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关于学校政治课实效性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这些成果有利于促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但是有部分的研究成果也出现了政治课实效性理解的困惑,政治课责任的泛化,政治课实效性评定缺乏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等的误区。造成这些误区的原因有对政治课没有科学的定位,对政治课没有全面的认识,对政治课实效性的理解和判断缺乏逻辑起点。分析这些误区及造成这些误区的原因,对更好地促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政治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政治课;实效性;研究;误区
梳理当前我国关于学校政治课实效性方面研究的文献,可以看出,教育学界对学校政治课实效性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并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也对前有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反思。目前确实存在研究者提出的关于政治课实效性的一些问题,但是就因此否定当前政治课实效性的主流,因此断定政治课实效性偏低,这是不科学的。目前的相关研究还有许多不足,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
一、目前政治课实效性研究的误区
目前政治课实效性研究的误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政治课实效性理解的困惑;政治课责任的泛化、政治课实效性评定缺乏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
(一)政治课实效性理解困惑
政治课实效性理解的困惑是指对政治课实效性定义的界定过于宽泛,理解过于片面,缺乏专业特色。
1. 政治课实效性的界定过于宽泛
从目前许多研究的成果來看,对政治课实效性的界定,主要有教学说、德育说和效益、效果、效率说。这些学说站在所有的学科都需要完成的任务的立场上,而没有站在政治课的角度来提出,不体现政治课本身的特点。就拿“效益、效果、效率说”来讲,效益、效果、效率用来衡量政治课实效性符合市场经济时代的特征,但是,思想政治课本身的价值周期长、教育效益迟等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具有未来性和潜在性,经常表现为短期性与持久性效果的统一,即体现在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日常生活中能用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更体现在思想政治课所传授的科学理论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产生持久性影响,使之终身受益。以立竿见影的结果来评价政治课实效性,容易使政治课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产生功利主义倾向。
2. 政治课实效性的理解片面
目前对政治课实效性的理解有多个说法。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从政治课的一个侧面来反映政治课的实效性。其中一个典型就是将政治课的实效性理解为德育的实效性,缺乏政治课的特色。因为政治课是德育课,其根本任务是德育,但育德并不是其唯一任务,他还要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其它任务。况且从某个方面来理解政治课的实效性容易使我们忽略了政治课的一些内在的人文性的东西,比如政治课的文化功能,政治课的教育性功能,政治课的个体发展的功能。如果我们都拿效益、效果、效率来衡量政治课的文化功能、教育性功能的话。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教育的本真是什么。
(二)政治课责任的泛化
政治课责任的泛化是指当前研究者总是赋予政治课过多的责任,期许凭借政治课一己之力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水准,武断地将学生出现的所有问题归结到政治课身上,使得政治课实效性总是显得比其真实水平要低。表现在两方面:对学生的所有问题负责;政治课要承担多余的责任。
1. 对生的所有问题负责
从目前的研究中,有部分研究者由社会上出现生道德失范的现象,比如学生杀人或自杀,学生虐待动物、高考代考等等就以此来断定政治课效果不好的结果。为此有部分研究者还提出了,为了提高政治课的效果,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政治课要怎么做,要在哪些方面加以提高,政治课老师要在道德品质、知识结构等加以完善。从表面看,这些似乎都是合理的,但又蕴藏了这样一个逻辑:政治课要对学生的这些问题负责,学生出现这些问题,是由于政治课没有上好。不难看出,这些都是学生的行为,要政治课对学生的思想、行为都负责,对政治课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公平的。将生个体道德素质的提高仅仅局限于政治课身上,客观上造成了政治课责任的泛化,在高估了政治课教育影响的同时夸大了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并低估了家庭和社会的正面教育意义,同时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自我建构能力。学生出现问题具有政治课的责任、也有社会家庭的责任,还有学生自己的责任。
2. 政治课要承担多余的责任
随着社会对人才界定的变化,有很大一部分人都认为要学习各种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对此,有的要求在政治课中添加心理学、礼仪、竞争知识、利益观念、生态环境知识等等的知识,以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政治课就是政治课,添加这些知识,难道就改变了政治课教学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结果怕只能事与愿违。我们的政治课为了要增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为了要吸引学习兴趣就要承担起向学生传授这些内容的责任,与政治课性质是违背的。把政治课视为救世的万能工具,承担起所有的责任,发挥其他科目的责任,与政治课的特点也是违背的。
(三)政治课实效性评价缺乏具体全面的标准
从目前的研究可以看出,对政治课实效性的评价,没有合理科学的标准,主要根据三方面来评价。一是方面是根据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来判断;一个方面是根据一些个别的、极端的事例而得出的结论。有的学者对于学生杀人事件,自杀事件来判断政治课实效性就属于这种类型;另一方面是根据对社会现状和变革的观察得出结论,将某些整个社会在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问题认定为生的特有现象,并归咎于政治课实效性的低下。从现象层面出发,把政治课实效扩大化为整个社会道德水平。“对于社会风气,人们感触最深的是现象层面,而不是理性分析,这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无论是道德‘爬坡’论还是道德‘滑坡’论,都是以另一时的道德规范来衡量今日道德现实,不能得出公正的结论”。无论是以个别事例还是以社会现象来判断政治课实效性都是不科学的,只是基于一种感性的认识和自身的情感体验。 二、政治课实效性研究误区之归因
近年来我国关于政治课实效性的研究虽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却存在政治课实效性理解的困惑;政治课责任的泛化、政治课实效性评定缺乏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等研究误区。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归因于两个方面:对于政治课没有科学的定位;政治课实效性的视角单一;对政治课实效性的理解和判断缺乏逻辑起点。
(一)对政治课没有科学的认识
对政治课没有科学的认识,是导致政治课实效性研究出现误区的一个原因,具体表现在:对政治课没有科学的定位;对政治课没有全面的认识。
1. 对政治课没有科学的定位
对政治课没有科学的定位,在对政治课实效性的界定和理解时不知从何下手,就按部就班地套用固定模式来,这样给出的定义空泛笼统,缺乏政治课的特色,因此对政治课实效性的理解狭窄。在目前的研究中将政治课的实效性界定为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占很大的部分,这些研究认为政治课的实效性就体现在德育的实效性,学生不断出现道德失范的问题就是政治课实效低的表现。因此对政治课实效性的判断就是根据个别的学生道德问题或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某些问题,而不是根据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有的学者要求政治課要对学生的所有问题负责,政治课责任泛化,这也是由于对政治课没有科学的定位。
政治课是一种认知性的德育,他只要解决学生的“知与不知”的问题,而不需要对学生的所有问题负责。况且政治课本身具有自身的特点,比如思想性,它不需要过多承担起心理学、礼仪、社交等等责任。对政治课没有科学的定位导致政治课责任的泛化,而责任的泛化使政治课老师缺乏自信,学校对政治课的实效缺乏责任。科学定位政治课是我们从事政治课研究和从事政治课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从事政治课实效性研究的前提。跳过这个前提,套用一些普遍常规的专业术语定义政治课实效性,或是政治课实效性的片面理解、还有因对政治课的多分要求而判定其实效性低都是由于对政治课没有科学的定位。
2. 对政治没有全面的认识
政治课课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的系统,其实效性不仅是教学的实效性,也就是实施方面的实效性,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实效性。政治课不是一个独立的“世外桃源”,它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体。比如管理、环境等。那对其实效性的考察是否应该将这些内容加以考虑。对政治课实效性研究的误区都是由于对政治没有全面的认识造成的。
同时对政治的全面认识,仅仅了解政治课的定义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政治课的地位、任务和功能等。因此从对政治课全面的认识来看,政治课的实效性,还包括政治课地位的实现情况、政治课任务的完成情况,政治课功能的发挥情况等等。对政治课的认识是多角度的,其实效性也应该是多角度的。对其实效性理解的单一以及在判断上缺乏具体全面的标准都源于对政治课的片面认识。这使得政治课实效性要比实际低,这也是为什么普遍都认为政治课实效性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看到的往往只是看政治课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其实际发挥的功能却远比人们对其任务的规定。
(二)政治课实效性研究缺乏逻辑起点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一个共通的东西,就是缺乏逻辑起点。大家都在提出政治课的实效性,但谈的又不是真正的政治课的实效性,而是所有的科目都可以套用的“实效性”,大家都在讲政治课的责任,而又要把所有的责任都强加给政治课,大家都在提出政治课实效性的评价标准,可这些标准又很少考虑到政治课本身的特点和局限,打着政治课的旗号,可研究的基点又不在政治课上。
政治课实效性研究缺乏逻辑起点的背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政治课实效性界定空洞笼统,政治课责任的泛化,对政治课实效性的判断不科学。而且对于政治课实效性影响因素和对应策略的分析和提出无法站在政治课的立场上,真正体现政治课特色,满足政治课的特殊要求。 这使得措施不断的被提出,但政治课的实效性却始终都没有提高,两者不但地陷入重复循环和矛盾。
综上可以知道目前政治课实效性的研究出现了政治课实效性理解的困惑,政治课责任的泛化,政治课实效性评定缺乏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等的误区。造成这些误区的原因有对政治课没有科学的定位,对政治课没有全面的认识,对政治课实效性的理解和判断缺乏逻辑起点。
参考文献
[1] 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 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总则)[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3] 王策三.基础教育改革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4] 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J].上海教育科研,1999(5).
[5] 陈萍.我国德育实效性研究综述[J].教学与管理,2005(9).
[6] 粘忠友.高校德育实效性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2).
[7] 高红艳,翁永电.中学德育低效成因分析及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德育视点),2005(8).
关键词:政治课;实效性;研究;误区
梳理当前我国关于学校政治课实效性方面研究的文献,可以看出,教育学界对学校政治课实效性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并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也对前有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反思。目前确实存在研究者提出的关于政治课实效性的一些问题,但是就因此否定当前政治课实效性的主流,因此断定政治课实效性偏低,这是不科学的。目前的相关研究还有许多不足,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
一、目前政治课实效性研究的误区
目前政治课实效性研究的误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政治课实效性理解的困惑;政治课责任的泛化、政治课实效性评定缺乏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
(一)政治课实效性理解困惑
政治课实效性理解的困惑是指对政治课实效性定义的界定过于宽泛,理解过于片面,缺乏专业特色。
1. 政治课实效性的界定过于宽泛
从目前许多研究的成果來看,对政治课实效性的界定,主要有教学说、德育说和效益、效果、效率说。这些学说站在所有的学科都需要完成的任务的立场上,而没有站在政治课的角度来提出,不体现政治课本身的特点。就拿“效益、效果、效率说”来讲,效益、效果、效率用来衡量政治课实效性符合市场经济时代的特征,但是,思想政治课本身的价值周期长、教育效益迟等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具有未来性和潜在性,经常表现为短期性与持久性效果的统一,即体现在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日常生活中能用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更体现在思想政治课所传授的科学理论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产生持久性影响,使之终身受益。以立竿见影的结果来评价政治课实效性,容易使政治课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产生功利主义倾向。
2. 政治课实效性的理解片面
目前对政治课实效性的理解有多个说法。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从政治课的一个侧面来反映政治课的实效性。其中一个典型就是将政治课的实效性理解为德育的实效性,缺乏政治课的特色。因为政治课是德育课,其根本任务是德育,但育德并不是其唯一任务,他还要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其它任务。况且从某个方面来理解政治课的实效性容易使我们忽略了政治课的一些内在的人文性的东西,比如政治课的文化功能,政治课的教育性功能,政治课的个体发展的功能。如果我们都拿效益、效果、效率来衡量政治课的文化功能、教育性功能的话。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教育的本真是什么。
(二)政治课责任的泛化
政治课责任的泛化是指当前研究者总是赋予政治课过多的责任,期许凭借政治课一己之力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水准,武断地将学生出现的所有问题归结到政治课身上,使得政治课实效性总是显得比其真实水平要低。表现在两方面:对学生的所有问题负责;政治课要承担多余的责任。
1. 对生的所有问题负责
从目前的研究中,有部分研究者由社会上出现生道德失范的现象,比如学生杀人或自杀,学生虐待动物、高考代考等等就以此来断定政治课效果不好的结果。为此有部分研究者还提出了,为了提高政治课的效果,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政治课要怎么做,要在哪些方面加以提高,政治课老师要在道德品质、知识结构等加以完善。从表面看,这些似乎都是合理的,但又蕴藏了这样一个逻辑:政治课要对学生的这些问题负责,学生出现这些问题,是由于政治课没有上好。不难看出,这些都是学生的行为,要政治课对学生的思想、行为都负责,对政治课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公平的。将生个体道德素质的提高仅仅局限于政治课身上,客观上造成了政治课责任的泛化,在高估了政治课教育影响的同时夸大了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并低估了家庭和社会的正面教育意义,同时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自我建构能力。学生出现问题具有政治课的责任、也有社会家庭的责任,还有学生自己的责任。
2. 政治课要承担多余的责任
随着社会对人才界定的变化,有很大一部分人都认为要学习各种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对此,有的要求在政治课中添加心理学、礼仪、竞争知识、利益观念、生态环境知识等等的知识,以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政治课就是政治课,添加这些知识,难道就改变了政治课教学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结果怕只能事与愿违。我们的政治课为了要增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为了要吸引学习兴趣就要承担起向学生传授这些内容的责任,与政治课性质是违背的。把政治课视为救世的万能工具,承担起所有的责任,发挥其他科目的责任,与政治课的特点也是违背的。
(三)政治课实效性评价缺乏具体全面的标准
从目前的研究可以看出,对政治课实效性的评价,没有合理科学的标准,主要根据三方面来评价。一是方面是根据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来判断;一个方面是根据一些个别的、极端的事例而得出的结论。有的学者对于学生杀人事件,自杀事件来判断政治课实效性就属于这种类型;另一方面是根据对社会现状和变革的观察得出结论,将某些整个社会在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问题认定为生的特有现象,并归咎于政治课实效性的低下。从现象层面出发,把政治课实效扩大化为整个社会道德水平。“对于社会风气,人们感触最深的是现象层面,而不是理性分析,这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无论是道德‘爬坡’论还是道德‘滑坡’论,都是以另一时的道德规范来衡量今日道德现实,不能得出公正的结论”。无论是以个别事例还是以社会现象来判断政治课实效性都是不科学的,只是基于一种感性的认识和自身的情感体验。 二、政治课实效性研究误区之归因
近年来我国关于政治课实效性的研究虽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却存在政治课实效性理解的困惑;政治课责任的泛化、政治课实效性评定缺乏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等研究误区。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归因于两个方面:对于政治课没有科学的定位;政治课实效性的视角单一;对政治课实效性的理解和判断缺乏逻辑起点。
(一)对政治课没有科学的认识
对政治课没有科学的认识,是导致政治课实效性研究出现误区的一个原因,具体表现在:对政治课没有科学的定位;对政治课没有全面的认识。
1. 对政治课没有科学的定位
对政治课没有科学的定位,在对政治课实效性的界定和理解时不知从何下手,就按部就班地套用固定模式来,这样给出的定义空泛笼统,缺乏政治课的特色,因此对政治课实效性的理解狭窄。在目前的研究中将政治课的实效性界定为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占很大的部分,这些研究认为政治课的实效性就体现在德育的实效性,学生不断出现道德失范的问题就是政治课实效低的表现。因此对政治课实效性的判断就是根据个别的学生道德问题或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某些问题,而不是根据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有的学者要求政治課要对学生的所有问题负责,政治课责任泛化,这也是由于对政治课没有科学的定位。
政治课是一种认知性的德育,他只要解决学生的“知与不知”的问题,而不需要对学生的所有问题负责。况且政治课本身具有自身的特点,比如思想性,它不需要过多承担起心理学、礼仪、社交等等责任。对政治课没有科学的定位导致政治课责任的泛化,而责任的泛化使政治课老师缺乏自信,学校对政治课的实效缺乏责任。科学定位政治课是我们从事政治课研究和从事政治课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从事政治课实效性研究的前提。跳过这个前提,套用一些普遍常规的专业术语定义政治课实效性,或是政治课实效性的片面理解、还有因对政治课的多分要求而判定其实效性低都是由于对政治课没有科学的定位。
2. 对政治没有全面的认识
政治课课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的系统,其实效性不仅是教学的实效性,也就是实施方面的实效性,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实效性。政治课不是一个独立的“世外桃源”,它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体。比如管理、环境等。那对其实效性的考察是否应该将这些内容加以考虑。对政治课实效性研究的误区都是由于对政治没有全面的认识造成的。
同时对政治的全面认识,仅仅了解政治课的定义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政治课的地位、任务和功能等。因此从对政治课全面的认识来看,政治课的实效性,还包括政治课地位的实现情况、政治课任务的完成情况,政治课功能的发挥情况等等。对政治课的认识是多角度的,其实效性也应该是多角度的。对其实效性理解的单一以及在判断上缺乏具体全面的标准都源于对政治课的片面认识。这使得政治课实效性要比实际低,这也是为什么普遍都认为政治课实效性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看到的往往只是看政治课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其实际发挥的功能却远比人们对其任务的规定。
(二)政治课实效性研究缺乏逻辑起点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一个共通的东西,就是缺乏逻辑起点。大家都在提出政治课的实效性,但谈的又不是真正的政治课的实效性,而是所有的科目都可以套用的“实效性”,大家都在讲政治课的责任,而又要把所有的责任都强加给政治课,大家都在提出政治课实效性的评价标准,可这些标准又很少考虑到政治课本身的特点和局限,打着政治课的旗号,可研究的基点又不在政治课上。
政治课实效性研究缺乏逻辑起点的背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政治课实效性界定空洞笼统,政治课责任的泛化,对政治课实效性的判断不科学。而且对于政治课实效性影响因素和对应策略的分析和提出无法站在政治课的立场上,真正体现政治课特色,满足政治课的特殊要求。 这使得措施不断的被提出,但政治课的实效性却始终都没有提高,两者不但地陷入重复循环和矛盾。
综上可以知道目前政治课实效性的研究出现了政治课实效性理解的困惑,政治课责任的泛化,政治课实效性评定缺乏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等的误区。造成这些误区的原因有对政治课没有科学的定位,对政治课没有全面的认识,对政治课实效性的理解和判断缺乏逻辑起点。
参考文献
[1] 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 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总则)[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3] 王策三.基础教育改革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4] 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J].上海教育科研,1999(5).
[5] 陈萍.我国德育实效性研究综述[J].教学与管理,2005(9).
[6] 粘忠友.高校德育实效性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2).
[7] 高红艳,翁永电.中学德育低效成因分析及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德育视点),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