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天疆绘出“中国弹道”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engwujiu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战略导弹“绝密档案”中,签署他名字的“作战运用方案”数以千计,日夜枕戈待旦。守望国家安全;在第二炮兵演习发射的“中军帐”里,由他拟定的“作战辅助决策报告”在信息化指挥平台上无声运转,调动千军万马,掌控巨车长剑:在灯火阑珊的科研一线和硝烟升腾的导弹阵地上,他言传身教的导弹精英挥戈砺剑,追踪他的足迹,延续他的事业……
  
  请记住这个名字:邱成龙。
  2009,钱学森,季羡林,任继愈……一个个星辰般闪亮的名字刻进墓碑。大师殒灭之年,中国黯然神伤。还有一个人,因为特殊原因而生前无闻、身后默默。然而,他的名字同样闪烁星空,永照汗青。
  在中国战略导弹“绝密档案”中,签署他名字的“作战运用方案”数以千计,日夜枕戈待旦。守望国家安全。
  在第二炮兵演习发射的“中军帐”里,由他拟定的“作战辅助决策报告”在信息化指挥平台上无声运转。调动千军万马,掌控巨车长剑-
  在灯火阑珊的科研一线和硝烟升腾的导弹阵地上,他言传身教的导弹精英挥戈砺剑,追踪他的足迹,延续他的事业……
  请记住这个名字:邱成龙。作为我军战略导弹作战运用专业带头人、我军常规导弹作战运用研究奠基人,第二炮兵作战运用研究领域领军人,他用生命在万里天疆绘就了遥远神秘的“中国弹道”。这是大国崛起的战略经纬,是中国献给世界的和平彩虹。
  2009年10月29日,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原研究员邱成龙走完了69岁的驭剑人生。他的一生,以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崇高的精神风范,把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推向新的时代高度。
  从“试验成功”到“作战运用”,中国战略导弹历经漫长发展进程。邱成龙倾尽毕生血肩负起作战运用研究的历史使命——
  
  叩问茫茫苍穹 探求“国剑道卫”
  
  2009年夏,京郊某地专家云集。一次军队重大科研项目评审活动正在进行。邱成龙担纲研发的第一代“某作战运用系统”全票通过验收。
  这个成果,把我军导弹作战运用信息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个消息,像一缕阳光射进解放军总医院一间洁白的病房。从事导弹科研事业35年,邱成龙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病榻上接受成功的祝贺。
  随着我国战略导弹研制成功,这一领域的军事运筹和作战运用,便进入国家战略的议事日程——从成功“铸剑”到学会“舞剑”,还有关山重重。
  1975年,处在“十年浩劫”尾声的中国,科技人才匮乏,科研事业青黄不接。当时,掌握导弹专业知识的人才凤毛麟角。作为其中一员,邱成龙从连队指导员岗位被选调到第二炮兵某研究所,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核心。摆在他面前的,是一片还未开垦的土地。举目都是空白,每一步都是新起点。正是从这个起跑线出发,邱成龙和他青春年少的战友,踏上了战略导弹作战运用研究事业的“长征”。
  这的确是前无古人的“长征”。一次次从零出发的冲锋,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役,数不胜数的判断与抉择,弥足珍贵的破晓与收获……邱成龙和他的战友们,书写着隐姓埋名的不凡人生,创造着惊天动地的不朽历史。什么样的史书,能够记载这壮阔而隐秘的光辉岁月?什么样的勋章,能够嘉奖和赞颂这平凡而伟大的共和国军人?多少惊涛拍岸,我们只能记取浪花几朵……
  《导弹作战运用计算表》是这一领域的第一道雄关险隘,拿不下这个“高地”,后面的研究无从谈起。外行看热闹,内行却知道,这是一项青灯黄卷、耗尽心力的理论计算类研究课题,当时国际上也尚属难题。邱成龙相信,“两弹一星”的横空出世,证明中国人可以干出别人干不了的大事。
  他沉默地上路了。一千多个日夜,邱成龙一声不吭地行走在弹道作战数据的丛林里,缜密推演数百万组数据,草稿装了4麻袋。一盏橘黄色台灯是他的忠诚伙伴,无数方寸纸笺是他的厮杀战场。3年后,他为这场旷日持久的博弈画上了成功的句号——把数百万组原来只有小数点后4位数的数据推算到6位,使计算精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这厚厚一本。数字海洋”,被称为我国战略导弹作战运用计算领域的“新华字典”。内行清楚,这几乎与先人攻克圆周率一样伟大和艰辛。
  时隔不久,“战略导弹作战运用研究”被列为国家重大科研工程,全国数十家科研机构、近千名科研人员展开联合攻关,邱成龙受命担任技术牵头人。又是一段披星戴月、寒来暑往的难忘岁月,邱成龙带领团队连克8道核心技术难关,斩获40余项关键成果,编写出我国第一部《战略导弹作战运用手册》。尘封的档案。记载着当时权威专家组的鉴定:“战略导弹作战运用研究是一项世界性难题,该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由于保密原因。上级领导决定这一成果不参加任何评奖。总部有关部门破例为这一成果召开了一次秘而不宣的庆功会,主席台上,欣然赴会的钱学森同志一直颔首微笑。对于真正的科学家而言,胜利往往不是凯歌,而是下一场战役的冲锋号。在战略导弹作战运用研究领域不断闯关夺隘,胜仗打得越多,邱成龙越觉得时不我待、使命催人,越懂得抢占先机永无止境。随着计算机时代的曙光初现,邱成龙把目光投向计算机取代人工传统作业进行数据处理的未来。那是计算机尚且物以稀为贵的年代,邱成龙成为把握先机的“船头瞭望者”。两年多,仅仅两年多,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基于计算机平台的“战略导弹作战运用系统”研发,实现了全要素快速优化运筹,作业速度提高数10倍。
  从“单一型号”到“核常兼备”,我军新型常规导弹作战运用进入战略视野。邱成龙勇于担当成为全新领域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仰观九天风云 开创“东风剑法”
  
  大江歌罢掉头东。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一场开天辟地的转型建设在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悄然发端。那是中国军人遥望海湾战争硝烟、谛听新军事变革雷鸣的日子,第二炮兵迎来了从“单一型号”向“核常兼备”进军的黎明。
  一枚枚新型常规导弹,在深山阵地昂首问天的同时,也在第二炮兵导弹作战运用专家的科研平台上俯身问计——型号多了、家族大了,作战运筹从“面”向“点”跨越,意图选择、武器配备、综合集成,作战运用空前复杂。今日长缨在手,谁来横刀立马?
  邱成龙,时任某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这个研究所,科研领域横跨弹道、诸元、仿真等作战要素,战略导弹作战运用研究已进入成熟时期。常规导弹作战运用研究的时代课题,责无旁贷地落在这个团队肩头。
  历史选择邱成龙的同时,邱成龙也在创造着历史。他的人生拐点,再一次与国家战略抉择相逢在继往开来的十字路口。
  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是一个完全白手起家的浩大工程。最初的战略判断,科研节点的逻辑推理,技术起点的精确把握,无不考验着邱成龙的胆识与智慧。
  仿佛在黑暗甬道中寻找光明的出口中,邱成龙把第一落点标定在“常规导弹作战运用标准”上。当时,国外的通常做法是“在靶场试验中打出来”,依据命中弹数描述作战 效果等级。这条路,投入高,消耗大。邱成龙从一开始就摒弃了这个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思路。此路不通,另辟蹊径,他带领团队开辟了“从分析武器特点人手,反推运用评估标准”的“哥伦布航线”。
  一路上,“新大陆”不断被发现。邱成龙的课题组建立起一系列数学模型,推演出数以万计的技术参数,完成了与靶场试验结果殊途同归、完全吻合的科研结论。一部百余万字的研究报告,成为我军准确制定导弹作战运用评估标准的“中国度量衡”。
  常规导弹作战运用研究的关键,是建立作战模型体系,把首长的作战意图进行量化分析,把数十个作战要素一一编成作战模型。
  这是一个远远超出了计算机作业范畴的广阔科研平台。当年的科研日志,清晰记载着课题组40余次下部队、进工厂、赴靶场调研求证的足迹。日志背后,是一堆2米多高的第一手技术资料。这个两米多高的资料堆,支撑起了高耸入云的新型导弹作战运用模型方法体系“摩天塔”。借用一句专业术语,这个体系“为我军新型导弹作战力量优化提供了核心技术基础”。这是第二炮兵进入“核常兼备”时代后,在作战运用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地标”。作为领军人物,邱成龙成为公认的“我军常规导弹作战运用奠基人”,永载史册。
  2009年10月1日,长安街。随着一条条导弹巨龙驶过,世人瞩目的精确制导武器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初次接受祖国检阅。这是一次划时代的亮相。随着信息化战争带来的武器变化和更新换代,具有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的精确制导武器,成为武器研制的高端选择。
  武器的发展,既是纵向发展跨度的比拼,也是横向发展速度的较量。世界新军事变革以来,面对与发达国家的“时代差”,中国武器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已成当务之急。我国精导武器研发由此奠定了更高的起点。一个显著标志就是把作战运用研究先期嵌入武器研制,以作战需求牵引武器定型。
  邱成龙,再次被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作为作战规划系统研制的“技术总监”,他带领团队辗转逾万公里,走遍陆海空三军数十个相关友邻单位,踏勘试验场,在上百次试验中,应用作战运用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率先研发出精导武器突防模型,为武器研制提供了科学的“参照系”。如果说精导武器是点穴致瘫、精确打击的一把“利剑”,那么作战规划软件就是它的信息化“剑谱”。经历多年奋战,邱成龙和他的团队把这本“剑谱”如期交到“剑客”手中。有了它,密林深处的官兵剑舞长空,所向披靡。
  大国长剑,剑气如虹。伴随着中国战略导弹家族的发展壮大,邱成龙的作战运用研究成果,形成了涵盖战略与常规两大作战运用系统的宏大架构和科学体系,堪称一套出神入化的“东方剑法”。
  从“平凡人生”到“精神高地”,中国导弹专家在科研报国征程中化作民族脊梁。邱成龙一生鞠躬尽瘁,令人高山仰止——
  
  执掌国之重器 心系天下安危
  
  邱成龙曾两次入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第一次是在2003年,第二次是在2005年。两次角逐,他因同一个原因最终落选。
  毫无疑问,战略导弹作战运用是第二炮兵第一大学科,邱成龙是当之无愧的“掌门人”。为他申报院士,寄托着第二炮兵党委的夙愿,凝聚着千千万万导弹官兵的期盼。
  然而,邱成龙主持的科研项目、取得的丰硕成就,大都是辅助高层决策的“国家机密”,很难在申报时充分展示。加之专业特殊,学科归属在院士评选框架体系中相对边缘,留下了永远的遗憾。与邱成龙同在一个研究院共事的唐西生院士扼腕叹惜,上个世纪80年代就曾与邱成龙并肩作战的总装某部乔登江院士叹息扼腕。他们是为数不多的知情者,他们的遗憾比邱成龙本人还要深。
  相对较长的和平时期,那些戍守在荒凉的演兵场、守望在无声的军事运筹实验室里,港心研究作战的军人很容易被淡忘。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得有耐得寂寞的人,做着耐得寂寞的事业。邱成龙正是这样的人,做着这样的事。第一次落选,他淡然一笑,“东风剑法”最后“几招”的研究正紧锣密鼓,没工夫失落。第二次落选,他笑得更加从容,转身埋首于正处于攻坚阶段的又一重大课题……不是不想当院士,而是的确有很多事在邱成龙眼里更重要。执掌国之重器,心系天下安危,“先天下之忧而忧”是精神境界,也是现实抉择。
  2000年,邱成龙60岁,到达最高服役年限。同龄人该退的都退了,可他却接受了组织上让他延长3年服役期的决定。3年之后又3年,超期服役已6年。家人都劝他回家颐养天年,然而邱成龙却接过了崭新的返聘证书。老战友们都说,别人退休赋闲,老邱却一而再、再而三地“退居一线”。科学家的生命属于科学事业,邱成龙的科学事业属于国家。从第一次“退居一线”到去世,邱成龙老骥伏枥、追赶时间。
  他高瞻远瞩,在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了“软毁伤”概念,与战友甄涛一起完成了《软毁伤》一书的著述,对国家减灾防灾、军事运用、经济对策等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这是中国在核战略领域发出的崭新声音,是对世界面对核威慑的和平祈愿。著作付梓后,一时洛阳纸贵。
  转身回顾,策马前瞻,这一前一后都是关于战略导弹部队的战略观察,都是大国崛起、民族复兴路上的军事硬实力和软实力双重运筹。《孙子》有云,“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邱成龙的生命潮汐,不合昼夜地融入了建设共和国核心军事能力的战略机遇期。
  2009年2月,邱成龙积劳成疾病倒了,癌细胞在他身体里疯狂肆虐。深感余日无多,他把病房变成了办公室,强忍剧痛完成着人生最后的冲刺。在生命最后的8个月里,他整理完成并移交了上百份重要科研资料,指导所带博士生完成了论文答辩,完成了第二炮兵导弹作战运用教材的最后修订。
  随着病情日渐沉重,他神智时而清醒:时而恍惚,先后5次生命垂危。每次醒来,他总是断续重复着这样几个字:“抓……紧……记……录……”守在一旁的老伴赵青云知道,邱成龙还有太多没做完的事,让他放心不下。
  2009年深秋十月,秋风萧瑟,落叶凋零。像一条宽阔绵长的大河,流过高山深峡,流过跌宕岁月,流向永生的人海口,邱成龙的生命走向辉煌的日落。
  弥留之际,他把老伴叫到床前,留下了最后的遗言:“党给了我知识的种子,我一生都是幸福的。旧社会上不起学,建国后幸运地成为家乡第一批小学生;高中毕业读不起大学,我幸运地被保送到军校学习-导弹武器研制成功后,我和战友幸运地创建了导弹作战运用专业。经历了这么多,我幸运地走到今天,这些幸运都是党给的,我知足了……”
  老伴说:“老邱一生少言寡语,这是他临终前和我说得最多的一次话。”
其他文献
铁血战士的战斗姿态    李经启    初次知道徐洪刚,还是在18年前的那个8月。随着媒体的广泛报道,几乎是一夜之间,“徐洪刚”这个普通的名字,迅速传遍神州大地。一名战士用他以命相搏、以血相护、以心相守的惊天壮举,在很长一个时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走向。  正是带着这些从报刊媒体和民间流传得来的对徐洪刚的种种印象——相对零散的、浅层次的印象,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我翻阅着这本《我在铁军》,力图从
期刊
流年似水,11年的军旅生活,我已从少不更事的“新兵蛋子”成长为一名机关干部,随着时光的推移,很多当兵时的往事渐渐淡出了记忆,但总有东西会在心里留下些印记,久久挥之不去,正如当初报考军校时那段难忘的记忆。1999年的高考之夏对我来说并不是恐惧压抑的“黑色”,而是略带酸楚的“青色”,因为偏科,我仅以几分之差与梦想中的大学擦肩而过。失落彷徨之后,我重新回到母校读“高四”。后来有一天,班里来了两名特殊的“
期刊
15年前那场残酷的竞争将我拒之于高等学府的大门之外。生性倔强的我,不想再给父母添太多的负担,但最终还是熬不过父母恳求的目光,很不情愿地走进了县城的一所商复班,希望来年的7月能走好运。  时光悄悄流逝,转眼间已近深秋。落叶飘零、秋风萧瑟的日子,也正是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开展征兵工作的季节。我在接到家人的通知后回乡参加了体检,未曾预料,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竟一路绿灯,顺利通过了体检和政审关。  “人生
期刊
登阿勒泰北屯点将台  山川表胜画图开,一代天骄点将台。  盛世不忘烽火日,貔貅十万贮胸怀。    和凌朝祥诗家《白哈巴哨所五号界碑留影》  胸中界碑重如山,身似青松傲雪寒。  欲缚苍龙疆场上,征袍紧束护边关。    和邓世广诗家《参观白哈巴边防哨所感赋》  一握金山总觉亲,君吟妙句我珍存。  不知重聚究何日,此处敞开迎客门。    和于钟珩诗家《题赠白哈巴边防站官兵》  从事戍边业,躬逢盏世时。 
期刊
这是个可以写进人民海军舰载机部队史册的日子。2010年5月23日这一天,北海舰队某舰载机团4架直升机和61名官兵组成小分队,随舰执行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这个团已经连续4批次派出直升机组,共124名官兵参加护航。  当第6批护航官兵已经在遥远的亚、非洲交界处那片充满诡谲惊险的海域巡逻了5个月的时候,11月5日,我们走访了某舰载机团,和部分护航官兵亲属深入交谈,听她们的故事,记录了她们的心声一
期刊
[关键词]想到干到  想灾区群众之所想——老百姓想到的要干想不到的也要干    水!水!水!面对干渴的老百姓,面对干渴的农作物,云南省军区闻令而动,迅速组织开展了一场抗旱保民生的送水行动。在将“救命水”及时送到灾区群众手中,确保人人都有水喝的同时,云南省军区党委提出“既要积极抓好运水送水解燃眉之急,又要着眼长远兴修水利”指导思想。3月7日,开远市人武部政委李熙带领一支由30名官兵和民兵组织的“党员
期刊
被误解的消费和消费观  徐仁华 黄 尚    当代士兵的消费是不是像人们批评的那样盲目攀比、不理性、高消费呢?他们的消费到底是怎样的?  本刊再次把目光聚焦在士兵身上,于今年9月到10月对当代军营消费状况大摸底。  我们力争打造一份最全面最权威最真实最具标本意义的调查报告,因此调查地域横跨辽宁、福建、黑龙江、浙江、河北、江西、甘肃、新疆八省区,性别有男女,军种有陆海,大区有北京沈阳兰州南京,有野战
期刊
不少军事媒体做过世界十大名枪的评选,但参选的枪支多是步枪,对于种类繁多的枪族来说显得有些不全面,本次我们选出的十大人气名枪(不含国产枪械),虽然不是最权威的,但都是各枪种中的佼佼者,它们之中有些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绝对是最吸引人的。
期刊
考军校前,我意外受伤,是那一步让我改变了人生命运;行军拉练途中,我们没选择在那小房子里避雨,也是那一步改变了我的命运……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坎坷,千万不能轻言放弃,也许就是最后那一步,才让我们迈进幸运之门。    1988年我考军校,为了圆心中那个梦寐以求的愿望,我一心扑在考前准备上,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辛勤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在团里组织的学员苗子预选中,我分别以文化课总分第一和体能良好
期刊
小刘因双腿膝关节痈来到我的诊室治疗,和我讲述了暑假期间到基层部队当兵锻炼的经历,他昕在的部队是某部的步兵连,到达连队报道后即被编入某连二班与战士同吃同住同训练。开始一段时间的训练生活也没什幺特殊的,小刘感觉还好,适应也很快。可是步兵连的训练毕竟是严格而艰苦的,负重训练、长距离奔袭也是平常事,就在一次负重爬山训练后小刘就感觉两腿膝关节的外侧开始酸痫,走路或上下台阶疼痛症状就会加重 老兵班长说他的腿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