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泥塑教学不仅能训练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动觉,还能促进学生造型能力的发展,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泥塑符合儿童的心性,它以其生动、活泼、趣味的艺术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本文主要从兴趣培养发现美、示范模仿认识美、亲身体验创造美、科学评价欣赏美四个方面在泥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泥塑;创新思维;体验创造
一、兴趣培养发现美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原动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提高学生兴趣的途径很多,比如教学中通过视频欣赏《秦始皇兵马俑》、讲一些雕塑趣闻,以讲故事的方法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中,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兴趣来自观摩,观察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激发兴趣的过程。学生通过欣赏彩塑的整个过程,感到非常的好奇,迫不急待的想动手尝试一下,一节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就会缓缓上演,所讲的内容在轻松活泼中进行,教学气氛也充满着知识性和生动性,这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
二、从模仿中认识美
如何把这种兴趣转化成动手能力,模仿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就是要通过模仿让他们认识到美。我把模仿的方法简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加法”和“减法”两种。对任何一件泥塑作品,采取“加法”,便可以由一个简单的几何形体变为组合器物,再由组合器物细化到添加细节处理,便可以把学生手中简单的形体复杂化、具体化,再给予一定的技法(如捏、贴、抹、刻)的讲解示范,便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创作出比较精美的泥塑作品。“减法”的使用则恰恰相反。通过加法和减法结合,让学生很容易去模仿,把它们作为一种创作思路来进行熟悉,便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局限和形象局限。整个教学过程把讲解、示范和模仿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视觉、手脑并用,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经过前期的模仿训练,在泥塑创作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不要简易的抄袭或临摹作品,而是要独具一格,突出个性,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积极的思考,积极的探索,通过欣赏、观察,对形体进行变形、夸张,主动地创造新形象,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作品才会在学生手下呈现。我以一个动物“猪”为例,如何让这个猪变得与众不同,有的同学说给它添上翅膀就是小飞猪;有的说在表面添加头发、眼镜、博士帽变成一个博士猪。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学生不循规蹈矩,别出心裁地大胆展开想象创作,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三、亲身体验创造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新课标指出:学生的美术活动应以学生为本,应注重活动前的体验,让学生实地、实物、实景、实情中进行情感体验,发现环境、生活和艺术的美,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感受力。绘画活动离不开儿童的直接经验,这就是泥塑教学的优势,每一件作品都可是直接感官的参与,都是个体的创造,而这种创造的经验就应来自学生的生活。如在《搬家》这一课教学设计中,先以蚂蚁搬家这一事件作为情景导入,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日常搬运动作进行人物塑造和放置,最终形成一个搬家的劳动大场景,更确定了泥塑创作的乐趣——即用泥塑表现我们的生活故事的乐趣。如果单从人物动态的学习来看,孩子们通过观察都可以塑造出不同的泥人来,这样的泥人是脱离主题事件之外独立存在的,虽然有技法,也有材质的体验,缺少情景主题的串联,也缺少了亲身感受的亲切感和直接经验的支撑。这一点,是我们在泥塑教学中往往极少关注的问题。
在教学中,体验主题也应该有所侧重,既可以是侧重于技法类的主题研究;可以是表现生活类的主题应用;还可以是关注文化产物类主题的学习等。比如在表现生活类主题的教学上,以农村乡土生活这一主题为例,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塑造不同的农村劳动者、劳动场景和劳动工具,从而还原出农村乡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在教学中激发出来的情感体验是高于泥塑本身的与人的生活情感关联的乐趣,以不同的主题理解生活经验的方方面面并引导孩子把美术与日常社会生活体验联系起来。
四、科学评价欣赏美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观察学生细微的进步,为学生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激励学生不断的大胆尝试,不断增强学生成功的愿望,让学生在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
许多手工材料大多数受到时间的限制,如泥塑作品它的保存时间不长,一旦重新操作不可能再恢复原型,但作品一目了然,视觉感很强,因此要当场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对作业的评价既是对本次作业的总结,也是下次创作的延续。教师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我经常采用展览形式把学生作品分类,但不受一节课的影响,而是通过经常性的活动,邀请家长、领导前来参观,学生也相互欣赏交流。通过交流对学生作品进行讲评,把学生作品中最大的优点挖掘出来,把一些好的作品拍成照片后供各班学生课余时间观察,初步培养学生辩别好坏的能力,开阔视野,取长补短,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审美意识。
在学生互评环节中,注意指导学生如何给同学提意见。例如,强调用“我觉得……”或“我认为怎样更好!”的句式让学生套用,弱化互评中容易产生的一些矛盾,强化从找优点入手进行评价,再找出不足。学生参与到评价作品内容中来的同时,对其本身就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
五、结论
总之,我们要抓住新课改带来的新契机,以“育人”为中心,改变传统教学重讲解轻感受、重知识轻体验、重技巧轻审美、重社会性轻个性、重模仿轻创造的弊病,因地制宜优化课堂教学,以“玩”塑学生美术发展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让孩子们用巧手去塑造和谐多彩的人生。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峰尾中心小学)
【关键词】泥塑;创新思维;体验创造
一、兴趣培养发现美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原动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提高学生兴趣的途径很多,比如教学中通过视频欣赏《秦始皇兵马俑》、讲一些雕塑趣闻,以讲故事的方法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中,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兴趣来自观摩,观察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激发兴趣的过程。学生通过欣赏彩塑的整个过程,感到非常的好奇,迫不急待的想动手尝试一下,一节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就会缓缓上演,所讲的内容在轻松活泼中进行,教学气氛也充满着知识性和生动性,这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
二、从模仿中认识美
如何把这种兴趣转化成动手能力,模仿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就是要通过模仿让他们认识到美。我把模仿的方法简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加法”和“减法”两种。对任何一件泥塑作品,采取“加法”,便可以由一个简单的几何形体变为组合器物,再由组合器物细化到添加细节处理,便可以把学生手中简单的形体复杂化、具体化,再给予一定的技法(如捏、贴、抹、刻)的讲解示范,便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创作出比较精美的泥塑作品。“减法”的使用则恰恰相反。通过加法和减法结合,让学生很容易去模仿,把它们作为一种创作思路来进行熟悉,便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局限和形象局限。整个教学过程把讲解、示范和模仿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视觉、手脑并用,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经过前期的模仿训练,在泥塑创作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不要简易的抄袭或临摹作品,而是要独具一格,突出个性,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积极的思考,积极的探索,通过欣赏、观察,对形体进行变形、夸张,主动地创造新形象,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作品才会在学生手下呈现。我以一个动物“猪”为例,如何让这个猪变得与众不同,有的同学说给它添上翅膀就是小飞猪;有的说在表面添加头发、眼镜、博士帽变成一个博士猪。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学生不循规蹈矩,别出心裁地大胆展开想象创作,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三、亲身体验创造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新课标指出:学生的美术活动应以学生为本,应注重活动前的体验,让学生实地、实物、实景、实情中进行情感体验,发现环境、生活和艺术的美,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感受力。绘画活动离不开儿童的直接经验,这就是泥塑教学的优势,每一件作品都可是直接感官的参与,都是个体的创造,而这种创造的经验就应来自学生的生活。如在《搬家》这一课教学设计中,先以蚂蚁搬家这一事件作为情景导入,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日常搬运动作进行人物塑造和放置,最终形成一个搬家的劳动大场景,更确定了泥塑创作的乐趣——即用泥塑表现我们的生活故事的乐趣。如果单从人物动态的学习来看,孩子们通过观察都可以塑造出不同的泥人来,这样的泥人是脱离主题事件之外独立存在的,虽然有技法,也有材质的体验,缺少情景主题的串联,也缺少了亲身感受的亲切感和直接经验的支撑。这一点,是我们在泥塑教学中往往极少关注的问题。
在教学中,体验主题也应该有所侧重,既可以是侧重于技法类的主题研究;可以是表现生活类的主题应用;还可以是关注文化产物类主题的学习等。比如在表现生活类主题的教学上,以农村乡土生活这一主题为例,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塑造不同的农村劳动者、劳动场景和劳动工具,从而还原出农村乡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在教学中激发出来的情感体验是高于泥塑本身的与人的生活情感关联的乐趣,以不同的主题理解生活经验的方方面面并引导孩子把美术与日常社会生活体验联系起来。
四、科学评价欣赏美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观察学生细微的进步,为学生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激励学生不断的大胆尝试,不断增强学生成功的愿望,让学生在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
许多手工材料大多数受到时间的限制,如泥塑作品它的保存时间不长,一旦重新操作不可能再恢复原型,但作品一目了然,视觉感很强,因此要当场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对作业的评价既是对本次作业的总结,也是下次创作的延续。教师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我经常采用展览形式把学生作品分类,但不受一节课的影响,而是通过经常性的活动,邀请家长、领导前来参观,学生也相互欣赏交流。通过交流对学生作品进行讲评,把学生作品中最大的优点挖掘出来,把一些好的作品拍成照片后供各班学生课余时间观察,初步培养学生辩别好坏的能力,开阔视野,取长补短,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审美意识。
在学生互评环节中,注意指导学生如何给同学提意见。例如,强调用“我觉得……”或“我认为怎样更好!”的句式让学生套用,弱化互评中容易产生的一些矛盾,强化从找优点入手进行评价,再找出不足。学生参与到评价作品内容中来的同时,对其本身就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
五、结论
总之,我们要抓住新课改带来的新契机,以“育人”为中心,改变传统教学重讲解轻感受、重知识轻体验、重技巧轻审美、重社会性轻个性、重模仿轻创造的弊病,因地制宜优化课堂教学,以“玩”塑学生美术发展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让孩子们用巧手去塑造和谐多彩的人生。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峰尾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