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那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已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们的共识。我试图结合日常课堂教学,就如何培
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内容,略陈管见。
一、优化课堂结构 ,构建教学“动态网络”形式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渠道 ,历史教师要创设课堂情境 ,构建一条以教师的教学叙述与学生的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动态网络”形式,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应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1、“愤悱”善问,架设思维阶梯
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历史教学的主体目标,让学生认真学习前人留下的历史知识、历史观点、历史经验而又不受这些知识、观点、经验的拘束,敢于另辟蹊径 ,又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学生只有在“愤、悱”时,才属对其进行“开思,达辞”的最佳时机。教师在备课时应从学生的接受实际出发,对一个问题该用什么方式提问,斟酌再三,问题难度适中,使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如讲授七届二中全会内容时,教师如果只是简单提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就显得较简单且枯燥,而教师如果提出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准备?这样的问题学生必须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去归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设疑难,架设思维阶梯。
2、各抒己见,鼓励大胆创新
教学中除了教师精心设问,学生质疑发问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争论中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经常交流看法,发表见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产生。由于历史本身是复杂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学生的观点往往千奇百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要善于引导,这样教学过程就会充满智慧,充满创造思维的激情。由于学生之间有知识和思维的差异,所以学生间讨论和辩论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互相影响,及时纠正自己和发展自己的结果,进一步刺激自身对问题的好奇心再去思考、探究,使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在学习“西安事变”一节时,教师不妨要求学生模拟出一幅历史画面,让学生演绎“残局”,“杀蒋”会造成什么后果?“放蒋”又会带来什么后果? 走哪步棋更符合中华民族利益? 通过学生激烈争论而得出正确结论,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注重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思维潜能,只要我们适时、适机、适地去培养,都可以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思维具有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维三性”的训练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思维广阔性训练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时既要考虑到知识涉及的范围 ,又要抓住知识的重点,即由点及面,进行广泛思索,在此基础上寻找知识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达到培养创造力的目的。在训练时,让学生开动脑筋,仔细思考,总结规律性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向知识的重要细节上发展,分析比较,区别相互间的异同点,以扩展学生视野,活跃思维,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完《新航路的开辟》一文后,一般都会从时间、规模等方面对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做一比较, 提出我国航海技术的先进,在这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为什么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郑和下西洋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却依然停步不前呢?让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钻研,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宽广,思维向更深的层次发展。
2、思维深刻性训练
教师应善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及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可在学生学习了一种新的知识后,引导学生回过头来 ,从新的高度重组已学的知识,并做出高度、深刻、准确的概括。如在讲完唐朝历史后,启发学生将秦亡汉兴和隋亡唐兴做一番比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发现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二者都是分裂→统一→暴政→二世而亡→新王朝调整政策→天下大治。然后提问“出现这种惊人相似的历史,给后人哪些启示?”鼓励学生多层次多角度谈看法,学生的看法多种多样: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暴政不得人心,开明君主善于吸取历史教训,好政策推动社会发展等等,从中不难看出学生思维的积极、深刻、新颖、独创。
可见,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根据心理学原理,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多种手段,多种途径反
复训练,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
三、引入激励机制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和考核中,还应引入激励机制。首先可以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加强平时检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传统教学一般在期中或期末一次性大考定成绩,造成学生平时不读书,临考死记硬背的坏习惯。因此,可采取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效果的检测,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特别是创新见解的回答)予以加分,并在学生学期或学年成绩中占一定比分,这样既可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也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热情。此外,还可以寓考试于多种活动之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检测,如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历史猜迷比赛、历史故事演讲,编写历史小报、参观博物馆、史迹、征集历史小论文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拓宽知识面 ,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方法很多,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坚持构建教学的“动态网络”形式,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精心选择训练方式和周密安排训练步骤,特别是要按系统论原则对学生创新培养应对接收系统的各模块功能频繁调度,多感观配合,多模块组合,突出创新因素的培养与训练。同时,我们坚持不断学习,认真探索,因为今天认识水平上的先进模式,若干年后又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更新。只有互相交流 ,博采众长,才能不断优化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严谨科学的教学活动,造就出一批思想佳、知识深、创新能力强的新一代接班人。
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内容,略陈管见。
一、优化课堂结构 ,构建教学“动态网络”形式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渠道 ,历史教师要创设课堂情境 ,构建一条以教师的教学叙述与学生的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动态网络”形式,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应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1、“愤悱”善问,架设思维阶梯
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历史教学的主体目标,让学生认真学习前人留下的历史知识、历史观点、历史经验而又不受这些知识、观点、经验的拘束,敢于另辟蹊径 ,又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学生只有在“愤、悱”时,才属对其进行“开思,达辞”的最佳时机。教师在备课时应从学生的接受实际出发,对一个问题该用什么方式提问,斟酌再三,问题难度适中,使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如讲授七届二中全会内容时,教师如果只是简单提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就显得较简单且枯燥,而教师如果提出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准备?这样的问题学生必须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去归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设疑难,架设思维阶梯。
2、各抒己见,鼓励大胆创新
教学中除了教师精心设问,学生质疑发问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争论中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经常交流看法,发表见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产生。由于历史本身是复杂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学生的观点往往千奇百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要善于引导,这样教学过程就会充满智慧,充满创造思维的激情。由于学生之间有知识和思维的差异,所以学生间讨论和辩论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互相影响,及时纠正自己和发展自己的结果,进一步刺激自身对问题的好奇心再去思考、探究,使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在学习“西安事变”一节时,教师不妨要求学生模拟出一幅历史画面,让学生演绎“残局”,“杀蒋”会造成什么后果?“放蒋”又会带来什么后果? 走哪步棋更符合中华民族利益? 通过学生激烈争论而得出正确结论,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注重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思维潜能,只要我们适时、适机、适地去培养,都可以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思维具有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维三性”的训练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思维广阔性训练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时既要考虑到知识涉及的范围 ,又要抓住知识的重点,即由点及面,进行广泛思索,在此基础上寻找知识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达到培养创造力的目的。在训练时,让学生开动脑筋,仔细思考,总结规律性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向知识的重要细节上发展,分析比较,区别相互间的异同点,以扩展学生视野,活跃思维,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完《新航路的开辟》一文后,一般都会从时间、规模等方面对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做一比较, 提出我国航海技术的先进,在这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为什么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郑和下西洋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却依然停步不前呢?让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钻研,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宽广,思维向更深的层次发展。
2、思维深刻性训练
教师应善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及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可在学生学习了一种新的知识后,引导学生回过头来 ,从新的高度重组已学的知识,并做出高度、深刻、准确的概括。如在讲完唐朝历史后,启发学生将秦亡汉兴和隋亡唐兴做一番比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发现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二者都是分裂→统一→暴政→二世而亡→新王朝调整政策→天下大治。然后提问“出现这种惊人相似的历史,给后人哪些启示?”鼓励学生多层次多角度谈看法,学生的看法多种多样: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暴政不得人心,开明君主善于吸取历史教训,好政策推动社会发展等等,从中不难看出学生思维的积极、深刻、新颖、独创。
可见,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根据心理学原理,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多种手段,多种途径反
复训练,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
三、引入激励机制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和考核中,还应引入激励机制。首先可以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加强平时检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传统教学一般在期中或期末一次性大考定成绩,造成学生平时不读书,临考死记硬背的坏习惯。因此,可采取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效果的检测,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特别是创新见解的回答)予以加分,并在学生学期或学年成绩中占一定比分,这样既可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也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热情。此外,还可以寓考试于多种活动之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检测,如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历史猜迷比赛、历史故事演讲,编写历史小报、参观博物馆、史迹、征集历史小论文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拓宽知识面 ,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方法很多,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坚持构建教学的“动态网络”形式,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精心选择训练方式和周密安排训练步骤,特别是要按系统论原则对学生创新培养应对接收系统的各模块功能频繁调度,多感观配合,多模块组合,突出创新因素的培养与训练。同时,我们坚持不断学习,认真探索,因为今天认识水平上的先进模式,若干年后又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更新。只有互相交流 ,博采众长,才能不断优化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严谨科学的教学活动,造就出一批思想佳、知识深、创新能力强的新一代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