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梳理·留白:幼儿园课程“前审议”的智慧路径

来源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entv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课程审议分为“前审议”“中审议”与“后审议”。“前审议”是课程园本化实施的关键,是为了保证课程实施中目标方向不出现偏差、内容资源更为适宜、过程策略扎实有效。然而,幼儿园课程“前审议”常常会出现教师“精心编制”,忽视儿童的存在;审议“立足教材”,内容却是“大拼盘”;貌似“关注经验”,实则仅是“表面热闹”等问题。为此,笔者从“主体协同参与、价值梳理思辨、主题动态留白”三大智慧路径来优化课程“前审议”的实效,提升课程的实施质量。
  一、主体“协同参与”——让课程更接地气
  施瓦布建议课程审议的主体应该由园长、教师、儿童、课程专家、社区代表、家长等组成,儿童是课程审议主体之一。不同主体的“交互”声音有助于教师看到更真实的儿童图景,更全面地理解儿童,更能通过审议使教师、儿童、教材、教学环境条件等要素达到整体优化的课程效果。
  (一)协同儿童,呵护孩童的本然天性
  课程是儿童的课程,教师应始终关注真实的儿童,避免主观地“臆想儿童”。教师要确保课程审议中儿童是在场的,是“鲜活”的,而不是“概念化”或者“失真”的,并协同儿童一起参与到课程审议中。
  “儿童围坐”是教师了解儿童的一种有效方式。所谓“儿童围坐”,就是指一群儿童针对某一个话题开展的自主讨论,没有权威,没有控制,完全是平等的交流。其形式有:儿童谈话、角色代入、经验调查、画语解读、访谈播报等。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儿童的意愿和想法,不控制、不干预,运用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儿童在这个即将要进入的主题里会想什么、有什么、还需要什么。教师只有触摸儿童可能的兴趣和需要,才能真正了解儿童的原有经验和需求。比如,在大班主题“丛林探险”前审议中,教师主要抓住“你知道丛林吗”“你从哪里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三个核心话题与儿童展开谈话,从而了解他们对丛林的已有认知和兴趣需要,为主题内容的调整和开展方式的适宜性提供依据。随时随地进行的“儿童围坐”,有助于教师发现儿童蓬勃的生命状态。
  (二)协同全员,共创审议的话语体系
  课程“前审议”要协同全员一起进行。比如,几名儿童发现幼儿园之前消失的玩具掉在窨井盖上的缝隙里了,他们在晨谈时向同伴和教师求助,引发了全班幼儿的探索兴趣。教师在进行主题价值判断后,邀请了园长、总务、保安、食堂人员以及专业家长参与到主题的“前审议”中,以此开拓了思路,預设了一系列的话题。
  其实,类似这样全员参与审议的主题还有很多,全员共创审议的模式也是多样化的。
  二、价值“梳理思辨”——让课程更有底气
  (一)梳理主题说明,思辨主题价值
  主题说明包含主题来源、主题目标,是对儿童经验和发展目标的分析,对主题架构的阐述。在“前审议”中,读主题来源,读的是课程主题对儿童发展的价值;读主题目标,读的是主题开展后儿童经验的获得。通过研读和思辨,教师厘清了主题的价值,以儿童需要、儿童经验出发,获得具体的操作路径。
  (二)梳理主题脉络,把握逻辑关系
  梳理主题脉络的目的是明晰同一主题内的逻辑关系:一是主题的整体架构与各小主题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二是主题目标与各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的主题内各小主题的设计是平行关系,有的主题内各小主题间是层层递进关系,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展开。比如,主题“丛林探险”中的板块一“绿野仙踪”和板块二“虫鱼鸟兽”之间是并列关系,无论哪个板块先进行都不会影响主题的行进;主题“成长时光机”中的小主题从“越来越独立的我”到“越来越自信的我”再到“越来越幸福的我”,前一板块都是后一板块的基础,有明显的逻辑关系,需要按一定的顺序行进。在梳理主题脉络时,教师还需要牢牢把握主题目标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有了这样的审议,教师逐渐拥有了课程的中观思维,又具备了主题实施的微观视角,不会因为身边相关实际资源少或者不擅长等因素而随意取消或更改相关内容。
  (三)梳理主题资源,保障实施效果
  课程园本化很大程度上依赖园本资源的拓展整合。在课程“前审议”的过程中,幼儿园需要调动家长、社区的独有资源作为课程的动态资源。比如,在大班主题“品味家乡”审议时,某幼儿园挖掘了家长和社会资源,结合了“城市远足”走进杨家弄,将作家余华的老宅作为动态资源之一。在实施过程中,幼儿真的碰到了余华,并通过社会资源邀请作家走进课程中。另外,幼儿园还可以调动家长的童年记忆,让家长参与到课程实施中,促进课程的深入实施。
  三、主题“动态留白”——让课程更显灵气
  (一)架构留白,呼应儿童经验
  儿童的生长表现为经验的生长,经验生长指向于过程和未来,同时蕴含自我生长、自我更新的力量。主题架构与儿童经验对接,是课程走向适宜性的保证。
  儿童的学习不是按领域发生的,而是在活动中整合进行的。任何主题的开展绝不能切割成块进行,而是要关注儿童当下的生活,在生活的小事、温暖的谈话、快乐的游戏中对接儿童的经验。比如,在“疫情”主题的架构中,教师抓住儿童“为什么”“想知道”的经验再生长需要,依据目标预设了部分主题内容。考虑到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教师做了“宅家和返回幼儿园”两个阶段的预设。同时考虑到儿童会有新经验、新话题的生发,在两个单元中都设置了留白空间(见表1)。
  主题内容中预设的话题,就像一份旅行指南,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给教师提供了一定的方向和参考。在实施中,教师需要根据幼儿实际兴趣和经验及时调整,应需而动。例如,在“修炼武功我会变强大”的话题里,教师顺应儿童的经验,增加了“我们会量体温”“认识体温计”等小话题。在留白话题中,儿童由点及面自发生成了“武汉加油”等话题。这样有留白、有弹性、可调整的主题架构给儿童留下了自由行走的空间。
  (二)路径留白,助力儿童发展
  课程实施的终极目标是儿童的发展。如何正确开启主题实施的旅途、如何回归儿童的经验以及如何使活动更有价值等都值得深思。确定适宜的、具体可行的实施路径尤为重要。主题的旅途只有具有“开放、自主、互动、生长”的特质,才能及时呼应儿童的真实需求,在主题中留下儿童自由行走的足迹。
  在课程“前审议”中,教师需要思考课程的行进方式,从儿童学习经验的逻辑性和递进性出发,抓住儿童的兴趣点,把握儿童关注的中心问题,根据实际资源,尝试以适宜的方式不断推进活动纵深发展。在实践中,“开放性的话题、自主的小组活动、有质量的呼应”三种策略交织实施,能不断支持儿童在多种形式活动中进行探索,使儿童逐渐形成连贯的、整合的经验,更好地助力儿童发展。
  综上所述,课程既是明确的,又是模糊的;既是有结构、有组织的,又是开放的;课程更多的是基于动态的策划,而不是死板的计划。一个好的课程是预设和生成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仅仅只靠“预设”,会使教师在实施中缺乏创生的空间,缺乏看见儿童、支持儿童的可能;如果仅仅依靠“生成”,当教师没有能力来驾驭时,也会破坏教师的安全感,难以在教学中获得满足感。
  因此,虽然“前审议”发生在课程实施前,但审议时必须立足儿童,把握思行合一的原则,既要考虑目标的合理性、资源的丰富性、内容的贴切性,也要考虑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更要为课程适当留白,使课程更具有生长力。
其他文献
问题的提出  戏剧活动中,教师常常为追求舞台表演的演出效果而忽视幼儿的参与和体验,比如:教师做主为幼儿安排角色,无视他们的意愿和兴趣;照搬原有的故事情节,错失了他们的创造性表达;让幼儿生硬记住台词和剧本,忽视他们的能力水平和发展需要……在这样的戏剧活动中,教师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幼儿则处于被动和消极的状态,成为听从教师指挥的“工具人”。师幼之间缺少有效的互动和交流,不仅打击了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还
期刊
班级的环境创设往往被视为幼儿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每学期还没开学,教师就已经投入到环境创设的思考和筹备中,每次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环创材料和布置教室。又一个春天来了,这是我们小二班的孩子在幼儿园的第一个春天。三月初的校园,草长莺飞、春意盎然,而教室里的装饰还停留在喜迎春节的主题,和窗外欣欣向荣的景象格格不入。一个萦绕在我脑中许久的想法迫切想去实践一番:既然班级的主人是幼儿,何不让幼儿直
期刊
文化平权:将戏剧带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儿童剧导演,台湾偶偶偶剧团团长 孙成杰  以往,我们将处境不利的儿童称为弱势族群,例如经济层面的弱势、地理位置层面的弱势(城乡差距)、文化层面的弱势(例如从欠发达地区移居到发达地区的居民及子女,或是不同文化的族群等)、身体上的弱势(例如身体障碍儿童等)。这些群体接触文艺活动的机会较少,有些甚至因为身体等问题无法参与正常的文艺活动。  因此,为保障与维护文化多
期刊
《好玩的谜语歌》这幅作品以圆圆的月亮和圆圆的月饼为主要意象,搭配衔走月饼的兔子、围坐着的一家人,给出了中秋佳节的信号。同时,作品中也暗含了很多秋天的元素,如四处飘香的桂花树、硕果累累的柿子樹、翻倒在地的菊花盆、四处乱窜的大螃蟹等等,无一不在暗示秋天的到来。作品搭配两首朗朗上口的儿歌谜语,顿时使观者觉得趣味横生。因此,笔者设计了有关中秋节的系列活动,旨在让幼儿了解中秋节的传说及习俗,初步产生对中国传
期刊
陪伴是家长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亲子阅读是家长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途径。亲子阅读可以让幼儿喜欢上读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可以提高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可以帮助幼儿积累词句,为日后写作做铺垫;可以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可以增进父母与子女的情感交融,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活动背景  幼儿在完全识字之前
期刊
幼儿一起玩时,常常会面临“我想和朋友玩,但又不知道怎么加入”的情境,于是便出现了看似“搞破坏”的拍打推搡、抢玩具等小动作。绘本《调皮的小猴子》讲述的是小猴子和朋友一起玩的故事,这只调皮的小猴子想找朋友们一起玩,可是他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与朋友交往,只见他给斑马的尾巴涂上颜色,抢走长颈鹿的香蕉,推倒鸵鸟搭的积木,还吵醒了睡觉的大狮子!故事以小猴子向大家道歉,朋友们邀请小猴子一起游戏作为结尾。整个故事画面
期刊
故事背景  2020年9月的新学期,受新冠疫情影响,幼儿园的卫生保健要求比以往更严格了。幼儿每天都要戴着口罩进园、离园,每周至少要准备5个干净的口罩。小背包里除了放口罩以外,还要放许多备用衣物、干净袋子、门禁卡挂牌以及防蚊水等个人用品,背包里的东西比以往更多了。疫情之下,家长不能进校园,无法再像之前那样帮助幼儿整理了,所有事情幼儿都需要尝试着独立完成,这对很多幼儿来说都是一次巨大挑战。  说一说背
期刊
皮亚杰曾经说过:“假定儿童只是从教学中获得数的观念和其他数学概念,那是一个极大的误解。相反,在相当程度上,儿童是自己独立地、自发地发展这些观念和概念的。”因此,教师可以从寻找、发现入手,充分利用幼儿周围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感受数字的无处不在。  一、在生活中感受数字的无处不在  现实生活中,数字无处不在,它们时刻伴随在幼儿左右。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也看到或接触到了这些数字,但此时他们往往处于无意注意
期刊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在《我们的主张》中提出幼稚园应多采用小团体教学法,他说:“幼稚生的年龄是不齐的,智力又各人不同,兴趣又不能一致,所以幼稚园不能够把他们归在一起,叫他们做一种同样的工作……最好把故事分开来讲,大的为一班,小的为一班……如此的教学效力可以增加,儿童的兴趣可以格外浓厚。”  我们在单元课程活动中运用了“小团体”活动的形式,关注幼儿在活动中兴趣、能力之间的个体差异,兼顾幼儿个人发展需
期刊
下期预告:儿童剧事业的发展,还需要哪些层面的努力  故作可爱就不可爱  台湾FunSpace乐思空间实验教育教师、 儿童剧评人 谢鸿文  纯真可爱,往往被视为儿童的天性和特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艺术,也往往以此为依据和审美标准进行创作。然而,有许多成人以为只要把握住这一特质就可以创作一出好的儿童剧,这就犯了一个大错误──卖萌,故作可爱。既然是刻意矫造出来的作品,其成果便一点都不可爱了!  事实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