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开展的“推门听课”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有机会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一年级的“求两数相差的实际问题”,教者的教学思路虽然很清晰,但课堂中暴露的问题也引发了笔者更深入的思考。
【教学片断】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抓棋子的游戏,比一比谁抓得多?游戏的结果如下:
第一轮:男生抓到10个白子,女生抓到12个黑子。
第二轮:男生抓到11白子,女生抓到8个黑子。
在学生玩好游戏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轮游戏中分别抓到什么颜色的棋子多?什么颜色的棋子少?
教师接着出示例题:
两位同学玩抓花片,男生抓了13个红花片,女生抓了8个蓝花片,哪一种颜色花片抓得多?多多少个?
教师在黑板上贴花片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师:结合这幅图,你能发现哪种颜色的花片多?多多少吗?
生:红色的花片多,多5个 。
师:如果有很多花片,那么还可以用摆花片的方法吗?
生:摆花太麻烦了,可以列式计算。
师:怎样列式计算呢?
生:用13-8=5,就求到红色比蓝色多的花片。
师:让我们回到图中去看一看,这些花片中哪些是多出来的?(学生到黑板上圈出多出来的花片)。
师: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还可以怎样说?
(学生感觉有些困难,只有少数几个学生举手。)
生:蓝花片比红花片少5个。
师:如果求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几个,可以怎样列式?
生1:13-5=8(个)。
生2:5+8=13(个)。
生3:13-8=5(个)。
师:求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几个,仍然用13-8=5这个算式。
【教学思考】
本课的教学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为什么学生对看似非常简单的两数相差关系感觉难以理解?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列式解答“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后,学生仍不知道“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还可以怎么表达。同时,在教师对“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几个?”的意义进行强化后,学生在列式时仍然感到很困难。因此,我们必须思考,上述案例中的教学究竟存在什么问题?而我们又该怎样解决问题?
一、数学活动经验在学生数学意义构建中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
在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中,这是学生首次认识和解决“两数相差”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在学生的头脑中并没有“甲比乙多几”就是“乙比甲少几”这样抽象和概括的数学认知。其实,教学“求两数相差的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两数相差”,以及“两数相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借助学生所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来引导学生初步地感知“两数相差”的含义。研究表明,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个体数学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数学教学要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获得对数学活动经验的体验,然后引领学生借助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的意义,把握数学的本质。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试图仅仅通过例题就让学生理解“两数相差”的意义,这样的教学缺乏数学活动经验的支撑,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
二、如何借助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理解 “两数相差”的意义?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组织的抓棋子游戏活动,仍然停留在谁多谁少的层面,并没有能够促进学生对“两数相差”的含义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的数学活动是肤浅的,形式化的。而要真正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两数相差”,就必须引导学生在比较时更深入一个层次,即不仅关注谁多谁少,更要去比较白字与黑子谁多?多几个?谁少?少几个?当然,这个过程必须借助数学活动经验,而且要从较为简单的数量比较开始。因为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和认识两数相差的关系时,只有在具体、可感的两种数量的比较中,学生才得以在头脑中建立两数相差的表象。教师可设计如下两次层次的摆子活动和数量比较:
摆子活动1:将白子和黑子对应排列,白子有4个,黑子有6个,( )比( )多,多( )个;( )比( )少,少( )个。
摆子活动2: 将白子和黑子对应排列,白子有7个,黑子有3个,( )比( )多( )个;( )比( )少( )个。
教师在引导学生结合图形比较两个数多少的基础上,揭示“黑子比白子多2个,白子比黑子少2个”都表示“黑子和白子相差2个”,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第2题中表示的“白子和黑子相差4个”。
三、如何借助数学活动经验促进“两数相差”问题算理的理解?
事实上,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意义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从中获得对数学方法更深入、更透彻的理解。如在上述案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摆花片的操作活动,在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后,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怎样摆可以快速地发现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结合摆的图你能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吗?可以怎样列式?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还可以怎样问?在学生已理解“两数相差”的数学意义后,再次展开数学操作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和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自发地借助数学活动经验来理解“两数相差”问题的算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借助数学活动经验来理解算理既是一种“数形结合”,也是尝试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两数相差”问题的图像模型,有助于学生清晰、深刻地理解其内在的算理,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意义,掌握数学本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小学)
【教学片断】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抓棋子的游戏,比一比谁抓得多?游戏的结果如下:
第一轮:男生抓到10个白子,女生抓到12个黑子。
第二轮:男生抓到11白子,女生抓到8个黑子。
在学生玩好游戏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轮游戏中分别抓到什么颜色的棋子多?什么颜色的棋子少?
教师接着出示例题:
两位同学玩抓花片,男生抓了13个红花片,女生抓了8个蓝花片,哪一种颜色花片抓得多?多多少个?
教师在黑板上贴花片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师:结合这幅图,你能发现哪种颜色的花片多?多多少吗?
生:红色的花片多,多5个 。
师:如果有很多花片,那么还可以用摆花片的方法吗?
生:摆花太麻烦了,可以列式计算。
师:怎样列式计算呢?
生:用13-8=5,就求到红色比蓝色多的花片。
师:让我们回到图中去看一看,这些花片中哪些是多出来的?(学生到黑板上圈出多出来的花片)。
师: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还可以怎样说?
(学生感觉有些困难,只有少数几个学生举手。)
生:蓝花片比红花片少5个。
师:如果求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几个,可以怎样列式?
生1:13-5=8(个)。
生2:5+8=13(个)。
生3:13-8=5(个)。
师:求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几个,仍然用13-8=5这个算式。
【教学思考】
本课的教学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为什么学生对看似非常简单的两数相差关系感觉难以理解?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列式解答“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后,学生仍不知道“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还可以怎么表达。同时,在教师对“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几个?”的意义进行强化后,学生在列式时仍然感到很困难。因此,我们必须思考,上述案例中的教学究竟存在什么问题?而我们又该怎样解决问题?
一、数学活动经验在学生数学意义构建中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
在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中,这是学生首次认识和解决“两数相差”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在学生的头脑中并没有“甲比乙多几”就是“乙比甲少几”这样抽象和概括的数学认知。其实,教学“求两数相差的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两数相差”,以及“两数相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借助学生所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来引导学生初步地感知“两数相差”的含义。研究表明,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个体数学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数学教学要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获得对数学活动经验的体验,然后引领学生借助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的意义,把握数学的本质。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试图仅仅通过例题就让学生理解“两数相差”的意义,这样的教学缺乏数学活动经验的支撑,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
二、如何借助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理解 “两数相差”的意义?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组织的抓棋子游戏活动,仍然停留在谁多谁少的层面,并没有能够促进学生对“两数相差”的含义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的数学活动是肤浅的,形式化的。而要真正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两数相差”,就必须引导学生在比较时更深入一个层次,即不仅关注谁多谁少,更要去比较白字与黑子谁多?多几个?谁少?少几个?当然,这个过程必须借助数学活动经验,而且要从较为简单的数量比较开始。因为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和认识两数相差的关系时,只有在具体、可感的两种数量的比较中,学生才得以在头脑中建立两数相差的表象。教师可设计如下两次层次的摆子活动和数量比较:
摆子活动1:将白子和黑子对应排列,白子有4个,黑子有6个,( )比( )多,多( )个;( )比( )少,少( )个。
摆子活动2: 将白子和黑子对应排列,白子有7个,黑子有3个,( )比( )多( )个;( )比( )少( )个。
教师在引导学生结合图形比较两个数多少的基础上,揭示“黑子比白子多2个,白子比黑子少2个”都表示“黑子和白子相差2个”,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第2题中表示的“白子和黑子相差4个”。
三、如何借助数学活动经验促进“两数相差”问题算理的理解?
事实上,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意义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从中获得对数学方法更深入、更透彻的理解。如在上述案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摆花片的操作活动,在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后,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怎样摆可以快速地发现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结合摆的图你能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吗?可以怎样列式?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还可以怎样问?在学生已理解“两数相差”的数学意义后,再次展开数学操作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和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自发地借助数学活动经验来理解“两数相差”问题的算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借助数学活动经验来理解算理既是一种“数形结合”,也是尝试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两数相差”问题的图像模型,有助于学生清晰、深刻地理解其内在的算理,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意义,掌握数学本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小学)