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差异对比与翻译方式浅析

来源 :黑龙江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ue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语因其生动、形象、幽默、简练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很高。本文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中习语使用差别的原因的探究,进而总结几种常用的习语翻译方法,使译者及读者对汉英语中的习语有更准确的理解。
  关键词:习语;差异;翻译方式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世界,要求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沟通无障碍。对于书面的外文,人们通过查阅字典等资料可以有大致正确的理解及翻译;但若想更深入一步,操有一口地道的日常用语融入到百姓生活中,做到真正的零文化误解,则是难事一桩。为什么说较正规的词汇与较长的句子理解起来要比百姓用语还要难呢?那是因为老百姓习惯于使用许多习语,正是这些看似简单通俗,实则另有深意的语言,难倒了众多的外语学习者。
  
  一、习语的定义及特点
  
  所谓习语是指在一种语言的漫长演变中形成的特有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一般包括固定短语、谚语、俚语、歇后语、典故和警句等。不少习语都带有鲜明的修辞色彩、浓郁的地域性、强烈的民族性,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与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不可分割。中英两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因此英汉两种语言蕴含了大量的习语,有异有同,在翻译或理解上是一个难点。
  
  二、英汉语中习语的主要差异
  
  1.地域的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中国是一个农耕大国,自古以来人民以土地为生,土地是老百姓再熟悉不过的,因此在习语中也会体现出中国人民对于土地的偏爱,如瓜熟蒂落,挥金如土等;而英国则是一个由海洋环绕的岛国,日常生活中水无处不在,因此在习语中英国人习惯于用水来作比喻,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流水),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
  2.比喻習惯的差异。
  人们在理解习语时要考虑到使用者对于语言使用习惯上的差异。在汉英语言中,牛与马代表着近似的意义,但在使用习惯上则不大相同:汉语成语常用牛来作喻体,英语成语则多使用马。中国人形容人任劳任怨时比喻成老黄牛,英语则说成work like a horse(像马一样工作)。还有一些喻体,中英两国人有着相反的理解,比如说狗,汉语成语带狗字的多为贬义,而英国人则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因此使用时多为褒义:当形容幸运儿时就会说a lucky dog;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也能体现出对狗的喜爱。另有一些词,则是因各种因素使人们对词汇有某些使用的偏好,如英文中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像蘑菇一样生长)与中文的雨后春笋有异曲同工之处。
  3. 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由来以久,对人类的影响也不言而喻。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3大宗教,尤其是佛教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更是根深蒂固。信仰佛教的中国人相信佛控制着世间的万物。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成语应运而生;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在英语的习语中可以体会到浓重的宗教色彩: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d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当然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源于宗教表达愤怒的诅咒。
  4.历史、文化、典故的差异。
  汉语的成语典故众多,多来源于一些古典名著、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如百步穿杨,东施效颦等。英语的成语多来自《圣经》、古希腊罗马神话及莎士比亚等的著作,例如Achiller’s heel(表示唯一致命的弱点),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表示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这些成语多数词汇浅显、结构简单,却意义深远,如果不懂得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则很难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
  
  三、翻译方式
  
  《实用翻译教程》(范仲英编著)曾把翻译定义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即原语)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即译语)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得到原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英语的习语也只是众多英语翻译类别中的一项,也应遵守翻译的基本规则。但是由于习语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地方特色、民俗习惯等差异,翻译时还要兼顾两方语言使用者的理解程度,所以翻译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法。
  直译法,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译者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如果能够保留英语习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特色,即可采用直译法。
  一些习语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其含义,没有因为文化、地域的不同产生理解的歧义。有些习语在英汉语中含义相似甚至还有完全相同。例如: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Grasp at straws抓一根救命稻草;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Stick-and-carrot policy大棒加胡萝卜政策;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
  另外一些习语,原语言的习语是包含某些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来源,当我们翻译时虽也可采用直译,但要求读者需要有相关知识背景去理解:“The Trojan Horse”直译“特洛伊木马”,常用来比喻一些潜在的危险或者敌人。不熟悉该习语出处的人很难把喻体以及喻义联系起来。为了让更多的人比较容易的理解,也可以在翻译时作注解,直接对此习语进行解释说明。
  2.意译法。
  意译法,就是只保留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如果不可能使用直译法,即英语汉语中没有完全一致对等的习语时,就可采用意译法根据上下文或两种语言中近似的表达方式翻译出来。当然,意译并不是让翻译者随心所欲的翻译,自由的添加或删减仍然不被提倡;意译也要注意原句的句式、结构、修辞,应尽量保持原句中比喻的意境及特色。例如:把“锦上添花”采用意译的手法则译为add to somebody’s joy(直译为增添了某人的快乐),把“雪中送炭”译为lend a helping hand in times of distress(直译为在困难中及时地伸出援手), strike sb. when he is down只是对“落井下石”的翻译。因为这些汉语成语是要求有一定的中文成语知识才能够理解,因此若直译为英文会造成英文使用者的困扰。还有一些词在两种语言中代表着相反的意义,翻译时就要求做出相应调整,以免有歧义,例如:“龙”在汉英语言中代表完全相反的文化概念:中国人视龙为神物,吉祥神圣的象征,所以会有一些关于龙的表示美好意愿的成语,如“望子成龙”,但在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中龙是凶暴的怪兽,当翻译时我们不能解释中国龙的象征意义,因此需要用意译法对该处比喻方式进行调整。当然,这种调整不是绝对的,当龙在汉英语言中代表相同文化概念时,就可保留。形容地势雄伟险要时使用“龙盘虎踞”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龙,因为龙用来比喻“凶险”正好符合西方文化中龙的形象。例如:“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译为:The city,a tiger crouching,a dragon curling,outshines its ancient glories;In heroic triumph heaven and earth have been overturned.
   3.等值套用法。
  所谓等值套用法,就是某些英语习语和一些汉语习语在意义相近的情况下,翻译时译者可以直接套用与其意义相似的两种语言中的习语。等值互借法也可以理解成是直译的一种延伸。例如: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大海捞针)、hit a man when he is down(落井下石),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等。等值套用法的使用需要谨慎,不能随便根据译者的理解就任意把两个习语划等号,更不能凭空创造,要求译者严谨的多方查找资料,最好有较权威的论证作为证据。
  
  四、结束语
  
  习语的翻译是翻译中较难的一项,因为它不是字与字、词与词程序般的转化,在最基本的信、达、雅的基础上还要让读者最大化的体会到原语言的意境。汉语和英语承载着中英两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习语正是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浓缩的晶华,这也是习语翻译不易的原因。所以,翻译者们对于习语的翻译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望文生义,尽量为读者营造出原语言的意境。
  
  参考文献:
  [1]Jin Di, Eugene A. Nida. On Translation[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李延林.小议英语典故性成语的来源与汉译[J].中国翻译,1999.
  [4]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
  [5]郭著章等.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8]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编辑/刘文捷
其他文献
摘要: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搞好本课程的教学,不但能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数学思维,并且在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中适应本学科专业的发展。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当前离散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改革思路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离散数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一、引言    离散数学课程是介绍离散数学各分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
期刊
制约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因素很多,有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师资素质、教育投入等多种因素。但就学校内部而言,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素质。教师素质高低对实施素质教育产生决定影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一、思想素质    教师被人们光荣地誉为人
期刊
班级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他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在班级环境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不断成长。班主任要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各种教育力量整合成方向一致、要求统一、时空衔接、作用互补的教育合力。班主任在形成班级教育合力的过程中,应当发挥主导作用。让更多有益的教育影响渗透到教育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多种教育因素的熏染和滋养下健康地成长起来。本文所阐述的是班主任如何与科任教师密切合作从而形成班级教育合力
期刊
摘要:促进和提高任意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对任意选修课的兴趣,对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目前任意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俱乐部”的辅教模式,给出了它的定义和实现途径,最后对它的预期效果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课程俱乐部;任意选修课;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教育
期刊
摘要:随着研究生规模的壮大,在校研究生党员队伍的建设正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认真分析研究生特点的基础上,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去研究,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研究生党员;党建工作;问题及对策    高校研究生党员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它不仅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随着研究生规模的壮大,在校研究生党员队伍的建设正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
期刊
摘要: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和变异的科学。它的内容抽象难懂,并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本文根据遗传学的学科特点,对遗传学“框架式”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在构建遗传学知识框架体系时,要在适应目前大众化教育的基础上,精心取舍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组织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遗传学;“框架式”教学;教学方法    近几年,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遗传学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生命科学各学
期刊
摘要:本文簡要介绍了中国的两种双语教育:汉—少双语教育和中—英双语教育的发展现状。汉—少双语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育,是根据各少数民族地区具体需要发展起来的,缺点是发展时间短且缺少系统研究;中—英双语教育是适应世界发展趋势、汲取世界双语教育经验发展起来的双语教育,但缺少将世界双语教育理论和经验本土化的研究。二者可互为借鉴。  关键词:双语教育现状,汉—少双语教育,中—英双语教育    一、中国
期刊
摘要:如何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迅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正是完成这项任务的主渠道。本文根据现阶段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采用的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注重培养操作技能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计算机应用
期刊
摘要:许多大学生尽管学习了多年的英语,但口语表达能力仅仅限于课本,不能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因此还是无法很好地与人进行交流。这一现象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哑巴英语”。本文从英语口语教学中几个大的方面,如:教师的口语教学方法、学生的口语学习内容与方法、英语环境的建立、英语俚语、中国与英语国家文化差异以及交际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强调俚语、中西文化差异、交际策略等方面内容的重要性,以及改善口语学习环境的紧
期刊
摘要:“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在新课改形势下,学习、实践两位教育家的语文教育民主思想,走语文教育的民主化道路无疑对推进素质教育大有裨益。本文就两位教育家的语文教育民主化思想做以梳理和探析,以期得到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魏书生;李镇西; 语文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作为一种理念和实践源远流长。杜威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 “教育是为了民主的,教育应该是民主的”的观点;陶行知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