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要求教育者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我们的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掌握有效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美学价值。
传统课堂教学美学观建立在教师传授教科书现成知识的基础之上,教师是传授者,又是强迫学生接受的监督者。这样的课堂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在意学生的情感體验与生命需求。其课堂审美的标准,必然向教师的表演、讲析倾斜。于是,课堂审美的标尺严重扭曲,教师过度的讲解,矫揉的表演,生吞活剥的形式翻新,堪比演员的才艺展示……却都被视为美轮美奂的艺术,由此滋生的“负能量”也显而易见:年轻教师肓目追捧甘做“粉丝”,竞相效仿而不得又挫伤自信感慨唏嘘。本应成为课堂学习主人的学生,却被无情地边缘化了。
而新型课堂美学观恰恰相反,认定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是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发展。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和服务。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美不在于显示话语霸权,而在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叶圣陶语)。在于以自己的“低调”引发学生“高调”,以自己的“示弱”引发学生“逞强”。这样的“美”,才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美(《庄子·知北游》),是“不求美则美矣”的美(《淮南子·说山训》),是“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美(《庄子·天道》)。这样的课堂美学观,才是真正的生态课堂美学观。
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核心价值,重塑课堂教学美学观,已成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走向。如何在新型课堂中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呢?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审视:
一、展示语文之美
在很多学生的眼里,认为语文学习没有什么可学的,其实,语文具有极其丰富的美学价值,正如名人所说,“语文,如果正确的去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上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厉的美,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那些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于是我想起了一句美学的命题,美在于发现、美在于创造。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美学价值。学生学习须经历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知之甚多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洋溢着生命发展之美。因此,新型课堂美学观十分珍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发展过程,虽然有些曲折,有些迂回,有所耽搁,有点费时,但却是那种“顺风顺水”的课堂无法比拟的。
例如:在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前者描述了直线与地平面的垂直形象,后者表现出直线与圆的相切的画面。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是一个活生生的孤帆运动的极限过程,只有教会学生用美的眼睛去发现,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师生交流体现课堂教学之美
师生之间用语言进行交流,是课堂教学的突出特点。真实展现生命成长的课堂中会遭遇多少“风景”,不是教师凭精心预设就能确定的。教师能做和该做的,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帮助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从本质上说,课堂教学之美就是师生现场生成的求真之美。
例如:在讲《颐和园》一课时,一位学生质疑:“课文中‘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倒垂的杨柳’,这杨柳是什么树?”老师随口回答:“杨柳是杨树和柳树呀!”有的同学就说:“课文写得不对了,柳树是倒垂的,杨树可不是倒垂的。”老师备课时根本没考虑到这一问题,让大家讨论:“那我们把这句话修改一下,使它表达得更准确。”经过一番争论,出现三种意见:一是把这句话改成“两岸栽着数不清的挺拔的杨树和倒垂的柳树”;二是干脆删去“倒垂”,改成“数不清的杨柳”;三是把“倒垂”改成“碧绿”,“两岸栽着数不清的碧绿的杨柳”。这时一位女生把手举得老高,拿着字典说:“杨柳是什么树,查查字典不就知道了?字典说杨柳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杨树和柳树,另一个意思是泛指柳树。课文中写的就是柳树,所以用了‘倒垂的’。”教室里一下静了下来。老师说:“你真了不起,能用工具书解答疑难。老师说得不对,课文中应当就指柳树。”
三、课堂教学呈现含蓄之美
课堂教学含而不宣,蓄而不露,才会具有更深厚的审美意蕴。
例如:课堂教学《看戏》(人教版第11册)一课,一位教师抓住群众观戏时的表现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用线条来表示观众的情绪反应,用图示说明理由。多数学生用曲线来表示:候场时的“静”,到出场时的“动”;开唱时的“静”,到回音停息时的“动”;看得入神的“静”,到演出结束时的“动”——图示呈现出六处波折。但也有学生认为应该用直线表示,因为观众的热情始终如一,“静”是热情的期待,“动”是热情的表露。教师一个看似简单的引导,真正触及了学生的兴奋点,引发了不绝的陈述、讨论、质疑、争辩。这样的引导设计即具有“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含蓄之美。
总之,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无穷的人格魅力来征服学生,使其知道语文的美学价值的重要性,知道语文之美无处不在,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学生只有认识了语文的重要性,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变得完美和和谐。
传统课堂教学美学观建立在教师传授教科书现成知识的基础之上,教师是传授者,又是强迫学生接受的监督者。这样的课堂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在意学生的情感體验与生命需求。其课堂审美的标准,必然向教师的表演、讲析倾斜。于是,课堂审美的标尺严重扭曲,教师过度的讲解,矫揉的表演,生吞活剥的形式翻新,堪比演员的才艺展示……却都被视为美轮美奂的艺术,由此滋生的“负能量”也显而易见:年轻教师肓目追捧甘做“粉丝”,竞相效仿而不得又挫伤自信感慨唏嘘。本应成为课堂学习主人的学生,却被无情地边缘化了。
而新型课堂美学观恰恰相反,认定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是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发展。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和服务。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美不在于显示话语霸权,而在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叶圣陶语)。在于以自己的“低调”引发学生“高调”,以自己的“示弱”引发学生“逞强”。这样的“美”,才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美(《庄子·知北游》),是“不求美则美矣”的美(《淮南子·说山训》),是“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美(《庄子·天道》)。这样的课堂美学观,才是真正的生态课堂美学观。
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核心价值,重塑课堂教学美学观,已成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走向。如何在新型课堂中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呢?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审视:
一、展示语文之美
在很多学生的眼里,认为语文学习没有什么可学的,其实,语文具有极其丰富的美学价值,正如名人所说,“语文,如果正确的去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上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厉的美,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那些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于是我想起了一句美学的命题,美在于发现、美在于创造。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美学价值。学生学习须经历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知之甚多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洋溢着生命发展之美。因此,新型课堂美学观十分珍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发展过程,虽然有些曲折,有些迂回,有所耽搁,有点费时,但却是那种“顺风顺水”的课堂无法比拟的。
例如:在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前者描述了直线与地平面的垂直形象,后者表现出直线与圆的相切的画面。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是一个活生生的孤帆运动的极限过程,只有教会学生用美的眼睛去发现,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师生交流体现课堂教学之美
师生之间用语言进行交流,是课堂教学的突出特点。真实展现生命成长的课堂中会遭遇多少“风景”,不是教师凭精心预设就能确定的。教师能做和该做的,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帮助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从本质上说,课堂教学之美就是师生现场生成的求真之美。
例如:在讲《颐和园》一课时,一位学生质疑:“课文中‘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倒垂的杨柳’,这杨柳是什么树?”老师随口回答:“杨柳是杨树和柳树呀!”有的同学就说:“课文写得不对了,柳树是倒垂的,杨树可不是倒垂的。”老师备课时根本没考虑到这一问题,让大家讨论:“那我们把这句话修改一下,使它表达得更准确。”经过一番争论,出现三种意见:一是把这句话改成“两岸栽着数不清的挺拔的杨树和倒垂的柳树”;二是干脆删去“倒垂”,改成“数不清的杨柳”;三是把“倒垂”改成“碧绿”,“两岸栽着数不清的碧绿的杨柳”。这时一位女生把手举得老高,拿着字典说:“杨柳是什么树,查查字典不就知道了?字典说杨柳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杨树和柳树,另一个意思是泛指柳树。课文中写的就是柳树,所以用了‘倒垂的’。”教室里一下静了下来。老师说:“你真了不起,能用工具书解答疑难。老师说得不对,课文中应当就指柳树。”
三、课堂教学呈现含蓄之美
课堂教学含而不宣,蓄而不露,才会具有更深厚的审美意蕴。
例如:课堂教学《看戏》(人教版第11册)一课,一位教师抓住群众观戏时的表现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用线条来表示观众的情绪反应,用图示说明理由。多数学生用曲线来表示:候场时的“静”,到出场时的“动”;开唱时的“静”,到回音停息时的“动”;看得入神的“静”,到演出结束时的“动”——图示呈现出六处波折。但也有学生认为应该用直线表示,因为观众的热情始终如一,“静”是热情的期待,“动”是热情的表露。教师一个看似简单的引导,真正触及了学生的兴奋点,引发了不绝的陈述、讨论、质疑、争辩。这样的引导设计即具有“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含蓄之美。
总之,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无穷的人格魅力来征服学生,使其知道语文的美学价值的重要性,知道语文之美无处不在,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学生只有认识了语文的重要性,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变得完美和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