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重点对濒危哺乳动物的主要类群保护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经多项研究证明,大熊猫并不是已到进化尽头的一类物种,其仍然有进化的空间。尽管大熊猫仍旧面对栖息地被破坏的问题,但从整体来看,其种群的数量在不断的壮大,栖息地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现已走出了困境并且也脱离了濒危状态,可考虑将其划分为易危类。本文对进化保护生物学做了深入的分析,以此为前提为保护政策提出了一些实践性的建议,望可以为相关学者及保护濒危动物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濒危哺乳动物;保护生物学;政策
中图分类号:G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0-0148-01
保护生物学从出现至今,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国际性保护生物学会的建立与各种保护生物学书籍的创建,促进了全球保护生物学的发展。现时期保护生物学己有了很多的分支学科,涉及生物学的各个领域。中国属于世界哺乳动物品种最多的国家之一。因为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的问题便显现出来,使我国的大中型哺乳类动物其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我国政府机构对此高度重视,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并同时实施了对天然林带的保护、退耕还林、与自然保护区的构建等众多的大工程,如此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获得了较大的成果。加强动物对于食物、高原恶劣环境、水生态环境的适应进化揭示,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积极的促进研究成果的合理有效应用,保护好珍贵的濒危动物。
1、进化保护生物学
1.1、系统育关系的重新组建
大中型的哺乳动物体系其发育关系比较清晰,但针对经过适应辐射的进化种类因较容易受到谱系分拣与杂交逐渐渗透等因素的影响,经常导致系统发育重组的困难。食肉类目犬型的超科与灵长类目疣猴亚科其进化的历史便属于适应辐射的典型案例。
小熊猫是属食肉类目犬型超科当中的独立科,其进化的关系一直都受争议。与大规模的核基因非编码区序列相比和参照线粒体的基因组相关数据的分析,高度维护小熊猫属于浣熊科与鼬科的类似群,不同意小熊猫是浣熊科和熊科的分类。灵长类目疣猴亚科其进化关系同样也非常的复杂,以核基因非编码区的研究了疣猴亚科的所属发育关系,研究结果较偏于非洲疣猴亚科属单系起源的这一观点,而不同意新提出的并系起源的说法。
在劳亚兽中鲸偶蹄目的发生地点也一直被人们所争议。通过使用系统发育基因组学这一方法,赞同鲸类属近似于偶蹄类,这两者相互组合成鲸偶蹄目以后的蹄目存在明显的近亲关系,并还通过高信度处理了鲸偶蹄目当中高级阶元间的发育关系,尤其是给鲸类作为河马科的姐妹群供求了基因组学的充分依据。
1.2、适应性进化
动物对于环境的良好适应与适应性的进化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们所关注的焦点。对食肉类目犬型超科中各科代表性物种的胰液糖核酸酶基因的分析研究证明,鼬科、浣熊科、小熊猫科、臭鼬科都显示了RNASE1的基因复制,并且还检测出正选择作用与适应性的位点;参照RNA组织呈现的实验方法,察觉形成的新基因在消化系统除外的脾脏与肺等组织当中也有非常高的呈现,这说明这一基因在这类物种当中产生了功能的分化,证实此基因除了与食性有关的功能以外,很可能还有别的功能。对灵长类的动物其基因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察觉此基因在别的灵长类当中只有一个拷贝,但在疣猴亚科当中则存在两个拷贝,一个拷贝是为了更有效的适应小肠当中的偏酸性环境。除此还发现这一基因的第39位氨基酸是由碱性转变成非碱性,这一情况是造成其适应pH值降低的重点,且此变化在疣猴亚科当中最低发生过3次。对不同组织的胰液核糖核酸酶基因表达量进行研究其结果证明,在胰腺组织当中主管消化的RNASE1B基因其表达量高过于在其它组织中的量,这说明此基因中的两个拷贝己进化成独立性的调控区。
鲸类动物其陆生的祖先在大约几千万年以前从陆地返回海洋过程中,在形态、生理方面都有了一系列的适应性改变,其属于适应性研究较好的一类生物。鲸类毛发的进化被理解成是为了减少在水中运动时的阻力,更好的适应水中环境的结果,研究中发现鲸类体中的无毛基因在功能域附近形成了插入、缺失和剪接位点发生了变异,鲸类基因的变异很可能与其毛发的退化有关。为了适应水下环境,鲸类的感觉系统也产生了改变,进化成具有高灵敏的听觉系统,尤其是齿鲸有了回声定位的能力。
1.3、家养动物的起源和驯服
科学家一直都非常关注家养动物的起源与驯化的问题。在对狼犬嗅觉的受体基因群的家族进化进行研究时发现,狼嗅觉的受体基因当中存有一种积累无害突变而除去有害突变的选择趋势,这种效应在狼嗅觉的基因当中表现的非常微妙,在犬中没有显现出这一效应。
羊的起源与扩散一直都存在不同的争议。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分析证明,不同地区的羊其线粒体基因组具有大量的序列变异和多种多样的遗传多样性,业洲地区的羊其变异的水平超过欧洲羊。自然环境选择的压力在羊基因中留下了痕迹,并让其产生了一种可以良好的适应各种环境并且呈现出外表不同的地方品种。经过对不同环境不同地区羊的研究,结果证明地区环境会影响羊的遗传变异,从而让羊可适应各种环境和区域。
2、保护政策
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可以为濒危动物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决策性的依据,我国主管部门参照相关的研究和建议采取相应的保护,在大能猫、亚洲象等一些濒危动物保护中较为明显。
大熊猫比较喜欢原始的树林,这一研究成果现已成了我国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主要依据。建议进行大熊猫的放归和栖息地的建设以此来拯救那些孤立的小种群,这一建议已获得我国政府的采纳并同时已经正式执行。我国林业局曾先后不同时期在相岭山系放归了不同数量的野生和圈养的大熊猫,让人比较欣慰的是所放归的大熊猫当中有一只己经在放归的地点繁殖后代。
象牙的交易和大象的保护现已属于国际关注的重点。我国科学家们在了解了我国野生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分布情况、行为习惯及遗传情况的前提下,结合现时期的保护现状,提出了解决人象矛盾、栖息地建设及打击盗猎的措施与建设议。对于怎样处理好我国合法象牙库存的问题,提出了国家政府部门可以赎买而不可商品化的规定,并提议尽快进行全面禁止象牙买卖的贸易。如果这些建议都能获得国家相關机构的采纳和执行,会对大象的保护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关键性作用。
结束语
总的来说,尽管我国对濒危哺乳动物的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有了较大的成果,但在未来的工作当中还需更进一步的增强和深入,强化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不可以把研究的成果当做摆设。积极促进研究成果合理有效的实践性应用,主动参与进濒危动物的保护行动中,为濒危动物的保护做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魏辅文.我国濒危哺乳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J].兽类学报,2016,36(3):255-269.
[2] 刘利.浅析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J].中国科技纵横,2012(2):196-196.
作者简介
陶鑫(1983-),男,籍贯:湖北武汉,当前职务: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保护生物学(动物)。
[关键词]濒危哺乳动物;保护生物学;政策
中图分类号:G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0-0148-01
保护生物学从出现至今,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国际性保护生物学会的建立与各种保护生物学书籍的创建,促进了全球保护生物学的发展。现时期保护生物学己有了很多的分支学科,涉及生物学的各个领域。中国属于世界哺乳动物品种最多的国家之一。因为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的问题便显现出来,使我国的大中型哺乳类动物其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我国政府机构对此高度重视,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并同时实施了对天然林带的保护、退耕还林、与自然保护区的构建等众多的大工程,如此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获得了较大的成果。加强动物对于食物、高原恶劣环境、水生态环境的适应进化揭示,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积极的促进研究成果的合理有效应用,保护好珍贵的濒危动物。
1、进化保护生物学
1.1、系统育关系的重新组建
大中型的哺乳动物体系其发育关系比较清晰,但针对经过适应辐射的进化种类因较容易受到谱系分拣与杂交逐渐渗透等因素的影响,经常导致系统发育重组的困难。食肉类目犬型的超科与灵长类目疣猴亚科其进化的历史便属于适应辐射的典型案例。
小熊猫是属食肉类目犬型超科当中的独立科,其进化的关系一直都受争议。与大规模的核基因非编码区序列相比和参照线粒体的基因组相关数据的分析,高度维护小熊猫属于浣熊科与鼬科的类似群,不同意小熊猫是浣熊科和熊科的分类。灵长类目疣猴亚科其进化关系同样也非常的复杂,以核基因非编码区的研究了疣猴亚科的所属发育关系,研究结果较偏于非洲疣猴亚科属单系起源的这一观点,而不同意新提出的并系起源的说法。
在劳亚兽中鲸偶蹄目的发生地点也一直被人们所争议。通过使用系统发育基因组学这一方法,赞同鲸类属近似于偶蹄类,这两者相互组合成鲸偶蹄目以后的蹄目存在明显的近亲关系,并还通过高信度处理了鲸偶蹄目当中高级阶元间的发育关系,尤其是给鲸类作为河马科的姐妹群供求了基因组学的充分依据。
1.2、适应性进化
动物对于环境的良好适应与适应性的进化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们所关注的焦点。对食肉类目犬型超科中各科代表性物种的胰液糖核酸酶基因的分析研究证明,鼬科、浣熊科、小熊猫科、臭鼬科都显示了RNASE1的基因复制,并且还检测出正选择作用与适应性的位点;参照RNA组织呈现的实验方法,察觉形成的新基因在消化系统除外的脾脏与肺等组织当中也有非常高的呈现,这说明这一基因在这类物种当中产生了功能的分化,证实此基因除了与食性有关的功能以外,很可能还有别的功能。对灵长类的动物其基因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察觉此基因在别的灵长类当中只有一个拷贝,但在疣猴亚科当中则存在两个拷贝,一个拷贝是为了更有效的适应小肠当中的偏酸性环境。除此还发现这一基因的第39位氨基酸是由碱性转变成非碱性,这一情况是造成其适应pH值降低的重点,且此变化在疣猴亚科当中最低发生过3次。对不同组织的胰液核糖核酸酶基因表达量进行研究其结果证明,在胰腺组织当中主管消化的RNASE1B基因其表达量高过于在其它组织中的量,这说明此基因中的两个拷贝己进化成独立性的调控区。
鲸类动物其陆生的祖先在大约几千万年以前从陆地返回海洋过程中,在形态、生理方面都有了一系列的适应性改变,其属于适应性研究较好的一类生物。鲸类毛发的进化被理解成是为了减少在水中运动时的阻力,更好的适应水中环境的结果,研究中发现鲸类体中的无毛基因在功能域附近形成了插入、缺失和剪接位点发生了变异,鲸类基因的变异很可能与其毛发的退化有关。为了适应水下环境,鲸类的感觉系统也产生了改变,进化成具有高灵敏的听觉系统,尤其是齿鲸有了回声定位的能力。
1.3、家养动物的起源和驯服
科学家一直都非常关注家养动物的起源与驯化的问题。在对狼犬嗅觉的受体基因群的家族进化进行研究时发现,狼嗅觉的受体基因当中存有一种积累无害突变而除去有害突变的选择趋势,这种效应在狼嗅觉的基因当中表现的非常微妙,在犬中没有显现出这一效应。
羊的起源与扩散一直都存在不同的争议。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分析证明,不同地区的羊其线粒体基因组具有大量的序列变异和多种多样的遗传多样性,业洲地区的羊其变异的水平超过欧洲羊。自然环境选择的压力在羊基因中留下了痕迹,并让其产生了一种可以良好的适应各种环境并且呈现出外表不同的地方品种。经过对不同环境不同地区羊的研究,结果证明地区环境会影响羊的遗传变异,从而让羊可适应各种环境和区域。
2、保护政策
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可以为濒危动物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决策性的依据,我国主管部门参照相关的研究和建议采取相应的保护,在大能猫、亚洲象等一些濒危动物保护中较为明显。
大熊猫比较喜欢原始的树林,这一研究成果现已成了我国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主要依据。建议进行大熊猫的放归和栖息地的建设以此来拯救那些孤立的小种群,这一建议已获得我国政府的采纳并同时已经正式执行。我国林业局曾先后不同时期在相岭山系放归了不同数量的野生和圈养的大熊猫,让人比较欣慰的是所放归的大熊猫当中有一只己经在放归的地点繁殖后代。
象牙的交易和大象的保护现已属于国际关注的重点。我国科学家们在了解了我国野生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分布情况、行为习惯及遗传情况的前提下,结合现时期的保护现状,提出了解决人象矛盾、栖息地建设及打击盗猎的措施与建设议。对于怎样处理好我国合法象牙库存的问题,提出了国家政府部门可以赎买而不可商品化的规定,并提议尽快进行全面禁止象牙买卖的贸易。如果这些建议都能获得国家相關机构的采纳和执行,会对大象的保护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关键性作用。
结束语
总的来说,尽管我国对濒危哺乳动物的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有了较大的成果,但在未来的工作当中还需更进一步的增强和深入,强化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不可以把研究的成果当做摆设。积极促进研究成果合理有效的实践性应用,主动参与进濒危动物的保护行动中,为濒危动物的保护做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魏辅文.我国濒危哺乳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J].兽类学报,2016,36(3):255-269.
[2] 刘利.浅析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J].中国科技纵横,2012(2):196-196.
作者简介
陶鑫(1983-),男,籍贯:湖北武汉,当前职务: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保护生物学(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