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动态生成是新课改的新理念,教师根据生成资源,对教学的目标、策略、资源、进程进行恰当灵活地调整,以当时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有创见的观点为契机,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引发深入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和创造力,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空间、意外资源;多元解读;拓展“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指在师生、生生合作、对话碰撞过程中,生成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答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即时生成资源,对教学的目标、策略、资源、进程进行恰当灵活地调整,以当时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有创见的观点为契机,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引发深入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和创造力,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促成动态生成?
一、平等对话,营造动态生成探索的心理空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平等、民主的对话,让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理解的理由,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不能硬把学生往自己的标准答案上逼,那么,课堂的气氛是融洽的、民主的,学生的情绪将是轻松愉快的。让师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互动,在合作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知与知识,整个对话过程充满了创造色彩。如执教《将相和》这篇课文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时,在学生进入理解领悟课文阶段后,我让学生以“小导演”的身份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内容可以表演,然后请“小导演”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自己小组里研究一下怎样演,然后让学生汇报学习结果,并随学生的汇报过程带领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悟。这节课教学程序的设计是开放的,学生已完全摆脱了课文叙述顺序的束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汇报。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课堂进行的是和平的、无权威的交流,不但“动态生成——探究”了一个个各不相同的带有个性的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动态生成——探究”了一个事先没有预设的、事后也不会被重复的教学过程。
二、及时意外资源,有效生成。
教师总是处于意想不到的课堂情境中,“也许某些先行的技巧尚未掌握得像教师事先所想的那样好;也许前一堂课激起了学生们某种程度的情绪波动或将其兴趣集中到某一点从而分散了他们当前的注意力;也许总的课堂气氛不像计划那样有助于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也许孩子们对课程的概念和理解与教师的期望很不相同;也许某种突发因素急转直下地干扰了课堂;也许学生的心理背景、学习体验未能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必须马上作出积极反应,因时而变,因情而作,这样才能及时修正偏差或重新将课堂引向具有教育意义的方向上来。对于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教师要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一次,我在结合课文介绍 “蜘蛛捕虫”时,一个学生突然问:蜘蛛结网捕食蚊虫,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被蛛网粘住?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于是我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则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在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学会在多元解读中求生成。
文学作品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因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话,往往会有很多多元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学生与文本交流后,每人所获得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充满个性化。教师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在生生交流中使信息联系和信息反馈在多层面、多方面展开,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从而使交流的内容“增值”,更趋于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价值。
四、拓展“生成”,张扬课堂教学活力。
“教学就是即席创作”,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当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独具慧眼,将生成资源即时捕捉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具体地说,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研究的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度“更换”,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环节的推进可以在生成中适时“增删”。如教《草船借箭》时,有学生提出:“草船借箭”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借”是经别人同意暂时使用的东西,用过以后要归还的,而诸葛亮是用计骗取了曹操的箭,更没有归还的意思,因此不能用“借”,用“骗”字更恰当。于是,教师抓住这“生成”的亮点,把预设的教案暂时搁起,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到底是用“借”好还是用“骗”好?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来辩论,最后达成共识:用“借”字是最好的。“借”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好像是自觉自愿把箭交给诸葛亮的,以后交战时东吴还要把箭还给曹军;用“借”字很风趣、幽默,讽刺了曹操的自以为是,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总之,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预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曲线,思维的张驰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动态生成的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生成的课堂,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参考文献】
[1]李杏保.陈钟梁著.《纵论语文教育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樟湖中心小学)
【关键词】心理空间、意外资源;多元解读;拓展“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指在师生、生生合作、对话碰撞过程中,生成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答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即时生成资源,对教学的目标、策略、资源、进程进行恰当灵活地调整,以当时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有创见的观点为契机,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引发深入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和创造力,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促成动态生成?
一、平等对话,营造动态生成探索的心理空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平等、民主的对话,让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理解的理由,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不能硬把学生往自己的标准答案上逼,那么,课堂的气氛是融洽的、民主的,学生的情绪将是轻松愉快的。让师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互动,在合作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知与知识,整个对话过程充满了创造色彩。如执教《将相和》这篇课文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时,在学生进入理解领悟课文阶段后,我让学生以“小导演”的身份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内容可以表演,然后请“小导演”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自己小组里研究一下怎样演,然后让学生汇报学习结果,并随学生的汇报过程带领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悟。这节课教学程序的设计是开放的,学生已完全摆脱了课文叙述顺序的束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汇报。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课堂进行的是和平的、无权威的交流,不但“动态生成——探究”了一个个各不相同的带有个性的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动态生成——探究”了一个事先没有预设的、事后也不会被重复的教学过程。
二、及时意外资源,有效生成。
教师总是处于意想不到的课堂情境中,“也许某些先行的技巧尚未掌握得像教师事先所想的那样好;也许前一堂课激起了学生们某种程度的情绪波动或将其兴趣集中到某一点从而分散了他们当前的注意力;也许总的课堂气氛不像计划那样有助于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也许孩子们对课程的概念和理解与教师的期望很不相同;也许某种突发因素急转直下地干扰了课堂;也许学生的心理背景、学习体验未能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必须马上作出积极反应,因时而变,因情而作,这样才能及时修正偏差或重新将课堂引向具有教育意义的方向上来。对于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教师要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一次,我在结合课文介绍 “蜘蛛捕虫”时,一个学生突然问:蜘蛛结网捕食蚊虫,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被蛛网粘住?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于是我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则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在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学会在多元解读中求生成。
文学作品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因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话,往往会有很多多元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学生与文本交流后,每人所获得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充满个性化。教师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在生生交流中使信息联系和信息反馈在多层面、多方面展开,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从而使交流的内容“增值”,更趋于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价值。
四、拓展“生成”,张扬课堂教学活力。
“教学就是即席创作”,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当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独具慧眼,将生成资源即时捕捉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具体地说,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研究的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度“更换”,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环节的推进可以在生成中适时“增删”。如教《草船借箭》时,有学生提出:“草船借箭”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借”是经别人同意暂时使用的东西,用过以后要归还的,而诸葛亮是用计骗取了曹操的箭,更没有归还的意思,因此不能用“借”,用“骗”字更恰当。于是,教师抓住这“生成”的亮点,把预设的教案暂时搁起,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到底是用“借”好还是用“骗”好?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来辩论,最后达成共识:用“借”字是最好的。“借”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好像是自觉自愿把箭交给诸葛亮的,以后交战时东吴还要把箭还给曹军;用“借”字很风趣、幽默,讽刺了曹操的自以为是,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总之,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预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曲线,思维的张驰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动态生成的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生成的课堂,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参考文献】
[1]李杏保.陈钟梁著.《纵论语文教育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樟湖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