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误解的消费和消费观
徐仁华 黄 尚
当代士兵的消费是不是像人们批评的那样盲目攀比、不理性、高消费呢?他们的消费到底是怎样的?
本刊再次把目光聚焦在士兵身上,于今年9月到10月对当代军营消费状况大摸底。
我们力争打造一份最全面最权威最真实最具标本意义的调查报告,因此调查地域横跨辽宁、福建、黑龙江、浙江、河北、江西、甘肃、新疆八省区,性别有男女,军种有陆海,大区有北京沈阳兰州南京,有野战部队第一线,亦有通信兵和看守仓库的后勤兵。他们有的在繁华的大城市,也有的在偏远不为人知的小城镇,有的在我国经济最发达的沿海省市,也有的在经济欠发达的西北边陲。军衔从列兵到上士,也有少数军士长。因军士长参与人数太少,这也是我军目前现状,因此不具标本意义,排除在统计之外。1738人参加调查,其中列兵451人占26%,上等兵423人占24%,下士533人占31%,中士208人占12%,上士123人占7%。逐级递减的人员构成符合我军士兵金字塔状结构。
这是一份当代士兵消费状况的实况扫描,亦是一份当代士兵消费的全景图。让我们把脉军营消费,给部队消费教育提供详实资料,为士兵消费生活提供正确指导,看看战士的钱到底花在哪儿了。
工资、津贴涨了,待遇高了,“80后”、“90后”进军营了,军营的消费和消费观并没有传说中那么雷人。这是本次调查最大的感受。
74%不会为爱好无节制花钱
很多爱好是需要经济支撑的,音乐发烧友买唱片,摄影爱好者买装备,体育迷有一大堆体育用品等着消费,不管喜欢什幺,总得花点钱。随着爱好升级,资历越来越深,投资力度也会加大,有近八成人对自己的爱好投资表现出理性,不会让自己陷入无底洞。最有理性的是上士们,“不会为爱好无节制花钱”的比例高达九成。大都已结婚甚至为人父的他们,孩子的奶粉钱比爱好重要,况且年轻时的那些爱好恐-怕也早巳淹没在生活的洪流中。
69%理财知识欠缺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桌财富杂志的广告深入人心,都知道理财的重要性,但都缺少理财的能力。不是不愿意理财,而是不知道该如何理财,是当前军营现状。面对日益拓展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战士渴望懂点理财知识,可问题是,谁来帮带战士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增长相关知识呢?
67%月消费能接受,消费状况很满意
媒体的报道中,带兵人的眼里,他们都是“月光族”、是“自翁”,他们每月的消费“高得惨不忍睹”令人揪心。与这一看法截然相反,战士们认为他们每月的消费在自己可接受范围内。七威士官“每月工资结余较多”,六成战士“每月的消费水平在100元以上500元以内”、“正在攒钱”、“对目前的消费状况很满意”,五成义务兵“刚好够”,另有四成战士“有结余,但不多”,也有3%的战士“每月借钱”。有意思的是,列兵和上士们无一人选择“高得惨不忍睹”选项。
61%每月主打消费是生活用品
连队干部应该可以松口气了。从调查问卷结果看,多数战士们没有高消费乱消费盲目消费,在他们每月消费排行榜上,生活用品、通讯(话费和邮费,主要是话费,并且话费也没传说中那么高,近七成人每月话费底线20元上限80元,百元以上者寥寥)和零食占据前三甲。最容易背上不正当消费恶名的“交际”和“娱乐”比例仅为6%和2%,人脉颇广、有十多年兵龄的老兵和爱玩爱闹、初入军营的新兵在交际和娱乐开支上花费有限。
52%实用和质量是消费首选
与以往年代最大不同,“钱够不够”不再是今天的年轻人消费时的第一道门槛。的确,对一些战士来说,钱不是问题,买什幺才是问题。品牌是品质的保证,但也有例外。一次次的例外让“迷恋品牌但不迷信品牌”比例升高,一面他们对品牌有高度的认同感,一面在消费时优先考虑实用和质量。名牌不等于首选,便宜也不会动心——这分冷静的消费态度属于当代士兵。
48%有能省则省的消费习惯
别以为节俭的传统已被当代军营士兵丢到上世纪,其实他们的消费观保持7很多优良习惯。调查中,近五成人表示自己有“能省则省的消费习惯”,另有四成战士“习惯先做计划后花钱”。只有7%的人比较潇洒“毫不在乎想花就花”。我爱名牌,但名牌和节俭并不矛盾,至少两者可以这样统一——拼命省钱,玩命买名牌。
31%从来没为消费做过记录
雷锋有开支明细本,李向群也有。现在不是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些战士感到不需要斤斤计较精打细算。有三成人不知记账为何物,还有三成人“对一些比较大的支出有记账的习惯”,另有三成人“偶尔为之”,这是消费记录的“三三制”。余下一成继承优良传统“对所有支出均记账”,这样做的不只是成家的老兵们,义务兵也占相当大比例。
4%钱不够,问家要
想要买某样东西却发现钱不够,怎幺办?六成人选择“攒钱”,三成人“放弃购买”,一成人“借钱”,只有4%的人“问父母要钱”。至少在军营,“80后”、“90后”尚没有形成“啃老族”,其规模远没有媒体渲染的那幺耸人听闻。当夸大其辞、把个案当普遍成为一种看待新战士的时尚时,我们自以为了解的真相只是假象。对中士和上士们来说,“问父母要钱”根本不是考虑项。
保障卡时代的军人消费观
黄 尚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和外国两个老太太买房的故事曾一度引发热议和反思,很多人对外国老太终生背负债务的生活方式不认同。转眼间,外国老太的借贷消费观已改变中国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量人而出不愿借钱购物的消费习惯。一方面生活压力大,另一方面消费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使得贷款买房、贷款买车、贷款助学的现象日益增多。
而在军营内,军人生活待遇逐年改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军人的工资和津贴先后调整7次。新时代的士兵们,无论来自城镇还是农村,打起背包进军营,再也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这样原始的入伍动机,他们为了“追求人生价值”或者“尝试多种生活、丰富人生经历”而来。入伍后每月400到600元的津贴,比起前辈军人,他们消费更有热情,也更有能力消费。
消费追求个性
如果要理一样的平头,至少我的洗发水是不一样的,如果要穿一样的制服,至少我的便装是不一样的;如果要用一样的脸盆一样的牙缸一样的毛巾,至少我的牙膏牙刷是不一样的;如果要穿一样的“猎豹”鞋,至少我的运动鞋是不一样的。如果要在他们的一样中找出类似的不一样来,还能找出很多。这就是新时期士兵们的消费态度,他们或许并不知道“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迪卡尔那句著名到滥俗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但在追求消费个性上他们把那句名言替换成“我消费故我在”。
他们一面讨厌媒体给他们贴“80后”、 “90后”各种各样的标签,一面在讲究统一、千人一面和共性的集体中,用那些自己可以做主的消费品给自己贴标签打印记,使自己和他人区别开。卫生纸、牙膏、饮料、方便面、护肤用品、便装以及电子产品,琳琅满目的品牌凸显他们想要与众不同的努力。即便是生活必需品,也要打上强烈的个人色彩。
他们是我军历史上最幸福的一代军人,他们赶上了好时代。他们没有物质匮乏时代的阴影,物质极其丰富的年代为个性化消费提供支撑,亦提升他们的消费信心。这种信心一方面来自家庭的支持,“四加二”的家庭模式带来了更多的“啃老族”和“富二代”。另一方面来自他们对自己未来收入的确信,尽管他们的津贴不多工资不高,却比以往年代的军人更加自信。尽管他们的这种信心让人困惑,你搞不懂他们怎么就对自己的未来那么信心爆满,但他们就是这么乐观自信。
“我就喜欢”和“别人有我也有”
日本行销界把消费者的需求分为三个阶段:量的满足时代、质的满足时代、感性的满足时代。在第三阶段,消费行为进入一种特殊状态,产品必须台乎消费者的心理认同,强调时尚化、风格化和个人化。产品品质的好坏已不再是重点,反倒是产品与消赞者的关系才重要。
显然无论是从社会大环境还是军营内部小环境,消费感性的士兵越来越多。他们选择产品或品牌的准则不再基于“好”或“不好”这一传统的理性认知观,而是更基于“喜欢”或“不喜欢”的感性情感态度观。除消费产品本身以外,他们更看重的是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赞。喜欢,是他们消费的原动力。名牌不等于首选,便宜也不会动心,买单的标准就是是否喜欢,这已形成当代士兵独特的消费主张。
这样的消费主张,注定是前辈军人无法理解的。于是他们的消费观如同他们的个性和气质,容易引起误解。两种消费观激烈碰撞之下,在带兵人眼里,他们的消费是非理性的,不健康的,都是需要引导的,甚至会影响战斗力。
事实上,当代士兵的消费也并不总是像看起来的那样那么潇洒,他们毕竟是在一个高度集中的集体中生活,过分强调个性和“与别人不一样”又会使他们产生成为异类的恐慌和压力。这种压力迫使他们通过相似性和一致性获得群体的认可和接受。所以他们的消费又表现出“别人有我也要有”的从众和攀比。
新时期的士兵需要什么样的消费观
今年7月,在北京军区试行多年的军人保障卡开始向全军推广,2011年6月该卡将发到全军每一名官兵。在这个刷卡时代,集成薪金、医疗、劳保和身份识别的军人保障卡简直是为当代士兵量身打造。各种各样的卡是他们的必备装备,他们因此被媒体贴上“ATM世代”的标签:吃讲营养,穿讲式样,常透支喜刷卡热网购。他们高频率地使用自动取款机,成就了他们这一代军人独特的、保障卡时代的消费观——凡消费皆刷卡、不任由名牌摆布、不当庸俗的“暴发户”,有品位、有风格、有品质。
本刊调查中发现,当代士兵的消费观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失去理智没有节制。对带兵人而言应当反思看待战士消费时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不要为他们偶尔一次心血来潮非理性消费一把就捶胸顿足,他还是那个好兵。
对新时期的士兵而言,社会评价标准一下子变得非常物化时,我们该如何自处,如何理性地认识自我。消费的尺子,最终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念之间,你的军营生活可能变得更幸福,也可能变得更失败。军人有军人的价值观、荣辱观。军人的消费观需要与时俱进,但千万不要以为消费高就有派头,消费好就有面子,军人的最终要靠成就和贡献体现光荣。
连队战士消费“地标”
高 杰 葛 翔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消费”就是如何根据个人的持久收入,在跨时预算中使个人或家庭的收入,在人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和利用。
似乎从没有哪位经济学家对于军人这个特殊群体的消费行为,有过较为深入地研究。从传统的“军人服务社”,到现代的“军营话吧”,通过对连队战士消费“地标”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加详实地了解新一代的“80后”、“90后”战士,以及隐藏其背后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逻辑。
地标一:军人服务社
顾名思义,“军人服务社”以服务军人为_丰。根据有关文件解释,“军人服务社”是部队管理的为部队服务的企业,主要是解决军官、士兵、军人家属及在军队服务的职工日常生活必需品供应而设立的,组织上属部队机关行政管理部门领导,业务上受当地商业行政部门的指导。
这里是军营中最具社会生活气息的地方,这里也是连队生活中战士唯一能接触到地方异性的地方。当然,大多数情况下,为你服务的是“大妈”、“大婶”,稍微年轻一点的也可能是位“军嫂”。
或流连忘返,或衷情与此,似乎每一个当过兵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军人服务社”故事。在这里,你能够与其他连队的同年兵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你也可以通过熟悉的口音,找到隐匿于身边的老乡。
饿了、渴了、嘴馋了……这里都能给你即时性的满足。一次训练、一趟公差、一场球赛、一次劳动之后,你更能够在这里寻找到一份放松。在“军人服务社”,买的不是商品,是一种感觉。
当然,有爱就会有“恨”。在市场经济时代,与诸如“沃尔玛”、“家乐福”之类的大型超市号称“体贴周到、便宜实惠”的服务相比,“军人服务礼”又似乎呈现出这样或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2002年2月20日解放军报第7版就刊登了一封署名为“曾建超、符小军,徐盛强”的读者来信。在信中,三位战士历数丁对“军人服务社”的三大不满意——垄断经营、服务态度不好、价格不合理。
“军人服务社”究竟怎样才能“让官兵买得放心、用得舒心”?
目前,不少部队开始采用社会上比较流行的“招标”:标底为当地的最低价,把商家物品的售价和服务的承诺作为最终的中标条件。招标过程中,从基层抽调战士代表进行现场投票、唱票和揭标。而根据解放军报报道,自2000年起,军队开始进行保障社会化改革,经过10年努力,全军列入商业服务社会化规划的1319个军人服务社,基本已按要求依托社会保障。来自部队的调查也表明,依托社会化保障的部队目前都尝到了甜头,做到了部队省心、官兵满意。
地标二:军营话吧
绿色的军营有这幺一角/地方不大作用却不小/听听乡音和朋友聊聊/战士来这里洗去那训练的疲劳/军营话吧浪漫通道/传递祝福真情萦绕……
这是获得第七届全军“战士文艺奖”创作奖一等奖歌曲的歌词。这首歌唱的就是目前被誉为军营生活独特风景的“军营话吧”。
对于大多数战士来说,到部队花的第一笔钱,可能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儿行千里母担忧”,对于这样一笔花费,相信谁都会觉 得值。
通常情况下,“军营话吧”看上去并不十分美观与舒适——几部电话,几张方凳。尽管如此,在这样一个人口密度极高的方寸之地,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忘记周遭的一切,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只有电话那头的那个人。
此时此刻,哪怕受了再大的委屈,他们也只想让电话那端的父母知道,自己在部队过得很好,不但身体变壮实了,思想上也进步了。如果谁有心将当兵两年所有的电话录音,定会发现自己逐渐的懂事与成熟。
当然,一根细细的电话线,牵动的不只是浓浓的亲情,还有甜蜜蜜的爱情。作为“80后”战士,虽然寄信是免费的,但他们似乎更愿意花上几块钱,利用忙里偷闲的那十几分钟,与远方的“她”或“他”,煲个不长不短的“电话粥”。仿佛就在那一刻,一切的烦恼都随风飘逝,一切的苦闷都化为灰烬。
地标三:营区周边餐馆
连队的“大锅菜”其实是世界上最难做的一道菜——有限的经费、有限的食材,但又要照顾全连上下百来号人的口味,而且还要常做常新。所谓“众口难调”,因此再好的炊事班也难免有被抱怨的时候。
当然,集体性地改善伙食还需要其他理由,比如过生日、入党、上学、提干……这些有着一定庆祝价值的事情,到了这当口就成为“天经地义”的大事。于是,或约上几个老乡,或邀上几个玩得来的同年兵,在营区周边的餐馆里改善一下。
当兵在外,老乡、战友见面相聚,吃顿便饭是很平常的,本无可厚非。今天你请客,明天我“坐东”,一来二往,似乎感情也更加真切。然而,如果这其中的“度”把握不好,就很容易落人令人鄙夷的“庸俗关系”。
到头来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本想多认识几个朋友,联络一下感情,但到最后却结交了一班子“酒肉之后”,搞起了“哥们儿义气”。这不但不利于干好工作,还给自己的未来埋下了极大隐患。
地标四:驻地商场,超市
外出不容易,所以每次外出必定会拎回大包小包。
这其中,既有自己的,也有帮战友代购的。虽然有些东西只比“军人服务社”便宜几毛钱,但就是为了这几毛钱,也要像煞有介事地换上久违的便装,好好地享受这难得的一次外出购物。这种快乐或许也只有当兵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量力而行”或许是目前绝大多数战士到驻地商场消费的状态。家庭条件一般的,也许就拿着自己的那不多不少的几百块钱津贴,逛逛超市,在琳琅满目的各种品牌中,暗自比较着相互的价格。当发现某件商品正在“搞活动、打特价”时,便会喜形于色。
号称“富二代”的战士则可能对所谓的时尚、有品位的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追求。他们凭借着家里所给的每月不菲的零花钱,拥有着十分强烈的品牌意识。因此,女兵的护肤品就绝对不用“天天见”的“大宝”,而选择听着很洋气的“妮维雅”、“曼秀雷敦”、“欧莱雅”。对于男兵而言,由于在营区唯一能穿便装的机会是在运动时,所以阿迪达斯、耐克、李宁等运动品牌则成为他们的主要选择。
当然,无论哪个时代、哪个群体都会有“为了面子,掏空兜子”的人。为了追求所谓的现代、高档、品牌,也有个别战士奉行着“别人用啥自己也要用啥”的哲学,生怕人看不起,被人笑话“寒酸”。也因此,抛弃了“量力而行”的原则之后,原本放松身心的外出购物,到了他们这儿却成了一件颇为苦难的事情。在“军人服务社”最多也就是几十块的事,但到了驻地商场和超市,没有个把月的津贴,绝对不能完事。其实,回过头一想,靠消费挣面子,是不是“俗了点”?
地标五:书店
自从互联网开启了新的阅读方式后,人们对于脱离纸张的阅读从不习惯走向习惯,从不认可走向认可,但是网络阅读并不能取代传统读书,它亦有诸多不足之处,它没有传统图书的厚重感,在屏幕上紧盯跳跃的文字的“速读”又让阅读效果变得越来越差,所以很多官兵还是选择花钱买书看,静静地读,慢慢地品,让精神养料慢慢地浸人心田。
自从纸张涨价后,书也变得越来越贵,动辄就是三四十元一本。对于驻地偏远进城不便的官兵来说,只要在书店发现自己喜欢的书,大多还是不会犹豫就买了。如果运气好,能在街头地摊上看到有喜欢的书目,虽说不支持盗版,但还是会欢天喜地地选上两三本。随着军地交流日益增多,书店的文化大篷车越来越多地走进军营,让官兵足不出户就能选择喜欢的图书,而且还有个不错的折扣,官兵自然喜上眉梢。
时光悠悠,岁月匆匆,在军旅成长的轨迹上少不了书籍的陪伴。无论是更新自己,还是安身立命,抑或是陶冶性情,没有人会太在意喜欢的书是多少钱。
军营消费关联词解码
赵勇翔 孙红旗 柏长均
关联词一:房贷
土地是一种载体,和“纸张”类似,农民用它种庄稼;工人用它盖厂房;开发商用它在城市写童活,这童话有个温馨的主题,叫“家”。人类对家的执念,使房地产成为高利润的产业板块。有歌词唱过“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安得广厦千万间”不再是一个梦。“你买房了吗?”已成为有家有口的朋友间一个新的问候语。当别人这样问的时候,往往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就听到了比较多类似这样的回答:“正在筹备中……”
关联词二:谈恋爱
军人这个特殊群体,就有了一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休假的时间匆忙回家相亲,还没来得及和对象相处就上了火车,更多的靠书信、打电话等方式进行沟通交流,更多的是留给对方相见不如思念的朦胧和神秘。军人恋爱其实是很累很辛苦的事,要比地方小青年谈恋爱难。地方青年可以随时约女方吃饭、见面、看电影,哪怕一起散步,可以用多种方式俘获芳心,而军人不行。
军人一年只有一次休假机会,如何恋爱?除了打电话写信之外,还有买礼物,这就是幸福的投资,还要有好记性,记清楚跟对象有关的日子,比如,生日、恋爱纪念日、情人节、七夕节等重大日子。在这些日子来临之前,你得精心准备,送上怎样的惊喜给对方。这可是一笔数额不菲的幸福投资啊。
关联词三:探亲休假
平时在军营可以消费的地方很有限,而探亲休假则大大打开了消费的阀门。许多战友都有这样的感受:回家看望亲友要礼物、与老同学老朋友相会要清客吃饭,有介绍对象去相亲总得请人家姑娘吃顿饭、看看电影吧,于是乎,还没体味到消费的快感,口袋里的钱就花超了。也难怪,休假一两个星期,就有人给部队战友打电活借钱应急了。
关联词四:捐赠资助
这几年,年年都有地方遭受自然灾害。军人在这其中慷慨解囊最多。每一次捐款,都是一次道德的考验和精神的洗礼。平时有许多被战友看成是“铁公鸡”的人,都主动站出来捐款捐物。不管捐多捐少,都饱含着军爱民的拳拳浓情,那场面无不催人泪下。有的集体写上鼓舞人心的信件,有的捐上一个月的工资,有的捐上刚发下来的新军被、新大衣。
关联词五:饭局
偶尔请人吃一两次饭无可厚非,如果一个月甚至每周都有请客吃饭的情况,就显得不太正常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军人更应如此。今天你请我,明天我回清你,这样无休止地循环下去,可能就没有尽头和意义了。对-一些经济条件不太好的战友,无异是个负担,是个恶性循环,当涵盖人情世故的吃饭变成负担的时候,也是一种莫大的痛苦。
关联词六:土特产
原本土特产无罪,带的人多了,带成一种风气习惯了,土特产就有罪了。离开部队前,要买土特产;回到部队时,要带土特产;同学朋友得知,写信打电话索要土特产;逢年过节,战友朋友馈赠要送土特产。当士特产盛行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冷静考虑一下,你的土特产造价原本不贵,町经过包裹、铁路托运、特快专递、航空速递之后,人米涨成肉价钱。举个例子:西北产石头,有人曾托一位战友在戈壁滩上选块好石头带回,结果被火车站安检拦住,误以为是危险物品,后让办理托运事宜,前后一折腾,差点都误了当次火车。
关联词七:爱好
有的战友来军营之前,有许多爱好,比如网游、摄影、航模等,有的战友对爱好已经达到痴迷的程度。当爱好达到痴迷,爱好无疑就成了“烧钱”的行当,手头那微弱的津贴,常常是杯水车薪。当然,健康爱好值得鼓励,不理性的爱好消费必须戒除。一句话,以平常心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为好。
关联词八:攀比
由于顾及面子,在军营或多或少还是有攀比的现象存在。你买个李宁的运动鞋,我就买个耐克的休闲装;你买个联想的双核笔记本,我就买个佳能的单反相机。总之,“别人有的我必须要有,别人没有的我电要有”,“我买的东西要是名牌,要比别人的牌子叫得响”,“我很有面子”,其实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消费最忌“头脑热”,盲目花销、过度透支,买一些不实用、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到头来钱袋空空,只剩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尴尬和无奈。
戏说军营消费的误解与正解
何光友 黄 尚
当代士兵的消费并非洪水猛兽,真正的洪水猛兽可能是消费者的盲目与过度;消费也不会影响战斗力的提升,真正影响战斗力的是管理者缺乏科学看待、正确引导。被误读的军人消费11条是过去进行时,也是现在进行时,还可能是将来进行时。澄清误解,轻松对待,原来消费没有那么沉重。
误解1:消费就是与艰苦奋斗对立正解:中央党校教授韩保江发表文章《积极消费就是爱国》,在国家经济陷入低迷时,消费不但不与艰苦奋斗对立,还是爱国行为。
误解2:战士的消费都是盲目的
正解:一个思维清晰、心智健全达到法定年龄的正常成年人,谁也不会“盲目”消费对自己没任何用处的商品。盲目的毕竟只是少数。
误解3:战士的消费都是需要被引导的
正解:当带兵人热切的对新时期士兵消费进行引导和指导时,可能热屁股贴个冷板凳,他们并不领情。出发点是好的,引导也不是问题,问题是拿什么来引导?用落后的、不合时宜的、自己都不相信的消费观来引导,肯定达不到好的效果。
误解4:我的消费我做主
正解:每个人有权决定自己消费什么不消费什么。但当你的消费对他人造成影响时,比如处处借债,“我”的消费绝不只是“我”的事,也不是“我”能做主的了。况且无论战备还是平时管理,对个人物品数量与形状的限制也要使“我”的消费自由度有个合理限度。
误解5:所有的消费都是高消费
正解:如果眼光不变,不更新定义,不升级观念,当代士兵生活的必需品对过去年代的军人来说就是奢侈品。
误解6:消费就是浪费
正解:是否浪费的评价标准应当在消费者手上,而不是旁观者说浪费就是浪费了。混淆消费与浪费,无非是使消费污名化、标签化。
误解7:消费影响战斗力
正解:消费不能自主,也会影响提高士气提升战斗力。消费是个中性概念,自主消费也应有他人引导。
误解8:必须坚守传统的消费观
正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消费背景和方式,形成传统的消费观无疑是好的,但不一定适合当下。
误解9:消费齐步走,消费一刀切
正解:队列可以齐步走可以整齐划一,消费却不可以。没有差异千人一面的消费是畸形消费。如何消费才是值得提倡的消费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爱好和财力基础不同。漠视这种不同,好心就会办坏事。
误解10:干涉你的消费是为你好
正解:带兵人说:“我要是不干涉你你就完了。”战士说:“你干涉的太多我完了。”条令条例明确规定,战士有个人消费自主权。士兵的消费不能盲目,带兵人的干涉也不能盲目。
误解11:有钱才有形象
正解:1993年解放军报一篇“当代女大学生心目中的军人形象”引起军营震动。女大学生对军人的印象是:军容严整、举止端庄、谈吐文雅、艰苦朴素、乐于助人,而对那些吃吃喝喝、花钱大手大脚的军人则“很不顺眼”、“令人厌恶”。年代虽然久远了点,但社会对军人的预期没有变。
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雷锋
领导干部为啥都得穿名牌?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 钱够用就行,多了是个累赘。
——杨业功
在各种消费理念应运而生的社会大背景下,有定力,才能理性消费,去奢侈,才能科学理财,真正树立起量入为出、节约时间、着眼自身全面发展、注重消费效益的新型消费观,才能从消费中既获得物质需求,又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
——独臂英雄丁晓兵
消费低碳,简约为美;花钱要理性,量入为出。
——试飞英雄李中华
对青年军人来说,在消费上要尽量把钱用在学习和工作上,爱慕虚荣只会误人误己。
——见义勇为英雄徐洪刚一个物欲很强的人,一定是个缺乏理想、趣味低级、精神生活空虚的人,也是生活极为可悲的人。
——士兵楷模向南林
挣钱肯定要消费,但花钱不能无所谓,穿戴得体别太贵,量入为出要匹配。不追潮流玩新锐,因为咱们是部队。
——军旅艺术家张保和
收入少,规划好也能使生活轻松快乐,小角色,踏实工作一样能实现大目标。
——央视军事节目主持人卫展霞
徐仁华 黄 尚
当代士兵的消费是不是像人们批评的那样盲目攀比、不理性、高消费呢?他们的消费到底是怎样的?
本刊再次把目光聚焦在士兵身上,于今年9月到10月对当代军营消费状况大摸底。
我们力争打造一份最全面最权威最真实最具标本意义的调查报告,因此调查地域横跨辽宁、福建、黑龙江、浙江、河北、江西、甘肃、新疆八省区,性别有男女,军种有陆海,大区有北京沈阳兰州南京,有野战部队第一线,亦有通信兵和看守仓库的后勤兵。他们有的在繁华的大城市,也有的在偏远不为人知的小城镇,有的在我国经济最发达的沿海省市,也有的在经济欠发达的西北边陲。军衔从列兵到上士,也有少数军士长。因军士长参与人数太少,这也是我军目前现状,因此不具标本意义,排除在统计之外。1738人参加调查,其中列兵451人占26%,上等兵423人占24%,下士533人占31%,中士208人占12%,上士123人占7%。逐级递减的人员构成符合我军士兵金字塔状结构。
这是一份当代士兵消费状况的实况扫描,亦是一份当代士兵消费的全景图。让我们把脉军营消费,给部队消费教育提供详实资料,为士兵消费生活提供正确指导,看看战士的钱到底花在哪儿了。
工资、津贴涨了,待遇高了,“80后”、“90后”进军营了,军营的消费和消费观并没有传说中那么雷人。这是本次调查最大的感受。
74%不会为爱好无节制花钱
很多爱好是需要经济支撑的,音乐发烧友买唱片,摄影爱好者买装备,体育迷有一大堆体育用品等着消费,不管喜欢什幺,总得花点钱。随着爱好升级,资历越来越深,投资力度也会加大,有近八成人对自己的爱好投资表现出理性,不会让自己陷入无底洞。最有理性的是上士们,“不会为爱好无节制花钱”的比例高达九成。大都已结婚甚至为人父的他们,孩子的奶粉钱比爱好重要,况且年轻时的那些爱好恐-怕也早巳淹没在生活的洪流中。
69%理财知识欠缺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桌财富杂志的广告深入人心,都知道理财的重要性,但都缺少理财的能力。不是不愿意理财,而是不知道该如何理财,是当前军营现状。面对日益拓展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战士渴望懂点理财知识,可问题是,谁来帮带战士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增长相关知识呢?
67%月消费能接受,消费状况很满意
媒体的报道中,带兵人的眼里,他们都是“月光族”、是“自翁”,他们每月的消费“高得惨不忍睹”令人揪心。与这一看法截然相反,战士们认为他们每月的消费在自己可接受范围内。七威士官“每月工资结余较多”,六成战士“每月的消费水平在100元以上500元以内”、“正在攒钱”、“对目前的消费状况很满意”,五成义务兵“刚好够”,另有四成战士“有结余,但不多”,也有3%的战士“每月借钱”。有意思的是,列兵和上士们无一人选择“高得惨不忍睹”选项。
61%每月主打消费是生活用品
连队干部应该可以松口气了。从调查问卷结果看,多数战士们没有高消费乱消费盲目消费,在他们每月消费排行榜上,生活用品、通讯(话费和邮费,主要是话费,并且话费也没传说中那么高,近七成人每月话费底线20元上限80元,百元以上者寥寥)和零食占据前三甲。最容易背上不正当消费恶名的“交际”和“娱乐”比例仅为6%和2%,人脉颇广、有十多年兵龄的老兵和爱玩爱闹、初入军营的新兵在交际和娱乐开支上花费有限。
52%实用和质量是消费首选
与以往年代最大不同,“钱够不够”不再是今天的年轻人消费时的第一道门槛。的确,对一些战士来说,钱不是问题,买什幺才是问题。品牌是品质的保证,但也有例外。一次次的例外让“迷恋品牌但不迷信品牌”比例升高,一面他们对品牌有高度的认同感,一面在消费时优先考虑实用和质量。名牌不等于首选,便宜也不会动心——这分冷静的消费态度属于当代士兵。
48%有能省则省的消费习惯
别以为节俭的传统已被当代军营士兵丢到上世纪,其实他们的消费观保持7很多优良习惯。调查中,近五成人表示自己有“能省则省的消费习惯”,另有四成战士“习惯先做计划后花钱”。只有7%的人比较潇洒“毫不在乎想花就花”。我爱名牌,但名牌和节俭并不矛盾,至少两者可以这样统一——拼命省钱,玩命买名牌。
31%从来没为消费做过记录
雷锋有开支明细本,李向群也有。现在不是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些战士感到不需要斤斤计较精打细算。有三成人不知记账为何物,还有三成人“对一些比较大的支出有记账的习惯”,另有三成人“偶尔为之”,这是消费记录的“三三制”。余下一成继承优良传统“对所有支出均记账”,这样做的不只是成家的老兵们,义务兵也占相当大比例。
4%钱不够,问家要
想要买某样东西却发现钱不够,怎幺办?六成人选择“攒钱”,三成人“放弃购买”,一成人“借钱”,只有4%的人“问父母要钱”。至少在军营,“80后”、“90后”尚没有形成“啃老族”,其规模远没有媒体渲染的那幺耸人听闻。当夸大其辞、把个案当普遍成为一种看待新战士的时尚时,我们自以为了解的真相只是假象。对中士和上士们来说,“问父母要钱”根本不是考虑项。
保障卡时代的军人消费观
黄 尚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和外国两个老太太买房的故事曾一度引发热议和反思,很多人对外国老太终生背负债务的生活方式不认同。转眼间,外国老太的借贷消费观已改变中国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量人而出不愿借钱购物的消费习惯。一方面生活压力大,另一方面消费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使得贷款买房、贷款买车、贷款助学的现象日益增多。
而在军营内,军人生活待遇逐年改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军人的工资和津贴先后调整7次。新时代的士兵们,无论来自城镇还是农村,打起背包进军营,再也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这样原始的入伍动机,他们为了“追求人生价值”或者“尝试多种生活、丰富人生经历”而来。入伍后每月400到600元的津贴,比起前辈军人,他们消费更有热情,也更有能力消费。
消费追求个性
如果要理一样的平头,至少我的洗发水是不一样的,如果要穿一样的制服,至少我的便装是不一样的;如果要用一样的脸盆一样的牙缸一样的毛巾,至少我的牙膏牙刷是不一样的;如果要穿一样的“猎豹”鞋,至少我的运动鞋是不一样的。如果要在他们的一样中找出类似的不一样来,还能找出很多。这就是新时期士兵们的消费态度,他们或许并不知道“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迪卡尔那句著名到滥俗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但在追求消费个性上他们把那句名言替换成“我消费故我在”。
他们一面讨厌媒体给他们贴“80后”、 “90后”各种各样的标签,一面在讲究统一、千人一面和共性的集体中,用那些自己可以做主的消费品给自己贴标签打印记,使自己和他人区别开。卫生纸、牙膏、饮料、方便面、护肤用品、便装以及电子产品,琳琅满目的品牌凸显他们想要与众不同的努力。即便是生活必需品,也要打上强烈的个人色彩。
他们是我军历史上最幸福的一代军人,他们赶上了好时代。他们没有物质匮乏时代的阴影,物质极其丰富的年代为个性化消费提供支撑,亦提升他们的消费信心。这种信心一方面来自家庭的支持,“四加二”的家庭模式带来了更多的“啃老族”和“富二代”。另一方面来自他们对自己未来收入的确信,尽管他们的津贴不多工资不高,却比以往年代的军人更加自信。尽管他们的这种信心让人困惑,你搞不懂他们怎么就对自己的未来那么信心爆满,但他们就是这么乐观自信。
“我就喜欢”和“别人有我也有”
日本行销界把消费者的需求分为三个阶段:量的满足时代、质的满足时代、感性的满足时代。在第三阶段,消费行为进入一种特殊状态,产品必须台乎消费者的心理认同,强调时尚化、风格化和个人化。产品品质的好坏已不再是重点,反倒是产品与消赞者的关系才重要。
显然无论是从社会大环境还是军营内部小环境,消费感性的士兵越来越多。他们选择产品或品牌的准则不再基于“好”或“不好”这一传统的理性认知观,而是更基于“喜欢”或“不喜欢”的感性情感态度观。除消费产品本身以外,他们更看重的是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赞。喜欢,是他们消费的原动力。名牌不等于首选,便宜也不会动心,买单的标准就是是否喜欢,这已形成当代士兵独特的消费主张。
这样的消费主张,注定是前辈军人无法理解的。于是他们的消费观如同他们的个性和气质,容易引起误解。两种消费观激烈碰撞之下,在带兵人眼里,他们的消费是非理性的,不健康的,都是需要引导的,甚至会影响战斗力。
事实上,当代士兵的消费也并不总是像看起来的那样那么潇洒,他们毕竟是在一个高度集中的集体中生活,过分强调个性和“与别人不一样”又会使他们产生成为异类的恐慌和压力。这种压力迫使他们通过相似性和一致性获得群体的认可和接受。所以他们的消费又表现出“别人有我也要有”的从众和攀比。
新时期的士兵需要什么样的消费观
今年7月,在北京军区试行多年的军人保障卡开始向全军推广,2011年6月该卡将发到全军每一名官兵。在这个刷卡时代,集成薪金、医疗、劳保和身份识别的军人保障卡简直是为当代士兵量身打造。各种各样的卡是他们的必备装备,他们因此被媒体贴上“ATM世代”的标签:吃讲营养,穿讲式样,常透支喜刷卡热网购。他们高频率地使用自动取款机,成就了他们这一代军人独特的、保障卡时代的消费观——凡消费皆刷卡、不任由名牌摆布、不当庸俗的“暴发户”,有品位、有风格、有品质。
本刊调查中发现,当代士兵的消费观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失去理智没有节制。对带兵人而言应当反思看待战士消费时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不要为他们偶尔一次心血来潮非理性消费一把就捶胸顿足,他还是那个好兵。
对新时期的士兵而言,社会评价标准一下子变得非常物化时,我们该如何自处,如何理性地认识自我。消费的尺子,最终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念之间,你的军营生活可能变得更幸福,也可能变得更失败。军人有军人的价值观、荣辱观。军人的消费观需要与时俱进,但千万不要以为消费高就有派头,消费好就有面子,军人的最终要靠成就和贡献体现光荣。
连队战士消费“地标”
高 杰 葛 翔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消费”就是如何根据个人的持久收入,在跨时预算中使个人或家庭的收入,在人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和利用。
似乎从没有哪位经济学家对于军人这个特殊群体的消费行为,有过较为深入地研究。从传统的“军人服务社”,到现代的“军营话吧”,通过对连队战士消费“地标”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加详实地了解新一代的“80后”、“90后”战士,以及隐藏其背后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逻辑。
地标一:军人服务社
顾名思义,“军人服务社”以服务军人为_丰。根据有关文件解释,“军人服务社”是部队管理的为部队服务的企业,主要是解决军官、士兵、军人家属及在军队服务的职工日常生活必需品供应而设立的,组织上属部队机关行政管理部门领导,业务上受当地商业行政部门的指导。
这里是军营中最具社会生活气息的地方,这里也是连队生活中战士唯一能接触到地方异性的地方。当然,大多数情况下,为你服务的是“大妈”、“大婶”,稍微年轻一点的也可能是位“军嫂”。
或流连忘返,或衷情与此,似乎每一个当过兵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军人服务社”故事。在这里,你能够与其他连队的同年兵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你也可以通过熟悉的口音,找到隐匿于身边的老乡。
饿了、渴了、嘴馋了……这里都能给你即时性的满足。一次训练、一趟公差、一场球赛、一次劳动之后,你更能够在这里寻找到一份放松。在“军人服务社”,买的不是商品,是一种感觉。
当然,有爱就会有“恨”。在市场经济时代,与诸如“沃尔玛”、“家乐福”之类的大型超市号称“体贴周到、便宜实惠”的服务相比,“军人服务礼”又似乎呈现出这样或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2002年2月20日解放军报第7版就刊登了一封署名为“曾建超、符小军,徐盛强”的读者来信。在信中,三位战士历数丁对“军人服务社”的三大不满意——垄断经营、服务态度不好、价格不合理。
“军人服务社”究竟怎样才能“让官兵买得放心、用得舒心”?
目前,不少部队开始采用社会上比较流行的“招标”:标底为当地的最低价,把商家物品的售价和服务的承诺作为最终的中标条件。招标过程中,从基层抽调战士代表进行现场投票、唱票和揭标。而根据解放军报报道,自2000年起,军队开始进行保障社会化改革,经过10年努力,全军列入商业服务社会化规划的1319个军人服务社,基本已按要求依托社会保障。来自部队的调查也表明,依托社会化保障的部队目前都尝到了甜头,做到了部队省心、官兵满意。
地标二:军营话吧
绿色的军营有这幺一角/地方不大作用却不小/听听乡音和朋友聊聊/战士来这里洗去那训练的疲劳/军营话吧浪漫通道/传递祝福真情萦绕……
这是获得第七届全军“战士文艺奖”创作奖一等奖歌曲的歌词。这首歌唱的就是目前被誉为军营生活独特风景的“军营话吧”。
对于大多数战士来说,到部队花的第一笔钱,可能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儿行千里母担忧”,对于这样一笔花费,相信谁都会觉 得值。
通常情况下,“军营话吧”看上去并不十分美观与舒适——几部电话,几张方凳。尽管如此,在这样一个人口密度极高的方寸之地,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忘记周遭的一切,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只有电话那头的那个人。
此时此刻,哪怕受了再大的委屈,他们也只想让电话那端的父母知道,自己在部队过得很好,不但身体变壮实了,思想上也进步了。如果谁有心将当兵两年所有的电话录音,定会发现自己逐渐的懂事与成熟。
当然,一根细细的电话线,牵动的不只是浓浓的亲情,还有甜蜜蜜的爱情。作为“80后”战士,虽然寄信是免费的,但他们似乎更愿意花上几块钱,利用忙里偷闲的那十几分钟,与远方的“她”或“他”,煲个不长不短的“电话粥”。仿佛就在那一刻,一切的烦恼都随风飘逝,一切的苦闷都化为灰烬。
地标三:营区周边餐馆
连队的“大锅菜”其实是世界上最难做的一道菜——有限的经费、有限的食材,但又要照顾全连上下百来号人的口味,而且还要常做常新。所谓“众口难调”,因此再好的炊事班也难免有被抱怨的时候。
当然,集体性地改善伙食还需要其他理由,比如过生日、入党、上学、提干……这些有着一定庆祝价值的事情,到了这当口就成为“天经地义”的大事。于是,或约上几个老乡,或邀上几个玩得来的同年兵,在营区周边的餐馆里改善一下。
当兵在外,老乡、战友见面相聚,吃顿便饭是很平常的,本无可厚非。今天你请客,明天我“坐东”,一来二往,似乎感情也更加真切。然而,如果这其中的“度”把握不好,就很容易落人令人鄙夷的“庸俗关系”。
到头来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本想多认识几个朋友,联络一下感情,但到最后却结交了一班子“酒肉之后”,搞起了“哥们儿义气”。这不但不利于干好工作,还给自己的未来埋下了极大隐患。
地标四:驻地商场,超市
外出不容易,所以每次外出必定会拎回大包小包。
这其中,既有自己的,也有帮战友代购的。虽然有些东西只比“军人服务社”便宜几毛钱,但就是为了这几毛钱,也要像煞有介事地换上久违的便装,好好地享受这难得的一次外出购物。这种快乐或许也只有当兵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量力而行”或许是目前绝大多数战士到驻地商场消费的状态。家庭条件一般的,也许就拿着自己的那不多不少的几百块钱津贴,逛逛超市,在琳琅满目的各种品牌中,暗自比较着相互的价格。当发现某件商品正在“搞活动、打特价”时,便会喜形于色。
号称“富二代”的战士则可能对所谓的时尚、有品位的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追求。他们凭借着家里所给的每月不菲的零花钱,拥有着十分强烈的品牌意识。因此,女兵的护肤品就绝对不用“天天见”的“大宝”,而选择听着很洋气的“妮维雅”、“曼秀雷敦”、“欧莱雅”。对于男兵而言,由于在营区唯一能穿便装的机会是在运动时,所以阿迪达斯、耐克、李宁等运动品牌则成为他们的主要选择。
当然,无论哪个时代、哪个群体都会有“为了面子,掏空兜子”的人。为了追求所谓的现代、高档、品牌,也有个别战士奉行着“别人用啥自己也要用啥”的哲学,生怕人看不起,被人笑话“寒酸”。也因此,抛弃了“量力而行”的原则之后,原本放松身心的外出购物,到了他们这儿却成了一件颇为苦难的事情。在“军人服务社”最多也就是几十块的事,但到了驻地商场和超市,没有个把月的津贴,绝对不能完事。其实,回过头一想,靠消费挣面子,是不是“俗了点”?
地标五:书店
自从互联网开启了新的阅读方式后,人们对于脱离纸张的阅读从不习惯走向习惯,从不认可走向认可,但是网络阅读并不能取代传统读书,它亦有诸多不足之处,它没有传统图书的厚重感,在屏幕上紧盯跳跃的文字的“速读”又让阅读效果变得越来越差,所以很多官兵还是选择花钱买书看,静静地读,慢慢地品,让精神养料慢慢地浸人心田。
自从纸张涨价后,书也变得越来越贵,动辄就是三四十元一本。对于驻地偏远进城不便的官兵来说,只要在书店发现自己喜欢的书,大多还是不会犹豫就买了。如果运气好,能在街头地摊上看到有喜欢的书目,虽说不支持盗版,但还是会欢天喜地地选上两三本。随着军地交流日益增多,书店的文化大篷车越来越多地走进军营,让官兵足不出户就能选择喜欢的图书,而且还有个不错的折扣,官兵自然喜上眉梢。
时光悠悠,岁月匆匆,在军旅成长的轨迹上少不了书籍的陪伴。无论是更新自己,还是安身立命,抑或是陶冶性情,没有人会太在意喜欢的书是多少钱。
军营消费关联词解码
赵勇翔 孙红旗 柏长均
关联词一:房贷
土地是一种载体,和“纸张”类似,农民用它种庄稼;工人用它盖厂房;开发商用它在城市写童活,这童话有个温馨的主题,叫“家”。人类对家的执念,使房地产成为高利润的产业板块。有歌词唱过“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安得广厦千万间”不再是一个梦。“你买房了吗?”已成为有家有口的朋友间一个新的问候语。当别人这样问的时候,往往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就听到了比较多类似这样的回答:“正在筹备中……”
关联词二:谈恋爱
军人这个特殊群体,就有了一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休假的时间匆忙回家相亲,还没来得及和对象相处就上了火车,更多的靠书信、打电话等方式进行沟通交流,更多的是留给对方相见不如思念的朦胧和神秘。军人恋爱其实是很累很辛苦的事,要比地方小青年谈恋爱难。地方青年可以随时约女方吃饭、见面、看电影,哪怕一起散步,可以用多种方式俘获芳心,而军人不行。
军人一年只有一次休假机会,如何恋爱?除了打电话写信之外,还有买礼物,这就是幸福的投资,还要有好记性,记清楚跟对象有关的日子,比如,生日、恋爱纪念日、情人节、七夕节等重大日子。在这些日子来临之前,你得精心准备,送上怎样的惊喜给对方。这可是一笔数额不菲的幸福投资啊。
关联词三:探亲休假
平时在军营可以消费的地方很有限,而探亲休假则大大打开了消费的阀门。许多战友都有这样的感受:回家看望亲友要礼物、与老同学老朋友相会要清客吃饭,有介绍对象去相亲总得请人家姑娘吃顿饭、看看电影吧,于是乎,还没体味到消费的快感,口袋里的钱就花超了。也难怪,休假一两个星期,就有人给部队战友打电活借钱应急了。
关联词四:捐赠资助
这几年,年年都有地方遭受自然灾害。军人在这其中慷慨解囊最多。每一次捐款,都是一次道德的考验和精神的洗礼。平时有许多被战友看成是“铁公鸡”的人,都主动站出来捐款捐物。不管捐多捐少,都饱含着军爱民的拳拳浓情,那场面无不催人泪下。有的集体写上鼓舞人心的信件,有的捐上一个月的工资,有的捐上刚发下来的新军被、新大衣。
关联词五:饭局
偶尔请人吃一两次饭无可厚非,如果一个月甚至每周都有请客吃饭的情况,就显得不太正常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军人更应如此。今天你请我,明天我回清你,这样无休止地循环下去,可能就没有尽头和意义了。对-一些经济条件不太好的战友,无异是个负担,是个恶性循环,当涵盖人情世故的吃饭变成负担的时候,也是一种莫大的痛苦。
关联词六:土特产
原本土特产无罪,带的人多了,带成一种风气习惯了,土特产就有罪了。离开部队前,要买土特产;回到部队时,要带土特产;同学朋友得知,写信打电话索要土特产;逢年过节,战友朋友馈赠要送土特产。当士特产盛行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冷静考虑一下,你的土特产造价原本不贵,町经过包裹、铁路托运、特快专递、航空速递之后,人米涨成肉价钱。举个例子:西北产石头,有人曾托一位战友在戈壁滩上选块好石头带回,结果被火车站安检拦住,误以为是危险物品,后让办理托运事宜,前后一折腾,差点都误了当次火车。
关联词七:爱好
有的战友来军营之前,有许多爱好,比如网游、摄影、航模等,有的战友对爱好已经达到痴迷的程度。当爱好达到痴迷,爱好无疑就成了“烧钱”的行当,手头那微弱的津贴,常常是杯水车薪。当然,健康爱好值得鼓励,不理性的爱好消费必须戒除。一句话,以平常心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为好。
关联词八:攀比
由于顾及面子,在军营或多或少还是有攀比的现象存在。你买个李宁的运动鞋,我就买个耐克的休闲装;你买个联想的双核笔记本,我就买个佳能的单反相机。总之,“别人有的我必须要有,别人没有的我电要有”,“我买的东西要是名牌,要比别人的牌子叫得响”,“我很有面子”,其实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消费最忌“头脑热”,盲目花销、过度透支,买一些不实用、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到头来钱袋空空,只剩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尴尬和无奈。
戏说军营消费的误解与正解
何光友 黄 尚
当代士兵的消费并非洪水猛兽,真正的洪水猛兽可能是消费者的盲目与过度;消费也不会影响战斗力的提升,真正影响战斗力的是管理者缺乏科学看待、正确引导。被误读的军人消费11条是过去进行时,也是现在进行时,还可能是将来进行时。澄清误解,轻松对待,原来消费没有那么沉重。
误解1:消费就是与艰苦奋斗对立正解:中央党校教授韩保江发表文章《积极消费就是爱国》,在国家经济陷入低迷时,消费不但不与艰苦奋斗对立,还是爱国行为。
误解2:战士的消费都是盲目的
正解:一个思维清晰、心智健全达到法定年龄的正常成年人,谁也不会“盲目”消费对自己没任何用处的商品。盲目的毕竟只是少数。
误解3:战士的消费都是需要被引导的
正解:当带兵人热切的对新时期士兵消费进行引导和指导时,可能热屁股贴个冷板凳,他们并不领情。出发点是好的,引导也不是问题,问题是拿什么来引导?用落后的、不合时宜的、自己都不相信的消费观来引导,肯定达不到好的效果。
误解4:我的消费我做主
正解:每个人有权决定自己消费什么不消费什么。但当你的消费对他人造成影响时,比如处处借债,“我”的消费绝不只是“我”的事,也不是“我”能做主的了。况且无论战备还是平时管理,对个人物品数量与形状的限制也要使“我”的消费自由度有个合理限度。
误解5:所有的消费都是高消费
正解:如果眼光不变,不更新定义,不升级观念,当代士兵生活的必需品对过去年代的军人来说就是奢侈品。
误解6:消费就是浪费
正解:是否浪费的评价标准应当在消费者手上,而不是旁观者说浪费就是浪费了。混淆消费与浪费,无非是使消费污名化、标签化。
误解7:消费影响战斗力
正解:消费不能自主,也会影响提高士气提升战斗力。消费是个中性概念,自主消费也应有他人引导。
误解8:必须坚守传统的消费观
正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消费背景和方式,形成传统的消费观无疑是好的,但不一定适合当下。
误解9:消费齐步走,消费一刀切
正解:队列可以齐步走可以整齐划一,消费却不可以。没有差异千人一面的消费是畸形消费。如何消费才是值得提倡的消费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爱好和财力基础不同。漠视这种不同,好心就会办坏事。
误解10:干涉你的消费是为你好
正解:带兵人说:“我要是不干涉你你就完了。”战士说:“你干涉的太多我完了。”条令条例明确规定,战士有个人消费自主权。士兵的消费不能盲目,带兵人的干涉也不能盲目。
误解11:有钱才有形象
正解:1993年解放军报一篇“当代女大学生心目中的军人形象”引起军营震动。女大学生对军人的印象是:军容严整、举止端庄、谈吐文雅、艰苦朴素、乐于助人,而对那些吃吃喝喝、花钱大手大脚的军人则“很不顺眼”、“令人厌恶”。年代虽然久远了点,但社会对军人的预期没有变。
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雷锋
领导干部为啥都得穿名牌?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 钱够用就行,多了是个累赘。
——杨业功
在各种消费理念应运而生的社会大背景下,有定力,才能理性消费,去奢侈,才能科学理财,真正树立起量入为出、节约时间、着眼自身全面发展、注重消费效益的新型消费观,才能从消费中既获得物质需求,又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
——独臂英雄丁晓兵
消费低碳,简约为美;花钱要理性,量入为出。
——试飞英雄李中华
对青年军人来说,在消费上要尽量把钱用在学习和工作上,爱慕虚荣只会误人误己。
——见义勇为英雄徐洪刚一个物欲很强的人,一定是个缺乏理想、趣味低级、精神生活空虚的人,也是生活极为可悲的人。
——士兵楷模向南林
挣钱肯定要消费,但花钱不能无所谓,穿戴得体别太贵,量入为出要匹配。不追潮流玩新锐,因为咱们是部队。
——军旅艺术家张保和
收入少,规划好也能使生活轻松快乐,小角色,踏实工作一样能实现大目标。
——央视军事节目主持人卫展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