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应该是生动的,充满活力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赋予数学课堂生命的活力,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它应该突破“预设”的禁锢,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积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使学生在参与和体会“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一、和谐平等是“动态生成”的前提
动态生成的环境必须使民主、平等、宽容的,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的支持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互相推动。学生是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主动、健康发展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的内在需求。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人,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因此,动态生成得以表征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将它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是动态生成的课堂的前提。
教学《工程问题》以后,学生在复习课上显得有些心不在焉,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这时,一个学生在座位上小声的嘀咕:“还不如让我们自己出题呢,我也会出这题”,我有些不舍的看了看自己准备好的练习题,又看了一个个充满自信的学生,学生自信的样子也给了我信心,我应该相信学生:“请同学两个人一组,一个人编题,然后另一名同学写出一个算式,”话音未落,学生就积极的行动起来,同桌的两个人热烈的研究起来,学生一个个举起了小手,我请同学回答时,看着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再回忆开始时老师出题学生回答,学习的热情,截然不同,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看着同学高高的举着的小手,好像在我面前展开的朵朵思维的小花,没有老师的组织教学,没有老师激励的语言,学生却认真的思考着,探究着,都成为了积极的发现者,走出教室的我陷入的深深地沉思,当师生的地位平等,老师相信学生,学生就会一改往日的被动听讲,一个个仿佛注入了新的活力,给学生一个空间,学生会还给教师一个惊喜.传统的课堂,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学生搭茬而扰乱设计好的环节,然而,想要课堂活起来,就要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上,教师的坦言与真诚没有损及教师的形象,教师由衷的赏识和赞叹获得了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在学习中直抒己见,才敢质疑问难、标新立异,扬起追求真理的风帆。
二、弹性设计是“动态生成”的保证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深陷在“预设”的巢臼里,会把学生引入狭窄的小胡同,而历来的课堂教学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时只能落实为“主动接受”,从备课这个环节起,老师就尽力回避着学生可能会碰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觉得学生碰到的问题越简明,越直截了当越好,一厢情愿地为学生预设着一条尽快接受知识的“绿色通道”。而课堂教学的进程则成了教案的翻版:环环相扣的发问,小心翼翼的求证,总想让课堂教学的进程能按老师所设想的“套路”进行,能一直处于老师的控制之中。于是,知识的由来常常被不经意地省略,学生间的差异被不由自主地忽视,学生的不同的见解被“巧妙”地搁置。因此我们要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弹性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心理、情感、认知的需要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
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中,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我我没有像教材上那样提问:“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呢?”而是设计了一个弹性的问题:“给你三根小棒,你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同学们异口同声说“能”,并用小棒开始围起来,但在围的过程中,个别同学的问题出现了,一个同学说“怎么,我的三根小棒围不起来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部分学生马上说:“我的也不能,围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必须是有要求的”,一少部分学生马上反驳:“有什么要求”,从学生的眼神中,我感受到自己有弹性的问题设计,正是迎合了学生探索与交流的渴求,不用老师组织教学,学生自己就争论起来,有的学生拿起小棒,一边给同桌讲解一边不停地围着,有的学生一手托腮,作冥思苦想状,……学生都踊跃地举起了手,一个个学生自信地走上讲台,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所有的学生都聚精会神地盯着黑板,有的同学一直不住地点头,有的同学由疑惑到顿悟,有的学生脱口而出:“原来围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真的有要求”。于是开始了一节课精彩的探索。
我的弹性的教学设计,给学生积极的思考讨论创设了空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在惊叹学生思维巨大潜力的同时,又暗自庆幸,以前没有这样的弹性的设计,走教案,继续下一个环节,学生巨大的潜力就会被不知不觉地埋没。反之,能根据学生实际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有思维价值的和思考空間的提问,给学生创造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解决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就会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发现者,热情地探索者,未来的创造者。
三、自主能力是“动态生成”的关键
再好的预设如果没有具体的实施,也是白纸一张。设计得再完美的构想,也是“固化”的、一堆“死”的符号型的东西。如何使这种结构化为载体的书面构想“鲜活”起来,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使其成为师生生命力动态生成的媒介,是我们的最高追求与终极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溶入于互动的课堂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并能坚定不移加以贯彻、实施。
学生在学《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这节课时,以前的我在课前给每个同学准备了一个1平方分米和2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具,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两个同学一组, 合作探究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学生几乎思路一致,方法一致,而这次,学具的多少由学生自主选择,论证的方法由学生自主选择,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想出了许多种办法:有的学生摆的过程中用到了20个1平方厘米, 有的学生用到的是10个或者是2个甚至是1个1平方厘米,有个别学生甚至都没有用到学具也证明了平方厘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回想到原来教学中单一的思维模式,而现在却有这么多不同的方法,原因还是老师身上,我给学生“足够”的学具的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想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才能够发挥了学生潜能,使我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教师应不断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一、和谐平等是“动态生成”的前提
动态生成的环境必须使民主、平等、宽容的,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的支持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互相推动。学生是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主动、健康发展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的内在需求。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人,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因此,动态生成得以表征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将它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是动态生成的课堂的前提。
教学《工程问题》以后,学生在复习课上显得有些心不在焉,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这时,一个学生在座位上小声的嘀咕:“还不如让我们自己出题呢,我也会出这题”,我有些不舍的看了看自己准备好的练习题,又看了一个个充满自信的学生,学生自信的样子也给了我信心,我应该相信学生:“请同学两个人一组,一个人编题,然后另一名同学写出一个算式,”话音未落,学生就积极的行动起来,同桌的两个人热烈的研究起来,学生一个个举起了小手,我请同学回答时,看着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再回忆开始时老师出题学生回答,学习的热情,截然不同,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看着同学高高的举着的小手,好像在我面前展开的朵朵思维的小花,没有老师的组织教学,没有老师激励的语言,学生却认真的思考着,探究着,都成为了积极的发现者,走出教室的我陷入的深深地沉思,当师生的地位平等,老师相信学生,学生就会一改往日的被动听讲,一个个仿佛注入了新的活力,给学生一个空间,学生会还给教师一个惊喜.传统的课堂,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学生搭茬而扰乱设计好的环节,然而,想要课堂活起来,就要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上,教师的坦言与真诚没有损及教师的形象,教师由衷的赏识和赞叹获得了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在学习中直抒己见,才敢质疑问难、标新立异,扬起追求真理的风帆。
二、弹性设计是“动态生成”的保证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深陷在“预设”的巢臼里,会把学生引入狭窄的小胡同,而历来的课堂教学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时只能落实为“主动接受”,从备课这个环节起,老师就尽力回避着学生可能会碰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觉得学生碰到的问题越简明,越直截了当越好,一厢情愿地为学生预设着一条尽快接受知识的“绿色通道”。而课堂教学的进程则成了教案的翻版:环环相扣的发问,小心翼翼的求证,总想让课堂教学的进程能按老师所设想的“套路”进行,能一直处于老师的控制之中。于是,知识的由来常常被不经意地省略,学生间的差异被不由自主地忽视,学生的不同的见解被“巧妙”地搁置。因此我们要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弹性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心理、情感、认知的需要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
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中,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我我没有像教材上那样提问:“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呢?”而是设计了一个弹性的问题:“给你三根小棒,你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同学们异口同声说“能”,并用小棒开始围起来,但在围的过程中,个别同学的问题出现了,一个同学说“怎么,我的三根小棒围不起来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部分学生马上说:“我的也不能,围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必须是有要求的”,一少部分学生马上反驳:“有什么要求”,从学生的眼神中,我感受到自己有弹性的问题设计,正是迎合了学生探索与交流的渴求,不用老师组织教学,学生自己就争论起来,有的学生拿起小棒,一边给同桌讲解一边不停地围着,有的学生一手托腮,作冥思苦想状,……学生都踊跃地举起了手,一个个学生自信地走上讲台,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所有的学生都聚精会神地盯着黑板,有的同学一直不住地点头,有的同学由疑惑到顿悟,有的学生脱口而出:“原来围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真的有要求”。于是开始了一节课精彩的探索。
我的弹性的教学设计,给学生积极的思考讨论创设了空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在惊叹学生思维巨大潜力的同时,又暗自庆幸,以前没有这样的弹性的设计,走教案,继续下一个环节,学生巨大的潜力就会被不知不觉地埋没。反之,能根据学生实际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有思维价值的和思考空間的提问,给学生创造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解决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就会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发现者,热情地探索者,未来的创造者。
三、自主能力是“动态生成”的关键
再好的预设如果没有具体的实施,也是白纸一张。设计得再完美的构想,也是“固化”的、一堆“死”的符号型的东西。如何使这种结构化为载体的书面构想“鲜活”起来,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使其成为师生生命力动态生成的媒介,是我们的最高追求与终极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溶入于互动的课堂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并能坚定不移加以贯彻、实施。
学生在学《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这节课时,以前的我在课前给每个同学准备了一个1平方分米和2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具,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两个同学一组, 合作探究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学生几乎思路一致,方法一致,而这次,学具的多少由学生自主选择,论证的方法由学生自主选择,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想出了许多种办法:有的学生摆的过程中用到了20个1平方厘米, 有的学生用到的是10个或者是2个甚至是1个1平方厘米,有个别学生甚至都没有用到学具也证明了平方厘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回想到原来教学中单一的思维模式,而现在却有这么多不同的方法,原因还是老师身上,我给学生“足够”的学具的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想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才能够发挥了学生潜能,使我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教师应不断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