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华山老师《桂花雨》教学片段与评析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c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段
  师:你们读懂了小琦君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生:她非常急切。
  生:她盼望着时间过得快点,好早点摇桂花。
  师:因为摇桂花对她是件大事,所以心急如焚呀!再读读这句话,你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哪一次类似的经历?
  生:记得去年期末考试前,妈妈答应我只要每门功课考到90分以上,暑假就带我去乡下姥姥家玩。后来我考得很好,但是放暑假好几天了,妈妈还一点都没有带我去姥姥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天天缠着妈妈,要妈妈兑现诺言。
  生:因为我对写作文挺有兴趣的,总希望尽快看到老师给自己习作的批语,所以每次一写完作文,就缠着老师快点批改我的作文。
  师:你们不约而同都使用了一个“缠”字,让我感受到你们和小琦君有着一样的急切心情啊。再读一读这句话中的语言描写,有什么发现或者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老师,这是个问句,为什么结尾却用了一个感叹号呢?
  师: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明明是个反问句,为什么要用个感叹号呢?有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因为小琦君的语气非常坚定,所以用感叹号。
  师:有一定的道理。既然是个问句,如果改成“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不是更好吗?读一读,再想想自己的经历,比较一下哪句话更合乎小琦君的心理?
  (生自由读,辨析)
  生:我知道了,小琦君表面上是问,但是又不希望妈妈否定,所以最后用感叹号。我也有过这样的心理。
  生:我还发现最后的“嘛”这个字很特别,通常情况会用“呢”这个字,但是这里用了“嘛”,我觉得更像我们小孩子的语气。
  师:好一个“更像小孩子”!“嘛”字是轻声,通常情况下应该读得轻而短,这里应该怎么读?
  (指名读,都读得重而长)
  师:这样写,才是当时情况的还原,才能突出小琦君的急切心情,才更符合小孩子的特点。你们再读一读,认真体会体会。
  【评析】学生学习语言是在活生生的语言交往中“无师自通”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们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的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了两三岁,普通的简单的话就大概能够懂,而且能够说了,也不大有错误。”可见,言语能力的提高靠的是反复的言语实践,只有让学生投身于语言的海洋中去探索,去感受,去冒险,才能逐步养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桂花雨》一课,作家琦君为了表达孩童时代的自己对“摇桂花”的急切期盼心情,这样写道:“‘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话语简短,却溢满了生活的美好情趣。如何带领学生理解、品味、吸收如此灵动而又富有生活情趣的言语表达呢?笔者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亲历富有情意的言语实践。学生在自主参与言语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自我的生活积累和语言储备,去阅读语言文字背后的精彩,去发现言语表现的秘密,去品评平淡之中蕴藏的一份神奇。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性、适当性和自觉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中强调指出:“读的用处最大,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它。”综观当前的语文课堂,很多教师重视了朗读,“以读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一个教师的心中。一节课下来,学生在朗读上花费的时间不少,读得口干舌燥,但朗朗的书声中有多少个人独特的感悟,有多少情感的体验,又有多少语感的培养,不得而知。请看看名师们是怎样指导的,是否可以从中悟出什么?  【片段一】读在课题处——未成曲调先有情(薛法根《我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提倡语文与其他课程结合,不能把教学囿于一个小框框内,而应让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去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在愉悦的亲身实践中健康成长。名师张振方执教《云南的歌会》(八年级下册)课堂中出现了三次“歌声”
期刊
前段时间,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周卫东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其高超的教学艺术,令所有与会教师折服。整节课中,周老师将重点放在了“找”之上,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寻找并发现周期现象的规律,在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中,引领学生经历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现撷录几个片段与各位同仁共赏:  [片段一]观察——用数学的眼睛去发现  导入之后,教师出示了例题场景图。(上面依次有规律地排放着彩旗、灯笼
期刊
前不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张齐华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张老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在教学中巧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演绎了一堂智慧、灵动、幽默、和谐的课,让听课的教师回味无穷。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各位同仁共赏。  【片段一】思维在认知冲突中启迪  师:a、b在哪见过?  生1:在拼音里见过。  生2:在英语里见过。  生3:在书本里见过。  师:a+b=b+a是什么?  生:是加法的交换律
期刊
一天,学校教导处罗主任突然叫我去学前班代一节课。说实在的,遇上这种临时代课,教师只要维持了班级秩序,不出安全问题就行,轻松得很,还有代课补助,可我还是千不愿万不想,因为那个班是同事们一向认为纪律最难管的学前班。一番思想挣扎后,我接下了这个棘手的任务。  上课铃响了,我夹着一叠作业本走向学前班。一进门,就看到教室里乱成一团:孩子们中有哭的、笑的、敲桌子的、下座位四处游走的,真是一塌糊涂。看到此情此景
期刊
本刊讯(通讯员 何赐仁) 当你来到崇义县横水中学问学生“这里的教室与其他学校的教室有什么不同”时,有人肯定会自豪地告诉你:“我们每个班都有个图书角。”  横水中学每个教室后面都摆放着一个高大的白色铁皮书柜,透过玻璃,可以清楚地看到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各种书籍。这是学校开展“书香校园”活动的一个举措,书柜的书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各班每学期向学校图书馆借书一百册以上;各班学生每学期向班级图书角捐书一百
期刊
任何一位称职的教师都无法绕开教学拓展这一教学环节,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整合引用于课堂教学,是教师应有的课程意识。但教学拓展是一把双刃剑,适时适当地进行,可以厚实课堂、丰富学生知识,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而盲目、毫无节制地为拓展而拓展,则会喧宾夺主,冲淡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衡量拓展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要准确掌握其难度和广度。如何进行拓展,追求拓展的“效度”,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本期
期刊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城就业,随之而来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赣州市章贡区树立服务发展、服务市民的民生理念,大力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工程,采取有效举措,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同样享受到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区内学生在同一蓝天下快乐成长。  “开始我还为小孩读书的事发愁,没想到这么快就得到了解决。”近日,说起小孩上学的事,赣州七中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10册第75~76页。  【教学目标】1.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和交流等活动过程,体会分数单位在寻找等值分数中的变化和价值,进一步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2.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找到等值分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学具准备】  不同颜色的
期刊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很重要。学生在学习新知前原有知识基础中的“会”与“不会”,对整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流程、教学层次的设计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都期望“学生自己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但是,我们又该怎样来知道,对于某个知识内容,哪些是学生已经“会”的?哪些又是学生所“不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