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俨少是当代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传统功力颇深,有人把陆俨少和李可染并称为“南陆北李”。实际上,当时山水画家也就以陆,李二人成就最高。前面我已说过:李可染并没有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但却以最大的力气打出来,陆俨少却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但没有用最大的力气打出来。论传统功力,陆俨少在李可染之上,论风格之突出,分量之重,李可染又在陆俨少之上。但二人不是平等的,李可染是一代大家,而陆俨少只是名家,但又比名家高一些,介于大家和名家之间吧。很多画家对陆俨少更佩服,就是因为陆的传统功力深、书法高,他人不能及。但如果把陆评在李之上,那就缺乏史家之眼光了。
我在十五年前评到陆俨少的画时说过:画由线、墨,色组成。有人作画,乍一看,亦殊不恶,然不耐人寻味,细品之,线条全靠墨与色扶衬,去掉墨色,则线条不足观也,甚至不能成立。然陆俨少作画,本乎气,发乎韵,笔(线)、墨,色有秩,各自争美,有墨有色很美,抽调墨与色,仅留线条,亦能成立,而且线条更美。我还感叹地说:“观变于阴阳而立,发挥于刚柔而生,可谓画道高手。”这段话在我写的《论中国画之韵》一文中也提到,收入1984年出版的《六朝画论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中。
陆俨少学画,从传统入手,一步一步地深入,他的笔性很好。他常和学生说:“一个人是不是画画的材料,主要看他有没有笔性,笔性不好,也能画画,但不能画得很好,更不能成为大画家。”
陆俨少的画,也有人说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最好。实际上还是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最好,这时期他的“勾云”,“留白”、“黑块”已形成他的特色,如果没有这个特色,他早期的画也就不贵了。说他50年代至60年代画好的,还是从传统功力(笔墨功力)方面着眼的。当然,没有这个功底,他后期便不可能成功,没有后期的成功,他前期的功底便不会有人注意。
陆俨少后期的特色是程式化,李可染也有这个问题,但不太严重,有很多人否认陆俨少,就因为他后期的程式化。这说明陆俨少还不是真正的大家。齐白石就没有程式化的问题。真正的大家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陆俨少是1933年10月去世的。记得他去世时,我还在浙江美术学院授课(我是浙江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他的死不如李可染震动大。他最后十年的画基本上都是重复,重复多了,甚至会“油“。所以,好作品确实不如80年代初期多。我一直奇怪,陆俨少是有才气的画家,底子也好,晚年为什么不能向前推进一步?他能文能诗(单算不上诗人,除了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三人,其他画家都不能算诗人,当然,如果放宽一点硬算作诗人,我也不会计较),书法和传统功力如此好,晚年为什么不求变呢?前一时期,我到杭州,遇到他的入室弟子沈明权,沈告诉我很多关于陆俨少的事,对研究陆俨少和当代绘画都大有益处。
在80年代初,陆俨少的画风(特色)得以形成,而且也得到了巩固,他本人确实不想再重复了。他是有思想的人,他要变,而且要大变。李可染借鉴伦勃朗,陆俨少则托友人从欧洲买来了欧洲很多名家的油画集,而且买来进口材料(他以前从不用外国材料),开始用进口颜料学赵无极等人的抽象派油画,当然不是全学,只按赵无极等人油画的章法形式,用他固有的传统笔墨加颜色,一面照着画,一面变化,接着又认真地研究思考。他当然不会跟着赵无极等人走,只不过把赵无极等人的画当做一个桥梁,通过他走到另一个世界中去。他底子厚,思考力强,触类旁通,不久,就创作出另一种崭新的风格。据沈明权说,你一看会吓一跳,完全不像他以前的画,也完全不是胡涂乱抹,妙极啦。他画了几十张,据说韩天衡要了几张作为收藏。陆俨少也正打算沿着这条蜕变的路再走下去,如果真的走下去,他,必会达到另一个高峰,他在画史上的地位将会更崇高。可是卖他的画的画商来了,说:“陆先生,你这样画影响你的画价,我们拿到香港去,买画人都说这不是陆俨少的画,和以前的不一样,卖不出去。”“我们还要你以前那种画,好卖,价也高。”陆俨少穷了大半辈子,他穷怕了,他的新风格画卖不出去怎么办呢?他考虑很久,最后决定停止艺术上的追求,而先卖钱再说。他后来搬到深圳去住,原因很多,卖画是最主要的,香港人到杭州去较麻烦,到深圳容易,他屈服于画商,而停止了艺术的追求,最终影响了他的成就,这太可惜了(李可染一生忠于艺术,从不为画商所左右)。贫穷,玉成了他,使他练就了一手过硬的基本功;钱,破坏了他,如果不是钱包围了他,他也许能成为一代大师,他的成就应该高于李可染,可惜没有。而且,江南人有江南人的画风,北方人有北方人的画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深圳的水土能出传统型大画家吗?不退步才怪哩。跑到国外去的画家,条件十分优越,画进步了吗?这问题以后我还要详谈。
陆俨少的人品也很高。但又据说晚年和几位学生闹得不可开交,为了几张画的问题。如果我是陆俨少,当年赠送给学生或友人的画,绝对不会索回。如果我曾得到过陆俨少无偿赠送的画,陆俨少有索回的意思,我也绝对马上送回。世界本来是无,最终还归于无。画本来是无,最终还是无。不必说未来,现在,陆俨少已去世了,对于他来说,这些画歌曰
是有是无,我佛无说。
我佛无说,事理有说。
有知有识,应明此说。
哈哈好玩,好玩哈哈。
(编辑 白致远)
我在十五年前评到陆俨少的画时说过:画由线、墨,色组成。有人作画,乍一看,亦殊不恶,然不耐人寻味,细品之,线条全靠墨与色扶衬,去掉墨色,则线条不足观也,甚至不能成立。然陆俨少作画,本乎气,发乎韵,笔(线)、墨,色有秩,各自争美,有墨有色很美,抽调墨与色,仅留线条,亦能成立,而且线条更美。我还感叹地说:“观变于阴阳而立,发挥于刚柔而生,可谓画道高手。”这段话在我写的《论中国画之韵》一文中也提到,收入1984年出版的《六朝画论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中。
陆俨少学画,从传统入手,一步一步地深入,他的笔性很好。他常和学生说:“一个人是不是画画的材料,主要看他有没有笔性,笔性不好,也能画画,但不能画得很好,更不能成为大画家。”
陆俨少的画,也有人说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最好。实际上还是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最好,这时期他的“勾云”,“留白”、“黑块”已形成他的特色,如果没有这个特色,他早期的画也就不贵了。说他50年代至60年代画好的,还是从传统功力(笔墨功力)方面着眼的。当然,没有这个功底,他后期便不可能成功,没有后期的成功,他前期的功底便不会有人注意。
陆俨少后期的特色是程式化,李可染也有这个问题,但不太严重,有很多人否认陆俨少,就因为他后期的程式化。这说明陆俨少还不是真正的大家。齐白石就没有程式化的问题。真正的大家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陆俨少是1933年10月去世的。记得他去世时,我还在浙江美术学院授课(我是浙江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他的死不如李可染震动大。他最后十年的画基本上都是重复,重复多了,甚至会“油“。所以,好作品确实不如80年代初期多。我一直奇怪,陆俨少是有才气的画家,底子也好,晚年为什么不能向前推进一步?他能文能诗(单算不上诗人,除了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三人,其他画家都不能算诗人,当然,如果放宽一点硬算作诗人,我也不会计较),书法和传统功力如此好,晚年为什么不求变呢?前一时期,我到杭州,遇到他的入室弟子沈明权,沈告诉我很多关于陆俨少的事,对研究陆俨少和当代绘画都大有益处。
在80年代初,陆俨少的画风(特色)得以形成,而且也得到了巩固,他本人确实不想再重复了。他是有思想的人,他要变,而且要大变。李可染借鉴伦勃朗,陆俨少则托友人从欧洲买来了欧洲很多名家的油画集,而且买来进口材料(他以前从不用外国材料),开始用进口颜料学赵无极等人的抽象派油画,当然不是全学,只按赵无极等人油画的章法形式,用他固有的传统笔墨加颜色,一面照着画,一面变化,接着又认真地研究思考。他当然不会跟着赵无极等人走,只不过把赵无极等人的画当做一个桥梁,通过他走到另一个世界中去。他底子厚,思考力强,触类旁通,不久,就创作出另一种崭新的风格。据沈明权说,你一看会吓一跳,完全不像他以前的画,也完全不是胡涂乱抹,妙极啦。他画了几十张,据说韩天衡要了几张作为收藏。陆俨少也正打算沿着这条蜕变的路再走下去,如果真的走下去,他,必会达到另一个高峰,他在画史上的地位将会更崇高。可是卖他的画的画商来了,说:“陆先生,你这样画影响你的画价,我们拿到香港去,买画人都说这不是陆俨少的画,和以前的不一样,卖不出去。”“我们还要你以前那种画,好卖,价也高。”陆俨少穷了大半辈子,他穷怕了,他的新风格画卖不出去怎么办呢?他考虑很久,最后决定停止艺术上的追求,而先卖钱再说。他后来搬到深圳去住,原因很多,卖画是最主要的,香港人到杭州去较麻烦,到深圳容易,他屈服于画商,而停止了艺术的追求,最终影响了他的成就,这太可惜了(李可染一生忠于艺术,从不为画商所左右)。贫穷,玉成了他,使他练就了一手过硬的基本功;钱,破坏了他,如果不是钱包围了他,他也许能成为一代大师,他的成就应该高于李可染,可惜没有。而且,江南人有江南人的画风,北方人有北方人的画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深圳的水土能出传统型大画家吗?不退步才怪哩。跑到国外去的画家,条件十分优越,画进步了吗?这问题以后我还要详谈。
陆俨少的人品也很高。但又据说晚年和几位学生闹得不可开交,为了几张画的问题。如果我是陆俨少,当年赠送给学生或友人的画,绝对不会索回。如果我曾得到过陆俨少无偿赠送的画,陆俨少有索回的意思,我也绝对马上送回。世界本来是无,最终还归于无。画本来是无,最终还是无。不必说未来,现在,陆俨少已去世了,对于他来说,这些画歌曰
是有是无,我佛无说。
我佛无说,事理有说。
有知有识,应明此说。
哈哈好玩,好玩哈哈。
(编辑 白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