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塔,这种建筑物并非我国固有,它是随着佛教的传人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佛教起源于印度。塔,在古代的印度就是坟冢的意思,它与中国原有的东西比较,没有这样的建筑,也找不到相应的文字。从印度的梵文译成汉字以后,曾经出现了浮图、浮屠等音译名称,和方、圆、高显等意译名称。而为此而造的“塔”字则是古代的中国人给与这种印度传来的建筑的一种很形象化的名称。
[关键词]中国;古塔;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TU-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1074(2008)09-0031-01
1 塔的功能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涅槃以后,弟子们把他的遗体火化了,遗骨在火光中凝成了五彩斑斓、击之不碎的结晶物,称作舍利子。当时有八个国家的国王听说释迦涅槃了,都带领兵将前来争夺佛祖的舍利,最后他们分别得到了一份,按照印度古老的传统习俗在自己的国家建塔供养了起来。这些佛塔的下面都有地宫,里面都珍藏着释迦佛祖的舍利。由于佛教信徒们将释迦佛祖的舍利子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物品,所以佛塔就不仅成为了释迦涅椠的象征,更是佛家弟子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了。佛教认为:信徒们如果能经常地环绕着佛塔礼拜,就可以在来世获取无上的功德和福报。所以,环绕着佛塔作右旋礼拜,也就成为当时的僧侣们每日必做的功课了。不仅如此,就是建造佛塔本身也是一项功德行为。
在中国的大地上,古塔的数量就有上万座。中国古代的佛教信众在修建佛塔的同时,也为历朝历代的高僧大德们修建了无数的舍利墓塔,在有的寺院旁边,成组成群的高僧墓塔又组成了一个个举世闻名的塔林,向我们诉说着塔下圆寂之人当年的功德与业绩。在一千多年的岁月中,塔在功能、用途上,也有许多发展和变化,主要有:登高眺览,瞭望敌情,导航引渡,装点河山,美化环境等。由于用途的变化,反过来又促进了建筑结构和艺术形式的发展。有的甚至完全脱离了佛教的范畴,成了新的建筑物,并且由此而引申到凡是孤高挺拔的建筑物都以“塔”这个字来命名。如:水塔、钟塔、跳伞塔、航标塔等等,一点也没有佛教塔的痕迹了。这些名目众多、用途广泛的古塔,充分说明了这种原本属于佛教的建筑形式,早已融入到了中国古代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把中国的大好河山装扮的更加秀丽与多姿。
2 古塔结构
中国古塔的种类尽管多种多样,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大体相同的,一般都具有地宫、基座、塔身、塔刹四个部分。
地宫,凡是建塔,首先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地宫,以埋藏舍利和陪葬器物。这与我国帝王陵寝的地宫相似。当然远远不如帝王陵寝的规模那么大,陪葬的东西也少得多。塔基是一个塔的下部基础,它覆盖在地宫的上面,又是承托塔身的基座。早期的塔基一般都比较低矮,只有几十厘米很不明显,在唐代,为了突出塔高,便在塔下又建了高大的基台,例如唐代的小雁塔。唐代以后,塔的基础部分有了急剧的发展,明显地分成基台与基座两部分。后来,塔的基座也越来越往高大华丽的方向发展。这样,塔基不仅保证了上层建筑物的坚固稳定,而且也收到艺术上庄严雄伟的效果。塔身是塔结构的主体,它分为外部造型和内部造型。塔身的内部结构主要有实心和中空两种,塔身的层数绝大多数都是阳性数目的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等。塔形的不同就是按照塔身的形制来划分的。塔刹,任何一座塔,在塔身上都要安设一个顶子,这是塔最为崇高的部分,冠盖全塔,甚为重要。塔刹本身也是一个小塔,结构可分为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刹是梵文的音译,它含有国土、佛国的意思,所以佛教的寺院也称作刹,将塔顶部分命名为“刹”,则似乎带有佛教世界的象征意义。
3 塔的演变。
从文献记载和石窟雕刻、壁画中我们可以得知:塔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楼阁式、亭阁式到密檐式到各种各样不同塔形的历史。
3.1.1 楼阁式 楼阁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历史最为悠久、体形最为高大、保存数量最多,是汉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筑样式。这种塔每层间距比较大就像一座高层的楼阁。因此这种塔被称作楼阁式塔。这种塔其塔身的层数与塔内的楼层往往是相一致的。在有的塔外还特意制作出仿木结构的门窗与柱子等。
3.1.2 密檐式塔 这种塔是由楼阁式的木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演变而来的,它在中国古塔中的数量和地位仅次于楼阁式塔,形体一般也比较大。它的第一层很高大,而第一层以上各层之间的距离则特别短,各层的塔檐紧密重叠着。塔身的内部一般是空筒式的,不能登临眺览。有的密檐式塔在制作时就是实心的。它的内部实际的楼层数少于外表塔身的塔檐层数。富丽的仿木结构建筑装饰大部分集中在塔身的第一层。
3.1.3 覆钵式塔 它是印度古老的传统佛塔形制,在中国很早就开始建造了,主要流行于元代以后。它的塔身部分是一个平面圆形的覆钵体,上面安置者高大的塔刹,下面有须弥座承托着。这种塔由于被西藏的藏传佛教使用较多,所以又被人们称作“喇嘛塔”。又因为它的形状很像一个瓶子,还被人们俗称为“宝瓶式塔”。
3.1.4 亭阁式塔 这种塔是印度的覆钵式塔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亭阁建筑相结合的一种古塔形式,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塔身的外表就像一座亭子,都是单层的,有的在顶上还加建一个小阁。在塔身的内部一般设立佛龛,安置佛像。由于这种塔结构简单、费用不大、易于建造,曾经被许多高僧们所采用作为墓塔。
3.1.5 花塔 花塔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在塔身的上半部装饰花饰就好像一个巨大的花束。它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造型却别具一格。
3.1.6 金刚宝座式塔它的基本特征是:下面有一个高大的基座,座上建有五塔,位于中间的一塔比较高大,四角的四塔相对比较矮小。基座上的五塔没有一定规定,可以是密檐式,也有覆钵式。这种塔是供奉佛教中密教金刚界五部主佛舍利的宝塔,在中国流行于明朝以后。
3.1.7 过街塔和塔门过街塔是修建在街道中或大路上的塔,下有门洞可以过车马行人;塔门是把塔的下部修成门洞的形式,一般只行人不行车马。门洞上的塔就是佛祖的象征,那么凡是从塔下门洞经过的人,就算是向佛进行了一次顶礼膜拜。这也是建造过街塔和塔门的意义所在。这两种塔均始于元朝,所以门洞上所修的塔一般都是覆钵体式的,有的是一塔,有的则是三塔并列或五塔并列式。
3.2 筑塔工艺中国古塔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大体为木、砖石、金属、琉璃等几种。正如其他建筑物一样,古塔的建筑材料和技术的改进促使古塔结构和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
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塔是木塔。木塔抗震力强,便于登高远眺,但他有着致命的弱点,容易起火。这个弱点日益阻碍着古塔的保存与发展,人们开始用防火性能较好的砖石来建塔。现存所知的砖塔,是北魏正光元年(520年)的嵩岳寺塔,此塔高40米,造型优美,虽经历1000余年仍巍然屹立。现存最早的石塔是山东历城的四门塔,是隋朝大业七年(611年)建造的。该塔体重和高度均较小。高层砖石塔的建筑结构,到了宋、辽、金达到.顶峰。此后,人们又利用金属的坚实和贵重建筑金石塔。广州光孝寺的东西铁塔,铸制于五代南汉时期,是现在保存最早的铁塔。四川峨眉山的铜塔,天下闻名。此外,金塔、银塔、珍珠塔、象牙塔、等等,质料昂贵,更显现出塔的佛光流溢,多彩多姿。
此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琉璃宝塔。琉璃是中国古典建筑中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了,但普遍使用还是在明清时代。多样的材料,各有所长,使得建筑更加美观、耐用。古塔建筑材料的发展史,也是中国建筑材料的发展史,它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简单向复杂发展。从古塔建筑材料的发展可见中国建筑材料发展一斑。
[关键词]中国;古塔;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TU-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1074(2008)09-0031-01
1 塔的功能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涅槃以后,弟子们把他的遗体火化了,遗骨在火光中凝成了五彩斑斓、击之不碎的结晶物,称作舍利子。当时有八个国家的国王听说释迦涅槃了,都带领兵将前来争夺佛祖的舍利,最后他们分别得到了一份,按照印度古老的传统习俗在自己的国家建塔供养了起来。这些佛塔的下面都有地宫,里面都珍藏着释迦佛祖的舍利。由于佛教信徒们将释迦佛祖的舍利子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物品,所以佛塔就不仅成为了释迦涅椠的象征,更是佛家弟子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了。佛教认为:信徒们如果能经常地环绕着佛塔礼拜,就可以在来世获取无上的功德和福报。所以,环绕着佛塔作右旋礼拜,也就成为当时的僧侣们每日必做的功课了。不仅如此,就是建造佛塔本身也是一项功德行为。
在中国的大地上,古塔的数量就有上万座。中国古代的佛教信众在修建佛塔的同时,也为历朝历代的高僧大德们修建了无数的舍利墓塔,在有的寺院旁边,成组成群的高僧墓塔又组成了一个个举世闻名的塔林,向我们诉说着塔下圆寂之人当年的功德与业绩。在一千多年的岁月中,塔在功能、用途上,也有许多发展和变化,主要有:登高眺览,瞭望敌情,导航引渡,装点河山,美化环境等。由于用途的变化,反过来又促进了建筑结构和艺术形式的发展。有的甚至完全脱离了佛教的范畴,成了新的建筑物,并且由此而引申到凡是孤高挺拔的建筑物都以“塔”这个字来命名。如:水塔、钟塔、跳伞塔、航标塔等等,一点也没有佛教塔的痕迹了。这些名目众多、用途广泛的古塔,充分说明了这种原本属于佛教的建筑形式,早已融入到了中国古代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把中国的大好河山装扮的更加秀丽与多姿。
2 古塔结构
中国古塔的种类尽管多种多样,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大体相同的,一般都具有地宫、基座、塔身、塔刹四个部分。
地宫,凡是建塔,首先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地宫,以埋藏舍利和陪葬器物。这与我国帝王陵寝的地宫相似。当然远远不如帝王陵寝的规模那么大,陪葬的东西也少得多。塔基是一个塔的下部基础,它覆盖在地宫的上面,又是承托塔身的基座。早期的塔基一般都比较低矮,只有几十厘米很不明显,在唐代,为了突出塔高,便在塔下又建了高大的基台,例如唐代的小雁塔。唐代以后,塔的基础部分有了急剧的发展,明显地分成基台与基座两部分。后来,塔的基座也越来越往高大华丽的方向发展。这样,塔基不仅保证了上层建筑物的坚固稳定,而且也收到艺术上庄严雄伟的效果。塔身是塔结构的主体,它分为外部造型和内部造型。塔身的内部结构主要有实心和中空两种,塔身的层数绝大多数都是阳性数目的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等。塔形的不同就是按照塔身的形制来划分的。塔刹,任何一座塔,在塔身上都要安设一个顶子,这是塔最为崇高的部分,冠盖全塔,甚为重要。塔刹本身也是一个小塔,结构可分为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刹是梵文的音译,它含有国土、佛国的意思,所以佛教的寺院也称作刹,将塔顶部分命名为“刹”,则似乎带有佛教世界的象征意义。
3 塔的演变。
从文献记载和石窟雕刻、壁画中我们可以得知:塔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楼阁式、亭阁式到密檐式到各种各样不同塔形的历史。
3.1.1 楼阁式 楼阁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历史最为悠久、体形最为高大、保存数量最多,是汉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筑样式。这种塔每层间距比较大就像一座高层的楼阁。因此这种塔被称作楼阁式塔。这种塔其塔身的层数与塔内的楼层往往是相一致的。在有的塔外还特意制作出仿木结构的门窗与柱子等。
3.1.2 密檐式塔 这种塔是由楼阁式的木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演变而来的,它在中国古塔中的数量和地位仅次于楼阁式塔,形体一般也比较大。它的第一层很高大,而第一层以上各层之间的距离则特别短,各层的塔檐紧密重叠着。塔身的内部一般是空筒式的,不能登临眺览。有的密檐式塔在制作时就是实心的。它的内部实际的楼层数少于外表塔身的塔檐层数。富丽的仿木结构建筑装饰大部分集中在塔身的第一层。
3.1.3 覆钵式塔 它是印度古老的传统佛塔形制,在中国很早就开始建造了,主要流行于元代以后。它的塔身部分是一个平面圆形的覆钵体,上面安置者高大的塔刹,下面有须弥座承托着。这种塔由于被西藏的藏传佛教使用较多,所以又被人们称作“喇嘛塔”。又因为它的形状很像一个瓶子,还被人们俗称为“宝瓶式塔”。
3.1.4 亭阁式塔 这种塔是印度的覆钵式塔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亭阁建筑相结合的一种古塔形式,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塔身的外表就像一座亭子,都是单层的,有的在顶上还加建一个小阁。在塔身的内部一般设立佛龛,安置佛像。由于这种塔结构简单、费用不大、易于建造,曾经被许多高僧们所采用作为墓塔。
3.1.5 花塔 花塔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在塔身的上半部装饰花饰就好像一个巨大的花束。它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造型却别具一格。
3.1.6 金刚宝座式塔它的基本特征是:下面有一个高大的基座,座上建有五塔,位于中间的一塔比较高大,四角的四塔相对比较矮小。基座上的五塔没有一定规定,可以是密檐式,也有覆钵式。这种塔是供奉佛教中密教金刚界五部主佛舍利的宝塔,在中国流行于明朝以后。
3.1.7 过街塔和塔门过街塔是修建在街道中或大路上的塔,下有门洞可以过车马行人;塔门是把塔的下部修成门洞的形式,一般只行人不行车马。门洞上的塔就是佛祖的象征,那么凡是从塔下门洞经过的人,就算是向佛进行了一次顶礼膜拜。这也是建造过街塔和塔门的意义所在。这两种塔均始于元朝,所以门洞上所修的塔一般都是覆钵体式的,有的是一塔,有的则是三塔并列或五塔并列式。
3.2 筑塔工艺中国古塔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大体为木、砖石、金属、琉璃等几种。正如其他建筑物一样,古塔的建筑材料和技术的改进促使古塔结构和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
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塔是木塔。木塔抗震力强,便于登高远眺,但他有着致命的弱点,容易起火。这个弱点日益阻碍着古塔的保存与发展,人们开始用防火性能较好的砖石来建塔。现存所知的砖塔,是北魏正光元年(520年)的嵩岳寺塔,此塔高40米,造型优美,虽经历1000余年仍巍然屹立。现存最早的石塔是山东历城的四门塔,是隋朝大业七年(611年)建造的。该塔体重和高度均较小。高层砖石塔的建筑结构,到了宋、辽、金达到.顶峰。此后,人们又利用金属的坚实和贵重建筑金石塔。广州光孝寺的东西铁塔,铸制于五代南汉时期,是现在保存最早的铁塔。四川峨眉山的铜塔,天下闻名。此外,金塔、银塔、珍珠塔、象牙塔、等等,质料昂贵,更显现出塔的佛光流溢,多彩多姿。
此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琉璃宝塔。琉璃是中国古典建筑中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了,但普遍使用还是在明清时代。多样的材料,各有所长,使得建筑更加美观、耐用。古塔建筑材料的发展史,也是中国建筑材料的发展史,它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简单向复杂发展。从古塔建筑材料的发展可见中国建筑材料发展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