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教学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760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中的《雪》是鲁迅的一篇经典文章。文中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之间是对比,还是衬托?
  《教师教学用书》第59页是这样解释的:“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出作者的倾向。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温润的美,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
  一个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老师,为什么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之间不是衬托,而是对比呢?”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值得商榷。回顾课文,作者笔下的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富有生命力的,它还与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唤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找回了失去已久的童真童趣。联系作者的籍贯(鲁迅是浙江绍兴人)可知,江南的雪是作者故乡的雪,塑雪罗汉是作者儿时的游戏片段,这些美好的事物在作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于江南的雪,作者是发自内心的赞美和喜爱,更寄托着深深的怀念。而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它的孤独抗争、奋力拼搏正是鲁迅最看重的精神品质,相对江南的雪而言,鲁迅更欣赏北方的雪。可见,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并非两个完全相反的事物,二者都为作者所欣赏,只是主次不同,北方的雪在作者的心中地位更高。江南的雪虽美,但毕竟如江南女子般温润、柔和的美,缺少力量。它与作者斗争的人生、尖锐的笔锋不大契合,它的存在更能突出作者所欣赏的北方的雪的勇敢无畏、斗争至死的高贵品性。
  我们再来看看《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中关于“对比”与“衬托”用法的介绍:“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进行相对比较。它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对比与衬托的不同点在于: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课文中,江南的雪并不是以一个反面的形象出现,作者对其的态度是肯定的,只是江南的雪突出了北方的雪的精神,北方的雪更胜一筹,作者更加欣赏。由此可知,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之间是衬托,不是对比。《教师教学用书》中“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出作者的倾向”的说法不妥当。
其他文献
考场作文如果有一个好的标题,必定会打动阅卷教师的心,引发阅卷教师的阅读兴趣,从而于无形中提高作文的等级。此外,新颖别致的文题,还可以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和选材范围。近几年中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多是话题作文,写好话题作文,拟一个让阅卷教师“一见钟情”的题目,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那么如何才能拟好题目呢?  一、拟题的基本要求  新颖别致、文采飞扬的标题,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首先,标题范围尽量要小,要合理出新
期刊
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
期刊
“无话可说”是中学生作文的普遍现象,若不突破“无话可说”这一瓶颈,写好作文几乎就成了一句空话。  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教师应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切实的引导。  一、缺乏生活体验的积累,脑中无货,手里无粮,自然也就“无话可说”  当今中学生课业负担普遍很重,一天到晚均有做不完的作业,一年到头都在“封闭式”管理的圈子里生活。他们很少接触学校以外的社会,很少阅读课本以外的读物,回家
期刊
美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人,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可以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这富有情感的学科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在素质教育志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今天,美育与语文有质的统一性。韦志成指出:“语文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期刊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牵着她的手可以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差生之所以“差”,往往是由于对我们设置的目标缺乏兴趣所至,给他们一个诱惑力让他们心往神驰——如文科教师要尽量挖掘课文里的思想感情内涵,苦心酿造出使之易于吸收的好营养,并打上能够吸引其兴趣的外包装,我课乃磁石,汝心为铁针,牢牢实实地吸住你,想逃也逃不掉了。用一句幽默的话来说:“全成我的俘虏了”。近年来,我大胆地把“投影仪”、“录音机”、“教学挂图”
期刊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敢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敢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展开合理的想象,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创新环境,提供更多的创  新机会。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使用的方法能让学生感兴趣,从而学生的思维触角便
期刊
语文是一门具有独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内涵的学科。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情感教育,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丰富情感,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下面谈谈教学中自己对学生情感调动的认识和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感氛围,激发学生思维  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首先,在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如何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实践证明
期刊
新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指明了出路,作为农村语文教师要以新课标为指引,摆脱急功近利,以教育改革为己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还语文教育一篇蓝天。让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具体说来就是开放课堂,尽一切可能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读书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多多接触充满时代气息的书刊,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思维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提出“大
期刊
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应针对学生的差异做出有针对性的正确的个性评价。因为正确、公正的个性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每个学期结束,学生和家长都会从学校发的《学生成绩报告单》(简称“成绩单”)上看到期末考试的成绩的分数和班主任老师写的评价(即对学生的评价)。班主任老师评价好的自然高兴,评价不好的,不管是学生本人或是家长心里肯定是会百感交集、不是滋味。能够正确对待的,会从自身找原
期刊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然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几乎呈空白状态。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与课文相关知识紧密结合,适时有度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如:教“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