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课是中学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审美教育不是专指艺术技巧的教育,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不言而喻,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重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的心灵从无社会特征的人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这意味着它本身的伦理、知识、审美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受教育的人格趋向真诚、善良、美好。
关键词:美术教育;基础教学;方法
目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仍然是“以绘厕性为目的”,一味追求纯粹的技法训练,应付考试,以此来充当“升学率”,带有强制方法将成年人的规范模式压给学生,如何完成美术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一中心任务,使之成为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有机因素。笔者认为,不仅要开设开展好美术课程和各种课外活动。更要加强对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克服以往美术教育中诸多弊端,确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
教学方法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关系到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活动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它不容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教学中最忌“在课堂教学的结构方面,在教学和教育的形式和方法的应用方面的教条主义和死板公式”,何况时下是一个个思想、性格、智力、技能均不同的青少年,家庭、社会、学校的多种影响纵横交错,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综合的效应,因而对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固定的模式。笔者认为从“美术是视觉艺术,艺术本身是创造,艺术就是感情”这些本质因素出发。引导学生对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使眼、脑、手协调并用,建构合理的、动态的、发展的、多元化的、开放型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来全面完善素质教育,这将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一、重感知的升华,让学生在直观感觉中提高“眼力”
眼力,即观察事物的能力,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能力。也即“看”作品的本领。
人的智力结构主要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活动力等因素组成,其中观察力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思维的先导。它又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面对年龄小的中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觉处在无意识性、情绪性比较明显时期。还具有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从制定每一单元的教学计划到安排教学内容、范围教具等,都要从他们便于观察记忆人手,从外形的美感到内在结构,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艺术分析,指导他们会“看”作品的方法,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激发起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让临摹转向想象力的培养
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为发展理性认识的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临摹教学是必要的。我们承认模仿是人的本能。但吸收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巧,不等于千篇一律的照葫芦画瓢,何况国内大量的印刷品印刷技术有限,明暗、色彩等方面与原作比欠准确,也无法达到临摹目的。长期的“照葫芦画瓢”不但破坏了学生感知认识,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即便在美术高考中中榜者,也是“高分低能”。故而在美术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艺术创造想象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注:《教学法大全》,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页。)。这里的“积极性、主动性”指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师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通过讲授、问答、开展活动、讨论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师生演示及自学指导等手段,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思想。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加强自我教养、自我修养的积极作用。当然学生的发展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种作用”必然要形成一定的观点,这就是受教育者一种独特的思维想象的开端,也为创造能力奠定了基础。其实现代美术教育术不论国内国外在这方面都有了成功的尝试。如:中央美院吴长江先生从法国回来谈到这样一种情景:在卢浮宫里,每天都有一批中小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静静地坐在大师的作品前,听老师介绍,评述大师的作品,从美学角度欣赏作品的形式、风格、技法,不时地听到孩子们说。伦勃朗的自画像太美了,那是拉菲尔的《母与子》属于古典画……,还有同学高兴地问到。那时候画家们的环境学习、生活情景……。又如广州美院李正天先生从关注儿童的审美教育角度,强调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规律,每周日带几十个小学生在美院操场上,让孩子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大部分同学在地上画树,但他们又任意增加了太阳、汽车,还有的在天上画上飞机、鱼等图形,随心所欲,千姿百态,体现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发挥欣赏教学作用,培养学生情感能力
情感是每个心理健全的人都必须体验的心理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美好行为的内在升华同道德相依存,情感溶化在知识与道德之中。
经调查表明:中学生背诵一篇欣赏文章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但让他们从美学角度谈论一件作品,那是难乎其难。因此,开设欣赏课,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情感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构成了艺术的审美主要特征。如何激起中学生的情感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在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手段上,安排欣赏课这一环节。利用幻灯、电影电视、讲座、参观等现代化教学途径,利用文学性的语言表述,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他们既陌生又有兴趣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像毕加索、塞尚、梵高、马蒂斯、夏加尔、杜尚等各种流派,各种造型语言的既抽象又具体的名作,让他们理解到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色彩变化、笔融、肌理、素描等美感效果,挖掘他们的想象潜能,拓展思想。通过提高欣赏能力,从而达到在耳闻目睹的情境中将自己的情感自觉的倾注在技能训练过程中。
总之,“新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应该从塑造人的角度来探索,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養开拓精神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单位:四川省美姑县中学)
关键词:美术教育;基础教学;方法
目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仍然是“以绘厕性为目的”,一味追求纯粹的技法训练,应付考试,以此来充当“升学率”,带有强制方法将成年人的规范模式压给学生,如何完成美术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一中心任务,使之成为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有机因素。笔者认为,不仅要开设开展好美术课程和各种课外活动。更要加强对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克服以往美术教育中诸多弊端,确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
教学方法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关系到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活动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它不容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教学中最忌“在课堂教学的结构方面,在教学和教育的形式和方法的应用方面的教条主义和死板公式”,何况时下是一个个思想、性格、智力、技能均不同的青少年,家庭、社会、学校的多种影响纵横交错,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综合的效应,因而对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固定的模式。笔者认为从“美术是视觉艺术,艺术本身是创造,艺术就是感情”这些本质因素出发。引导学生对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使眼、脑、手协调并用,建构合理的、动态的、发展的、多元化的、开放型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来全面完善素质教育,这将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一、重感知的升华,让学生在直观感觉中提高“眼力”
眼力,即观察事物的能力,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能力。也即“看”作品的本领。
人的智力结构主要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活动力等因素组成,其中观察力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思维的先导。它又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面对年龄小的中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觉处在无意识性、情绪性比较明显时期。还具有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从制定每一单元的教学计划到安排教学内容、范围教具等,都要从他们便于观察记忆人手,从外形的美感到内在结构,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艺术分析,指导他们会“看”作品的方法,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激发起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让临摹转向想象力的培养
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为发展理性认识的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临摹教学是必要的。我们承认模仿是人的本能。但吸收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巧,不等于千篇一律的照葫芦画瓢,何况国内大量的印刷品印刷技术有限,明暗、色彩等方面与原作比欠准确,也无法达到临摹目的。长期的“照葫芦画瓢”不但破坏了学生感知认识,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即便在美术高考中中榜者,也是“高分低能”。故而在美术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艺术创造想象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注:《教学法大全》,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页。)。这里的“积极性、主动性”指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师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通过讲授、问答、开展活动、讨论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师生演示及自学指导等手段,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思想。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加强自我教养、自我修养的积极作用。当然学生的发展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种作用”必然要形成一定的观点,这就是受教育者一种独特的思维想象的开端,也为创造能力奠定了基础。其实现代美术教育术不论国内国外在这方面都有了成功的尝试。如:中央美院吴长江先生从法国回来谈到这样一种情景:在卢浮宫里,每天都有一批中小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静静地坐在大师的作品前,听老师介绍,评述大师的作品,从美学角度欣赏作品的形式、风格、技法,不时地听到孩子们说。伦勃朗的自画像太美了,那是拉菲尔的《母与子》属于古典画……,还有同学高兴地问到。那时候画家们的环境学习、生活情景……。又如广州美院李正天先生从关注儿童的审美教育角度,强调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规律,每周日带几十个小学生在美院操场上,让孩子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大部分同学在地上画树,但他们又任意增加了太阳、汽车,还有的在天上画上飞机、鱼等图形,随心所欲,千姿百态,体现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发挥欣赏教学作用,培养学生情感能力
情感是每个心理健全的人都必须体验的心理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美好行为的内在升华同道德相依存,情感溶化在知识与道德之中。
经调查表明:中学生背诵一篇欣赏文章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但让他们从美学角度谈论一件作品,那是难乎其难。因此,开设欣赏课,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情感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构成了艺术的审美主要特征。如何激起中学生的情感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在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手段上,安排欣赏课这一环节。利用幻灯、电影电视、讲座、参观等现代化教学途径,利用文学性的语言表述,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他们既陌生又有兴趣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像毕加索、塞尚、梵高、马蒂斯、夏加尔、杜尚等各种流派,各种造型语言的既抽象又具体的名作,让他们理解到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色彩变化、笔融、肌理、素描等美感效果,挖掘他们的想象潜能,拓展思想。通过提高欣赏能力,从而达到在耳闻目睹的情境中将自己的情感自觉的倾注在技能训练过程中。
总之,“新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应该从塑造人的角度来探索,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養开拓精神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单位:四川省美姑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