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首先利用中美贸易的数据,对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做出总体面分析;然后利用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等数据,采用G-L指数,从制造业角度对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创新性地将中国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引入模型,旨在探讨我国制造业的科技水平对于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文章也对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其他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从产业结构、规模经济、吸引外资、扩大内需以及缩小中美人均收入等角度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中美贸易;制造业;G-L指数
中图分类号: F224;F752.7
对于中美两国而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双边贸易不仅是各自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随着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WTO以来,中美两国的双边贸易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飞速提升。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3659.8亿美元。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695.8亿美元,自中国进口2964.0亿美元,美方贸易逆差2268.3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首要进口来源地,而在巨大的进出口贸易中,中美产业内贸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到目前为止,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比重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相近,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要高出很多。
因此,中国和美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者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值得深入研究。
一、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分析
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0—8类产品中,5—8类产品属于制造业产品。从1995年到2009年,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额共计21726.26亿美元,占中美这15年产业内贸易总量的80%左右。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中国从美国进口产品方面,从1995年到2002年之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制造业产品额占SITC商品总额的比例由1995年的69.62%上升到2002年的80.73%,之后份额出现了小幅的下降;到2009年为止,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制造业产品占SITC总产品额的76.2%,可见中国从美国进口的所有商品中制造业产品具有绝对大部分的份额。从中国向美国出口方面看,从1995年到2009年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制造业产品占总出口产品的份额一直在90%以上,2009年更是达到了98.55%。可以看出,在整个中美产业内贸易中,中美两国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且,中美两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中表现不俗。下表是1995年到2009年中美双边制造业进出口总额及G-L指数。可以看出,虽然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额较2008年出现了小幅下降,降幅为431.22亿美元,但是中美双边制造业产业内贸易额依然由1995年的366.39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2871.42亿美元,平均增幅达45.58%,中美双边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成为全球经济的闪光点。
由表2可以看出,G-L指数的趋势在1995年到2009年之间出现了三个阶段性的变化趋势,1995年到1998年为第一趋势阶段,这个阶段中美两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G-L指数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1998-2001年为第二阶段,这个时间段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程度有增强的趋势,但变化并不明显,基本保持平稳。2001年后是第三阶段,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G-L指数出现了下幅度的回落,呈现出下降趋势,回落到较低水平;然而,虽然G-L指数表现出了下降趋势,但是并不是意味着中美双边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呈下降趋势,在绝对值方面,从表中可以看出,中美双边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增长非常明显。
总体上来看,随着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入,全球范围内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模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生产过程的分割及利益的分配,使得中美制造业产品产业内贸易的表现为同一产业不同生产环节或生产工序的零部件、中间产品及加工产品的进出口的贸易模式,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这种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说明了一种最终产品的获得是在全球各国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中美两国之间在初级产品及劳动密集型(SITC6+SITC8)产品上的贸易方式主要是产业间贸易,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SITC5+SITC7)的产品上,则是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并存。①而我国在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这种方式中,主要从事的是价值链低端的产品生产加工,因此我国在生产主导的产业内贸易中只能获得较少的利益②。
尽管这些年来中美两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有所提高,但是中美制成品行业产业内贸易水平仍然偏低,巨额的贸易差距不利于中美贸易的良性互动和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一方面,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中美两国之间的经常发生贸易摩擦,美国对中国产品采取反倾销诉讼、对中国商品实施各种贸易壁垒以及对人民币升值施压等措施都给中美两国的贸易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阻碍了中美两国双边经贸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的一些出口型企业盲目向外扩张,导致我国制造业部分行业出现了投资增速过快及产能过剩的经济结构问题。因此,有针对性的分析影响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对于提升双边贸易水平、实现中美贸易可持续健康发展及优化我国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中美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
1.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
很多经济学家及学者以往都采用实证的方法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的检验,比如格鲁贝尔(Grubel)与劳埃德(Loyd)等。总结这些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般来说,人均收入越高,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资源禀赋条件越相似,市场规模越大,贸易壁垒越低,跨国企业的活动越频繁,科技水平越相近,产业内贸易在贸易伙伴国的总贸易额中的比重就越高,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就越顺利。③总的来看,影响贸易伙伴国的产业内贸易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家特征因素,另一类是产业特征因素。从国家特征因素的角度看,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包括:单位资本收入、资源禀赋、国内生产总值(GDP)、贸易成本等;而从产业特征影响因素角度来讲,则主要包括:产品差异、规模经济、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以及外国直接投资(FDI)等。参考以前学者的研究及综合考虑到国家特征层面的影响因素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程度不高,因此,本文主要是从产业特征层面来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产业特征层面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很多,上文提到的有产品差异、规模经济、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以及外国直接投资(FDI),另外,产业特征层面的影响因素比较重要的还有成本产出弹性,消费者偏好,科技投入及区域经济等④。考虑到以往很多学者对产业特征层面的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都涉及到了市场结构、产业集中度、规模经济及国际直接投资等,本文选取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较大的因素及以往学者研究较少的因素来进行实证研究。因此,本文选取的产业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规模经济、消费者偏好、FDI、科技创新能力及中国对美国的经济开放度这五个指标进行实证研究。
(1)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偏好(Consumer Preferences)是从需求者角度来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因此,两国的消费者的收入的差异性决定了两国的消费者的偏好具有差异性(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本文对消费者偏好(CP)的量化指标采用的是中国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异,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及《国际统计年鉴》。
(2)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Technology Innovation)是首次作为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成为实证分析模型中的指标的,在国家大力提高制造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科技投入规模也日益增大,因此,科技创新能力对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究竟有多大,需要进一步的量化分析,本文对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量化指标(TI)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来描述。数据来源于2009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3)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Scale Economy)作为实证分析一个重要的指标,是考虑到我国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对于制造业来说,国家在宏观层面上正努力扶持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使制造业产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以此来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规模经理的数据是根据1995-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和单位数计算而得。
(4)中国对美国的经济开放度
经济开放程度(Economics Openness)直接影响到中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Balassa(1986)的研究表明两国之间的贸易壁垒越多,产业内贸易的程度就越低。近年来,中国在世界市场上越来越多的遭遇反倾销调查及很多技术壁垒,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因此,实证分析中不得不考虑到中国对美国的经济开放度。理论上一国对另一国的经济开放度(EO)用两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其GDP比重来衡量。数据根据历年《国际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5)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FDI)与产业内贸易的关系取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一方面,市场寻求型的国际直接投资,其为扩大在东道国的市场份额,一般针对东道国的市场特征及消费者的偏好所生产的产品将成为母公司出口供给的补充和替代,进而降低两国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另一方面,成本寻求型的国际直接投资,是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投资,其往往通过产业内投资,根据不同国家的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将多阶段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割,来获取各个中间环节的比较利益。因此,中国吸引的美国直接投资如何影响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将通过实证进行分析。数据根据历年《国际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2.模型的假定及变量的含义
根据上文对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之前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本文选取规模经济、消费者偏好、科技创新力、中国对美国的经济开放度及美国对中国的FDI这五个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把这五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GLi 表示中美两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指数;其余参数及变量的含义见下面的表3。
3.模型的检验
(1)平稳性检验
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时间序列模型进行估计和检验,首先应对所研究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单位根检验法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若所有变量是平稳的,则可以直接运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分析,否则需要进行协整分析,如果有些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也可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本文采用ADF检验对各个变量的平稳性进行分析,如果ADF统计量的绝对值小于临界值,则该变量存在单位根,即非平稳;如果ADF统计量的值小于临界值的值,则该变量不存在单位根,也就是变量表现为平稳。
由表4可以看出,运用ADF检验对各变量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发现6个变量中只有SE(规模经济)是具有平稳性的,也就是说SE是平稳序列,属于I(0),其余的5个变量均表现不平稳,即不属于I(0),因为SE与其余变量单整阶数不同,所以SE与GL不存在协整关系,也就是说长期来看,SE(规模经济)对GL(产业内贸易)没有影响,因此,将SE剔除解释变量。但是对其余5个变量是不平稳的,有必要对他们的一阶差分进一步做平稳性检验,都表现出平稳性,这5个变量都属于I(1),因此,这五个变量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需要对这5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关系检验
协整关系是指在涉及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时间变量中,对于单个时间序列而言可能是非平稳的,但是它们的线性组合却是平稳的。协整分析涉及的是各组一组变量,一般而言,它们各自都是不平稳的,但它们能够一起漂移。这几组变量的共同漂移使得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线性关系,使得他们在长期中存在着一种稳定的线性关系。因而协整使人们能够研究经济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协整分析的经济意义是对于两个具有各自长期波动规律的经济变量,如果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它们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可以用一个固定的表达式反映。反之,如果这些变量不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不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没有固定的线性关系可以描述。目前有许多具体的技术模型来对协整关系进行检验与估计,如Engle-Granger两步法、Johansen极大似然值法、频域非参数谱回归法等等。由上面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GL、CP、EO、FDI、TI均为一阶单整序列I(1),构成了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需要对其进行协整检验,本文将使用Engle -Granger两步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通过OLS回归得到协整检验的结果见表5。
协整方程为:
从协整方程(公式2-2)的估计结果来看,回归方程拟合的很好,拟合优度达到84.29%,T统计量、F统计量均显著。设回归模型的残差为e,对残差e进行ADF平稳性检验,得到的结果如表6。
由表6可以看出,ADF检验统计量为-3.265429,在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为-3.175352,P值为0.0434,这说明残差e 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因此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协整关系成立。并且DW值为1.2130,说明残差序列没有单位根,是平稳性序列,且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性,所以变量回归方程是协整方程,表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共线性诊断
在回归分析时,多元共线性是指在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的关系。如果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共线关系,可使得估计系数方差加大,系数估计不稳,结果分析困难。之前进行的ADF检验,只有解释变量SE(规模经济)自身表现平稳,其余变量均在一阶方差ADF检验时才表现平稳,因此,有必要对回归进行共线性诊断,来判断回归中是否存在严重的多元共线性。常用的共线性诊断的指标是方差膨胀因子VIF。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Rj2为Xj与其余(m-1)个自变量线性回归的决定系数。VIFj值越大,多元共线程度越严重。一般当VIFj≥10时,可认为方程中的变量存在严重的多元共线性。
由回归结果可知,决定系数R2 =0.842874 ,带入到公式4-3中得到VIF=5.2远小于10,因此,回归方程中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由回归结果可知,EO(中国对美国经济开放度)、TI(中国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与GL(中美两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成负相关关系,而其余的变量CP(消费者偏好)、FDI(中国吸收美国的直接投资)、与GL(中美两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成正相关关系。而SE(中国制造业规模经济)与GL(中美两国制造业产业内毛哟)在长期不存在显著性的相关关系。
(二)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上文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制造业的规模经济对中美两国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有轻微的促进作用,但效果有限,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制造业还没有达到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尽管本文的数据是采用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值来代替的,但是制造业规模经济依然不明显,况且我国制造业除了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以外,多是中小型的企业,因此,实证分析的结果具有片面性。规模经济对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并不显著。
第二,在理性人的假设前提下,消费者偏好与中美人均收入存在呈负相关关系。中美人均收入差距越大,两国消费者的偏好就越不同。中美两国居民的人均收入差异越大,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指数越低。这说明了当今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虽然是以垂直型为主,但是随着中国制造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正逐渐向水平型过渡,而中美人均收入差距的拉大对于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有一定的负面效应。
第三,中国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与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与前面的理论分析也是相吻合的。短期内,科技创新能力短期内会不利于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但是,从长期来讲,提高我国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在国际分工中取得较高的价值,从而有利于我国制造业的长久发展。
第四,从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对美国的经济开放度与中美两国产业内贸易表现为负相关的关系。可能的原因是中国对美国的经济开放度提高了,但是中国对美国的外贸依存度也提高了,所以一方面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使得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受到了影响,贸易规模减小,另一方面,中美两国越来越频繁的贸易摩擦以及非关税壁垒的出现不利于两国产业内贸易发展。
第五,中国吸收美国的FDI与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呈正相关关系;美国对中国的FDI投资于制造业产业上多以加工贸易为主,这也符合目前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类型,但是我国在这种贸易类型中获得的利益分配较少,从而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三、对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根据前文的分析,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额历年来占中美产业内贸易总额的比重在90%以上,因此,通过对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的实证研究,有利于从总体上对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有所把握。而对于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政策建议在一般意义上也适用于中美总体的产业内贸易。对于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建议有:
第一,促使我国制造业尽快达到规模经济状态。我国制造业企业还没有达到规模经济收益递增阶段,我国制造业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不利于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我国制造业在区域特征,产业特征、资源特征方面发展不平衡,东西差距,沿海与内陆的差距依然很大,产业结构布局不甚合理。因此,应该对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集中优势资源发展大中型工业企业,重点扶持将要达到规模经济的大型企业,对中小制造业企业进行分类整合,可以兼并重组的要积极的兼并重组,对于落后的产能要大力整改或者淘汰⑤。通过政策鼓励,市场主导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将我国制造业推向规模经济收益递增阶段。
第二,迅速提升我国制造业吸引外资的质量及规模。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是与合理的大规模利用外资分不开的,而且,外国投资给我国带来大量的资本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吸引外国投资具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性,而与此相对应的法律、会计、金融等服务业的完善又具有较高的外溢效应。如今我国的制造业在外资的促进作用下正迅猛发展,进而对我国最终形成与发达国家从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未来,我国在优化外资结构的同时,应继续的吸引外资,尤其是先进行业、先进领域的外商投资。
第三,继续通过扩大我国的国内需求来促进制造业的繁荣。2008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深入的消极影响,也使各国认识到在广泛发展对外经济的同时,也要努力发展本国的国内经济,积极的扩大内需。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而目前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三驾马车中的吸引外资和对外出口取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而内需的刺激却并不显著,因此,我国适时的提出了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战略。对于制造业而言,如果制造业想要发展,想要达到规模经济,那么本国市场是制造业最好的培育土壤,我国制造业应尽快通过资产重组,开发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以此来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从而具备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参与对发达国家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中去。
注释:
① 林琳.中美产业内贸易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1).
② 刘文革.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3,17(4).
③ 张曙宵.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67-68.
④ 马剑飞,朱红磊,许罗丹.中国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2,(9).
⑤ 黄圣平.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7.
参考文献:
[1] 马剑飞,朱红磊,许罗丹.中国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2,(9).
[2] 刘文革.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3,17(4).
[3] 张曙宵.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67-68.
[4] 林琳.中美产业内贸易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1).
[5] 黄圣平.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7.
[6] 喻志军,姜万军.产业内贸易现状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8,(6).
[7] 喻志军.《产业内贸易研究——兼论中国的贸易优势重构[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
[8] 李廉水.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数据.国家统计局网站,2011-2-10.
[10] 中国商务部网站.www.mofeom.gov.en.
[11] 世界贸易组织官方网站.www.wto.org.
[12] 美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commerce.gov/.
[13] Grubel and Loyd.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D]. 1975.
[14] Aquia, A.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Inter-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s Concurrent 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Manufactures.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1978, Vol.144, 278-296.
(编辑:何乐)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中美贸易;制造业;G-L指数
中图分类号: F224;F752.7
对于中美两国而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双边贸易不仅是各自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随着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WTO以来,中美两国的双边贸易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飞速提升。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3659.8亿美元。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695.8亿美元,自中国进口2964.0亿美元,美方贸易逆差2268.3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首要进口来源地,而在巨大的进出口贸易中,中美产业内贸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到目前为止,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比重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相近,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要高出很多。
因此,中国和美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者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值得深入研究。
一、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分析
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0—8类产品中,5—8类产品属于制造业产品。从1995年到2009年,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额共计21726.26亿美元,占中美这15年产业内贸易总量的80%左右。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中国从美国进口产品方面,从1995年到2002年之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制造业产品额占SITC商品总额的比例由1995年的69.62%上升到2002年的80.73%,之后份额出现了小幅的下降;到2009年为止,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制造业产品占SITC总产品额的76.2%,可见中国从美国进口的所有商品中制造业产品具有绝对大部分的份额。从中国向美国出口方面看,从1995年到2009年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制造业产品占总出口产品的份额一直在90%以上,2009年更是达到了98.55%。可以看出,在整个中美产业内贸易中,中美两国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且,中美两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中表现不俗。下表是1995年到2009年中美双边制造业进出口总额及G-L指数。可以看出,虽然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额较2008年出现了小幅下降,降幅为431.22亿美元,但是中美双边制造业产业内贸易额依然由1995年的366.39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2871.42亿美元,平均增幅达45.58%,中美双边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成为全球经济的闪光点。
由表2可以看出,G-L指数的趋势在1995年到2009年之间出现了三个阶段性的变化趋势,1995年到1998年为第一趋势阶段,这个阶段中美两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G-L指数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1998-2001年为第二阶段,这个时间段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程度有增强的趋势,但变化并不明显,基本保持平稳。2001年后是第三阶段,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G-L指数出现了下幅度的回落,呈现出下降趋势,回落到较低水平;然而,虽然G-L指数表现出了下降趋势,但是并不是意味着中美双边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呈下降趋势,在绝对值方面,从表中可以看出,中美双边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增长非常明显。
总体上来看,随着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入,全球范围内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模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生产过程的分割及利益的分配,使得中美制造业产品产业内贸易的表现为同一产业不同生产环节或生产工序的零部件、中间产品及加工产品的进出口的贸易模式,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这种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说明了一种最终产品的获得是在全球各国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中美两国之间在初级产品及劳动密集型(SITC6+SITC8)产品上的贸易方式主要是产业间贸易,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SITC5+SITC7)的产品上,则是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并存。①而我国在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这种方式中,主要从事的是价值链低端的产品生产加工,因此我国在生产主导的产业内贸易中只能获得较少的利益②。
尽管这些年来中美两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有所提高,但是中美制成品行业产业内贸易水平仍然偏低,巨额的贸易差距不利于中美贸易的良性互动和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一方面,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中美两国之间的经常发生贸易摩擦,美国对中国产品采取反倾销诉讼、对中国商品实施各种贸易壁垒以及对人民币升值施压等措施都给中美两国的贸易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阻碍了中美两国双边经贸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的一些出口型企业盲目向外扩张,导致我国制造业部分行业出现了投资增速过快及产能过剩的经济结构问题。因此,有针对性的分析影响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对于提升双边贸易水平、实现中美贸易可持续健康发展及优化我国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中美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
1.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
很多经济学家及学者以往都采用实证的方法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的检验,比如格鲁贝尔(Grubel)与劳埃德(Loyd)等。总结这些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般来说,人均收入越高,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资源禀赋条件越相似,市场规模越大,贸易壁垒越低,跨国企业的活动越频繁,科技水平越相近,产业内贸易在贸易伙伴国的总贸易额中的比重就越高,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就越顺利。③总的来看,影响贸易伙伴国的产业内贸易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家特征因素,另一类是产业特征因素。从国家特征因素的角度看,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包括:单位资本收入、资源禀赋、国内生产总值(GDP)、贸易成本等;而从产业特征影响因素角度来讲,则主要包括:产品差异、规模经济、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以及外国直接投资(FDI)等。参考以前学者的研究及综合考虑到国家特征层面的影响因素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程度不高,因此,本文主要是从产业特征层面来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产业特征层面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很多,上文提到的有产品差异、规模经济、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以及外国直接投资(FDI),另外,产业特征层面的影响因素比较重要的还有成本产出弹性,消费者偏好,科技投入及区域经济等④。考虑到以往很多学者对产业特征层面的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都涉及到了市场结构、产业集中度、规模经济及国际直接投资等,本文选取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较大的因素及以往学者研究较少的因素来进行实证研究。因此,本文选取的产业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规模经济、消费者偏好、FDI、科技创新能力及中国对美国的经济开放度这五个指标进行实证研究。
(1)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偏好(Consumer Preferences)是从需求者角度来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因此,两国的消费者的收入的差异性决定了两国的消费者的偏好具有差异性(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本文对消费者偏好(CP)的量化指标采用的是中国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异,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及《国际统计年鉴》。
(2)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Technology Innovation)是首次作为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成为实证分析模型中的指标的,在国家大力提高制造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科技投入规模也日益增大,因此,科技创新能力对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究竟有多大,需要进一步的量化分析,本文对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量化指标(TI)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来描述。数据来源于2009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3)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Scale Economy)作为实证分析一个重要的指标,是考虑到我国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对于制造业来说,国家在宏观层面上正努力扶持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使制造业产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以此来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规模经理的数据是根据1995-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和单位数计算而得。
(4)中国对美国的经济开放度
经济开放程度(Economics Openness)直接影响到中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Balassa(1986)的研究表明两国之间的贸易壁垒越多,产业内贸易的程度就越低。近年来,中国在世界市场上越来越多的遭遇反倾销调查及很多技术壁垒,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因此,实证分析中不得不考虑到中国对美国的经济开放度。理论上一国对另一国的经济开放度(EO)用两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其GDP比重来衡量。数据根据历年《国际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5)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FDI)与产业内贸易的关系取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一方面,市场寻求型的国际直接投资,其为扩大在东道国的市场份额,一般针对东道国的市场特征及消费者的偏好所生产的产品将成为母公司出口供给的补充和替代,进而降低两国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另一方面,成本寻求型的国际直接投资,是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投资,其往往通过产业内投资,根据不同国家的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将多阶段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割,来获取各个中间环节的比较利益。因此,中国吸引的美国直接投资如何影响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将通过实证进行分析。数据根据历年《国际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2.模型的假定及变量的含义
根据上文对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之前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本文选取规模经济、消费者偏好、科技创新力、中国对美国的经济开放度及美国对中国的FDI这五个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把这五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GLi 表示中美两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指数;其余参数及变量的含义见下面的表3。
3.模型的检验
(1)平稳性检验
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时间序列模型进行估计和检验,首先应对所研究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单位根检验法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若所有变量是平稳的,则可以直接运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分析,否则需要进行协整分析,如果有些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也可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本文采用ADF检验对各个变量的平稳性进行分析,如果ADF统计量的绝对值小于临界值,则该变量存在单位根,即非平稳;如果ADF统计量的值小于临界值的值,则该变量不存在单位根,也就是变量表现为平稳。
由表4可以看出,运用ADF检验对各变量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发现6个变量中只有SE(规模经济)是具有平稳性的,也就是说SE是平稳序列,属于I(0),其余的5个变量均表现不平稳,即不属于I(0),因为SE与其余变量单整阶数不同,所以SE与GL不存在协整关系,也就是说长期来看,SE(规模经济)对GL(产业内贸易)没有影响,因此,将SE剔除解释变量。但是对其余5个变量是不平稳的,有必要对他们的一阶差分进一步做平稳性检验,都表现出平稳性,这5个变量都属于I(1),因此,这五个变量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需要对这5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关系检验
协整关系是指在涉及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时间变量中,对于单个时间序列而言可能是非平稳的,但是它们的线性组合却是平稳的。协整分析涉及的是各组一组变量,一般而言,它们各自都是不平稳的,但它们能够一起漂移。这几组变量的共同漂移使得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线性关系,使得他们在长期中存在着一种稳定的线性关系。因而协整使人们能够研究经济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协整分析的经济意义是对于两个具有各自长期波动规律的经济变量,如果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它们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可以用一个固定的表达式反映。反之,如果这些变量不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不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没有固定的线性关系可以描述。目前有许多具体的技术模型来对协整关系进行检验与估计,如Engle-Granger两步法、Johansen极大似然值法、频域非参数谱回归法等等。由上面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GL、CP、EO、FDI、TI均为一阶单整序列I(1),构成了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需要对其进行协整检验,本文将使用Engle -Granger两步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通过OLS回归得到协整检验的结果见表5。
协整方程为:
从协整方程(公式2-2)的估计结果来看,回归方程拟合的很好,拟合优度达到84.29%,T统计量、F统计量均显著。设回归模型的残差为e,对残差e进行ADF平稳性检验,得到的结果如表6。
由表6可以看出,ADF检验统计量为-3.265429,在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为-3.175352,P值为0.0434,这说明残差e 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因此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协整关系成立。并且DW值为1.2130,说明残差序列没有单位根,是平稳性序列,且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性,所以变量回归方程是协整方程,表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共线性诊断
在回归分析时,多元共线性是指在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的关系。如果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共线关系,可使得估计系数方差加大,系数估计不稳,结果分析困难。之前进行的ADF检验,只有解释变量SE(规模经济)自身表现平稳,其余变量均在一阶方差ADF检验时才表现平稳,因此,有必要对回归进行共线性诊断,来判断回归中是否存在严重的多元共线性。常用的共线性诊断的指标是方差膨胀因子VIF。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Rj2为Xj与其余(m-1)个自变量线性回归的决定系数。VIFj值越大,多元共线程度越严重。一般当VIFj≥10时,可认为方程中的变量存在严重的多元共线性。
由回归结果可知,决定系数R2 =0.842874 ,带入到公式4-3中得到VIF=5.2远小于10,因此,回归方程中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由回归结果可知,EO(中国对美国经济开放度)、TI(中国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与GL(中美两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成负相关关系,而其余的变量CP(消费者偏好)、FDI(中国吸收美国的直接投资)、与GL(中美两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成正相关关系。而SE(中国制造业规模经济)与GL(中美两国制造业产业内毛哟)在长期不存在显著性的相关关系。
(二)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上文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制造业的规模经济对中美两国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有轻微的促进作用,但效果有限,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制造业还没有达到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尽管本文的数据是采用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值来代替的,但是制造业规模经济依然不明显,况且我国制造业除了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以外,多是中小型的企业,因此,实证分析的结果具有片面性。规模经济对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并不显著。
第二,在理性人的假设前提下,消费者偏好与中美人均收入存在呈负相关关系。中美人均收入差距越大,两国消费者的偏好就越不同。中美两国居民的人均收入差异越大,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指数越低。这说明了当今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虽然是以垂直型为主,但是随着中国制造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正逐渐向水平型过渡,而中美人均收入差距的拉大对于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有一定的负面效应。
第三,中国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与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与前面的理论分析也是相吻合的。短期内,科技创新能力短期内会不利于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但是,从长期来讲,提高我国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在国际分工中取得较高的价值,从而有利于我国制造业的长久发展。
第四,从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对美国的经济开放度与中美两国产业内贸易表现为负相关的关系。可能的原因是中国对美国的经济开放度提高了,但是中国对美国的外贸依存度也提高了,所以一方面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使得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受到了影响,贸易规模减小,另一方面,中美两国越来越频繁的贸易摩擦以及非关税壁垒的出现不利于两国产业内贸易发展。
第五,中国吸收美国的FDI与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呈正相关关系;美国对中国的FDI投资于制造业产业上多以加工贸易为主,这也符合目前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类型,但是我国在这种贸易类型中获得的利益分配较少,从而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三、对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根据前文的分析,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额历年来占中美产业内贸易总额的比重在90%以上,因此,通过对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的实证研究,有利于从总体上对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有所把握。而对于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政策建议在一般意义上也适用于中美总体的产业内贸易。对于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建议有:
第一,促使我国制造业尽快达到规模经济状态。我国制造业企业还没有达到规模经济收益递增阶段,我国制造业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不利于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我国制造业在区域特征,产业特征、资源特征方面发展不平衡,东西差距,沿海与内陆的差距依然很大,产业结构布局不甚合理。因此,应该对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集中优势资源发展大中型工业企业,重点扶持将要达到规模经济的大型企业,对中小制造业企业进行分类整合,可以兼并重组的要积极的兼并重组,对于落后的产能要大力整改或者淘汰⑤。通过政策鼓励,市场主导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将我国制造业推向规模经济收益递增阶段。
第二,迅速提升我国制造业吸引外资的质量及规模。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是与合理的大规模利用外资分不开的,而且,外国投资给我国带来大量的资本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吸引外国投资具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性,而与此相对应的法律、会计、金融等服务业的完善又具有较高的外溢效应。如今我国的制造业在外资的促进作用下正迅猛发展,进而对我国最终形成与发达国家从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未来,我国在优化外资结构的同时,应继续的吸引外资,尤其是先进行业、先进领域的外商投资。
第三,继续通过扩大我国的国内需求来促进制造业的繁荣。2008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深入的消极影响,也使各国认识到在广泛发展对外经济的同时,也要努力发展本国的国内经济,积极的扩大内需。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而目前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三驾马车中的吸引外资和对外出口取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而内需的刺激却并不显著,因此,我国适时的提出了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战略。对于制造业而言,如果制造业想要发展,想要达到规模经济,那么本国市场是制造业最好的培育土壤,我国制造业应尽快通过资产重组,开发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以此来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从而具备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参与对发达国家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中去。
注释:
① 林琳.中美产业内贸易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1).
② 刘文革.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3,17(4).
③ 张曙宵.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67-68.
④ 马剑飞,朱红磊,许罗丹.中国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2,(9).
⑤ 黄圣平.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7.
参考文献:
[1] 马剑飞,朱红磊,许罗丹.中国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2,(9).
[2] 刘文革.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3,17(4).
[3] 张曙宵.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67-68.
[4] 林琳.中美产业内贸易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1).
[5] 黄圣平.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7.
[6] 喻志军,姜万军.产业内贸易现状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8,(6).
[7] 喻志军.《产业内贸易研究——兼论中国的贸易优势重构[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
[8] 李廉水.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数据.国家统计局网站,2011-2-10.
[10] 中国商务部网站.www.mofeom.gov.en.
[11] 世界贸易组织官方网站.www.wto.org.
[12] 美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commerce.gov/.
[13] Grubel and Loyd.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D]. 1975.
[14] Aquia, A.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Inter-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s Concurrent 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Manufactures.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1978, Vol.144, 278-296.
(编辑: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