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复述是指在感知、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文本语言和个性化语言把课文内容有条理、清晰地讲出来。复述既是内化语言,又是表达语言,既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深化,又是对言语形式的进一步学习运用。复述对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而统编教材非常重视儿童的语言实践,因此,尝试将“复述”作为童话故事类课文教学最主要的教学策略铺陈开,通过筑牢“讲”的起点,感知童话的内容情感;搭建“讲”的支架,探寻童话的表达规律;盘活“讲”的空间,掌握童话的表达方式,获得深度的言语体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复述;童话故事类课文;教学策略
这里的“讲”即“复述”,是指在感知、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文本语言和个性化语言把课文内容有条理、清晰地讲出来。复述既是内化语言,又是表达语言,既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深化,又是对言语形式的进一步学习运用。复述对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
童话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一种主要文体,以神奇的想象、有趣的情节带给儿童有益的启示,深受他们的喜爱。笔者统计了一下,在统编版第一学段语文教材中,共选入了29篇优秀的童话作品,其中25篇是童话故事类课文,所占篇幅比较重。这一类课文的教学对于小学生的语言表达、想象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荣生说:“依据体式来阅读,是阅读的通则。”对于童话故事类课文,我们该如何依“体”裁衣,因“裁”施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阅读目标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目标中也提到:“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可见,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儿童阅读小故事后,要求“能较完整地讲述”“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想法。笔者又研读了课后习题,发现每一学段童话故事类课文都安排了例如“说一说”“讲一讲故事”“交流感兴趣部分”等这样的要求。以第一学段课文为例,一年级有6处,二年级有9处。以上给了笔者教学童话故事类课文很大的启示。
为此,笔者尝试将“复述”作为童话故事类课文教学最主要的教学策略铺陈开,引领孩子徜徉于童话的乐园,促进孩子言语能力的发展。
一、筑牢“讲”的起点,感知童话的内容情感
(一)了解故事之意,为复述提供内容基点
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故事大意,梳理文本脉络,是正确把握文本内容的核心,是复述前的准备工作。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示意图、依据主线、借助句式、借助板书等方式感知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分清主次,把握课文重点。为进一步复述积累语言奠定基础。
如,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课,课后习题要求如下:
这里的示意图指导学生复述整个故事,但同时也反映了整个故事的架构,可以反复运用,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时,教师可以借助示意图,让学生简单讲讲故事内容,把故事读薄。通过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为后面的讲故事做准备。
另外,童话故事类课文一般描述的都是具体可叙述的事情,有很清晰的主线,在复述课文前,教师可以先理清课文结构、分清主次,抓住主线把握主要内容,为复述引路。例如,二年级上册《寒号鸟》一课按季节变化顺序来描述寒号鸟和喜鹊对做窝的不同态度、不同表现和不同结果,叙述非常有条理。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处理:
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的故事,教师板书。
2.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到描写季节变化的词并补充板书。
3.引导学生根据板书,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板书很清晰地呈现了课文的主线,一目了然,學生便很容易地简述了故事大致内容。这样既让学生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同时又梳理了文本脉络,有利于复述的条理性。
(二)感受人物之活,为复述提供情感支点
了解了故事梗概后,就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复述故事的目的不是把文章读短。干巴巴的故事没人爱听。那么如何把故事讲生动呢?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活,只有学生充分感受到,才能使复述表情达意,言意兼得。“情意”何来?就需要学生在复述故事前先理解文本内容,只有融入学生的个性理解和独特情感,才能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盈,人物形象也会鲜活起来,学生才能绘声绘色地复述故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狐狸分奶酪》一课时,为了感受文中狐狸和熊哥俩的形象,教师做了如下处理:
1.抓“小家伙们”,感受狐狸假亲热:生活中谁会这么亲热地叫你?狐狸和熊哥俩又不熟,为什么会这么亲热?
2.抓“笑了笑”“瞧了瞧”,感受狐狸假热心:“狐狸为什么笑了笑?它在想什么?”“狐狸自己分的奶酪,为什么还要仔细地瞧了瞧呢?它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3.抓对话,体会熊哥俩的计较:这么狡猾的狐狸连我们都看出来了,为什么熊哥俩却看不出来呢?它们到底在关注什么?
通过问题1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只有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亲人、长辈才会这么亲热地称呼自己,狐狸和熊哥俩不熟却这么亲热,其实是在套近乎,假装亲热,别有用心。而问题2,学生在议论、思辨中也逐渐明白:狐狸不是真心帮忙的,而是心里已经想好了要把奶酪骗到手,它是故意装给熊哥俩看的。通过两个问题的交流,狐狸“狡猾”的形象一下子立体起来。问题3指向感受熊哥俩的形象,学生在小组朗读对话,联系上下文后,发现熊哥俩之所以发现不了狐狸的“假意”,是因为它们的关注点在谁分到的奶酪“大一点儿”上。
感受到这些,学生就能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推断人物语气,为复述故事打开了通道,提供了情感支点。在复述这个场景时,学生复述狐狸的话时会故意把声线变细,还加上几声不怀好意的奸笑,读熊哥俩的对话时又把声线变粗,嘟起嘴,加上动作把各不相让的感觉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融入故事之境,为复述提供表达“破点”
童话类故事文本一般都会揭示深刻的含义,这是童话体文本的文体性。而低段学生在语文知识和能力水平方面还不是很高,还不能独立由语言文字来切实感悟文章深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引导学生融入一定的课文情境中,合作交流,在充分朗读中理解内容,在合作表演复述中弄懂道理。反过来,体会了涵义,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给予人物、情节正确的定位,突破讲述难点,让“讲”变得有血有肉,更加生动。
例如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笔者对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深意做了如下处理:
1.抓住关键词语感受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蠢笨。
2.利用插图理解成语表面意思:图上画的都有谁,它们在干什么?说说老虎和狐狸的样子。
3.角色体验体会成语的含义:
(1)(出示词语“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谁能来当当狐狸和老虎,演一演。
(2)创设交际情境:狐狸,你为什么要摇头摆尾?老虎,你又为什么要东张西望?老虎,你相信的是什么?怀疑的又是什么?小动物们,你们怕狐狸吗?那为什么要跑?
(3)再现情境:师生合作表演。揭示成语的含义。
这一课主要讲述的是狐狸在危难之际借着老天爷的威风吓蒙老虎,又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小动物的故事,揭示了生活中像狐狸这样的人,自己没有什么真本事,仗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的道理。如果学生理解了故事的含义,那么复述时对于人物的形象把握、情节的处理上会更灵活。语言的学习一定是在语言的场域里进行的。因此,笔者创设了两次角色体验,第一次是在出示神态动作词语后直接让孩子表现,此时学生会根据个人理解凭着字面意思抬手挺胸、东看一下西看一下等,这种演绎缺少灵魂感,它是零散的表演复述,缺少完整性和丰满性。所以又安排了第二次角色体验,在这之前创设情境交际,随机采访学生,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学生联系上下文感受到原来狐狸是故意摇头摆尾,做给狮子看,为的就是让狮子相信。狮子上当后,以为小动物们真的怕狐狸,狐狸真的是老天爷派过来的。而其实小动物是因为看到凶猛的老虎才吓得逃跑的。在此基础上再揭示成语深意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所以第二次表演复述比第一次学生的表现就更自如。特别是演老虎东张西望时,学生不仅表现在动作上,还表现在眼神里。
二、搭建“讲”的支架,探寻童话的表达规律
生活中我们攀登陡直的高山,需要借助扶手、拐杖、绳索等工具,要完整地复述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样需要借助“工具”。而童话故事类课文在表述上突出的特点就是故事结构完整,而且大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情节有一定的曲折性。所以,它既便于学生记住故事情节,又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而且教材中童话故事最常见、最经典的结构就是反复,且以三次反复为多。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寻童话语言的遣词造句以及谋篇布局的秘妙,探寻童话语言的表达方式,为学生完整、生動地复述搭建思维支架。
(一)按“图”索“骥”——借助“图式”复述
协助学生讲好故事的工具很多,其中就包括课文插图、思维导图、板书等,它们统称为“图式”。这些图式或颜色鲜艳,或直观生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讲细情节。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1~6自然段时,教师和学生合力完成板书:
再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来讲讲这部分故事。
学生抓住了这些体现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词,就有了讲故事的“拐杖”,再根据插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推断语气、情感,然后连词成句,连句成段,逐步扩展,完成了从“碎”到“统”的讲述过程,大大降低了讲故事的难度,也帮助学生丰富了词汇量,聚沙成塔,逐渐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样设计既增加了趣味,又令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循“规”蹈“矩”——依据表达规律复述
小学生喜欢读童话,因为童话有丰富的想象,故事都很有趣。从文体特点的角度来说,这些有趣的故事除了想象神奇,更有童话的情节特点。童话的情节有的是对比性结构,在对比中表现事件和人物;有的是反复性结构,且以三次反复为多。在教学童话时,我们应引导学生在读故事、感知故事内容的过程中,去发现童话中常见的情节结构的特点,重点教授其中一个情节,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复述其他情节,为学生复述全文提供依据点,降低难度,减少学生复述时的畏难情绪,进一步激发学生复述的兴趣。
如二年级上册《风娃娃》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语讲述故事。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三段话,找到共同点,引导发现三段话都是按照“看到什么”“怎么做”“结果怎样”的结构来写的,这种结构方式符合小学生喜欢重复的阅读心理,同时也有助于他们理解和记忆童话内容,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讲述故事。
二年级上册《寒号鸟》一课,用对比的方式来推进情节的发展,寒号鸟和喜鹊住的窝以及它们对做窝的态度、表现和结果都成对比状态,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悟到这一特点。这样,很容易就记住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起来就会轻而易举。
以上两种,在给学生呈现一个完整故事的认知过程的同时,还引导学生关注童话情节结构,关注童话故事是怎么写出来的。学生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书面语言,不知不觉提高了讲故事的能力。
(三)“珠”联“璧”合——重组故事语言复述
复述是一个过程,需要由点到面,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句到段再到篇的重组方式非常适合低段孩子。先让学生复述好每一句话,再按照一定的条理把这些句子串联起来,这样的分散式复述,实现了从碎到统式的语言重组,为学生顺利复述降低坡度。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一课,燕子低飞与下雨之间的因果关系呈层层递进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费力,这时候教师可以先把句子打散,用“因为……所以……”借助多媒体分成一句一句讲:因为要下雨了,所以——空气很潮湿。因为空气很潮湿,所以——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因为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所以——虫子飞不高。因为虫子飞不高,所以——小燕子要低飞捉虫呢!再让同桌合作用上因为……所以……来说一说。最后整体连说。 学生讲起来就容易多了。而且也理解了文本语言,理清了其中的联系。
三、盘活“讲”的空间,掌握童话的表达方式
童话有着丰富的想象,采用夸张、拟人、神化等表达方式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奇妙的超现实的世界,让动植物以及无生命的物体像人一样有思想、会表达,像人一样生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童话的文体特点。而学生的创造力是惊人的。他们一旦走入童话情境,小脑袋里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假设”“如果”,这就为教师引导他们进行二次创作提供了契机。对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续讲和仿讲是比较好的两种模式。
(一)挖掘空白点,仿讲
如《咕咚》一课,描述的是木瓜熟了后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兔子、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见了后都边跑边喊,唯独大象没有描述语言,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设计想象说话环节:
在这里笔者深入挖掘童话故事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开展合理的想象,填补课文语言空间,还原场景,丰满人物形象,启迪思维。
(二)挖掘发散点,创讲
如《雾在哪里》的语言也很有特点,第三、四自然段描写雾藏起来后的景色时,都借助“无论……还是……都……”的句式,清楚地介绍了大雾笼罩下大海、四周、海岸、城市发生的神秘变化。既让读者感受到雾的淘气可爱,又为读者想象雾景提供了依据。雾还会来到哪里?又会把哪些事物藏起来呢?藏起来后又会有什么景色?教学时,教师可以挖掘这些发散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复述。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出示森林、学校、大街等图片:孩子们,你瞧,雾又来到了森林里、校园里、大街上,想象一下这时它会把什么东西藏起来?藏起来后的景色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仿照课文展开想象说一说。(如图)
有了前面的语言学习,学生就可以依据文本句式,借助情境图,进行迁移表达。从而积累语言,进一步體会雾的淘气。这一层次的设计凸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理念,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文章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将感悟内容与学习语言、复述表达有机结合。
(三)挖掘延伸点,续讲
如《蜘蛛开店》课后提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给大家听。依据提示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
学生因为有了课文前面的语言积累和语感训练,在续编时自然会联系上文经验进行讲述。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能唤醒学生的认知,激活他们的思维,感受童话神奇而美好的意境。当然,童话故事中的想象并不是随心所欲、不着边际的,要根据文本特点,依据语言表达的规律,展开合理的想象。
总之,“讲”故事也是走进故事的过程,学生在练习“讲”的过程中,会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对文本进行解构和重构,会反复揣摩语言的节奏、故事情节的变化,以及讲述的语气、语调,主动与故事中的人物对话、交流,随着情节发展跟着人物共同呼吸,用身体书写语言,让故事成为身体的部分,从而达到语言和身体在语境中的和谐,不断地将故事推向深入,提升阅读理解力和语言表现力。在这样的情境中,趣味的语言,奇妙的思维方式,深邃的内涵,就可以与儿童相遇,产生共鸣。学生不仅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对文本的语言有了更为通透的感知与把握,文本语言也在这样的体验中融入学生内在意识的言语系统,促进了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波.童话可以这样学[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8(10).
[2]崔秀花.童话教学要有“童话味”[J].教学与管理,2018(5).
[3]沈悦涵.教出童话的味道[J].小学语文教师,2018(6).
[4]曹爱卫.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讲故事”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J].小学语文教师,2018(3).
[5]黄元虎.复述课文:语文教学的应有方式[J].教学与管理,2011(26).
编辑 李烨艳
关键词:复述;童话故事类课文;教学策略
这里的“讲”即“复述”,是指在感知、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文本语言和个性化语言把课文内容有条理、清晰地讲出来。复述既是内化语言,又是表达语言,既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深化,又是对言语形式的进一步学习运用。复述对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
童话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一种主要文体,以神奇的想象、有趣的情节带给儿童有益的启示,深受他们的喜爱。笔者统计了一下,在统编版第一学段语文教材中,共选入了29篇优秀的童话作品,其中25篇是童话故事类课文,所占篇幅比较重。这一类课文的教学对于小学生的语言表达、想象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荣生说:“依据体式来阅读,是阅读的通则。”对于童话故事类课文,我们该如何依“体”裁衣,因“裁”施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阅读目标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目标中也提到:“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可见,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儿童阅读小故事后,要求“能较完整地讲述”“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想法。笔者又研读了课后习题,发现每一学段童话故事类课文都安排了例如“说一说”“讲一讲故事”“交流感兴趣部分”等这样的要求。以第一学段课文为例,一年级有6处,二年级有9处。以上给了笔者教学童话故事类课文很大的启示。
为此,笔者尝试将“复述”作为童话故事类课文教学最主要的教学策略铺陈开,引领孩子徜徉于童话的乐园,促进孩子言语能力的发展。
一、筑牢“讲”的起点,感知童话的内容情感
(一)了解故事之意,为复述提供内容基点
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故事大意,梳理文本脉络,是正确把握文本内容的核心,是复述前的准备工作。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示意图、依据主线、借助句式、借助板书等方式感知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分清主次,把握课文重点。为进一步复述积累语言奠定基础。
如,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课,课后习题要求如下:
这里的示意图指导学生复述整个故事,但同时也反映了整个故事的架构,可以反复运用,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时,教师可以借助示意图,让学生简单讲讲故事内容,把故事读薄。通过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为后面的讲故事做准备。
另外,童话故事类课文一般描述的都是具体可叙述的事情,有很清晰的主线,在复述课文前,教师可以先理清课文结构、分清主次,抓住主线把握主要内容,为复述引路。例如,二年级上册《寒号鸟》一课按季节变化顺序来描述寒号鸟和喜鹊对做窝的不同态度、不同表现和不同结果,叙述非常有条理。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处理:
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的故事,教师板书。
2.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到描写季节变化的词并补充板书。
3.引导学生根据板书,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板书很清晰地呈现了课文的主线,一目了然,學生便很容易地简述了故事大致内容。这样既让学生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同时又梳理了文本脉络,有利于复述的条理性。
(二)感受人物之活,为复述提供情感支点
了解了故事梗概后,就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复述故事的目的不是把文章读短。干巴巴的故事没人爱听。那么如何把故事讲生动呢?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活,只有学生充分感受到,才能使复述表情达意,言意兼得。“情意”何来?就需要学生在复述故事前先理解文本内容,只有融入学生的个性理解和独特情感,才能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盈,人物形象也会鲜活起来,学生才能绘声绘色地复述故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狐狸分奶酪》一课时,为了感受文中狐狸和熊哥俩的形象,教师做了如下处理:
1.抓“小家伙们”,感受狐狸假亲热:生活中谁会这么亲热地叫你?狐狸和熊哥俩又不熟,为什么会这么亲热?
2.抓“笑了笑”“瞧了瞧”,感受狐狸假热心:“狐狸为什么笑了笑?它在想什么?”“狐狸自己分的奶酪,为什么还要仔细地瞧了瞧呢?它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3.抓对话,体会熊哥俩的计较:这么狡猾的狐狸连我们都看出来了,为什么熊哥俩却看不出来呢?它们到底在关注什么?
通过问题1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只有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亲人、长辈才会这么亲热地称呼自己,狐狸和熊哥俩不熟却这么亲热,其实是在套近乎,假装亲热,别有用心。而问题2,学生在议论、思辨中也逐渐明白:狐狸不是真心帮忙的,而是心里已经想好了要把奶酪骗到手,它是故意装给熊哥俩看的。通过两个问题的交流,狐狸“狡猾”的形象一下子立体起来。问题3指向感受熊哥俩的形象,学生在小组朗读对话,联系上下文后,发现熊哥俩之所以发现不了狐狸的“假意”,是因为它们的关注点在谁分到的奶酪“大一点儿”上。
感受到这些,学生就能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推断人物语气,为复述故事打开了通道,提供了情感支点。在复述这个场景时,学生复述狐狸的话时会故意把声线变细,还加上几声不怀好意的奸笑,读熊哥俩的对话时又把声线变粗,嘟起嘴,加上动作把各不相让的感觉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融入故事之境,为复述提供表达“破点”
童话类故事文本一般都会揭示深刻的含义,这是童话体文本的文体性。而低段学生在语文知识和能力水平方面还不是很高,还不能独立由语言文字来切实感悟文章深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引导学生融入一定的课文情境中,合作交流,在充分朗读中理解内容,在合作表演复述中弄懂道理。反过来,体会了涵义,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给予人物、情节正确的定位,突破讲述难点,让“讲”变得有血有肉,更加生动。
例如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笔者对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深意做了如下处理:
1.抓住关键词语感受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蠢笨。
2.利用插图理解成语表面意思:图上画的都有谁,它们在干什么?说说老虎和狐狸的样子。
3.角色体验体会成语的含义:
(1)(出示词语“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谁能来当当狐狸和老虎,演一演。
(2)创设交际情境:狐狸,你为什么要摇头摆尾?老虎,你又为什么要东张西望?老虎,你相信的是什么?怀疑的又是什么?小动物们,你们怕狐狸吗?那为什么要跑?
(3)再现情境:师生合作表演。揭示成语的含义。
这一课主要讲述的是狐狸在危难之际借着老天爷的威风吓蒙老虎,又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小动物的故事,揭示了生活中像狐狸这样的人,自己没有什么真本事,仗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的道理。如果学生理解了故事的含义,那么复述时对于人物的形象把握、情节的处理上会更灵活。语言的学习一定是在语言的场域里进行的。因此,笔者创设了两次角色体验,第一次是在出示神态动作词语后直接让孩子表现,此时学生会根据个人理解凭着字面意思抬手挺胸、东看一下西看一下等,这种演绎缺少灵魂感,它是零散的表演复述,缺少完整性和丰满性。所以又安排了第二次角色体验,在这之前创设情境交际,随机采访学生,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学生联系上下文感受到原来狐狸是故意摇头摆尾,做给狮子看,为的就是让狮子相信。狮子上当后,以为小动物们真的怕狐狸,狐狸真的是老天爷派过来的。而其实小动物是因为看到凶猛的老虎才吓得逃跑的。在此基础上再揭示成语深意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所以第二次表演复述比第一次学生的表现就更自如。特别是演老虎东张西望时,学生不仅表现在动作上,还表现在眼神里。
二、搭建“讲”的支架,探寻童话的表达规律
生活中我们攀登陡直的高山,需要借助扶手、拐杖、绳索等工具,要完整地复述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样需要借助“工具”。而童话故事类课文在表述上突出的特点就是故事结构完整,而且大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情节有一定的曲折性。所以,它既便于学生记住故事情节,又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而且教材中童话故事最常见、最经典的结构就是反复,且以三次反复为多。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寻童话语言的遣词造句以及谋篇布局的秘妙,探寻童话语言的表达方式,为学生完整、生動地复述搭建思维支架。
(一)按“图”索“骥”——借助“图式”复述
协助学生讲好故事的工具很多,其中就包括课文插图、思维导图、板书等,它们统称为“图式”。这些图式或颜色鲜艳,或直观生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讲细情节。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1~6自然段时,教师和学生合力完成板书:
再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来讲讲这部分故事。
学生抓住了这些体现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词,就有了讲故事的“拐杖”,再根据插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推断语气、情感,然后连词成句,连句成段,逐步扩展,完成了从“碎”到“统”的讲述过程,大大降低了讲故事的难度,也帮助学生丰富了词汇量,聚沙成塔,逐渐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样设计既增加了趣味,又令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循“规”蹈“矩”——依据表达规律复述
小学生喜欢读童话,因为童话有丰富的想象,故事都很有趣。从文体特点的角度来说,这些有趣的故事除了想象神奇,更有童话的情节特点。童话的情节有的是对比性结构,在对比中表现事件和人物;有的是反复性结构,且以三次反复为多。在教学童话时,我们应引导学生在读故事、感知故事内容的过程中,去发现童话中常见的情节结构的特点,重点教授其中一个情节,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复述其他情节,为学生复述全文提供依据点,降低难度,减少学生复述时的畏难情绪,进一步激发学生复述的兴趣。
如二年级上册《风娃娃》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语讲述故事。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三段话,找到共同点,引导发现三段话都是按照“看到什么”“怎么做”“结果怎样”的结构来写的,这种结构方式符合小学生喜欢重复的阅读心理,同时也有助于他们理解和记忆童话内容,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讲述故事。
二年级上册《寒号鸟》一课,用对比的方式来推进情节的发展,寒号鸟和喜鹊住的窝以及它们对做窝的态度、表现和结果都成对比状态,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悟到这一特点。这样,很容易就记住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起来就会轻而易举。
以上两种,在给学生呈现一个完整故事的认知过程的同时,还引导学生关注童话情节结构,关注童话故事是怎么写出来的。学生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书面语言,不知不觉提高了讲故事的能力。
(三)“珠”联“璧”合——重组故事语言复述
复述是一个过程,需要由点到面,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句到段再到篇的重组方式非常适合低段孩子。先让学生复述好每一句话,再按照一定的条理把这些句子串联起来,这样的分散式复述,实现了从碎到统式的语言重组,为学生顺利复述降低坡度。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一课,燕子低飞与下雨之间的因果关系呈层层递进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费力,这时候教师可以先把句子打散,用“因为……所以……”借助多媒体分成一句一句讲:因为要下雨了,所以——空气很潮湿。因为空气很潮湿,所以——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因为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所以——虫子飞不高。因为虫子飞不高,所以——小燕子要低飞捉虫呢!再让同桌合作用上因为……所以……来说一说。最后整体连说。 学生讲起来就容易多了。而且也理解了文本语言,理清了其中的联系。
三、盘活“讲”的空间,掌握童话的表达方式
童话有着丰富的想象,采用夸张、拟人、神化等表达方式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奇妙的超现实的世界,让动植物以及无生命的物体像人一样有思想、会表达,像人一样生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童话的文体特点。而学生的创造力是惊人的。他们一旦走入童话情境,小脑袋里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假设”“如果”,这就为教师引导他们进行二次创作提供了契机。对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续讲和仿讲是比较好的两种模式。
(一)挖掘空白点,仿讲
如《咕咚》一课,描述的是木瓜熟了后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兔子、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见了后都边跑边喊,唯独大象没有描述语言,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设计想象说话环节:
在这里笔者深入挖掘童话故事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开展合理的想象,填补课文语言空间,还原场景,丰满人物形象,启迪思维。
(二)挖掘发散点,创讲
如《雾在哪里》的语言也很有特点,第三、四自然段描写雾藏起来后的景色时,都借助“无论……还是……都……”的句式,清楚地介绍了大雾笼罩下大海、四周、海岸、城市发生的神秘变化。既让读者感受到雾的淘气可爱,又为读者想象雾景提供了依据。雾还会来到哪里?又会把哪些事物藏起来呢?藏起来后又会有什么景色?教学时,教师可以挖掘这些发散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复述。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出示森林、学校、大街等图片:孩子们,你瞧,雾又来到了森林里、校园里、大街上,想象一下这时它会把什么东西藏起来?藏起来后的景色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仿照课文展开想象说一说。(如图)
有了前面的语言学习,学生就可以依据文本句式,借助情境图,进行迁移表达。从而积累语言,进一步體会雾的淘气。这一层次的设计凸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理念,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文章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将感悟内容与学习语言、复述表达有机结合。
(三)挖掘延伸点,续讲
如《蜘蛛开店》课后提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给大家听。依据提示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
学生因为有了课文前面的语言积累和语感训练,在续编时自然会联系上文经验进行讲述。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能唤醒学生的认知,激活他们的思维,感受童话神奇而美好的意境。当然,童话故事中的想象并不是随心所欲、不着边际的,要根据文本特点,依据语言表达的规律,展开合理的想象。
总之,“讲”故事也是走进故事的过程,学生在练习“讲”的过程中,会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对文本进行解构和重构,会反复揣摩语言的节奏、故事情节的变化,以及讲述的语气、语调,主动与故事中的人物对话、交流,随着情节发展跟着人物共同呼吸,用身体书写语言,让故事成为身体的部分,从而达到语言和身体在语境中的和谐,不断地将故事推向深入,提升阅读理解力和语言表现力。在这样的情境中,趣味的语言,奇妙的思维方式,深邃的内涵,就可以与儿童相遇,产生共鸣。学生不仅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对文本的语言有了更为通透的感知与把握,文本语言也在这样的体验中融入学生内在意识的言语系统,促进了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波.童话可以这样学[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8(10).
[2]崔秀花.童话教学要有“童话味”[J].教学与管理,2018(5).
[3]沈悦涵.教出童话的味道[J].小学语文教师,2018(6).
[4]曹爱卫.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讲故事”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J].小学语文教师,2018(3).
[5]黄元虎.复述课文:语文教学的应有方式[J].教学与管理,2011(26).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