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策略探析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lig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高校推进信息化與工业化融合的策略,认为高校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应成为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互相结合与共同发展的高新科技研究开发场所、培养信息化和工业化人才的基地、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载体、凝聚信息化发展资源和工业化资源的中心,提出高校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策略:通过全方位的研究工作,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完善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加强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工作,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与相关交叉学科建设;完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研学机制。
  【关键词】高校  信息化  工业化  融合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C-0114-02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化浪潮风靡全球,推动了世界的工业化、全球化、民主化、城市化的进程。信息化和工业化产生的互动作用,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以信息化推动工业的发展,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度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指出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一种支持生产力的升级模式,对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服务社会生产活动的科研活动机构,应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作为活动方向,以达到为社会生产活动服务之目的。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念
  信息技术推动的信息产业发展,具有影响力强、渗透性强和应用性广泛等特征。这决定了信息化的进程与传统的产业部门并没有任何冲突。信息化的发展,是对传统产业部门进行深度改造的过程,更是以传统产业部门为平台不断发展的过程。信息化和工业化只有相互结合与彼此渗透,才能实现共同发展,促进现代化的发展。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借助信息化来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使“后发”优势有效发挥出来,努力实现社会生产力获得跨越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党中央指出以工业化来推动信息化进程,借助信息化来推动工业化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以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为立足点,力求工业化和信息化互相融合,推动工业由小到强的逐步发展。这些观点证明党中央在信息化发展方针上,把“带动”与“促进”转变为“融合”,这也是支持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升级。由此可见,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互相结合,是党中央对大力开展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入思考,也是根据我国信息化建设与工业化进程的状况做出的思考。所以,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信息化,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互相结合,能对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运转的规律有本质性的把握。“融合”的出现,是对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互为发展逻辑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强调了两者互相依存的关系。
  根据党中央的理念,信息化与工业化互相融合是一个多维度和多因素的系统化工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层面内容,是在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的过程中,通过积极开展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培育与发展信息产业市场,降低信息服务和信息产品消耗的成本,为全面推广和应用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大力普及信息化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应用,如在教育文化、电子政务、社区网络、电子商务方面的应用。国家采用信息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能提高传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政府、个人积极吸收和利用知识和创新知识奠定基础。第二层面内容,培育人力资本和发展人才。知识创造取决于培育人力资本,这是因为知识的天然载体是人力资源。第三层面内容,就是通过知识合作与知识分工培育创新文化。信息是借助文化基础而展开的,处理信息本质上就是对已有知识的符号加工与操作的过程。当知识分工变得精细化,就应该对分工做有机的协调。
  根据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内涵,高校具有培育人才和人力资源以及创新文化的优势,对于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进程、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校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发挥的作用
  高校由于拥有许多优势和基础性条件,应承担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与共同发展的责任,积极投入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的浪潮之中,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协调与发展。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高校应发挥如下作用:
  (一)成为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互相结合与共同发展的高新科技研究开发场所。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第一层面,就是积极开展高新技术的研发活动和渗透活动。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是提供科研成果的主要基地。高校应在电子、机械、化工等生产领域中积极应用推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辅助系统、柔性生产制造系统等生产控制类型的技术,推动制造、设计、测试等生产流程的一体化和信息化。高校拥有改造信息化的先进技术储备和先进设备,能够担任前期工业应用的实验和研制工作。应针对工作生产过程与工业研发设计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并且提出富有成效和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成为信息化发展与推动工业化进程的高新技术研发基地。
  (二)成为培养信息化和工业化人才的基地。信息化和工业化互相融合的第二个方向,就是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最能动的因素就是人才。所以,培养能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富有创新思维精神和勇于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高校通过教育普及,能把学习者的文化素养提高。在教育深化的过程中,能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高等教育处在教育体系的最高阶段,应积极发挥培养综合性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主导性作用。如高校应积极深化教育改革与教育改革,根据工业化需要和信息化需要,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雄厚的理论基础,富有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人才,为信息化发展与工业化进程补充强大的智力支持。除此之外,高校也可以通过人才培训、委托培养等方式,为高校信息化发展与工业化进程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同时,高校还可以采用人才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借助网络大学、远程教育等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再次教育现有信息领域和工业的从业人员,丰富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开阔认知视野,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需要。   (三)成为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载体。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应加大高新科学技术研发的力度,推动信息技术朝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积极繁衍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培育刺激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力求把工业经济做“长”和拉“宽”,这对从事创新研究的产业化提出高要求。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具有的人才、资源、技术等方面优势,实现自主创新,加快工业从生产型制造发展为信息与网络为基础的服务制造业。
  (四)成为凝聚信息化发展资源和工业化资源的中心。由于信息资源具备增效方面的功能,当信息资源与其他资源互相结合之后,可以把价值转移到新培植资源方向上。高校图书馆有着丰富的藏书量,拥有理、文、医、外语、体育、法律、艺术等齐全的学科文献,具有鲜明的实用性、专业性、完备性、特色型等特点,也应该成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互相融合的基地和创新中心。
  三、高校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策略分析
  (一)通过全方位的研究工作,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高校应积极开展基础学科的理论研究,以创新为立足点,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奠定基础。如设立专项基础研究基金,重点扶持一些创新性和基础性研究项目。也可以借助教育部和地方政府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积极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还可以根据国家重大项目和战略项目的需求,以飞机、船舶、汽车等行业为依托,积极开展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应用研究,建立行业技术为引导的研发基地,建立结构完整优化的科研建设基地体系。
  (二)完善人才培養制度体系。根据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需要,构建整体优化且具有创新性质的人才培养制度体系。首先,在课堂教学方面,鼓励学生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推广追求创新和培养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方式,完善院校专家督导、学生评价、教师上岗培训、教学信息有效反馈等评价主体一体化的监控教学质量体系。其次,在学籍管理方面,强调个性化培养方式,如学生在入学一年之后,可以申请修读双学位、申请转专业、修读双专业,通过一系列措施制定符合学生个性特征的、以复合型人才为宗旨的学籍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上,推行管理制度的系统化与学分规范化,逐渐建立内容翔实的实践育人体系。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完善基础类课程,建立动态调整的专业目录体系,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在教育形式方面,发展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鼓励研究机构和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高科技人才,增强高校的知识溢出效能。在积极开展创新思维训练过程中,启迪研究生深入认识和思考创新制度,积极探索社会实践项目化、课程化、有效化的具体策略。
  (三)加强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工作,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与相关交叉学科建设。以高新技术作为新型学科与综合性学科刺激新型产业发展的依靠点和生产点,如国家重点高校把材料学、信息、生命等学科领域作为发展的重任,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建设多学科互相交叉和高水平的科研研究基地,积极探索以创新为龙头、以重点学科为依靠、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科研组织队伍,促进多门学科的融合、交叉发展和集成发展。
  (四)完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研学机制。产、学、研这一条有机链的形式,是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动力。目前,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把潜在的生产力—— 科技朝着现实的社会生产力转化,也就是努力实现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社会效益化、经济效益化。由于科研成果具有实用性、成熟性、配套性、技术可行性等特征,推广应用也就比较顺利。因此,高校科研活动应与市场需要相结合,避免由于闭门造车所产生的研究无效。根据信息化与工业化这“两化”融合之需要,高校应向一些与新兴产业体系、循环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有实际意义的领域或者方向进行调整,研发一批能促进社会发展的环保技术、生态技术、信息技术。学校部门也应改革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转变轻专利、重论文的现象,建立完善的科研绩效考核机制,达到科研活动为社会服务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方维慰.论世界产业布局的新动向[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3)
  [2]王人辉.模块化与信息产业集聚的内在联系[J].经济师,2006(3)
  (责编 苏 洋)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论述新《会计法》实施后的初级会计师考试情况,通过调查分析会计专业学生2018年初级会计师的备考及考试情况,基于新《会计法》实施影响思考对计划报考初级会计师资格证的考生提出应考建议:细研考试教材和大纲,系统化复习;选择优质辅导资料;端正学习态度。  【关键词】新《会计法》 初级会计师 考试 调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C-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实地调查,从科学区活动内容选择、涉及科学内容的区域差异、科学区材料数量和种类以及来源与更新、科学区位置、科学区规则的建立、科学区活动来源、科学区教师指导行为等方面论述幼儿园科学区现状,并提出优化策略:投放开放性材料并及时更新;根据幼儿行为表现水平和需要科学引导幼儿;教师根据幼儿需要变换角色参与科学区活动;注重多元化的评价;鼓励幼儿自主建立规则,参与材料制作与准备;根据儿童兴趣开展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新时代高校基层党支部强基固本工程的实施问题,从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实施强基固本工程的必要性出发,针对新时代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实施强基固本工程过程中存在的内容传播面临一定挑战、相关制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从正确处理高校强基固本过程中“关系”建设、进一步强化高校强基固本过程中领导班子与队伍建设、加强完善高校强基固本过程中学科制度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对策,以促进高校基层党支部强基固本工程在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广西高职院校创新成果的专利申请情况,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创造教育成果产出和知识产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提升师生知识产权意识、搭建创新创业活动平台、加强专业建设、加强校企的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等对策,并从学生个人学习发展和学校统筹建设两个角度探讨创新成果知识产权转化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创新成果 知识产权 转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农村电商的发展模式和当前的物流现状,对农村电商以及物流企业共生体系的相关理论和内涵进行梳理,提出构建共生体系理论模型,从交易成本、资源融合、经济聚合群落三个方面分析其运行机理,并结合共生体系的构件提出加强信息与资源共享、打造区域特色、注重资源互补、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技术研发、构建智能产销物流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农村电商 物流体系 共生体系理论模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南宁师范大学的案例论述社会工作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本土化,针对该校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本土化”的理念与实质性内容缺失、难以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契合等问题,提出要通过充分了解现实社会需求、厘清社会工作在本土社会发展的逻辑等措施,整合校内外资源确保专业教育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进一步凸显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色性。  【关键词】整合取向 社会工作专业 本科课程 本土化 设置  【中图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跨境电商视角下国际贸易实务应用型课程建设,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校企合作、以赛促教、考核和评价六个方面阐述国际贸易实务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内容,提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教学内容“重建”为核心,突出教学过程“职业化”的设想,认为国贸专业国际贸易实务应用型课程建设必须走产教融合之路,突出“双师型”队伍建设,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跨境电商 国际贸易实务 应用型课程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蓝墨云班课移动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阐述在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中应用蓝墨云班课移动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模式设计,即将教学素材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模块,依托移动教学平台,将各教学素材串联在一起,实现“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与“课后复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拓展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提升教学效果与学生课堂满意度。  【关键词】移动教学平台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对广西6所师范院校的调查分析情况,论述TPACK框架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针对当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方面中师范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强但教学资源开发能力弱、教学设计能力强但教学工具应用能力弱、教育理论水平强但教学监控与评价能力弱等“三强三弱”问题,提出以优化课程结构为基础、以信息化环境创设为平台、以评价机制创新为保障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关键词】TPACK 师范生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案例,论述现代大学制度视角下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的构建,提出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实施二级学院主体办学责任的校院内部管理机构体制改革、以岗位绩效改革为牵引力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构建并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扎实推进教学诊改工作等措施,为高职院校实现治理水平提升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 高职院校 治理体系 岗位绩效 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