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故事”中学“故事”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y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复述是指在感知、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文本语言和个性化语言把课文内容有条理、清晰地讲出来。复述既是内化语言,又是表达语言,既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深化,又是对言语形式的进一步学习运用。复述对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而统编教材非常重视儿童的语言实践,因此,尝试将“复述”作为童话故事类课文教学最主要的教学策略铺陈开,通过筑牢“讲”的起点,感知童话的内容情感;搭建“讲”的支架,探寻童话的表达规律;盘活“讲”的空间,掌握童话的表达方式,获得深度的言语体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复述;童话故事类课文;教学策略
   这里的“讲”即“复述”,是指在感知、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文本语言和个性化语言把课文内容有条理、清晰地讲出来。复述既是内化语言,又是表达语言,既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深化,又是对言语形式的进一步学习运用。复述对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
   童话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一种主要文体,以神奇的想象、有趣的情节带给儿童有益的启示,深受他们的喜爱。笔者统计了一下,在统编版第一学段语文教材中,共选入了29篇优秀的童话作品,其中25篇是童话故事类课文,所占篇幅比较重。这一类课文的教学对于小学生的语言表达、想象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荣生说:“依据体式来阅读,是阅读的通则。”对于童话故事类课文,我们该如何依“体”裁衣,因“裁”施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阅读目标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目标中也提到:“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可见,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儿童阅读小故事后,要求“能较完整地讲述”“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想法。笔者又研读了课后习题,发现每一学段童话故事类课文都安排了例如“说一说”“讲一讲故事”“交流感兴趣部分”等这样的要求。以第一学段课文为例,一年级有6处,二年级有9处。以上给了笔者教学童话故事类课文很大的启示。
   为此,笔者尝试将“复述”作为童话故事类课文教学最主要的教学策略铺陈开,引领孩子徜徉于童话的乐园,促进孩子言语能力的发展。
   一、筑牢“讲”的起点,感知童话的内容情感
   (一)了解故事之意,为复述提供内容基点
   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故事大意,梳理文本脉络,是正确把握文本内容的核心,是复述前的准备工作。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示意图、依据主线、借助句式、借助板书等方式感知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分清主次,把握课文重点。为进一步复述积累语言奠定基础。
   如,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课,课后习题要求如下:
   这里的示意图指导学生复述整个故事,但同时也反映了整个故事的架构,可以反复运用,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时,教师可以借助示意图,让学生简单讲讲故事内容,把故事读薄。通过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为后面的讲故事做准备。
   另外,童话故事类课文一般描述的都是具体可叙述的事情,有很清晰的主线,在复述课文前,教师可以先理清课文结构、分清主次,抓住主线把握主要内容,为复述引路。例如,二年级上册《寒号鸟》一课按季节变化顺序来描述寒号鸟和喜鹊对做窝的不同态度、不同表现和不同结果,叙述非常有条理。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处理:
   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的故事,教师板书。
   2.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到描写季节变化的词并补充板书。
   3.引导学生根据板书,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板书很清晰地呈现了课文的主线,一目了然,學生便很容易地简述了故事大致内容。这样既让学生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同时又梳理了文本脉络,有利于复述的条理性。
   (二)感受人物之活,为复述提供情感支点
   了解了故事梗概后,就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复述故事的目的不是把文章读短。干巴巴的故事没人爱听。那么如何把故事讲生动呢?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活,只有学生充分感受到,才能使复述表情达意,言意兼得。“情意”何来?就需要学生在复述故事前先理解文本内容,只有融入学生的个性理解和独特情感,才能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盈,人物形象也会鲜活起来,学生才能绘声绘色地复述故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狐狸分奶酪》一课时,为了感受文中狐狸和熊哥俩的形象,教师做了如下处理:
   1.抓“小家伙们”,感受狐狸假亲热:生活中谁会这么亲热地叫你?狐狸和熊哥俩又不熟,为什么会这么亲热?
   2.抓“笑了笑”“瞧了瞧”,感受狐狸假热心:“狐狸为什么笑了笑?它在想什么?”“狐狸自己分的奶酪,为什么还要仔细地瞧了瞧呢?它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3.抓对话,体会熊哥俩的计较:这么狡猾的狐狸连我们都看出来了,为什么熊哥俩却看不出来呢?它们到底在关注什么?
   通过问题1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只有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亲人、长辈才会这么亲热地称呼自己,狐狸和熊哥俩不熟却这么亲热,其实是在套近乎,假装亲热,别有用心。而问题2,学生在议论、思辨中也逐渐明白:狐狸不是真心帮忙的,而是心里已经想好了要把奶酪骗到手,它是故意装给熊哥俩看的。通过两个问题的交流,狐狸“狡猾”的形象一下子立体起来。问题3指向感受熊哥俩的形象,学生在小组朗读对话,联系上下文后,发现熊哥俩之所以发现不了狐狸的“假意”,是因为它们的关注点在谁分到的奶酪“大一点儿”上。
   感受到这些,学生就能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推断人物语气,为复述故事打开了通道,提供了情感支点。在复述这个场景时,学生复述狐狸的话时会故意把声线变细,还加上几声不怀好意的奸笑,读熊哥俩的对话时又把声线变粗,嘟起嘴,加上动作把各不相让的感觉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融入故事之境,为复述提供表达“破点”
   童话类故事文本一般都会揭示深刻的含义,这是童话体文本的文体性。而低段学生在语文知识和能力水平方面还不是很高,还不能独立由语言文字来切实感悟文章深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引导学生融入一定的课文情境中,合作交流,在充分朗读中理解内容,在合作表演复述中弄懂道理。反过来,体会了涵义,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给予人物、情节正确的定位,突破讲述难点,让“讲”变得有血有肉,更加生动。
   例如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笔者对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深意做了如下处理:
   1.抓住关键词语感受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蠢笨。
   2.利用插图理解成语表面意思:图上画的都有谁,它们在干什么?说说老虎和狐狸的样子。
   3.角色体验体会成语的含义:
   (1)(出示词语“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谁能来当当狐狸和老虎,演一演。
   (2)创设交际情境:狐狸,你为什么要摇头摆尾?老虎,你又为什么要东张西望?老虎,你相信的是什么?怀疑的又是什么?小动物们,你们怕狐狸吗?那为什么要跑?
   (3)再现情境:师生合作表演。揭示成语的含义。
   这一课主要讲述的是狐狸在危难之际借着老天爷的威风吓蒙老虎,又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小动物的故事,揭示了生活中像狐狸这样的人,自己没有什么真本事,仗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的道理。如果学生理解了故事的含义,那么复述时对于人物的形象把握、情节的处理上会更灵活。语言的学习一定是在语言的场域里进行的。因此,笔者创设了两次角色体验,第一次是在出示神态动作词语后直接让孩子表现,此时学生会根据个人理解凭着字面意思抬手挺胸、东看一下西看一下等,这种演绎缺少灵魂感,它是零散的表演复述,缺少完整性和丰满性。所以又安排了第二次角色体验,在这之前创设情境交际,随机采访学生,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学生联系上下文感受到原来狐狸是故意摇头摆尾,做给狮子看,为的就是让狮子相信。狮子上当后,以为小动物们真的怕狐狸,狐狸真的是老天爷派过来的。而其实小动物是因为看到凶猛的老虎才吓得逃跑的。在此基础上再揭示成语深意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所以第二次表演复述比第一次学生的表现就更自如。特别是演老虎东张西望时,学生不仅表现在动作上,还表现在眼神里。
   二、搭建“讲”的支架,探寻童话的表达规律
   生活中我们攀登陡直的高山,需要借助扶手、拐杖、绳索等工具,要完整地复述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样需要借助“工具”。而童话故事类课文在表述上突出的特点就是故事结构完整,而且大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情节有一定的曲折性。所以,它既便于学生记住故事情节,又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而且教材中童话故事最常见、最经典的结构就是反复,且以三次反复为多。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寻童话语言的遣词造句以及谋篇布局的秘妙,探寻童话语言的表达方式,为学生完整、生動地复述搭建思维支架。
   (一)按“图”索“骥”——借助“图式”复述
   协助学生讲好故事的工具很多,其中就包括课文插图、思维导图、板书等,它们统称为“图式”。这些图式或颜色鲜艳,或直观生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讲细情节。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1~6自然段时,教师和学生合力完成板书:
   再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来讲讲这部分故事。
   学生抓住了这些体现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词,就有了讲故事的“拐杖”,再根据插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推断语气、情感,然后连词成句,连句成段,逐步扩展,完成了从“碎”到“统”的讲述过程,大大降低了讲故事的难度,也帮助学生丰富了词汇量,聚沙成塔,逐渐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样设计既增加了趣味,又令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循“规”蹈“矩”——依据表达规律复述
   小学生喜欢读童话,因为童话有丰富的想象,故事都很有趣。从文体特点的角度来说,这些有趣的故事除了想象神奇,更有童话的情节特点。童话的情节有的是对比性结构,在对比中表现事件和人物;有的是反复性结构,且以三次反复为多。在教学童话时,我们应引导学生在读故事、感知故事内容的过程中,去发现童话中常见的情节结构的特点,重点教授其中一个情节,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复述其他情节,为学生复述全文提供依据点,降低难度,减少学生复述时的畏难情绪,进一步激发学生复述的兴趣。
  如二年级上册《风娃娃》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语讲述故事。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三段话,找到共同点,引导发现三段话都是按照“看到什么”“怎么做”“结果怎样”的结构来写的,这种结构方式符合小学生喜欢重复的阅读心理,同时也有助于他们理解和记忆童话内容,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讲述故事。
   二年级上册《寒号鸟》一课,用对比的方式来推进情节的发展,寒号鸟和喜鹊住的窝以及它们对做窝的态度、表现和结果都成对比状态,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悟到这一特点。这样,很容易就记住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起来就会轻而易举。
   以上两种,在给学生呈现一个完整故事的认知过程的同时,还引导学生关注童话情节结构,关注童话故事是怎么写出来的。学生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书面语言,不知不觉提高了讲故事的能力。
   (三)“珠”联“璧”合——重组故事语言复述
   复述是一个过程,需要由点到面,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句到段再到篇的重组方式非常适合低段孩子。先让学生复述好每一句话,再按照一定的条理把这些句子串联起来,这样的分散式复述,实现了从碎到统式的语言重组,为学生顺利复述降低坡度。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一课,燕子低飞与下雨之间的因果关系呈层层递进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费力,这时候教师可以先把句子打散,用“因为……所以……”借助多媒体分成一句一句讲:因为要下雨了,所以——空气很潮湿。因为空气很潮湿,所以——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因为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所以——虫子飞不高。因为虫子飞不高,所以——小燕子要低飞捉虫呢!再让同桌合作用上因为……所以……来说一说。最后整体连说。    学生讲起来就容易多了。而且也理解了文本语言,理清了其中的联系。
   三、盘活“讲”的空间,掌握童话的表达方式
   童话有着丰富的想象,采用夸张、拟人、神化等表达方式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奇妙的超现实的世界,让动植物以及无生命的物体像人一样有思想、会表达,像人一样生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童话的文体特点。而学生的创造力是惊人的。他们一旦走入童话情境,小脑袋里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假设”“如果”,这就为教师引导他们进行二次创作提供了契机。对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续讲和仿讲是比较好的两种模式。
   (一)挖掘空白点,仿讲
   如《咕咚》一课,描述的是木瓜熟了后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兔子、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见了后都边跑边喊,唯独大象没有描述语言,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设计想象说话环节:
   在这里笔者深入挖掘童话故事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开展合理的想象,填补课文语言空间,还原场景,丰满人物形象,启迪思维。
   (二)挖掘发散点,创讲
   如《雾在哪里》的语言也很有特点,第三、四自然段描写雾藏起来后的景色时,都借助“无论……还是……都……”的句式,清楚地介绍了大雾笼罩下大海、四周、海岸、城市发生的神秘变化。既让读者感受到雾的淘气可爱,又为读者想象雾景提供了依据。雾还会来到哪里?又会把哪些事物藏起来呢?藏起来后又会有什么景色?教学时,教师可以挖掘这些发散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复述。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出示森林、学校、大街等图片:孩子们,你瞧,雾又来到了森林里、校园里、大街上,想象一下这时它会把什么东西藏起来?藏起来后的景色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仿照课文展开想象说一说。(如图)
   有了前面的语言学习,学生就可以依据文本句式,借助情境图,进行迁移表达。从而积累语言,进一步體会雾的淘气。这一层次的设计凸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理念,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文章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将感悟内容与学习语言、复述表达有机结合。
   (三)挖掘延伸点,续讲
   如《蜘蛛开店》课后提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给大家听。依据提示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
   学生因为有了课文前面的语言积累和语感训练,在续编时自然会联系上文经验进行讲述。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能唤醒学生的认知,激活他们的思维,感受童话神奇而美好的意境。当然,童话故事中的想象并不是随心所欲、不着边际的,要根据文本特点,依据语言表达的规律,展开合理的想象。
   总之,“讲”故事也是走进故事的过程,学生在练习“讲”的过程中,会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对文本进行解构和重构,会反复揣摩语言的节奏、故事情节的变化,以及讲述的语气、语调,主动与故事中的人物对话、交流,随着情节发展跟着人物共同呼吸,用身体书写语言,让故事成为身体的部分,从而达到语言和身体在语境中的和谐,不断地将故事推向深入,提升阅读理解力和语言表现力。在这样的情境中,趣味的语言,奇妙的思维方式,深邃的内涵,就可以与儿童相遇,产生共鸣。学生不仅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对文本的语言有了更为通透的感知与把握,文本语言也在这样的体验中融入学生内在意识的言语系统,促进了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波.童话可以这样学[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8(10).
   [2]崔秀花.童话教学要有“童话味”[J].教学与管理,2018(5).
   [3]沈悦涵.教出童话的味道[J].小学语文教师,2018(6).
   [4]曹爱卫.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讲故事”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J].小学语文教师,2018(3).
   [5]黄元虎.复述课文:语文教学的应有方式[J].教学与管理,2011(26).
  编辑 李烨艳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生活中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
摘 要:小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可塑性强,小学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整体教育的角度,在小学阶段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生主体性和自身潜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班级自主管理;对策探究   目前,我国小学生自我管理的水平不容乐观,在生活中,孩子过于依赖父母,缺乏最基本的自我生活能力;在学习中,孩子不能独立思考,缺乏创新和自学能力;在时间管理中,孩子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力课堂”;问题策略   在新课改背景下,在追求小学数学“活力课堂”教学中会发现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低”“互动不理想”这三大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这就需要数学老师做好应对策略:   一、“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许多父母在管理或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个问题,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也会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平时的课堂教
当前,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中,一些创新的教育方式崭露头角,如为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阅读习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要“和大人一起读”的学习方式成为教学内容的创新体现。语文园地中也推出了“与大人一起读”的内容,既符合小学生的阅读需求,充满童真童趣,也体现出儿童文学的审美价值。“和大人一起读”的方式,强调了大人参与孩子成长、培养孩子良好阅读习惯、感知文学气息的重要性,使得这一亲子阅读方式成为一个载体,
摘 要:指导学生运用“化水、转布、成乐曲”的方法进行景物描写,使学生的景物描写更生动有趣,激发孩子对文字的喜欢和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  关键词:化水;转布;成乐曲  以“夏天的早晨”这节作文课为例浅谈小学作文里的景物描写方法,即如何让景物会说话。通过创设情境,抒发情感,用心体会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美好和神秘,并能恰当、生动地用文字来描绘内心细微的感受和记录这一切的美意!  一、创设情境,整理素材  1
“我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只有设置这样一个目标,才会不断增强责任感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挑战,否则就会走弯路,就会荒废时间及精力”。这是我上周周未参加“众师行”班主任高级研修班时,2011年荣获第一届全国最美乡村教师一青岛市黄岛区嘉陵江路第一小学的老师薛跃娥说的一句话!我很认同!   从教25年,回顾这25年的班主任以及语文教学工作,虽有遗憾但还是略
摘 要:新课程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高度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对小学生口语交际的教学至关重要。对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做简要探讨。  关键词:低年级;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教学  在现代社会交往范围不断扩大的环境下,交往活动趋向于频繁化,口语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活动中必备的能力。因为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必须注重对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摘 要:家长会是老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进一步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教学的主要环节。所以,家长会不但要有实质性的内容,也要接地气,要让家长参与进来,共同探讨、交流,充分了解学校教学情况,也让老师更多地了解家庭的教育情况,引导家长做好教育教学的配合工作,保证学校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家长会;家长;老师;沟通;交流  家长会不但要有实质性的内容,也要接地气,要让家长参与进来,共同探讨、交流,充分
摘 要:作为学生对数学进行学习的主要平台,课堂教学的质量往往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迫在眉睫。以小学阶段开展的数学教学活动为立足点,首先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上对提问教学法加以应用存在的不足,例如,启发性的缺乏,接下来便结合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分别围绕着提问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展开了讨论,供小学教师参考。  关键词:提问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具体应用  在诸多可能给教学效果带来直接影响的因素
摘 要:数学史是数学文化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亦是数学阅读材料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渗透数学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数学阅读;核心素养;数学史   在小学数学阅读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史元素,跨越时空的數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与数学史之间建立桥梁,将数学的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