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小学生因为受年龄及学制、知识等影响,学科意识比较薄弱,为了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数学教育中应加强数学意识的培养。
关键字:学科意识 小学生 数学 培养
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积极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快乐的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这是数学学科内含的魅力。如能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的进入学习氛围;还要潜心挖掘教材中的乐学因素和“内蕴”,采用多媒体等直观手段为教学“添趣”;第三,教师要在教学语言上尽量采用精炼、风趣的语言激励学生,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教学组织上采用灵活多样,学生喜爱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巧妙、新颖的方法,让学生感觉“旧中有新,新中有趣,以趣促学。”巧用“打比方”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数学本来就是来自实际,在生活中有灵活运用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这是培养数学意识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例如教学“修一条长12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第二天修了全长的?”学生们大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第一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多少米?”“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了多少米?”等等,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如在执教“观察物体”一课中,教师将课本呆板的主题图教学,灵活处理为观察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卡通米老鼠玩具,引导在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观察物体的方法,有的学生发现“观察小的物体时,可以把物体转动一圈进行观察”,有的学生还发现“观察较大的物体时,可以围着物体走一圈进行观察。”学生的这些发现,正是数学意识的萌芽,需要教师细心呵护。
三、大胆设想,引导学生敢于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比较、引导他们设想、验证。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用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名言:“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运用课本内容“车轮、钟面、硬币”激发出“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的求知欲,再逐个地用均衡美、对称美、省料美的解释一次一次地满足这些求知欲,从而把学生引进一个“什么是圆?”的探索活动中去。又该怎样建立“圆心”概念呢?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纸片来,引导学生思考:不用任何工具,怎才能找到圆的中心点?当学生发现在圆多次对折后,折痕都相交于圆中的一点时, “圆心”就可以直观的找到。
四、充分运用语言魅力,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具有设疑的优势,但数学学科毕竟缺乏动人的情节,适当地运用教师的幽默语言,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地发现和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
如在一节学生把“8分钟’’错答成“8时间”的课上,教师的语言妙趣横生:(幽默地)好的,题目问要多少时间,答用了8时间,(稍停)那么,如问教室有多大,则答有48大,(加快速度)如问你有多重,则答有52重,(在笑声中紧接着叙述)如问今天中午吃了多少饭,则答吃了2饭(戛然而止)。(在学生纷纷议论:“不对!不对”的争辩中继续增趣)有问必答,问什么,答什么,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直觉地、深刻地区分出了“量’’与“计量’’这两个很难用的词语。
五、运用数学问题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设疑是数学教学的一大优势。导人新课时设疑,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操作过程中设疑,使学生想象力丰富;在知识的关键点上设疑,使学生顺利掌握重点,学生带着疑问下课,更会回味无穷。
在教学“年、月、日”时,若直接告诉学生学习内容,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这样导人新课的:“小芳今年8岁,她姐姐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3个生日,问她姐姐今年几岁?”问题一提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3岁”。有的说“小芳都8岁了,她姐姐肯定不会是3岁”。老师引导:“是啊,过了3个生日,按平时的说法,应该是3岁。这就有意思了,妹妹8岁,姐姐3岁,岂不是怪事,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这样由问题引入新课,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同时为学习闰年的知识作好铺垫。
六、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如《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回家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的学具,并强调必须自己亲手做。第二天,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及时给予了肯定,其实这时学生已对长方体有了初步的感知。课堂上,又让学生讲讲做学具时遇到的种种困难,然后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用指指、摸摸等方法,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務。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实践,学生从不同方面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所在,明白数学时时在我们身边,把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既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切实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关键字:学科意识 小学生 数学 培养
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积极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快乐的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这是数学学科内含的魅力。如能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的进入学习氛围;还要潜心挖掘教材中的乐学因素和“内蕴”,采用多媒体等直观手段为教学“添趣”;第三,教师要在教学语言上尽量采用精炼、风趣的语言激励学生,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教学组织上采用灵活多样,学生喜爱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巧妙、新颖的方法,让学生感觉“旧中有新,新中有趣,以趣促学。”巧用“打比方”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数学本来就是来自实际,在生活中有灵活运用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这是培养数学意识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例如教学“修一条长12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第二天修了全长的?”学生们大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第一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多少米?”“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了多少米?”等等,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如在执教“观察物体”一课中,教师将课本呆板的主题图教学,灵活处理为观察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卡通米老鼠玩具,引导在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观察物体的方法,有的学生发现“观察小的物体时,可以把物体转动一圈进行观察”,有的学生还发现“观察较大的物体时,可以围着物体走一圈进行观察。”学生的这些发现,正是数学意识的萌芽,需要教师细心呵护。
三、大胆设想,引导学生敢于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比较、引导他们设想、验证。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用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名言:“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运用课本内容“车轮、钟面、硬币”激发出“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的求知欲,再逐个地用均衡美、对称美、省料美的解释一次一次地满足这些求知欲,从而把学生引进一个“什么是圆?”的探索活动中去。又该怎样建立“圆心”概念呢?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纸片来,引导学生思考:不用任何工具,怎才能找到圆的中心点?当学生发现在圆多次对折后,折痕都相交于圆中的一点时, “圆心”就可以直观的找到。
四、充分运用语言魅力,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具有设疑的优势,但数学学科毕竟缺乏动人的情节,适当地运用教师的幽默语言,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地发现和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
如在一节学生把“8分钟’’错答成“8时间”的课上,教师的语言妙趣横生:(幽默地)好的,题目问要多少时间,答用了8时间,(稍停)那么,如问教室有多大,则答有48大,(加快速度)如问你有多重,则答有52重,(在笑声中紧接着叙述)如问今天中午吃了多少饭,则答吃了2饭(戛然而止)。(在学生纷纷议论:“不对!不对”的争辩中继续增趣)有问必答,问什么,答什么,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直觉地、深刻地区分出了“量’’与“计量’’这两个很难用的词语。
五、运用数学问题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设疑是数学教学的一大优势。导人新课时设疑,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操作过程中设疑,使学生想象力丰富;在知识的关键点上设疑,使学生顺利掌握重点,学生带着疑问下课,更会回味无穷。
在教学“年、月、日”时,若直接告诉学生学习内容,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这样导人新课的:“小芳今年8岁,她姐姐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3个生日,问她姐姐今年几岁?”问题一提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3岁”。有的说“小芳都8岁了,她姐姐肯定不会是3岁”。老师引导:“是啊,过了3个生日,按平时的说法,应该是3岁。这就有意思了,妹妹8岁,姐姐3岁,岂不是怪事,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这样由问题引入新课,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同时为学习闰年的知识作好铺垫。
六、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如《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回家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的学具,并强调必须自己亲手做。第二天,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及时给予了肯定,其实这时学生已对长方体有了初步的感知。课堂上,又让学生讲讲做学具时遇到的种种困难,然后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用指指、摸摸等方法,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務。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实践,学生从不同方面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所在,明白数学时时在我们身边,把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既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切实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