只有几个负责看守的老者的身影晃动。那种惊愕几乎是吓着了,就好像这里如今的一切都是事先策划好的;你几乎无法想象当年的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当年的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还有那些诉说不完的各色人的故事。那些各色人等及其故事,至今依然清晰地刻在我的记忆深处,仿佛岁月越恒久越发牢不可破。小雅一家人,我其实最早就是从这里熟悉的,包括小雅的父亲赵宇开、母亲伊婧,还有后来做了小雅前任丈夫的李大头。
  那个年代类似的故事,已经被作家们反复叙述得太多了。这也是这个小说在写完上部后(也就是第五章之后,原来是分上下部的,当然原来的上部已经删除了很多),我突然就失去了兴趣,甚至觉得没有继续写下去的必要。那个年代什么样的悲欢离合,什么样的忠贞不渝,诸如此类,作家们尚未涉足其间,尚未淋漓尽致?就这个题材而言,我深知难以做到独辟蹊径或所谓别出心裁,因此只得选择暂时放弃。
  都说“生活是对作家最好的馈赠”。拿这个中篇创作的经历来说,这话算是应验了。我所在的城市这些年里的棚户区改造,由于各级政府的强力推进,可谓如火如荼,由拆迁所引发的各种悲喜剧也是层出不穷。恰巧的是,由于工作和当时的项目关系,我有幸见证了一个村落的整体拆迁,而这个村落几乎就是当年我故乡那个矿山村落的“复制品”,或者说,是另一个“再版本”。于是,各色人等及其故事便如“为有源头活水来”,于是,伊婧又回来了,小雅又回来了,或者说,那个几乎已经“胎死腹中”的故事又可以延续下去了。当然,这个故事里不能没有卫鸣笛。而这个人物的身世及命运轨迹,除了与这个时代相契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要与小雅的身世命运相投缘。
  以上大致谈了小说的创作经历,之所以如此执着地还要把它写出来,其实还是有话要说的。必须承认,拜金主义所主宰的时尚潮流,充斥了我们生活的所有领域,爱情与婚姻应是首当其冲。一个时期以来,“笑贫不笑娼”的社会现实(当然也是就现实题材创作而言),我们已很难再看到尚有“童话”意味的爱情故事。“人人都想要钱,是因为其他人也都想要钱,所以有钱就几乎可以换到所有东西。”——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这是真相,我并不想否认,但这不是全部,至少从文学审美和人性意义上讲,真正的“童话”故事也远没有结束。这也是我坚持要把这个小说写出来的基本态度和认识。
  其实,任何人的任何阅历与体验,无不打上时代烙印。这是老生常谈。但老生常谈也是烙印所在。这些烙印既深刻而持久。解析或一一展开这些烙印,就会发现最纤细、最幽微的人性之光依然在茁壮成长,渴望幸福的憧憬与秉持善良的坚守,依然在支撑着人性强大的力量,甚至依然坚不可摧,尽管那样的人生旅途可能依旧风雨交加!——又抑或是这个世界早已歌舞升平,人们早已习惯于纸醉金迷,或是行尸走肉,或是丛林冷血——然而,这个世界上的所有鲜花依旧会在属于她们的季节里依次繁盛绽放,姹紫嫣红,芬芳四溢,当然,这其中“野百合也有春天”——那个春天,就是小雅的爱情故事。
其他文献
1  我看到了那个人  站在窗台下向我说话  当我不再希望他出现时  他的身影消失在楼梯的拐角  今天他不在那里  我希望他离开了  但却有一双眼睛在黑暗中闪着荧荧绿光  我很害怕  可是妈妈再也不能说话  ……  空旷素净的病房内传出阵阵幽怨的啜泣声,走廊内响起了“哐哐哐”的声响。值班护士脚上穿着一双红色的低跟鞋,手持电筒来回查看着各个房间的情况,在黎明时分青灰色调的映衬下,穿行于走廊上纯白色的
期刊
Reina的爱情  有一天,Riena向我吐露了心声:她还是想找一个男朋友的。  但对Riena来说这是个难题。首先她的工作让她受限于一个很小的交际圈,她每周一到周五去附近一个村子里看护一个老人,那五天里除了守着那位瘫痪的老太太几乎见不到外人。周末回来她又陷入一个固定的主要由拉美教友构成的圈子,他们几乎每周六都有聚会,而周日中午一点整得在教堂做弥撒。她那个拉美人圈子几乎全是女性,那些女教友的丈夫只
期刊
住了五六年的房子,一直风平浪静, 最近忽然发现了老鼠。  先是厨房里装小米、芝麻的塑料袋被咬得一粒粒的洞,不细心看不出来,本来以为就是偶然遭遇袭击,但是接着几天水果、大米也陆续遭殃。  女人一边处理残局,一边想着对付不速之客的办法。面临的问题是:几只老鼠?每天夜里来?在厨房的某个角落里安家了?  可以采取的方法是:不做饭了让它或者它们也没得吃,几次颗粒无收它们就没兴趣再来了;每天弄点威化饼干放在显
期刊
2020年2月1日 星期五  问:现在是晚上十点多了,我又从你的身体,确切点说是从你的脑袋里钻出来了。别人都睡觉了,反正你也睡不着。这些天,我总是看着你呆呆地等时间消逝在更黑的夜里,还不如和我们聊聊天。我希望你能坦诚一点儿,就像在澡堂子,把自己脱光。你虽然中年了,但还没像那些中年油腻者那么讨厌,所以也不必遮掩。有一说一,我不是法官,也是不是审判者,我就是另一个你,你也是另一个我。我在你的身体里,和
期刊
一年前,在那个雪雨交加的春天,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一如早些年父亲去世时一样,生命的最后一刻似乎都选择了沉默,耳畔悠远的琴声仿佛骤然消失了,让我们的内心一阵阵地空寂。往日朝夕守望、心有灵犀的母子之情顷刻变得无言可对,这不免让我和姐妹好长一段时日都难以平复内心的不安与遗憾。  母亲生前总爱回忆过去,在她的情感世界里深藏着好多既平凡而又温暖的故事。每逢家人聚在一起,母亲常常以很享受的样子絮絮地讲起一桩
期刊
老铁匠  五十年代东北一座小城,马拉的花轱辘车和胶皮车到处可见。在通往小城商贸中心的路边上,有一家铁匠铺,门口埋了两根粗木桩,中间横着一根铁杠子,它是挂马掌用的,这便成了铁匠炉的招牌。  铁匠炉设置在土坯房内,一个砖砌的大火炉,炉旁有个大风匣,一个瘦骨嶙峋的小徒弟小曹正在拉风匣,“呱嗒呱嗒”响,炉膛很大,冲上敞开着口,在它之上有个铁制的圆帽子罩着,中间空膛走烟,通向烟道。炉膛里的火苗像无数条小金蛇
期刊
于夫先生临逝时是以画猫驰名的。  对他不甚了解的人,以为于夫就是个画猫的。其实,于夫的漫画盛行好多年。因当美工、做美编,不仅使他成为一个美术上的多面手,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于夫的文化意识和新闻敏感。故于夫画猫能有大成并不奇怪。  除了美術,摄影创作同样是于夫花费大量心血的一门艺术。他的摄影名气在哈尔滨可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来形容。究其原因,是于夫第一个吃了螃蟹,首开先河成了黑龙江第一位专业摄影家
期刊
远远望去,光秃秃的山,棱角分明。  山脊上的小路,像一条干渴中挣扎而死的蛇,僵硬扭曲。  一个好似梭形黑色甲壳虫的东西,朝前倾斜着躯体,沿山路向山顶缓缓移动。  从足够近的距离可以看清,沿山路向山顶缓缓移动着的是一只油亮油亮深棕色的倒扣着的独木舟。  再靠近一些可以看清,用力抓住船帮中间部位的手指也是深棕色,并由于长时间用力抓握指甲变得苍白。  同时还可以看到,从倒扣的独木舟下方伸出两只脚踝和双脚
期刊
亮子哥被判刑那年,亮子刚好高中毕业的年纪。  到了高中毕业年纪的亮子其实并没有念过高中,初二没念完他就顶替母亲的工作进了工厂,刚好那时国家有子女接班的政策,亮子妈看亮子也不是学习的料,索性早早退休,趁着国家有政策先把孩子的工作问题解决了。  亮子的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在亮子工作之前,也都谈不上好坏地有班在上着。  亮子妈用心良苦给亮子安排的工作并没有被亮子足够珍惜,或者说它没有好到能让亮子
期刊
一  我家住在河西后街,那里住的全是机械厂的职工家属。  爸爸当年从山区招到机械厂,进城时爷爷把家里最好一床被子让他带走,临走时一再叮嘱爸爸,嘴巴是吃饭的,也是招祸的,进了厂子少说话,多干活儿。爸爸照爷爷的话熬到八级车工,顶天了。论手艺,爸爸在机械厂堪称一绝,做出来的活儿讲究地道精细。他人也出奇的老实,厂里随便拨出个人就能管他,是人不是人的都敢戳着他的脊梁骨,他也不恼,对谁也只是嘿嘿一笑。  爸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