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逐渐产生出一大批新的理念,“绿色施工”、“降本增效”等施工理念逐渐出现在建筑业的视角中。如何在施工过程中应用技术手段,通过技术攻关,解决施工过程中的施工难题,同时达到节能、环保及创效的效果逐渐成为广大建筑投资者、施工者所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利用技术手段研制出的施工创新工具及其产生的节能环保效益、创效的效果分析,旨在为广大建筑业同僚提供一种新的施工思路。
【关键词】 建筑业;技术创新;节能环保创效;作用效果
一、前言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整个行业呈现平稳上升态势。随着超高层建筑、超大跨度桥梁建设、超长隧道甚至海底隧道的设计与研究,建筑业对施工技术的创新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建筑业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绿色施工”、“降本增效”这些理念不断进入每个建筑业领域内人员的视野中。对于如何通过技术攻关与创新对节能环保产生积极影响并产生经济效益,将通过“工具式移动外架”这一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系统地将工程技术创新与工程节能环保及创效等进行联系,形象地展示了技术创新手段对于工程节能、环保及创效的作用效果。
二、案例分析
1.1背景技术
某桥梁工程为上下两层桥面,上层为公路桥面,下层为轻轨桥面,上下双层均为现浇混凝土结构。鉴于双层桥面的特殊结构构造,提出了双层门式墩柱的结构,即:两个独立墩柱间由上下双层横梁相连,现浇箱梁坐落在横梁上。为满足特殊的受力要求,每个墩柱布置了4束竖向预应力钢绞线。鉴于墩柱的高度,需要分节进行,因此,分节施工时如何固定预应力钢绞线成为了一个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此外,本工程存在施工区域基坑开挖深度较深的的情况,最深处达9m左右。而承台的高度为2.5m,部分墩柱也在深基坑内进行施工。鉴于工期的要求及现场的资源配置,基坑开挖后需尽快完成承臺及底节墩柱的施工并及时回填。施工支架如采用搭设钢管支架的方式,一方面钢管支架需求量比较大,另一方面重复的搭设、拆卸浪费了大量的工时和材料。
鉴于上述情况,需要进行技术攻关,研制出一种新型的施工工具,既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又能相较于钢管支架达到节约成本与工时的目的。
1.2技术创新措施
为解决施工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特研制出一种工具式移动外架,在双层门式墩柱施工过程中使用工具式移动外架,能够节省大量的材料和工时。
工具式移动外架,包括骨架和操作平台,骨架包括立柱和围在立柱上的横梁,横梁有若干层且上下平行等间距布置,每层横梁处于同一水平面,且每层横梁上均设有与骨架固结的操作平台;立柱设有底脚板。具体工具式移动外架的布置见图1.1工具式移动外架示意图及图1.2工具式移动外架骨架示意图。
图1.1 工具式移动外架示意图[1] 图1.2 工具式移动外架骨架示意图[1]
1.3具体实施方式
待完成工具式移动外架制作后,施工过程中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施工第一节墩柱时,将工具式移动外架固定于承台上,将工具式移动外架上的操作平台作为施工平台并进行第一节墩身钢筋的绑扎;
2.用揽风绳对成型后的第一节墩身钢筋进行定位;
3.吊离工具式移动外架;
4.安装第一节墩身模板:
在模板安装前,在模板的背肋上焊接工作平台;
1)安装第一节模板时,以承台作为施工平台;
2)安装第二节模板时,以第一节模板背肋上的工作平台作为施工平台;
3)重复上一步,直到安装完成第一节墩身模板;
5.将第一节墩身最上一节模板背肋上的工作平台作为施工平台,浇筑第一节墩身混凝土;
6.待第一节墩身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保留第一节墩身最上一节模板,拆除其他部分模板;
7.将工具式移动外架吊放于第一节墩身最上一节模板的上面,并进行固定,以第一节墩身最上一节模板背肋上的工作平台作为施工平台进行固定操作;将工具式移动外架上的操作平台作为施工平台并绑扎第二节墩身钢筋;
8.用揽风绳对成型后的第二节墩身钢筋进行定位;
9.吊离工具式移动外架;
10.安装第二节墩身模板:
1)将第一节墩身最上一节模板背肋上的工作平台作为施工平台,将第二节墩身的第一节模板安装在第一节墩身最上一节模板上;
2)依次以第二节墩身的上一节模板为施工平台,安装第二节墩身的下一节模板,直至完成第二节墩身模板的安装;
11.将第二节墩身最上一节模板背肋上的工作平台作为施工平台,浇筑第二节墩身混凝土;
12.待第二节墩身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保留第二节墩身最上一节模板,拆除其它模板;
13.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完成最后一节墩身的混凝土浇筑,待最后一节墩身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所有模板。
1.4效果分析
与传统搭设钢管支架施工技术相比,工具式移动外架具有安装速度快、工作效率高的效果。将传统的通过搭设的大面积脚手架作为操作平台缩减到可拆装的工具式移动外架上,非常显著地降低了安装时间、节约了材料成本。并且具有一次制作多次周转使用的特点,通过循环利用进一步节约了施工成本。工具式移动外架周转方便且无损耗,对周围环境几乎没有污染,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实现了操作简单,施工便捷,提高了施工效率,保证了高效节约的目的。可广泛推广应用于墩柱的施工中,特别是大型立交桥且有竖向预应力的墩柱以及现场地形条件受限制的情况。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某桥梁工程双层门式墩柱施工过程中,利用技术创新,通过对已有材料的改造,研制出一种“工具式移动外架”这一案例的简要分析与具体实施情况的概述,及其实施效果的总结,得出此技术创新成果在施工过程中达到了节约施工资源,循环利用基本无污染,从而降低了施工成本的目的。
通过本案例的详细分析,说明在施工过程中,利用已有资源,进行技术攻关,采取创新的技术手段,是可以对“绿色施工”、“降本增效”等产生积极作用的。为广大建筑业工作人员提供了一种新的施工思路。
参考文献:
[1]何沛明,杨金勇,史国良.粉房湾长江大桥引桥门式墩柱施工技术,桥梁建设,2012,(增刊1);81-85.
作者简介:王丹,1989—,女,助理工程师,2011年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工学学士。研究方向,桥梁施工。
【关键词】 建筑业;技术创新;节能环保创效;作用效果
一、前言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整个行业呈现平稳上升态势。随着超高层建筑、超大跨度桥梁建设、超长隧道甚至海底隧道的设计与研究,建筑业对施工技术的创新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建筑业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绿色施工”、“降本增效”这些理念不断进入每个建筑业领域内人员的视野中。对于如何通过技术攻关与创新对节能环保产生积极影响并产生经济效益,将通过“工具式移动外架”这一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系统地将工程技术创新与工程节能环保及创效等进行联系,形象地展示了技术创新手段对于工程节能、环保及创效的作用效果。
二、案例分析
1.1背景技术
某桥梁工程为上下两层桥面,上层为公路桥面,下层为轻轨桥面,上下双层均为现浇混凝土结构。鉴于双层桥面的特殊结构构造,提出了双层门式墩柱的结构,即:两个独立墩柱间由上下双层横梁相连,现浇箱梁坐落在横梁上。为满足特殊的受力要求,每个墩柱布置了4束竖向预应力钢绞线。鉴于墩柱的高度,需要分节进行,因此,分节施工时如何固定预应力钢绞线成为了一个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此外,本工程存在施工区域基坑开挖深度较深的的情况,最深处达9m左右。而承台的高度为2.5m,部分墩柱也在深基坑内进行施工。鉴于工期的要求及现场的资源配置,基坑开挖后需尽快完成承臺及底节墩柱的施工并及时回填。施工支架如采用搭设钢管支架的方式,一方面钢管支架需求量比较大,另一方面重复的搭设、拆卸浪费了大量的工时和材料。
鉴于上述情况,需要进行技术攻关,研制出一种新型的施工工具,既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又能相较于钢管支架达到节约成本与工时的目的。
1.2技术创新措施
为解决施工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特研制出一种工具式移动外架,在双层门式墩柱施工过程中使用工具式移动外架,能够节省大量的材料和工时。
工具式移动外架,包括骨架和操作平台,骨架包括立柱和围在立柱上的横梁,横梁有若干层且上下平行等间距布置,每层横梁处于同一水平面,且每层横梁上均设有与骨架固结的操作平台;立柱设有底脚板。具体工具式移动外架的布置见图1.1工具式移动外架示意图及图1.2工具式移动外架骨架示意图。
图1.1 工具式移动外架示意图[1] 图1.2 工具式移动外架骨架示意图[1]
1.3具体实施方式
待完成工具式移动外架制作后,施工过程中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施工第一节墩柱时,将工具式移动外架固定于承台上,将工具式移动外架上的操作平台作为施工平台并进行第一节墩身钢筋的绑扎;
2.用揽风绳对成型后的第一节墩身钢筋进行定位;
3.吊离工具式移动外架;
4.安装第一节墩身模板:
在模板安装前,在模板的背肋上焊接工作平台;
1)安装第一节模板时,以承台作为施工平台;
2)安装第二节模板时,以第一节模板背肋上的工作平台作为施工平台;
3)重复上一步,直到安装完成第一节墩身模板;
5.将第一节墩身最上一节模板背肋上的工作平台作为施工平台,浇筑第一节墩身混凝土;
6.待第一节墩身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保留第一节墩身最上一节模板,拆除其他部分模板;
7.将工具式移动外架吊放于第一节墩身最上一节模板的上面,并进行固定,以第一节墩身最上一节模板背肋上的工作平台作为施工平台进行固定操作;将工具式移动外架上的操作平台作为施工平台并绑扎第二节墩身钢筋;
8.用揽风绳对成型后的第二节墩身钢筋进行定位;
9.吊离工具式移动外架;
10.安装第二节墩身模板:
1)将第一节墩身最上一节模板背肋上的工作平台作为施工平台,将第二节墩身的第一节模板安装在第一节墩身最上一节模板上;
2)依次以第二节墩身的上一节模板为施工平台,安装第二节墩身的下一节模板,直至完成第二节墩身模板的安装;
11.将第二节墩身最上一节模板背肋上的工作平台作为施工平台,浇筑第二节墩身混凝土;
12.待第二节墩身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保留第二节墩身最上一节模板,拆除其它模板;
13.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完成最后一节墩身的混凝土浇筑,待最后一节墩身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所有模板。
1.4效果分析
与传统搭设钢管支架施工技术相比,工具式移动外架具有安装速度快、工作效率高的效果。将传统的通过搭设的大面积脚手架作为操作平台缩减到可拆装的工具式移动外架上,非常显著地降低了安装时间、节约了材料成本。并且具有一次制作多次周转使用的特点,通过循环利用进一步节约了施工成本。工具式移动外架周转方便且无损耗,对周围环境几乎没有污染,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实现了操作简单,施工便捷,提高了施工效率,保证了高效节约的目的。可广泛推广应用于墩柱的施工中,特别是大型立交桥且有竖向预应力的墩柱以及现场地形条件受限制的情况。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某桥梁工程双层门式墩柱施工过程中,利用技术创新,通过对已有材料的改造,研制出一种“工具式移动外架”这一案例的简要分析与具体实施情况的概述,及其实施效果的总结,得出此技术创新成果在施工过程中达到了节约施工资源,循环利用基本无污染,从而降低了施工成本的目的。
通过本案例的详细分析,说明在施工过程中,利用已有资源,进行技术攻关,采取创新的技术手段,是可以对“绿色施工”、“降本增效”等产生积极作用的。为广大建筑业工作人员提供了一种新的施工思路。
参考文献:
[1]何沛明,杨金勇,史国良.粉房湾长江大桥引桥门式墩柱施工技术,桥梁建设,2012,(增刊1);81-85.
作者简介:王丹,1989—,女,助理工程师,2011年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工学学士。研究方向,桥梁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