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教学可以系统训练学生科学地思维,培养他们设计、操作、观察、记录、分析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相结合的科学实验方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实验教学的高效课堂,通过对化学实验教学高效课堂的研究,力求改变教师只需按教材“设计实验”,学生则“依葫芦画瓢做实验”的状况,让学生也参与实验的设计,不仅知道怎么做,并且还能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更多地用“脑”做实验,从而学到知识、获得方法、提高实验能力。本人根据多年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积累,谈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率。
一、增设课堂即兴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法设计中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展开,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和提出怎样的问题,不断向学生指出讨论中有争议的部分,以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实验创新能力。适当增设一些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解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可以借助实验提出此问题,并在课堂即兴实验。首先,教师把一个纯棉的手帕撕成两半,取一半在酒精灯上点燃,学生会看到手帕燃烧的现象,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不奇怪,然后教师取另一半在一定浓度的酒精溶液中浸泡后,问:“这一半手帕是不是也会燃烧呢?”,有的学生会说“是”,而有的学生就想看看究竟,课堂兴趣就上来了。结果酒精燃烧之后,手帕并没有燃烧。为什么呢?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入思考的状态,对所学的内容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提高了整个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乃至对整个科学的热爱。
二、学生真正参与实验、提高实验动手能力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化学实验中的主人,他们不应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作为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验动手机会,其中课堂上让学生大胆的动手做演示实验就是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参与课堂演示实验,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学生观察实验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同时也关心着同伴实验成功与否。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实验选择不同的学生来完成实验操作,此方法的优点是比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利于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尤其是后进生,当他们被鼓舞、被信任、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时,他们就有更大的积极性,才有可能学得更好。事实上多数的教师演示实验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来做。如:碳在氧气中的燃烧、镁带在空气中的燃烧、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金属与酸或碱的反应等。让学生真正参与实验,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体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前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并认真做好记录,实验后如实写出实验报告。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实验教学的作用。
三、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只有体验和实践,才能有所创新。因此,在具体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最大限度地改为学生分组实验。
例如,“分子之间有空隙”这一节实验教学中,关于“酒精与水混合实验”,大部分教师可能作为演示实验,但是在演示实验中,关于量筒的读数变化,除了前排少数学生,大部分学生看不出来的,更不用说具体的读数是多少了。实验的可见度就比较小,实验的可靠性就降低了,更不用说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学生分组实验,先导入分子,然后小组讨论:“你们想对分子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其中有较多的学生提出要研究分子之间是紧密排列还是存在一定空隙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能否设计实验来研究分子之间是否有空隙?说出你的设计方案并说明理由,大多数学生会联象课本内容回答:用酒精和水做两种液体的混合实验,接着分组做这个实验,几个同学互相配合,小心翼翼地操作,由于效果明显,学生兴趣很高。最后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分组实验,学生不仅掌握了“分子之间有空隙”这一基础知识,而且也经历了一种科学研究的过程,最有效地落实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提高了实验教学课堂效率。
四、充分利用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不太注重课堂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在平时教学中往往发现实验探究活动完全是由教师的个人设计与表演,而没有真正体现学生为中心的科学探究,学生是在老师设计好的实验过程中完成实验的,同时得出老师希望得出的结论或以设计好的内容。我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到真正体现学生科学探究的是家庭小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自主假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独立实验并得出结论而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首先,我会让学生收集到一些日常生活常见的物质和用具以便开展家庭小实验,如筷子、玻璃杯、塑料瓶、小药瓶、蜡烛、白醋、洗涤剂、纯碱、小贝壳等。其次,精心地设计、布置家庭小实验,如探究蜡烛的燃烧、自制净水器、探究灭火的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等。最后,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由学生展示、交流实验结果和实验心得。
可以说,利用家庭小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体会了科学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实验描述的科学性、严密性。将每个家庭小实验的功能尽可能发挥到最大限度,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发展。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丰富学生实验知识
现代多媒体技术能为化学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实验教学情景。多媒体技术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处理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遇到一些要求高、难、设备贵重的实验往往难以开出,多媒体正好可弥补这一缺陷。可让学生通过视频来了解实验事实,例如:(1)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2)易出错误的实验,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展;(3)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有时通过语言的描述比较困难,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于多媒体三维图形功能则可以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对媒体技术的应用必须把握一定的尺度,因为化学毕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多媒体技术只能对实验教学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初中化学实验高效课堂教学的举措还很多。我们广大教师应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地域特点来培养学生“化学就在身边”的意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化学课堂教学中来。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追求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化、提出实验教学改革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实验课堂教学高效益。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长期努力的方向。
一、增设课堂即兴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法设计中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展开,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和提出怎样的问题,不断向学生指出讨论中有争议的部分,以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实验创新能力。适当增设一些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解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可以借助实验提出此问题,并在课堂即兴实验。首先,教师把一个纯棉的手帕撕成两半,取一半在酒精灯上点燃,学生会看到手帕燃烧的现象,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不奇怪,然后教师取另一半在一定浓度的酒精溶液中浸泡后,问:“这一半手帕是不是也会燃烧呢?”,有的学生会说“是”,而有的学生就想看看究竟,课堂兴趣就上来了。结果酒精燃烧之后,手帕并没有燃烧。为什么呢?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入思考的状态,对所学的内容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提高了整个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乃至对整个科学的热爱。
二、学生真正参与实验、提高实验动手能力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化学实验中的主人,他们不应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作为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验动手机会,其中课堂上让学生大胆的动手做演示实验就是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参与课堂演示实验,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学生观察实验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同时也关心着同伴实验成功与否。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实验选择不同的学生来完成实验操作,此方法的优点是比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利于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尤其是后进生,当他们被鼓舞、被信任、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时,他们就有更大的积极性,才有可能学得更好。事实上多数的教师演示实验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来做。如:碳在氧气中的燃烧、镁带在空气中的燃烧、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金属与酸或碱的反应等。让学生真正参与实验,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体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前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并认真做好记录,实验后如实写出实验报告。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实验教学的作用。
三、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只有体验和实践,才能有所创新。因此,在具体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最大限度地改为学生分组实验。
例如,“分子之间有空隙”这一节实验教学中,关于“酒精与水混合实验”,大部分教师可能作为演示实验,但是在演示实验中,关于量筒的读数变化,除了前排少数学生,大部分学生看不出来的,更不用说具体的读数是多少了。实验的可见度就比较小,实验的可靠性就降低了,更不用说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学生分组实验,先导入分子,然后小组讨论:“你们想对分子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其中有较多的学生提出要研究分子之间是紧密排列还是存在一定空隙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能否设计实验来研究分子之间是否有空隙?说出你的设计方案并说明理由,大多数学生会联象课本内容回答:用酒精和水做两种液体的混合实验,接着分组做这个实验,几个同学互相配合,小心翼翼地操作,由于效果明显,学生兴趣很高。最后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分组实验,学生不仅掌握了“分子之间有空隙”这一基础知识,而且也经历了一种科学研究的过程,最有效地落实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提高了实验教学课堂效率。
四、充分利用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不太注重课堂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在平时教学中往往发现实验探究活动完全是由教师的个人设计与表演,而没有真正体现学生为中心的科学探究,学生是在老师设计好的实验过程中完成实验的,同时得出老师希望得出的结论或以设计好的内容。我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到真正体现学生科学探究的是家庭小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自主假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独立实验并得出结论而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首先,我会让学生收集到一些日常生活常见的物质和用具以便开展家庭小实验,如筷子、玻璃杯、塑料瓶、小药瓶、蜡烛、白醋、洗涤剂、纯碱、小贝壳等。其次,精心地设计、布置家庭小实验,如探究蜡烛的燃烧、自制净水器、探究灭火的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等。最后,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由学生展示、交流实验结果和实验心得。
可以说,利用家庭小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体会了科学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实验描述的科学性、严密性。将每个家庭小实验的功能尽可能发挥到最大限度,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发展。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丰富学生实验知识
现代多媒体技术能为化学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实验教学情景。多媒体技术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处理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遇到一些要求高、难、设备贵重的实验往往难以开出,多媒体正好可弥补这一缺陷。可让学生通过视频来了解实验事实,例如:(1)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2)易出错误的实验,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展;(3)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有时通过语言的描述比较困难,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于多媒体三维图形功能则可以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对媒体技术的应用必须把握一定的尺度,因为化学毕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多媒体技术只能对实验教学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初中化学实验高效课堂教学的举措还很多。我们广大教师应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地域特点来培养学生“化学就在身边”的意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化学课堂教学中来。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追求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化、提出实验教学改革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实验课堂教学高效益。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长期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