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精心设计的导入,一开始就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立疑激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也能促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然而教材内容不同,导入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但是如何在一节课开始的短短时间内吸引住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呢?
下面根据十几年来初中生物教学的体会,谈几点导入新课的做法。
一、创设情景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架设起探索的桥梁,激起学生“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新课题的学习,使得师生教与学同步,以期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如在学习《种子萌发》一节时,这样引入:教师先朗读一段童话——“一粒种子”,童话中提到的“他有点渴,喝了一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了挺。”“种子问蚯蚓:‘外边是什么声音?’……蚯蚓一边说,一边往外钻,‘我来帮你松松土,你好钻出来。’种子听了很高兴,又把身子挺一挺。”等片段……让学生慢慢进入情境中, 随后提出问题:“在这段童话中你们发现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即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又如在学习《人体的消化和吸收》一节时,先讲述下面一段“苹果籽历险记”的故事——(姗姗小朋友吃苹果时,不小心将苹果的种子咽了下去。这粒苹果种子在姗姗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记。它先是遇到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 ;后来它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走出迷宫,它又差点儿钻进死胡同……它与一些很臭的东西混在一起;最后……)然后让学生分析,该故事情节中提到的“轧钢机”、“酸雨”、“迷宫”、“死胡同”等分别指什么?这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都急切想知道,会集中注意力,他们的思维自然会在教师设计的思路上开始活动。
二、诗词、谚语法
“诗词”是华夏人文的结晶,“谚语”是社会上流传的经典语句,可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某种经验和道理。一句简单的诗词,一个熟悉的谚语,既可以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牵引住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一节时,可以用“粪大水勤,不用问人”、“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或“农业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等谚语作为导言,让学生体会这些谚语所蕴含的生物学道理,自然引入新课。又如讲《反射和反射类型》一节时,可以运用“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来导入。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节,可以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优美诗句引入新课,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思维得到启迪。如在《人的性状和遗传》一节,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引入新课。既生动活泼、又富有
情趣,乐在其中。
三、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最新的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视频、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并可以灵活地把它们组合到一起,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以其良好的交互性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机交流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如在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时,可以用多媒体分步展示克隆羊——多莉培育过程的图片资料,唤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热情。然后出示问题:多莉像谁?像A羊、B羊还是C羊?。最后通过分析,学生了解到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样在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转入正题。如在《根的生长》一节,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段文字资料——“一棵黑麦的根系” ,学生知道了资料中的数据都是经过精确的计算得出的,从而认识到植物的根系也是相当庞大的,进而认识到根对一个植物体的重要性,自然引入主题。再如学习《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一节时,可以用一段视频——“一位母亲分娩的全过程”引入。生动、真切的画面,使学生们很好奇又很害羞地看着,怀着“想知道”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
四、热点透视法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因此,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可以有效地给学生以启迪,拓宽视野,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在《我们身边的生物学》一节中,就以“克隆技术”、“杂交水稻”等话题,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让自己了解的知识和大家分享,从而引入新课。又如在《激素调节》一节,教师先介绍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人曾对鸡做过阉割实验,把公鸡的睾丸移植到阉割过的母鸡身体里,这个母鸡会有怎样的变化?相反,如果把卵巢移植到阉割过的公鸡身体里,这个公鸡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学生会积极发言,说出答案。教师通过导言:“除了性激素外,人体内还有许多种激素。”导入新课。如在《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一节中,可以利用一些热点问题“人口爆炸”、“环境污染”、“水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等引入。又如在《遗传病和优生优育》一节中,通过一些学生对“傻子村”事实的了解,分析原因引入新课。如在学习《传染病》一节时,可以通过“艾滋病”、“禽流感”等热点知识导入新课,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图示法
生物学中涉及到的图表是生物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习生物学知识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主要工具。新教材体现了新颖活泼、图文并茂的特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些图的作用。若用形象化、模式化、简明化的图形导入新课,学生会感到亲切、一目了然,学习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例如在《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节中,教师先画出两个图示,然后让他们仔细观察:找出两个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学们会积极发言,争先恐后。随后再让他们用尺子量一量,同学们才恍然大悟。教师小结引入新课:“科学探究不同于一般的观察,人的眼睛也是有误差的。观察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又如《人体能量的供给》一节,可用下列图示导入:
营养物质 氧化主要用于生命活动的需要
组织细胞+释放能量
氧气 分解 可以维持正常的体温
教师一边引导一边画结构图,将问题转化成图,学生们对本节课的内容就有了大致的了解,从而培养了他们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中,也可以这样导入,教师先提出问题:“决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细胞结构是什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图示,细胞核(遗传信息库)←染色体←DNA←基因,再让学生们用一句话概括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这样还可以训练他们对图的识别以及分析表达能力,既导入了新
课,又提高了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六、讨论法
常言说:“热烈的讨论能让你迸发思想的火花”。 生物科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为了使学生明辨是非,获得正确的知识,纠正错误认识,采用传统的误识或不科学的做法作专题讨论来导向课题,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全面掌握科学知识的必要性。比如在讲《千姿百态的动物——脊椎动物》一节时,教师首先列出众多被称为鱼的动物——如“鲤鱼、鱿鱼、鲍鱼、鳄鱼、鲸鱼、鲨鱼”等,让同学们讨论究竟哪个是鱼?说出道理。同学们发言非常踊跃,说法不一,但都不十分完满,教师不做裁决,而是把问题引到课题上来。再如讲《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一节时,教师举出生活中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当人们经过极其肮脏、气味难闻的地方,总是习惯把鼻子堵上而用口呼吸。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做法对吗?到底用鼻子呼吸好,还是用口呼吸好?老师有一个答案:因为鼻子有两个洞,而口只有一个洞,所以用鼻子呼吸好。(这是一个学生曾经在答卷中的回答,很有意思)” ,同学们一片哗然,情绪振奋,讨论热烈,各抒己见。教师待同学们充分发言后指出:“究竟用什么呼吸好,我们的回答必须有科学的依据,当我们了解了呼吸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之后,就有答案了。” 这样的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非常感兴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能使学生分析、判断、表达等多方面能力得到培养。 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疑法、复习归纳法、实验法、直观教具法、类比法、仿生学、广告词、搜集资料等方法导入新课。总之,形式多样的导课方法,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导入的设计在知识深度上必须具有可行性;在实施教学目标上要把握方向性;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在思维的训练上要具有启发性;在情感意志的培养上要具有引导性。我想,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一定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使生物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学科。
下面根据十几年来初中生物教学的体会,谈几点导入新课的做法。
一、创设情景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架设起探索的桥梁,激起学生“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新课题的学习,使得师生教与学同步,以期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如在学习《种子萌发》一节时,这样引入:教师先朗读一段童话——“一粒种子”,童话中提到的“他有点渴,喝了一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了挺。”“种子问蚯蚓:‘外边是什么声音?’……蚯蚓一边说,一边往外钻,‘我来帮你松松土,你好钻出来。’种子听了很高兴,又把身子挺一挺。”等片段……让学生慢慢进入情境中, 随后提出问题:“在这段童话中你们发现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即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又如在学习《人体的消化和吸收》一节时,先讲述下面一段“苹果籽历险记”的故事——(姗姗小朋友吃苹果时,不小心将苹果的种子咽了下去。这粒苹果种子在姗姗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记。它先是遇到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 ;后来它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走出迷宫,它又差点儿钻进死胡同……它与一些很臭的东西混在一起;最后……)然后让学生分析,该故事情节中提到的“轧钢机”、“酸雨”、“迷宫”、“死胡同”等分别指什么?这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都急切想知道,会集中注意力,他们的思维自然会在教师设计的思路上开始活动。
二、诗词、谚语法
“诗词”是华夏人文的结晶,“谚语”是社会上流传的经典语句,可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某种经验和道理。一句简单的诗词,一个熟悉的谚语,既可以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牵引住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一节时,可以用“粪大水勤,不用问人”、“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或“农业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等谚语作为导言,让学生体会这些谚语所蕴含的生物学道理,自然引入新课。又如讲《反射和反射类型》一节时,可以运用“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来导入。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节,可以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优美诗句引入新课,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思维得到启迪。如在《人的性状和遗传》一节,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引入新课。既生动活泼、又富有
情趣,乐在其中。
三、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最新的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视频、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并可以灵活地把它们组合到一起,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以其良好的交互性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机交流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如在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时,可以用多媒体分步展示克隆羊——多莉培育过程的图片资料,唤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热情。然后出示问题:多莉像谁?像A羊、B羊还是C羊?。最后通过分析,学生了解到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样在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转入正题。如在《根的生长》一节,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段文字资料——“一棵黑麦的根系” ,学生知道了资料中的数据都是经过精确的计算得出的,从而认识到植物的根系也是相当庞大的,进而认识到根对一个植物体的重要性,自然引入主题。再如学习《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一节时,可以用一段视频——“一位母亲分娩的全过程”引入。生动、真切的画面,使学生们很好奇又很害羞地看着,怀着“想知道”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
四、热点透视法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因此,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可以有效地给学生以启迪,拓宽视野,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在《我们身边的生物学》一节中,就以“克隆技术”、“杂交水稻”等话题,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让自己了解的知识和大家分享,从而引入新课。又如在《激素调节》一节,教师先介绍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人曾对鸡做过阉割实验,把公鸡的睾丸移植到阉割过的母鸡身体里,这个母鸡会有怎样的变化?相反,如果把卵巢移植到阉割过的公鸡身体里,这个公鸡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学生会积极发言,说出答案。教师通过导言:“除了性激素外,人体内还有许多种激素。”导入新课。如在《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一节中,可以利用一些热点问题“人口爆炸”、“环境污染”、“水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等引入。又如在《遗传病和优生优育》一节中,通过一些学生对“傻子村”事实的了解,分析原因引入新课。如在学习《传染病》一节时,可以通过“艾滋病”、“禽流感”等热点知识导入新课,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图示法
生物学中涉及到的图表是生物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习生物学知识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主要工具。新教材体现了新颖活泼、图文并茂的特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些图的作用。若用形象化、模式化、简明化的图形导入新课,学生会感到亲切、一目了然,学习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例如在《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节中,教师先画出两个图示,然后让他们仔细观察:找出两个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学们会积极发言,争先恐后。随后再让他们用尺子量一量,同学们才恍然大悟。教师小结引入新课:“科学探究不同于一般的观察,人的眼睛也是有误差的。观察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又如《人体能量的供给》一节,可用下列图示导入:
营养物质 氧化主要用于生命活动的需要
组织细胞+释放能量
氧气 分解 可以维持正常的体温
教师一边引导一边画结构图,将问题转化成图,学生们对本节课的内容就有了大致的了解,从而培养了他们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中,也可以这样导入,教师先提出问题:“决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细胞结构是什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图示,细胞核(遗传信息库)←染色体←DNA←基因,再让学生们用一句话概括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这样还可以训练他们对图的识别以及分析表达能力,既导入了新
课,又提高了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六、讨论法
常言说:“热烈的讨论能让你迸发思想的火花”。 生物科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为了使学生明辨是非,获得正确的知识,纠正错误认识,采用传统的误识或不科学的做法作专题讨论来导向课题,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全面掌握科学知识的必要性。比如在讲《千姿百态的动物——脊椎动物》一节时,教师首先列出众多被称为鱼的动物——如“鲤鱼、鱿鱼、鲍鱼、鳄鱼、鲸鱼、鲨鱼”等,让同学们讨论究竟哪个是鱼?说出道理。同学们发言非常踊跃,说法不一,但都不十分完满,教师不做裁决,而是把问题引到课题上来。再如讲《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一节时,教师举出生活中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当人们经过极其肮脏、气味难闻的地方,总是习惯把鼻子堵上而用口呼吸。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做法对吗?到底用鼻子呼吸好,还是用口呼吸好?老师有一个答案:因为鼻子有两个洞,而口只有一个洞,所以用鼻子呼吸好。(这是一个学生曾经在答卷中的回答,很有意思)” ,同学们一片哗然,情绪振奋,讨论热烈,各抒己见。教师待同学们充分发言后指出:“究竟用什么呼吸好,我们的回答必须有科学的依据,当我们了解了呼吸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之后,就有答案了。” 这样的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非常感兴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能使学生分析、判断、表达等多方面能力得到培养。 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疑法、复习归纳法、实验法、直观教具法、类比法、仿生学、广告词、搜集资料等方法导入新课。总之,形式多样的导课方法,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导入的设计在知识深度上必须具有可行性;在实施教学目标上要把握方向性;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在思维的训练上要具有启发性;在情感意志的培养上要具有引导性。我想,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一定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使生物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