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于工作需要和个人爱好,我每年都订阅10余种报刊,平均每个月要读数百篇文章(当然其中一部分只是浏览而已)。每读到让人怦然心动、欣然思动、肃然行动的文章,都会在我内心生出无限的感激、热爱和幸福,这种感激和幸福伴随我生活的每一天。
这些让我感动的文章,主要有三个特点:言之有物,言之有格,言之有法。
物,在这里是内容和实质的意思。所谓言之有物,就是文章内容实在,说理透彻,能把握所论问题的实质。言之有物是好文章的基本标准,否则,即使语言再优美,辞藻再华丽,表达再充分,也没什么价值。这就意味着,在动笔之前,写作者先要做一番认真的研究工作,研究一些真问题。真问题不一定是新问题。现在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大家都喜欢谈新问题,但往往由于对新问题认识不足,就很难把握问题的内容和实质。其实,很多老问题也特别值得研究,比如“因材施教”问题,有多少人把这个老问题研究透了呢?又有多少人能在教育实践中对其驾轻就熟呢?真问题是实际存在的问题。有一次听顾泠沅教授的报告,他说很多中国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是经过外国的教育研究者总结提升推广的。这不禁使我想到如今我国的教育理论图书市场上,“舶来品”不在少数。在细品其内容时,我不禁发出感叹,国内难道没有人能做这样的研究吗?仔细想想,我们的很多文章是就理说理,或者“言必称希腊”,而缺乏与真实教育实际的结合。其实,言之有物的文章,必是深深扎根于教育实践,并对教育实践做了深入研究的结果。
格。即风格和品格。言之有格就是要思想见解独到,认识上有深度,论证的依据充分,不人云亦云,表达和行文上有一定特色。当选好所要讨论的问题后,能否写出好的文章,关键是能不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并进行充分有力的论证,或者是合情合理的分析说明。有不少文章谈论的是真问题,但常常停留在对问题的描述和对其发展的陈述上,缺乏分析论证,或者人云亦云,言不中的。由于对问题的认识缺乏深度,思维上就缺少广度,表达上就难以自由,行文上就不容易有自己的特色。这样的文章缺少启发性、借鉴性和可读性,当然就算不上好文章。从根源上讲,还是缺乏对真问题的扎实研究。
法,即方式、方法。言之有法,就是指文章结构布局紧凑简约,遣词造句准确到位,文气贯通,语言表达新颖生动,风格独到,使用“活生生”的语言。言之有法的基本要求或前提应该是没有病句,意思表达要尽可能准确,文章应当明白晓畅,讨论问题直截了当。文章不仅要自知在写什么,更要让别人明白其中意味。从阅读的角度讲,人们喜欢朴素自然的语言,欣赏那种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思想的本领,而不喜欢过多使用概念(尤其是新名词)、冗长沉重的文风。写作时,在能用简单方式说清问题时,就不要采取复杂的方式;在能用自己的话充分说理的情况下,就不要大段引用别人的话。实际上,我们所关注和讨论的问题,一般都可以用日常语言和普通概念讲清楚,如此就无需故作高深了。
文章的这三个特点,简言之就是:文章要反映思想,要反映自己独到的思想,要用流畅自然、易被人接受的方式来反映自己独到的思想。不管是专家教授,还是教师大众,好文章的标准其实是“人人平等”的。作为普通教师,先努力写出自己满意的文章,就有可能争取写出能让他人也满意的文章。怎样写出满意的文章,方法是惟一的——多阅读、勤实践、勤动笔,可谓“一勤解百难”啊。没有“勤”字当头,再多的专家告诉你再多的“要……”和“应该……”都是无济于事的。反过来,自己写不出令人满意的文章,告诉别人再多的“要……”和“应该……”也是无济于事的。
这些让我感动的文章,主要有三个特点:言之有物,言之有格,言之有法。
物,在这里是内容和实质的意思。所谓言之有物,就是文章内容实在,说理透彻,能把握所论问题的实质。言之有物是好文章的基本标准,否则,即使语言再优美,辞藻再华丽,表达再充分,也没什么价值。这就意味着,在动笔之前,写作者先要做一番认真的研究工作,研究一些真问题。真问题不一定是新问题。现在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大家都喜欢谈新问题,但往往由于对新问题认识不足,就很难把握问题的内容和实质。其实,很多老问题也特别值得研究,比如“因材施教”问题,有多少人把这个老问题研究透了呢?又有多少人能在教育实践中对其驾轻就熟呢?真问题是实际存在的问题。有一次听顾泠沅教授的报告,他说很多中国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是经过外国的教育研究者总结提升推广的。这不禁使我想到如今我国的教育理论图书市场上,“舶来品”不在少数。在细品其内容时,我不禁发出感叹,国内难道没有人能做这样的研究吗?仔细想想,我们的很多文章是就理说理,或者“言必称希腊”,而缺乏与真实教育实际的结合。其实,言之有物的文章,必是深深扎根于教育实践,并对教育实践做了深入研究的结果。
格。即风格和品格。言之有格就是要思想见解独到,认识上有深度,论证的依据充分,不人云亦云,表达和行文上有一定特色。当选好所要讨论的问题后,能否写出好的文章,关键是能不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并进行充分有力的论证,或者是合情合理的分析说明。有不少文章谈论的是真问题,但常常停留在对问题的描述和对其发展的陈述上,缺乏分析论证,或者人云亦云,言不中的。由于对问题的认识缺乏深度,思维上就缺少广度,表达上就难以自由,行文上就不容易有自己的特色。这样的文章缺少启发性、借鉴性和可读性,当然就算不上好文章。从根源上讲,还是缺乏对真问题的扎实研究。
法,即方式、方法。言之有法,就是指文章结构布局紧凑简约,遣词造句准确到位,文气贯通,语言表达新颖生动,风格独到,使用“活生生”的语言。言之有法的基本要求或前提应该是没有病句,意思表达要尽可能准确,文章应当明白晓畅,讨论问题直截了当。文章不仅要自知在写什么,更要让别人明白其中意味。从阅读的角度讲,人们喜欢朴素自然的语言,欣赏那种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思想的本领,而不喜欢过多使用概念(尤其是新名词)、冗长沉重的文风。写作时,在能用简单方式说清问题时,就不要采取复杂的方式;在能用自己的话充分说理的情况下,就不要大段引用别人的话。实际上,我们所关注和讨论的问题,一般都可以用日常语言和普通概念讲清楚,如此就无需故作高深了。
文章的这三个特点,简言之就是:文章要反映思想,要反映自己独到的思想,要用流畅自然、易被人接受的方式来反映自己独到的思想。不管是专家教授,还是教师大众,好文章的标准其实是“人人平等”的。作为普通教师,先努力写出自己满意的文章,就有可能争取写出能让他人也满意的文章。怎样写出满意的文章,方法是惟一的——多阅读、勤实践、勤动笔,可谓“一勤解百难”啊。没有“勤”字当头,再多的专家告诉你再多的“要……”和“应该……”都是无济于事的。反过来,自己写不出令人满意的文章,告诉别人再多的“要……”和“应该……”也是无济于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