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人文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乐章不仅可以给人带来愉悦,还能使人领略到各种复杂细腻的情感,诱发人的内心产生奇妙的美感。
一、感受音乐美,获得愉悦感
感受与鉴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对音乐进行聆听和欣赏,感受自然而然的愉悦感。
1. 培养基本的聆听习惯
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感知和把握这门艺术的直接途径就是聆听,只有通过聆听才能养成音乐听觉。为此,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在教唱歌曲时,与学生一起探讨用怎样的声音来演唱更符合歌曲的情绪和情感表达。因为音乐的表现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这就给了学生们无限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他们会在老师所提供的各种声调中产生许多的奇思妙想,把他们天真无邪的感觉无拘无束地表露出来。聆听是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使美的声音、和谐的音响形成一种习惯,常驻他们的听觉世界里。
2. 培养良好的欣赏能力
如果说聆听乐声只是将学生们带进了音乐想象的殿堂,那么通过欣赏音乐作品,才能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分析和理解音乐,培养出对各类音乐的欣赏感知能力,从而得以享受音乐、陶冶情操。这就需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音乐感受,扩大其音乐视野。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聆听许多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来学会欣赏、对比,逐步培养起基础的音乐鉴赏能力,使其能够分辨出优美和谐、舒缓流畅或高亢激昂等不同的音乐类型,进而领略到各种不同的美,如华彩的美、淡雅的美、热烈的美、幽静的美、雄壮的美、隐秀的美等。同时,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采取声像结合的形式,更加生动灵活地提高学生的听觉思维,从而促使其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较快的提高。
二、表现音乐美,获得满足感
在新课程标准中,“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最终使学生能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情感并与他人融洽地沟通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熏陶。
1. 唱出自信,表达欲望
唱歌是音乐课上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歌声可以带给人美的感染和享受。对教师来说,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只有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学生唱出的歌声才真挚动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演唱时会出现声音小、吐字不清、音准节奏偏差、没有感情和感染力等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这往往是因为其缺乏自信造成的。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常常自叹无能而轻言放弃。对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一是要制定合理的目标要求。二是要多进行表扬和鼓励。三是要加强指导。总之,教师要多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自发到自由的演唱,从而自然形成,达到“自信、有表情的演唱”的教学目标。
2. 唱出动作,表达满足
在音乐课堂上,表演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项内容。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时,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进入音乐,从而获得音乐美的体验。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因此,每教一首歌曲,我都会因势利导,根据歌曲的内容主动启发他们进行动作表演,以帮助其更好地记忆歌词,理解歌曲。在完成歌曲教学环节后,我会专门留出排练表演的时间,鼓励学生自由分组,积极商讨动作表演的“方案”。此时的音乐课堂化做一座小舞台,学生和教师化身为演员和观众。台上“演员”们富有创意的动作和造型,吸引台下“观众”们掌声笑声不断,课堂气氛达到高潮。通过动作表演,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表演能力,而且使其单纯的心灵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增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创造音乐美,获得成就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对音乐有一定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个性和创造才能。学生敢于创造音乐美,对自己所创作的成果就会产生成就感。
1. 大胆想象,打开智慧窗
幻想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奇思妙想,是他们纯真心灵的一种大胆的、无拘无束的表露,也是一种智慧聪颖的反映。如教《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时,通过对歌词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了解到了一个王二小把敌人引入我军埋伏圈的生动故事,脑海中会出现一幅二小悲壮牺牲的情景,从而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脑海中想象当时的情景。由于打开了学生“音乐想象”的大门,学生每每唱到“……可怜他死得这样惨”时,都热泪盈眶,仿佛看到小英雄王二小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鲜血染红了大地的情景。
2. 合理评价,鼓励为主
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对学生要注意坚持“合理评价,鼓励为主”的原则。教师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思维火花而非艺术完美度,对学生的创作成果应坚持欣赏的态度,并适当加以指点。如学生在创编动作时,协调力、节奏感好的学生创编的动作流畅并具有表现力,而协调能力较差的学生创编的动作就可能比较简单、呆板、缺乏肢体美感。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已经是他们尽最大努力做到的,教师不能因其表现达不到期望值就轻易地打击其积极性,而仍然要赞美他们,用鼓励的语言保护他们最初的点滴创作,使孩子们都能体验创作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继续创造更好作品的勇气。
音乐是美的艺术。作为美的传播者有责任和义务“春雨润物细无声”,以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心对音乐的感知,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由此,塑造出美的心灵,培养出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使他们在音乐的王国中自由地表现,自由地发挥,让美妙的音乐在童心里绚丽地飞扬。
(龙岩市溪南小学)
一、感受音乐美,获得愉悦感
感受与鉴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对音乐进行聆听和欣赏,感受自然而然的愉悦感。
1. 培养基本的聆听习惯
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感知和把握这门艺术的直接途径就是聆听,只有通过聆听才能养成音乐听觉。为此,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在教唱歌曲时,与学生一起探讨用怎样的声音来演唱更符合歌曲的情绪和情感表达。因为音乐的表现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这就给了学生们无限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他们会在老师所提供的各种声调中产生许多的奇思妙想,把他们天真无邪的感觉无拘无束地表露出来。聆听是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使美的声音、和谐的音响形成一种习惯,常驻他们的听觉世界里。
2. 培养良好的欣赏能力
如果说聆听乐声只是将学生们带进了音乐想象的殿堂,那么通过欣赏音乐作品,才能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分析和理解音乐,培养出对各类音乐的欣赏感知能力,从而得以享受音乐、陶冶情操。这就需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音乐感受,扩大其音乐视野。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聆听许多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来学会欣赏、对比,逐步培养起基础的音乐鉴赏能力,使其能够分辨出优美和谐、舒缓流畅或高亢激昂等不同的音乐类型,进而领略到各种不同的美,如华彩的美、淡雅的美、热烈的美、幽静的美、雄壮的美、隐秀的美等。同时,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采取声像结合的形式,更加生动灵活地提高学生的听觉思维,从而促使其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较快的提高。
二、表现音乐美,获得满足感
在新课程标准中,“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最终使学生能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情感并与他人融洽地沟通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熏陶。
1. 唱出自信,表达欲望
唱歌是音乐课上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歌声可以带给人美的感染和享受。对教师来说,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只有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学生唱出的歌声才真挚动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演唱时会出现声音小、吐字不清、音准节奏偏差、没有感情和感染力等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这往往是因为其缺乏自信造成的。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常常自叹无能而轻言放弃。对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一是要制定合理的目标要求。二是要多进行表扬和鼓励。三是要加强指导。总之,教师要多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自发到自由的演唱,从而自然形成,达到“自信、有表情的演唱”的教学目标。
2. 唱出动作,表达满足
在音乐课堂上,表演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项内容。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时,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进入音乐,从而获得音乐美的体验。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因此,每教一首歌曲,我都会因势利导,根据歌曲的内容主动启发他们进行动作表演,以帮助其更好地记忆歌词,理解歌曲。在完成歌曲教学环节后,我会专门留出排练表演的时间,鼓励学生自由分组,积极商讨动作表演的“方案”。此时的音乐课堂化做一座小舞台,学生和教师化身为演员和观众。台上“演员”们富有创意的动作和造型,吸引台下“观众”们掌声笑声不断,课堂气氛达到高潮。通过动作表演,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表演能力,而且使其单纯的心灵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增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创造音乐美,获得成就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对音乐有一定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个性和创造才能。学生敢于创造音乐美,对自己所创作的成果就会产生成就感。
1. 大胆想象,打开智慧窗
幻想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奇思妙想,是他们纯真心灵的一种大胆的、无拘无束的表露,也是一种智慧聪颖的反映。如教《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时,通过对歌词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了解到了一个王二小把敌人引入我军埋伏圈的生动故事,脑海中会出现一幅二小悲壮牺牲的情景,从而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脑海中想象当时的情景。由于打开了学生“音乐想象”的大门,学生每每唱到“……可怜他死得这样惨”时,都热泪盈眶,仿佛看到小英雄王二小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鲜血染红了大地的情景。
2. 合理评价,鼓励为主
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对学生要注意坚持“合理评价,鼓励为主”的原则。教师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思维火花而非艺术完美度,对学生的创作成果应坚持欣赏的态度,并适当加以指点。如学生在创编动作时,协调力、节奏感好的学生创编的动作流畅并具有表现力,而协调能力较差的学生创编的动作就可能比较简单、呆板、缺乏肢体美感。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已经是他们尽最大努力做到的,教师不能因其表现达不到期望值就轻易地打击其积极性,而仍然要赞美他们,用鼓励的语言保护他们最初的点滴创作,使孩子们都能体验创作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继续创造更好作品的勇气。
音乐是美的艺术。作为美的传播者有责任和义务“春雨润物细无声”,以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心对音乐的感知,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由此,塑造出美的心灵,培养出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使他们在音乐的王国中自由地表现,自由地发挥,让美妙的音乐在童心里绚丽地飞扬。
(龙岩市溪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